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唐君;嵇晴
目的 通过比较传统的体表定位和实时超声引导穿刺方法,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择期手术需行中心静脉穿刺患者 142 例,男 73 例,女 69 例,年龄 19~85 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定位组(T组,n=71)用传统的体表定位方法行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组(U组,n=7 1 )先探头置于锁骨中线处,与锁骨水平夹角成 30~40°,探头纵切面与人体冠状面夹角呈 60°左右,超声图像上清晰显示静脉长轴,采用平面内技术进行穿刺.记录穿刺时间、次数、并发症,计算一次成功率、二次成功率和失败率.结果 U 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T组[(5.02±2.05)min vs (14.02±3.98)min,P<0.05].U组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T组(95.8% vs 67.6%,P<0.05).T组和 U 组分别有 2 例和 3 例误入颈内静脉.T 组发生气胸、误入动脉和血肿例数分别为 1 例、3 例和 2 例,U 组未见上述并发症(P<0.05 ).结论 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锁骨下静脉穿刺,效果优于传统的体表定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敏欢;何敏;谢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N-myc 下游调控基因(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NDRG)家族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基因家族,家族成员包括NDRG1、NDRG2、NDRG3 和NDRG4.Deng 等[1]从正常成人大脑cDNA 文库中通过消减杂交法识别得到了NDRG2.NDRG2 与NDRG1 和NDRG3 有57% 的相同氨基酸序列,与NDRG4 有65%的相同氨基酸序列[2].NDRG蛋白亚细胞定位也不同,NDRG3 定位在细胞核,而NDRG1、NDRG2 和NDRG4 在亚细胞结构中定位在细胞质[3].尽管NDRG 家族成员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是它们的组织分布和功能并不相同[4].NDRG2 主要表达在骨骼肌、脑、心脏、唾液腺等高分化组织的细胞内[5],参与全身多个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和功能调节,尤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的神经元发生和分化、突触构建、肿瘤抑制以及细胞应激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的CNS 中,NDRG2 广泛且特异性地存在于大脑和脊髓,在灰质组织中的含量多于白质,特别在中脑、海马、髓质和丘脑内分布水平较高[6].NDRG2 在CNS 中的广泛表达提示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CNS 中的NDRG2 参与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神经元再生和突触的传导[7].本文就NDRG2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程浩;唐君;嵇晴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超声测量产妇不同体位肱动脉峰流速的变化,探讨其预测腰麻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on syndrome,SHS)的有效性.方法 拟在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的单胎产妇,ASA Ⅰ或Ⅱ级,根据腰麻后是否发生SHS(上肢SBP下降30 mm Hg或下降至80 mm Hg以下)分为 SHS组和非 SHS组.记录麻醉前仰卧位与左侧卧位的 HR、SBP、DBP,同时超声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并计算变换体位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Δ),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腰麻后发生 SHS的预测作用.结果 纳入 196 例产妇,有 89例(45.4%)腰麻后发生了 SHS.SHS组ΔSBP、ΔDBP、肱动脉峰流速小值差值(ΔVpmin)、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差值(ΔΔVp)明显高于非 SHS组(P<0.05),ΔSBP、ΔDBP、ΔVpmin、ΔΔVp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11(95%CI 0.575~0.846)、0.573(95%CI 0.419~0.727)、0.948(95%CI 0.895~0.987)、0.864(95%CI 0.770~0.958),诊断界值分别为 17.5 mm Hg、7.6 mm Hg、17.8 cm/s、13.1%.结论 产妇不同体位下超声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差值可有效预测腰麻后SHS的发生,其中ΔVpmin≥17.8 cm/s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作者:瞿敏;于莉莉;李婧;张秀青;刘天琳;常玉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和比较抗生素涂层与普通中心静脉置管对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catheter-associ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ADVT)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7 年 1~6 月行颈内静脉、腋-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择期手术患者1 359例,年龄 26~82 岁,ASA Ⅰ~Ⅲ级.采用倾向性评分法按 1∶1匹配分为两组,即抗生素涂层中心静脉置管组(A 组)和普通中心静脉置管组(B组).匹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ASA分级、术前血栓风险(Caprini评分)、中心静脉置管部位、手术部位、是否采用超声引导穿刺置管、是否接受抗凝治疗等.分析术后 CADVT的风险和血栓程度,以及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共 938 例患者匹配成功,共 323 例患者(34.4%)经床旁超声诊断为CADVT,其中 A组 172 例(36.7%),B组 151 例(32.2%),两组 CADVT 发生率和血栓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表明,高危血栓风险(Caprini 评分≥5 分)(OR 1.34,95% C I 1.01~1.78)、体表标志定位穿刺置管(OR 1.69,95% C I 1.04~2.74)和未接受抗凝治疗(OR 1.39,95% CI 1.0 1~1.9 2 )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涂层中心静脉导管CADVT的风险高于普通中心静脉导管;A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0.9% vs 4.1%,P< 0.05);其余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生素涂层中心静脉置管不增加CADVT的发生率.
作者:梁性昂;吴黄辉;肖锦容;柯慧华;张燕;吴晓智;陈国忠;李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脊髓电刺激对糖尿病大鼠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时脊髓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GLT-1)和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 SD 大鼠 48只,2 月龄,体重 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对照组(C 组)、糖尿病神经痛组(D组)、假刺激组(N组)和脊髓电刺激组(S 组),每组 1 2 只.D、N 和 S 组腹腔注射 1 %链脲佐菌素 60 mg/kg制备大鼠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模型,C组注射等容量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N 组和 S组于造模后19 d在硬膜外间隙置入电极,S组于造模后26~28 d行脊髓电刺激.于造模前1 d、造模后 2、7、14、28 d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于造模后 28 d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取 L4~5脊髓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 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 GLT-1 和 GLAST 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结果 与C组比较,造模后 14、28 d D组、N组和 S组 MWT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 28 d S组胶质细胞 GLT-1 及 GLAST 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造模前 1 d比较,造模后 14、28 d D、N、S组 MWT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造模后28 d S组MWT明显升高,脊髓胶质细胞GLT-1 及GLAST 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脊髓电刺激减轻糖尿病大鼠神经痛的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胶质细胞 GLT-1 及 GLAST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黄翔;袁雅婷;李晓宏;李世杰;邓翠芬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u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LIRI)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1/2)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激活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 SD大鼠45 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 组)、缺血-再灌注组(IR 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EX组),每组15 只.C组大鼠离体肺在IL-2 离体肺灌流系统内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只通气和灌流150 min;IR组和DEX组大鼠离体肺在 IL-2 离体肺灌流系统中维持 15 min后,停止通气和灌流 60 min后再通气和复灌7 5 min;DEX组复灌开始时于离体灌流液中加入右美托咪定1 0 nmol/L.C组和IR组分别于灌流 7 5 min和复灌开始时在离体灌流液中加入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肺泡损伤率(IAR).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肺组织 ERK 1/2、Akt mRNA 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测定磷酸化-ERK (p-ERK 1/2)、磷酸化-Akt (p-Akt)蛋白含量.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和DEX组 IAR、肺组织 ERK 1/2 、Akt mRNA 表达量和 p-ERK 1/2 及 p-Akt 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 IR组比较,DEX组 IAR、肺组织 ERK 1/2、Akt mRNA表达量和 p-ERK1/2 及 p-Akt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大鼠离体 LIRI,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 ERK 1/2 和 Akt的激活有关.
作者:李梦倩;李彬;董铁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 58 例,男 33例,女 2 5 例,年龄 1 8~70 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 20 ml,记录臂丛神经深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 5、10、20、30 min臂丛神经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A组臂丛神经深度(2.0±1.2)cm,明显浅于 B 组(3.5±1.8)cm(P<0.05);A 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 1.5)min,明显短于B组(4.0±1.5)min(P<0.05);注射局麻药后 5、10 min A 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注药后10 min A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阻滞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运动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深度浅,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间更短,其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更快.
作者:李静;赵玲;韩彬;乔艳;东利宁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众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疾病,亦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都与中枢炎症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免疫细胞的浸润、炎性因子的产生都表明了脑组织内炎症反应的发生,其中胶质细胞的功能异常和神经元损伤是中枢炎症的重要病理改变.辅助性T 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及其效应细胞因子是适应性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倪鹏飞;孙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子宫切除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hysterectomy pain,CPHP)是子宫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指子宫切除术后连续或间歇性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并排除恶性肿瘤、慢性感染所致疼痛,且疼痛性质与术前原有疼痛不一致.CPHP不仅影响患者康复,还造成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本文就CPHP 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韩超;孙杰;李士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提前预置硬膜外导管,根据产妇需要开始镇痛的个体化镇痛模式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这是一项标签开放的随机对照研究.选择单胎、足月、头位妊娠初产妇,年龄18~35 岁,随机分为两组.个体化组产妇在产程开始(出现规律宫缩、宫颈接近消失)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当产妇有镇痛需求且 NRS评分≥5 分时给予硬膜外镇痛;对照组在宫口开大 1 cm时行硬膜外镇痛.主要研究终点是分娩过程严重疼痛 NRS 评分及分娩时 NRS 评分≥7 分产妇比例.结果 194例产妇完成研究,分娩过程中两组严重疼痛程度 NRS评分[个体化组 9(8~10)分 vs 对照组 9(8~10)分,P=0.201]及分娩时 NRS评分≥7 分产妇比例[个体化组 94 例(96.9%)vs 对照组89 例(91.8%),P=0.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单胎、足月、头位且产科评估可试行阴道分娩的产妇,根据产妇需求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与传统的镇痛时机(宫口开放 1 cm)相当.
作者:周淑珍;林增茂;孙丙亮;李雪迎;王东信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 CO2气腹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 例,年龄30~60 岁,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40 例.L组、M组和 H 组气腹压力分别为 6~8、9~11 和 12~14 mm Hg.所有患者检测术前6 h、术后6 h检测患者空腹血清D-乳酸含量,记录麻醉诱导前(T1)、气腹前(T2)、气腹后1 h(T3)、2 h(T4)及停止气腹后 1 h(T5)的动脉血 pH、PaCO2和 PaO2.记录术中气腹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 6h的血清 D-乳酸含量较术前 6 h明显升高(P<0.05);与 L组比较,M组和 H 组术后 6 h 的血清 D-乳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L组比较,T3、T4时 M组和 H 组 pH 明显降低(P<0.05);T3~T5时 M组和 H 组PaCO2明显升高(P<0.05).与 L组比较,M组和 H 组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 CO2压力气腹可减轻CO2气腹对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雨霏;王胜斌;居霞;胡胜红;徐四七;李元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穴位按压腕带联合托烷司琼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以及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 75 例,年龄 35~68 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穴位按压腕带组(A组,25 例)、托烷司琼组(B组,25 例)、穴位按压腕带联合托烷司琼组(C组,25 例).A组:麻醉诱导前30 min,患者双侧前臂内关穴放置穴位按压腕带直至术后24 h.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6 mg.C组:麻醉诱导前30 min,患者双侧前臂内关穴放置穴位按压腕带直至术后24 h;手术结束前 3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 6 mg.三组均接受全凭静脉麻醉.观察并记录拔管即刻、拔管即刻~术后6 h、术后 6~24 h时间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分别于术前 1 d、术后1 d采用QoR-40 量表对患者进行分项评估.结果 与A、B组比较,C组拔管即刻~术后6 h PONV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 24 h恶心呕吐分级明显降低(P<0.05).术后 1 d C组身体舒适度评分、情绪状态评分和疼痛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 或P<0.01),QoR-40 总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1).结论 穴位按压腕带联合托烷司琼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作者:冯芳;韩明明;朱冰青;康芳;李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患者,男,68 岁,75 kg,ASA Ⅱ级.入院诊断食管癌,拟全麻下行胸腹腔镜食管胃部分切除加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现病史及既往病史无特殊,术前ECG 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彩超未见异常,余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乔迎帅;卢锡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LEMON法预测困难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喉镜暴露气管插管的手术患者1 528例,男 680 例,女 848 例,年龄 18~83 岁,ASA Ⅰ或Ⅱ级.麻醉前进行 LEMON法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 LEMON法预测困难气道的临床效果.结果 困难气管插管患者37 例,发生率为2.4%.困难喉镜暴露患者106 例,发生率为6.9%.LEMON法预测困难喉镜暴露及困难气管插管的 AUC 分别为 0.884(95%CI 0.867~0.899)和 0.934(95%CI 0.921~0.946).结论 LEMON法在患者困难气道预测中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芳芳;王茗芳;王斌;徐建玲;钱美平;姚卫东;金孝岠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髓系细胞触发受体 1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 , TREM1)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 SD大鼠,体重 220~300 g,取鞘内置管成功大鼠48 只,随机分为四组(n=12):对照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CCI 组)、TREM1 shRNA组(RNAi组)和阴性慢病毒组(Virus组).采用慢性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法(CCI)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RNAi 组于造模前 1 周鞘内注射 pGLVU6/RFP/Puro-shRNA 30 μl (1×109 IU/ml);Virus组、CCI组和 S组分别鞘内注射等量阴性慢病毒和生理盐水.于造模前 1 d和造模后1 、3 、7 、1 4 d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造模后 1 4 d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 L4-5节段脊髓组织,采用 Western blot 法测定脊髓 TREM1、TLR4、MyD88、IκBα和 p-NF-κB p65 蛋白含量,RT-PCR法测定脊髓 IL-1β、TNF-α和 IL-6 mRNA 表达量.结果 与 S 组比较,CCI组和 Virus组TREM1 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CCI组比较,RNAi组 TREM1 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 S 组比较,CCI 组、RNAi 组和 Virus 组造模后各时点 MWT 和 TWL明显降低(P<0.05);脊髓 TLR4、MyD88 和 p-NF-κB p65 蛋白含量明显增加,IκBα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IL-1β、TNF-α和IL-6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CCI组比较,RNAi组大鼠造模后各时点 MWT 和TWL明显升高(P<0.05);脊髓TLR4、MyD88 和 p-NF-κB p65 蛋白含量明显降低,IκBα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 );IL-1β、TNF-α和 IL-6 mRNA 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干扰TREM1 基因可以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TLR4/MyD88/NF-κB 通路有关.
作者:曾令清;鲍红光;斯妍娜;张媛;景灵;耿圆;谢辉兰;孙蓓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下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 SD大鼠 64 只,3 月龄,体重 280~320 g,硬膜外置管成功,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 6 只: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复苏组(HSR组)、下胸段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休克-复苏组(NS组)、下胸段硬膜外阻滞+休克-复苏组(TEA组).Sham 组仅行硬膜外置管,不实施失血性休克,其余三组均采用改良 Chaudry 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放血前 30 min TEA 组硬膜外注射0.075%罗哌卡因 100 μl/kg,NS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HSR组不给予硬膜外注射.复苏后 2 h采用化学反应法测定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 TUNEL、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肠黏膜细胞凋亡和Bcl-2、Bax蛋白含量.结果 与 Sham组比较,HSR组、NS组和 TEA组肠黏膜Chiu评分、MDA含量、Bax蛋白含量、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 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 HSR组和 NS组比较,TEA 组 Chiu 评分、MDA 含量、Bax蛋白含量、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和 Bcl-2 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下胸段硬膜外阻滞可增强肠黏膜抗氧化、抗凋亡能力,从而抑制黏膜上皮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以促进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生存.
作者:蔡宇平;肖锦容;郑婉静;许玉城;吴黄辉;陈国忠;王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手术后出现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时间超过2 个月且疼痛性质与术前不同,并排除其他原因(如癌症术后肿瘤扩散、慢性感染及术前已知原因)造成的术后疼痛,即为手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CPSP 常见于截肢术(50%~85%)、开胸术(30%~50%)、乳腺手术(25%~50%)及疝修补术(5%~35%)等[1],其中,开胸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thoracotomy pain,CPTP)因发生率高、治疗困难及机制不明等原因,目前研究多集中在通过识别高危因素以降低CPTP 发生率方面.但因相关研究设计多为回顾性分析,术后疼痛评估的方法及时间不统一,围术期手术麻醉镇痛方式及药物使用也未统一规范等,导致各研究结果间常难以相互比较.因此,本文就近数十年关于CPTP 危险因素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促进对各危险因素的认识.
作者:朱阿芳;申乐;许力;陈唯韫;黄宇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Fas、FasL在罗哌卡因诱导PC1 2 细胞凋亡中表达的变化,探讨罗哌卡因的神经毒性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0.1、0.5、1、2、4 mmol/L)处理PC12 细胞 24 h以建立细胞的神经毒性模型,CCK-8 法测定细胞活力.终将细胞随机分为三组:0.5 mmol/L 组、2 mmol/L组和正常对照组.各组细胞培养 24 h 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加上 1 mmol/L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 Fas、FasL 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0.5 mmol/L组和 2 mmol/L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细胞形态明显异常(包括 1 mmol/L组),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Fas、FasL 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 0.5 mmol/L 组比较,2 mmol/L组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罗哌卡因可诱导PC12 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 Fas/FasL上调有关.
作者:罗昭;刘颖;张杨;孙晓东;桑明;罗辉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在 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70 例,男32 例,女38 例,年龄 18~70 岁,体重45~90 kg,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 例.R组于气管插管后10 min采用测压袖带在患者右上肢上臂,给予 3 个循环的 5 min缺血(袖带充气,压力≥200 mm Hg)及5 min再灌注(袖带放气至0 mm Hg)处理.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右上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分别于气管插管后 1 0 min(T0)、主动脉开放后 1 h(T1)、术后6 h(T2)、12 h(T3)、24 h(T4)采集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肺动态顺应性(Cd)和肺静态顺应性(Cs).记录出院时肺部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与 T0时比较,T1~T4时两组 PaO2/FiO2明显降低,T2~T4时A-aDO2明显降低,T3时C组Cs、Cd明显升高,T2、T3时 R组Cs、Cd明显升高(P<0.05).与 C组比较,T2、T3时 R组 Cs、Cd 明显提高,T0~T4时 PaO2/FiO2、A-aDO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R组肺部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能够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肺顺应性,减少术后肺部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连芹;石梦竹;顾天楚;许晶晶;刘金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SNB)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 例,男23 例,女37 例,年龄50~75 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连续隐神经阻滞组(A 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 组).两组术前均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单次给药0.5%罗哌卡因 25 ml,置入导管,接镇痛泵持续输入0.2%罗哌卡因.诱导后插入喉罩,术中静-吸复合全麻维持,术毕局部浸润麻醉.记录首次下地时间,行走距离,术后 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及住院天数;记录补救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B组[(25.4±2.1)h vs (34.0±2.7)h],行走距离明显多于 B组[(7.6±1.8)步 vs (3.7±1.3)步,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 A 组明显大于 B 组[12 h:(75.8±4.3)°vs (65.4±4.7)°,24 h:(93.3±4.2)°vs (81.8±4.3)°,48 h:(102.1±4.1)°vs (95.1±2.6)°,P<0.05];且 A 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5.3±1.2)d vs (7.4±1.4)d,P<0.05];补救镇痛药物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多模式镇痛可以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
作者:董秋月;姚新宇;陈双涛;宋倩;陈志良;柴叶静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