学术投稿

改良Johnstons术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48例

张春英;蒋欣;范应中;张谦;李泸平;杨玉齐;杨帅平

关键词:隐匿性阴茎, 外科手术, 治疗
摘要:隐匿性阴茎是近10余年来才得到重视的一种小儿先天性阴茎畸形.为寻求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作者根据隐匿阴茎的病理特征,于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改良Johnstons术共治疗48例隐匿性阴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抗心律失常肽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激动剂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AAP10低浓度组、AAP10中浓度组、AAP10高浓度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灌流正常台氏液稳定后停灌40 min再灌.AAP10组灌流正常台氏液+AAP10(100 nmol/L、500 nmol/L、1 000 nmol/L)稳定后停灌40 min再灌.采用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观察刺激反应间期(SRI)、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VT的发生率、IR后心肌恢复时间.实验结束后测量左室楔形心肌块质量、左室质量、全心质量.结果:①各组左室楔形心肌块质量与左室质量之比、全心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AP10组用药前后其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③不同浓度AAP10组,SRI较IR组均明显缩短(P均<0.01).④缺血再灌注组、AAP10低、中、高浓度组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分别为100%(10/10)、50%(5/10)、20%(2/10)和1%(1/10),P<0.05.⑤不同AAP10浓度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恢复时间均较IR组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AAP10可以在不影响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的前提下提高缝隙连接的传导速度,降低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保护受损心肌,有望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新方法.

    作者:黄琼;党瑜华;邱春光;申文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贲门癌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

    目的:检测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37例贲门癌患者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贲门正常组织中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从正常组(1/30,3%)→不典型增生组(4/16,25%)→贲门癌组(16/30,43%),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升高趋势(x2=10.991,P<0.05).结论:COX-2可能在贲门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梅;王立东;王俊宽;郭涛;冯笑山;李寒冰;李琮宇;李吉林;焦新英;范宗民;何欣;樊慧;申秋;郭军辉;罗平;王能超;吴爱群;邢国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食管癌和贲门癌抑癌基因Ras相关区域家族1A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

    目的:探讨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和贲门癌患者编码抑癌基因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第133位氨基酸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方法,检测11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116例贲门腺癌患者和235名对照组RASSF1A基因型分布.结果:食管癌患者RASSF1A基因(Ser133Ala)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贲门癌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a/Ser+Ser/Ser基因型增加贲门癌的发生危险(OR值=2.06,95% CI=1.09~3.97,P=0.02).结论:RASSF1A第133位氨基酸的单核苷酸多态改变与贲门癌的发生有关,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无关.

    作者:刘保池;王立东;宋昕;冯凯;韩瑞刚;杨孟选;吴会芳;樊慧;邵珊;张梅;李吉林;范宗民;何欣;申秋;郭军辉;邢国兰;吴爱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PAR-γ基因外显子6多态性检测

    目的:检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外显子6多态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中国汉族96例PCOS患者和56例对照PPAR-γ基因外显子6的多态性,并分析PPAR-γ基因的多态性与PCOS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稳态模型(HOMA-IR)、促卵泡素(FSH)等的关系.结果:PCOS组PPAR-γ基因外显子6的基因型(CC、CT、TT)频率分别为69%、17%、14%,对照组以上各基因频率分别为89%、7%、4%,PCOS组中CT/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等位基因C和T的频率分布分别为77%和23%,对照组分别为93%和7%,PCOS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COS患者中PPAR-γ基因外显子6突变者BMI明显高于未突变者(P<0.05).结论:中国汉族PCOS患者PPAR-γ基因外显子6的碱基突变与PCOS肥胖的发生有关,可能是PCOS的易感基因之一.

    作者:刘惠娜;谭丽;黄玉荣;张梅;王艳丽;郭华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缺血预适应处理对大鼠移植肺组织中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应用两套管-支架管大鼠肺移植模型,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大鼠移植肺组织中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按肺移植受、供体配成10对):对照组应用两套管-支架管法建立大鼠左肺移植模型;缺血预适应组供体大鼠开胸后先阻断左肺动脉和左主支气管5 min,然后开放10 min,造成左肺(移植肺)的缺血预适应;预适应阻断组供体大鼠在缺血预适应后,经肺动脉灌注蛋白激酶C的阻断剂多黏菌素B.分别于移植成功后30 min,自左肺静脉抽取1 mL动脉血即送血气分析,记录氧分压;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应用RT-PCR法检测移植肺组织中HSP70 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缺血预适应组的左肺静脉血氧分压、SOD、HSP70 mRNA均高于预适应阻断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能够增强大鼠移植肺组织中HSP70mRNA的表达,提高SOD的活力,对移植肺有保护作用.

    作者:乔晨晖;张新;张凯伦;夏家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鼠骨形成蛋白2活性多肽/PLGA-[ASP-PEG]复合物植入异位成骨观察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三嵌段材料PLGA-[ASP-PEG]与化学合成的骨形成蛋白2(BMP2)活性多肽复合物植入大鼠体内异位诱导成骨的能力.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背部消毒,切开皮肤,分离两侧肌间隙,按实验分为4组,按设计分别植入测试材料.A组:BMP2活性多肽/PLGA-[ASP-PEG]复合物组;B组:BMP2活性多肽/PLGA复合物组;C组:单纯PLGA-[ASP-PEG]组;D组:单纯PLGA组.将上述材料用环氧乙烷处理后植入大鼠背部肌肉中,分别于1周,4周,8周,12周和16周处死,进行植入物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CT三维成像观察植入物成骨情况,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Col-Ⅰ)及骨桥蛋白(OPN)mRNA的表达.结果:组织学观察:A组在8周出现新骨形成;B组在12周出现新骨;C组和D组16周未见新骨形成.CT三维成像:16周时,A、B和C组均见新骨形成,骨块大小A>B>C组,D组未见新骨.实时定量PCR:各组均有Col-Ⅰ mRNA和OPN mRNA的表达,A组:Col-Ⅰ的Ct值为(21.67±3.21),OPN的Ct值为(21.72±5.11),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嵌段材料PLGA-[ASP-PEG]及PLGA具有较轻的组织学反应,生物相容性好;BMP2活性多肽能明显诱导成骨;BMP2活性多肽/PLGA-[ASP-PEG]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作者:段智霞;郑启新;郭晓东;白玉;袁泉;陈顺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乳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心脏毒性的超声监测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乳癌患者蒽环类药物(ATC)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10月在本院住院的乳癌患者共72例,按是否接受化疗分为2组:对照组22例,未接受化疗;化疗组50例,又按化疗剂量分为2个亚组:低剂量化疗组25例,蒽环类药物化疗剂量≤150 mg/m2;中高剂量化疗组25例,蒽环类药物化疗剂量>150 mg/m2.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内径(dLA),左室内径(dLD),右室内径(dRV),右心房上下径和左右径,室间隔舒张末厚度(lIVS),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LVP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期E峰、A峰速度之比(E/A),Tei指数.结果:各房室内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E/A<1为异常标准,对照组正常,低剂量化疗组、中高剂量化疗组分别有2例(8%)、8例(32%)有舒张功能指标E/A的异常.各组间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化疗组与对照组Te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评价乳癌患者ATC心脏毒性有价值的临床监测手段.

    作者:刘琪;郑玉琴;赵红梅;王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患者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844ins68多态性检测

    目的:探讨胱硫醚β-合成酶(CBS)基因844ins68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运用PCR方法,对103例河南汉族DVT患者和250例健康对照进行CBS基因844ins68多态性检测,并进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结果:河南汉族人群CBS 844ins68共存在2个等位基因(D和I)和3种基因型(D/D,I/I和I/D).DVT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S基因844ins68多态尚不能作为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风险因子.

    作者:贺颖;于海东;连建华;齐华;郑红;董子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河南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844ins68多态性检测

    目的:探讨胱硫醚β-合成酶(CBS)基因844ins68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运用PCR方法对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5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CBS基因844ins68多态性检测.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D基因型频率为96.88%,I/D型频率3.13%;对照组分别为97.20%和2.80%;患者组和对照组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56%和1.40%.2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S 844ins68多态性可能不足以构成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艾帆;宋波;张世峰;贺颖;连建华;齐华;刘新生;郑红;许予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超声胃镜微探头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102例体会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指上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肿瘤、炎性增生以及消化道壁外脏器或肿物压迫等引起的隆起性改变.作者分析在本院行超声胃镜检查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检查结果,评价超声胃镜技术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长青;李建生;陈永忠;史成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6例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病死率、致残率极高,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微循环和神经保护等综合治疗,但迄今为止,均未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1].自由基清除剂是近年来神经保护剂研究的热点,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2].作者分别应用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单用降纤酶或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各26例,并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献;张殿印;杨玉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同亚组冠心病患者及PCI后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变化.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其中24例行PCI术.另选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冠心病各亚组与对照组及PCI术后血清PAPP-A、IGF-1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PAPP-A、IGF-1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患者血清PAPP-A、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患者血清PAPP-A、IGF-1水平高于术前(P<0.01);AMI组、UAP组患者血清PAPP-A与IGF-1水平呈正相关(r=0.48,P<0.01).结论:PAPP-A、IGF-1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可能与PCI术后再狭窄有关.

    作者:刘志远;张金盈;张彦军;张力;张曙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凋亡与c-Jun蛋白的表达检测

    目的:检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后即刻早期基因c-jun的表达与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方法:49只7d龄SD大鼠经弹性管穿线阻断右颈总动脉3 h,予低氧1 h,制备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模型,并于再灌注3 h、6h、12 h、24 h、48 h、96 h、7 d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海马CA1、CA3区c-Jun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计数海马CA1、CA3区凋亡神经元.8只7 d龄SD大鼠仅手术不行HIBD及再灌注(对照组).结果:海马CA1、CA3区c-Jun的表达和凋亡细胞数于HIBD再灌注3 h、6 h、12 h、24 h、48 h、96 h均高于对照组(P<0.05),c-Jun的表达于再灌注6 h达高峰,锥体神经元凋亡于再灌注24 h达高峰.再灌注7 d组c-Jun蛋白的表达及凋亡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Jun可能参与轻度HIBD后神经元的凋亡与修复.

    作者:李一欣;程秀永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癌切除术后胸腔积液53例影响因素分析

    肝切除术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治疗措施之一,但是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很高,国外报道肝癌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高达30%~43%[1-2],国内刘鹏飞[3]报道也达32.01%,以右侧多见.2001年3月至2006年5月,本院共有256例患者行肝癌切除术,共发生术后胸腔积液53例,现将肝癌切除术后并发胸腔积液的影响因素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孙万日;赵永福;吴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24例临床分析

    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临床比较常见,发生率为0.5%~4%[1-2].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所合并的视神经损伤早期往往被忽略,因而失去了良好的治疗时机.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作者收治了24例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均经颅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报道如下.

    作者:尤宇;王树凯;张晓峰;韩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37例疗效观察

    自2005年6月以来,作者对37例肾结石患者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CNL)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俊福;蒋欣;武玉东;魏金星;梁宏;赵亚冰;高建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化血红蛋白的乳胶黏着免疫抑制法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 hemoglobin,HbAlc)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可反映测定前6~12周受检者血糖的平均水平,且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而是反映糖尿病(DM)的药物疗效及控制程度的良好指标[1].

    作者:赖泽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替尼泊甙对胃癌细胞BGC-823体外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替尼泊甙对胃癌细胞BGC-823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取1.25 mg/L,2.50 mg/L,5.00 mg/L,10.00 mg/L,20.00 mg/L的替尼泊甙作用于胃癌细胞BGC-823 48 h,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另取1.25 mg/L的替尼泊甙作用于BGC-823细胞0 h,12 h,24 h,48 h,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1.25~20.00 mg/L的替尼泊甙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为15.99%~80.83%,细胞生长抑制率随替尼泊甙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凋亡细胞随替尼泊甙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在48 h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2/M期.结论:替尼泊甙可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其抑制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凋亡细胞随替尼泊甙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诱导凋亡的能力与细胞的G2/M期阻滞有关.

    作者:罗执芬;周云;刘明月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颈部淋巴结窦腔结构观察

    目的:了解颈部淋巴结窦腔结构.方法:以胎儿颈部淋巴结为研究对象,采用淋巴结窦腔显色观察,淋巴结及淋巴结窦腔铸型体扫描电镜观察,确定淋巴结窦腔结构特点.结果:被膜下窦包绕整个淋巴结,为淋巴结接受淋巴液的主要部位,其次为小梁周窦和髓窦;淋巴结各个窦腔通过窦腔间隔小孔相互通连;窦腔内衬上皮为网状内皮细胞,可见较多的网状突起伸向窦腔.结论:淋巴结的窦腔结构是重要的淋巴通道.各相邻窦腔相互连通,构成一网状通路结构.

    作者:韩新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同胎龄胎儿食管上皮与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p16和PCNA的表达

    目的:分析胎儿食管上皮发育与成人食管上皮癌(esophageal carcer,EC)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p16,PCNA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RT-PCR方法比较不同胎龄(3~5月18例,6~9个月8例)食管上皮和67例正常成人食管上皮、56例基底细胞增生、36例不典型增生、44例高分化、22例低分化食管鳞癌癌组织中p16和PCNA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特征.结果:随胎儿胎龄增加,p16和PCNA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但成人食管正常上皮p16阳性表达率较高,随病变程度加重,p16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而PCNA蛋白与此相反,随病变程度加重,PCNA蛋白阳性率均明显升高.高分化食管癌组织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食管癌组织(32%vs 9%,x2=13.426,P<0.05).胎儿食管上皮发育和成年人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的p16和PCNA mRNA表达与上述蛋白表达特点相似,即随胎龄增加,p16和PCNA mRNA表达均呈升高趋势,而高分化食管癌组织p16 mRNA表达明显高于低分化食管癌组织(68% vs 32%,x2=32.059,P<0.05),PCNA mRNA表达与此相反(11% vs 59%,x2=28.647,P<0.05).结论:胎儿食管上皮发育过程中和成人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16和PCNA表达,这种不同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导致不同分化结局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邢国兰;王立东;郭军辉;郭涛;聂春红;李琮宇;孙哲;李江曼;范宗民;李吉林;何欣;申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