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兴俊;蔡绍曦;于纯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严重的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内科治疗仅部分患者可暂时控制出血,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断流术、分流术及断流术加分流术.本院自1990年5月至2004年5月,采用联合脾腔或肠腔分流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5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冯留顺;黄天臣;马秀现;叶学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社区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等,其中以细菌性炎症为常见.近年,社区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出现了一些变化,肺炎链球菌的比例有所下降,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占比例较前增加[1].2004年3月至2005年12月,作者对187例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了病原学检测,以了解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
作者:蔡兴俊;蔡绍曦;于纯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检测46例食管鳞癌及2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用CD34抗体标记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41.31%(19/46)、58.70%(27/46),MVD为46.12±7.64;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HIF-1α、VEGF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学分级和TNM分期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与VEGF表达及MVD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HIF-1α与食管癌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吴欣爱;樊青霞;王留兴;王瑞林;孙燕;赵培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病理性瘢痕、16例正常皮肤及16例非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MP-1、TIMP-1、PDGF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MP-1、TIMP-1、PDGF阳性表达率及PCNA指数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P均<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TIMP-1与PDGF、MMP-1、PCNA及PDGF与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MMP-1、TIMP-1、PDGF及PCNA相互作用失衡有关.
作者:郭丽丽;陈言汤;牛扶幼;刘林嶓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2003年至2005年河南省临床化学室间质评情况,对质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能力比对检验(PT)方案,统计分析了2003年至2005年全省近300家临床化学室间质评资料.结果:单项年平均PT合格率超过80%的项目由2003年的6项上升为2005年的14项;PT合格率达60%以上的地区由2003年的9个上升为2005年的15个;年平均PT值达80%以上的地区由2003年的10个上升到2005年的16个.结论:河南省临床化学室间质评成绩稳步提高.
作者:张愔;刘红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50例近一次脑缺血发作<72 h的TIA患者,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和CGRP水平,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大聚集率、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50例门诊体检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结果:TIA患者血浆ET和CGRP水平比正常对照组增高,且重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P均<0.05).血浆ET和CGRP水平与血小板大聚集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0.36,P均<0.05).结论:TIA的发病与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浆ET及CGRP水平增高有关.
作者:卜淑芳;张博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胎儿显性脊柱裂是临床常见的先天畸形,对其尽早做出诊断对优生优育非常重要,超声检查以其独特的无创伤优势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应用[1].2001年6月至2004年5月,作者采用超声检查诊断胎儿显性脊柱裂20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亮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粘连性中耳炎目前仍然是耳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1],包括胆脂瘤、胆固醇肉芽肿等复合性病变,治疗困难.1997年9月至2005年6月,本科手术治疗粘连性中耳炎13例,现将手术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雅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999年5月至2003年8月,对于低度腰椎滑脱患者,作者在以小关节为中心椎管及神经根管彻底减压的基础上,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间、后外侧联合植骨,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兴华;贺长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2种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和比索洛尔对豚鼠缺血再灌注心肌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和心室颤动(VF)的影响.方法:将66只雄性豚鼠随机分成8组:空白对照组12只;卡维地洛和比索洛尔0.1 μmol/L、1.0 μmol/L和10.0 μmol/L浓度组,每组8只;卡维地洛助溶剂对照组6只.按经典的Langendorff方法进行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观察各组心肌NE释放量及再灌注VF的发生情况.结果:NE释放量与再灌注VF持续时间呈直线正相关(Y=0.11X-1.12,r=0.89,P<0.001).卡维地洛1.0 μmol/L和10.0 μmol/L组心肌NE释放量及再灌注VF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及相同剂量的比索洛尔组(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时心肌释放大量NE,是触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抑制NE释放的程度可能是卡维地洛抗再灌注VF效果优于比索洛尔的原因之一.
作者:姚峰;吕云霞;张彦周;刘朝霞;阎西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998年至2005年,作者采用铸造嵌体桩修复因咬合紧、不适合用桩核冠修复的后牙残根、残冠89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秋霞;裴迎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病理条件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肌内注射在豚鼠内耳的分布.方法:25只豚鼠分5组,每组5只.正常组:肌内注射125I-bFGF 原液0.1 ml;生理盐水组:肌内注射生理盐水0.1 ml;125INa组:肌内注射125INa 0.1 ml;急性缺氧组:豚鼠置于密闭容器中,通入体积分数8%氧气和92%氮气的混合气体,2 h后出仓,检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抽动脉血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O2及血氧饱和度(x(O2),同时肌内注射125I-bFGF原液 0.1 ml,立即返仓;药物性聋组:肌内注射丁胺卡那霉素,连续用药7 h,ABR测试后,肌内注射125I-bFGF原液 0.1ml.各动物分别于注射125I-bFGF、生理盐水、125INa 1 h后心内抽血、取肝脏、甲状腺、脑组织、耳蜗、外淋巴组织,测量各组织γ放射计数,并观察耳蜗放射性自显影.结果:缺氧组缺氧后ABR阈值升高(P<0.000 1,pO2、x(O2均降低(P<0.01.肌内注射125I-bFGF 后,正常组、急性缺氧组、药物性聋组动物的血液和肝脏组织中γ放射性计数高于本底,耳蜗放射性自显影图谱可见显影颗粒;而脑组织、耳蜗及外淋巴γ放射性计数与本底比较无差异,耳蜗放射性自显影图谱未见显影颗粒.结论:生理情况下,bFGF肌内注射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血-迷路屏障;病理情况下,如急性缺氧、氨基甙类抗生素耳中毒时bFGF肌内注射也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血-迷路屏障到达内耳.
作者:刘涛;巴云鹏;董明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儿童常见,以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大、疼痛为特点[1].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超短波治疗的同时,加用本院自制中成药二花液进行局部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4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苏琼华;李文秀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对0+期矽肺X线胸片进行增强处理,提高片中矽肺病灶的易识别性.方法:运用数学形态学的膨胀、腐蚀、开启运算和闭合运算方法对0+期矽肺胸片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并比较分析各种增强方法的增强效果.结果:增强处理后的0+期矽肺X线胸片,病变易于识别.结论:综合运用各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增强技术可使矽肺小阴影更突出.
作者:郑来文;徐力平;郑功远;贺英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996年至2004年,作者采用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5例,中位年龄42(13~72岁,男22例,女3例,19例有明显的溃疡病史.穿孔至手术的时间5~36 h;空腹穿孔10例,餐后3 h内穿孔13例,不确定2例;25例患者术前均具有典型的弥漫性腹膜炎,22例X线发现明显的膈下游离气体,穿孔孔径3~12 mm.
作者:张豫峰;王萌;董良鹏;赵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CD44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取体外培养的第二代兔眼RPE细胞,消化接种于12孔板,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 μg/L、50 μg/L、100 μg/L、200 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共同培养12 h后,用流式细胞仪观察RPE细胞膜上CD44的表达情况.以不加任何因子的培养液作阴性对照.结果:正常兔RPE细胞可表达少量CD44.经各种细胞因子诱导后, RPE细胞CD44表达均增加,尤其4种细胞因子联合作用时表达上调明显,表达水平与细胞因子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细胞因子b-FGF、TNF-α、PDGF、HGF能诱导RPE细胞CD44表达增强,从而可能促进RPE细胞的黏附及迁移.
作者:肖青;曾水清;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甲状腺癌的转移率和病死率较高,手术对甲状腺癌无转移病灶疗效较好[1],但单纯手术很难将甲状腺全部切除,往往残留部分肿瘤组织.131I扫描能显示手术后的残余组织或远处转移灶,大剂量的131I能有效地治疗转移灶和去除残余甲状腺组织[2].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作者对本院36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进行了131I去除治疗,并对其中16例伴有转移病灶的患者采用131I进行了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庆祝;刘保平;谢新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闭合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Ast)形态学变化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 ET)水平的变化.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免行打击,其他处理同其余5组.其余5组以Marmarou法造成闭合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0 min、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再次麻醉后处死,迅速断头取脑,在脑干挫伤灶周围取部分脑组织,经HE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脑损伤后Ast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同时检测各组脑组织NO和ET含量.结果:大鼠闭合性脑损伤早期(损伤后30 min), Ast反应性肿胀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Ast反应性肿胀程度和肿胀细胞数目逐渐减轻和减少.脑损伤早期(损伤后30 min),脑组织NO水平迅速升高(P<0.01,以后逐渐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损伤后30 min)脑组织ET水平迅速降低(P<0.01),而后逐渐增加,但仍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脑组织NO和ET水平的失衡可能是闭合性脑损伤后脑功能、代谢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张雁儒;臧卫东;李鸣;张华;谢继辉;李寄云;高晓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豚鼠老年性聋的拮抗作用.方法:8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老年性聋模型组(B组),褪黑素治疗的老年性聋模型组(C组0.3 mg/(kg·d和D组1.0 mg/(kg·d).以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作老年性聋模型,4周后测量各组ABR、耳蜗组织谷胱甘搿-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耳蜗铺片观察毛细胞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C组ABR阈值、Ⅰ波潜伏期、Ⅲ波潜伏期及Ⅰ、Ⅲ波间期均升高,GSH-Px含量降低(P<0.05或0.01).D组上述各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蜗铺片结果,B组耳蜗基底膜各周外毛细胞排列紊乱,大小不一,胞内颗粒染色变浅,可见细胞点状缺失;A、D组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无缺失;C组介于B、D组之间.结论:褪黑素对老年性聋豚鼠听力及耳蜗毛细胞有保护作用,且与剂量有关.
作者:尹志华;董明敏;王广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999年5月至2004年2月,作者共收治孤立性蝶窦病变24例,现将鼻内镜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患者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17~70岁;病程25 d~4 a.其中右侧病变13例,左侧9例,双侧2例.蝶窦炎12例,蝶窦黏液囊肿5例,蝶窦真菌感染4例,蝶窦出血性息肉2例;蝶窦黏液腺瘤双侧1例.临床表现:24例均有头痛,多表现为球后及枕后部钝痛,其中伴发视力下降12例,鼻阻、回吸性血涕10例;内镜下检查见蝶窦口脓性分泌物12例,局部新生物8例.均经CT或MRI确诊,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孤立性蝶窦病变.
作者:张治成;娄卫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