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段开明;汪赛赢
患者,女,38岁,因“骨肉瘤全身多发转移,行左大腿内侧肿瘤切除术”入院.患者2003年曾行右侧下颌骨骨肉瘤切除术,术后行化疗,2011年开始患者右侧下颌骨局部复发并有全身转移灶,颅骨、髂骨、肋骨及脊柱多个椎体受累,予以手术切除下颌骨肿块并给予数次放化疗,其左大腿内侧肿瘤进行性增大伴疼痛,疼痛控制欠佳,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MRI示:(1)右侧下颌骨骨肉瘤术后,局部软组织肿块,考虑肿瘤复发可能大;(2)颅骨多发转移灶;(3)右侧乳突区,异常信号灶,中耳乳突炎可能.CT示:(1)左般骨近端内侧、后侧软组织内软组织肿块伴肿瘤骨形成,考虑转移可能;(2)右侧髂骨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形成,转移可能大.
作者:殳卓琳;赵达强;江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两种超声定位方法与解剖定位方法行右颈内静脉(rIJV)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解剖定位(AL)组,超声中线预定位(PU)组,超声中线实时定位(RU)组,每组40例.全麻气管插管后行rIJV穿刺置管,记录穿刺针入静脉的位置,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与AL组比较,PU组和RU组穿刺点距静脉中点距离明显缩短(P<0.01),穿刺、置管时间明显减少(P<0.01),穿刺次数明显减少(P<0.01),静脉后壁穿透率明显降低(P<0.05),一次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AL组3例误穿动脉,2例血肿,PU组、RU组仅有1例误穿动脉.结论 在行UV穿刺置管过程中超声中线定位比解剖定位具有明显优势,且超声中线预定位和超声中线实时定位同样有效.
作者:罗超;权哲峰;池萍;曹英浩;彭科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儿,女,12岁,158 cm,59 k,因“突发左腋下疼痛伴胸闷”入院,BP 140/100 mm Hg,HR 70次/分.患肾病综合征7年,强的松效果不佳,加用环磷酰胺及环孢霉素A后可缓解.入院时无水肿,尿蛋白1000 mg/L,血浆白蛋白27 g/L;超声示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内膜剥脱,延续至腹主动脉,假腔内有血栓形成,胸主动脉扩张(内径54 mm),腹主动脉近端增宽(内径32 mm),诊断为“主动脉夹层B3C型”.经高血压科、肾内科会诊,停用激素类药物,维持白蛋白水平.1个月后病情改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马志高;王嵘;程卫平;卢家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序贯法测定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下舒芬太尼在双腔气管插管中抑制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EC50).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左侧双腔气管插管的胸科非心脏手术患者,诱导时舒芬太尼目标靶控效应室浓度根据序贯法原则设定,当出现6个交叉点时终止试验.双腔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阳性的标准:在双腔气管插管5 min内患者HR或MAP升高超过基础值的20%.结果 实际21例患者纳入统计.舒芬太尼抑制双腔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50:Dixon-Mood法计算为0.34 ng/ml(95%CI:0.33~0.36 ng/ml);Probit回归模型测得为0.34ng/ml(95%CI:0.31~0.37 ng/ml).结论 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下,舒芬太尼抑制双腔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50为0.34 ng/ml.
作者:胡云霞;曾思;兰志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帕瑞昔布钠对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45例,年龄60~7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40 mg帕瑞昔布钠组(P1组)和80 mg帕瑞昔布钠组(P2组),每组15例.C组、P1组分别于手术前3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帕瑞昔布钠40 mg,P2组在给药90 min后再次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局麻下行右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至颈内静脉球部,分别采集诱导前(T0)、首次给药后2 h(T1)、6 h(T2)及术后24 h(T3)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6、TNF-α及Aβ含量.记录麻醉前24 h及术后24 h和48 h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与C组比较,T2、T3时P1组和P2组IL-6、TNF-α及Aβ含量明显降低(P<0.05),术后24 h和48 h 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P1组与P2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瑞昔布钠可降低老年患者胃癌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内炎性因子及Aβ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吴运香;魏昕;章敏;马骏;谢黄瑞;柴小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石杉碱甲预处理对七氟醚麻醉新生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大鼠80只,雌雄不拘,体重15~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n=16):对照组(C组)吸入30%的氧气6h,3%七氟醚麻醉2h组(S1组),预处理3%七氟醚麻醉2h组(AS1组),3%七氟醚麻醉6h组(S2组),预处理3%七氟醚麻醉6h组(AS2组),AS1组和AS2组麻醉前30 min给予石杉碱甲0.2 mg/kg腹腔注射.麻醉结束24 h后,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断头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五组余大鼠14日龄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与C组比较,AS1组第1~6天逃避潜伏期、平台象限滞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无明显变化;AS2组第1~6天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平台象限滞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无明显变化;余四组大鼠血清S100β及NSE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S1组比较,AS1组第1~6天逃避潜伏期无明显变化,平台象限滞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血清S100β和NSE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S2组比较,AS2组第1~6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平台穿越次数明显增加(P<0.05),血清S100β和NSE浓度均降低(P<0.05).结论 石杉碱甲预处理能有效改善七氟醚麻醉新生大鼠学习记忆,对大脑神经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桂萍;马雪萍;瞿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间歇性控制通气后低氧预处理(HPC)在开颅手术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颅内单发动脉瘤患者40例,按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分为HPC组(H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插管后,H组缺氧使其SpO2降至90%,随即复氧使SpO2回升至100%后持续通气3 min,重复3次.记录每次缺氧耐受时间,并在每次干预结束时及术中相应时刻抽取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测血气.C组实施常规机械通气.H组在干预过程中若有严重缺氧和CO2蓄积,提前终止干预.记录麻醉清醒时间、手术前后降颅内压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在HPC过程中,H组随HPC次数增加,缺氧耐受时间由(4.20±1.09) min延长至(5.07±1.22) min(P<0.05).H组动脉血气显示PaCO2持续上升至(53.8±5.8) mm Hg(P<0.05),而PaO2持续下降至(54±5)mm Hg,后回升到(59±5)mmHg(P<0.05).并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术后两组GOS≥4分.两组麻醉清醒时间、术后使用降颅内压药物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开颅患者进行HPC干预是相对安全的,能提高患者缺氧耐受能力.
作者:李世琪;阮倩;李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男,63岁,身高175 cm,体重68 kg.因“不完全性肠梗阻”在外院诊治,期间CT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区肿块,大小7.5cm×4.1cm×4.5cm”,转入我院,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下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自述有高血压病史,只服用珍菊降压片控制血压,效果满意;否认恶性高血压发作及伴有心悸、头晕等症状.临床考虑肿瘤为无功能性,所以未做24 h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浓度测定.
作者:潘云松;朱敏敏;孙茜;董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女,63岁,因“腰痛伴右足麻木4d”,于2013年11月14日来我院就诊,自诉咳嗽、打喷嚏时腰痛及右足麻木加重.患者体健,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高血压病10余年,自服药物控制(具体不详),BP 140/70 mm Hg左右.查体:腰部肌肉紧张,腰部活动度:前屈45°,后伸10°,左则屈15°,右侧屈15°,左右侧旋各10°;L3~5棘间及椎旁压痛(+),叩痛(一);左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一),右侧直腿抬高实验及加强实验(+),双侧“4”字实验(一);双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及跟腱反射正常,双侧足大趾背伸力及趾屈力正常,双侧巴宾斯基症(一);右足浅感觉减退,余双下肢浅感觉正常.
作者:何晨辉;解淑灿;王建光;翁浩;朱新杰;徐志勇;刘海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女,62岁,65kg,因“腰腿痛3年余加重伴间歇性跛行4月余”入院.3年前开始出现腰痛伴双下肢疼痛,以行走时明显,卧床休息后好转,曾至外院行腰椎MRI及X线片检查提示L4椎体滑脱.予推拿、牵引、按摩等治疗,症状有所好转.4个多月前腰腿痛症状加重伴行走困难,经口服药物等对症治疗后不见好转.我院门诊诊断“L4椎体滑脱症”,拟手术治疗.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患者对磺胺类、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有家族性高血压史.早年扁桃腺炎反复发作,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1980年(34岁)无明显诱因下两侧腮腺反复交替肿胀、疼痛、发炎,严重时化脓伴高热,采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差,终行双侧腮腺导管硬化剂栓塞术.
作者:陈云飞;徐晓栋;朱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细胞角蛋白(CK)20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30~7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时L组以利多卡因首剂1 mg/kg静脉注射,继以利多卡因1.5 mg· kg-1·h-1持续泵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持续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5min(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24 h(T3)和48h(T4)从上臂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0浓度;采用RT-PCR法检测CK20 mRNA.结果 T2~T4时两组患者血清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T1时(P<0.05).T3时L组血清IL-10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T1、T2、T4时两组患者血清IL-10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T3时两组患者CK20 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多卡因可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IL-10浓度,有利于减轻术后免疫抑制,但可能对术后癌细胞血行微转移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信磊;刘诗文;李强;叶玲玲;张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曲马多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人肺腺癌细胞A549接种于培养板培养24 h,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CON组),顺铂组(CIS组),3μg/ml曲马多+顺铂组(TT1组),30 μg/ml曲马多+顺铂组(TT2组)和300 μg/ml曲马多+顺铂组(TT3组),顺铂浓度均为4μg/ml.各组分别加入药物孵育48 h后即刻,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Ezrin蛋白和Fascin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CON组比较,其余四组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TT3组MMP-2、MMP-9、Ezrin和Fasc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CIS组比较,TT1组、TT2组和TT3组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TT3组MMP-2、MMP-9、Ezrin和Fasc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曲马多剂量依赖性地增强顺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侵袭和迁移的抑制作用,MMP-2、MMP-9、Ezrin和Fascin表达下调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夏明;童建华;高炟鹏;段满林;杨建军;徐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J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1组和D2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和0.2μg·kg-1·h-1,C组则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记录麻醉诱导前10 min(T1)、气管插管后1min(T2)、气腹后1 min(T3)、术毕(T4)的MAP和HR,并检测血清TNF-α、IL-6、IL-10水平.结果 与T1时比较,T2~T4时D2组和C组MAP明显升高,D1组HR明显减慢,T2、T3时C组HR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T2~T4时D1组和D2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与T1时比较,T2~T4时三组TNF-α、IL-6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2~T4时D1组和D2组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但D1组IL-10水平明显升高,T2、T3时D2组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炎症反应,且0.5μg·kg-1·h-1较0.2μg·kg-1·h-1更为明显.
作者:郭文龙;宋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肝叶部分切除小鼠术后认知功能及p38MAP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老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手术组(O组)和黄芪多糖+手术组(A组).术后1、3、7d,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认知功能;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海马区p38MAPK磷酸化水平.结果 术后3d和7d,与S组比较,O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或P<0.05),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O组比较,A组潜伏期明显缩短,穿台次数明显增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1、3、7d,O组p38MAPK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O组比较,A组p38MAPK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术后1、3、7d各组p38MAPK蛋白表达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芪多糖能够明显改善肝叶部分切除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38MAPK蛋白异常磷酸化有关.
作者:任冬青;丁培炎;岳海源;陈岩松;李亚萍;唐慧如;阎文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SCN9A基因多态性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镇痛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200例,采用随机、对照和双盲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在手术切皮前5 min在切口部位局部浸润0.75%罗哌卡因12ml(R组)和等量生理盐水(C组),术中均采用TCI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 ng/ml,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CO2气腹压维持在≤12 mm Hg.记录术后切口部位VAS疼痛评分.抽取外周静脉血2ml提取DNA,应用PCR技术结合DNA直接测序方法分析患者SCN9A基因型.结果 SCN9A基因第15号外显子2794(A/C)基因突变与术后疼痛无明显相关;SCN9A基因第18号外显子3448(C/T)基因突变与术后疼痛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SCN9A基因第18号外显子3448(C/T)的杂合突变与术后疼痛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对罗哌卡因的疼痛效果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杨;段开明;汪赛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对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DP)、S-100β蛋白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65~93岁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均分为依达拉奉组(E组)和对照组(C组).E组于术前30 min静脉注射依达拉奉60 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输注速度200m l/h),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手术前24 h及术后6、24、48、72 h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ADP及S-100β蛋白浓度.结果 术后6~48 h,E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与术前24 h比较,术后6~72 h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明显升高(P<0.05),血清ADP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6~72 h,E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血清ADP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减轻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损害及降低术后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可能与上调血清ADP水平有关.
作者:谢海辉;张曙;黄德辉;郭建恩;曾淳;胡笑明;周桂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患儿髋脱位手术术后早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首次行单侧发育性髋脱位手术患儿40例,年龄2~6岁,随机均分为两组:F组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C组行单纯髂筋膜间隙阻滞,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记录送入PACU即刻(T0)、术后1 h(T1)、2 h(T2)、4 h(T3)、6 h(T4)的FLACC评分,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在PACU期间芬太尼追加例数,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T0~T3时F组FLACC评分明显降低(P<0.05).F组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在PACU停留期间F组有3例(15%),C组有8例(40%)追加芬太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F组4例(20%),C组2例(10%)发生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纯髂筋膜间隙阻滞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用于患儿髋脱位手术,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更好.
作者:王皓;赵平;赵广翊;王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毒扁豆碱对异氟醚麻醉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对照组(C组)吸人含有30%氧气的空氧混合气体6 h;异氟醚组(Ⅰ组)吸入1.4%的异氟醚6 h;毒扁豆碱+异氟醚组(PI组)与毒扁豆碱组(P组)腹腔注射毒扁豆碱100 μg/kg,每8小时一次,共3次.首次给药后,PI组吸入1.4%异氟醚6 h;P组吸入同浓度载气6h.麻醉结束行动脉血气分析,12h后取海马组织,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含量,RT-PCR法检测capase-3 mRNA的表达.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麻醉后第2~7天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四组大鼠动脉血气指标、血糖和海马TNF-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和P组比较,Ⅰ组和PI组大鼠海马IL-1β、IL-6含量、capase-3 mRNA明显升高,第4~6天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探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Ⅰ组比较,PI组大鼠海马IL-1β、IL-6含量、caspase-3 mRNA表达明显降低,第4~6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探索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毒扁豆碱改善了异氟醚麻醉引起的大鼠认知功能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炎性反应及神经元凋亡有关.
作者:杨锋;李玉兰;刘玉强;刘景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ORM1 A113G基因多态性对女性患者维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乳腺包块切除术贵州汉族女性患者107例,年龄18~65岁.术前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使用天根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取DNA.采用3730XLDNA测序仪直接测序对ORM1 A113G进行基因分型.麻醉诱导期间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用TOF-Watch加速度仪进行肌松监测.观察起效时间、时效、体内作用时间、恢复指数、TOF恢复到25%的时间.结果 根据基因型将患者分为野生型纯合子组(AA组,n=71)、突变型杂合子组(AG组,n=35)和突变型纯合子组(GG组,n=1).将AG组和G-G组两种基因型合并为变异组.与AA组比较,变异组的时效和TOF恢复到25%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起效时间、恢复指数和体内作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RM1 A113G基因多态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贵州汉族女性患者维库溴铵的肌松效应.
作者:吴海星;段宏伟;高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后早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120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男90例,女30例,年龄22~81岁,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为0.25%(L25组)、0.50%(L50组)、0.75%(L75组)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关胸前分别行肋间神经阻滞,每一肋间给药4 ml,拔出气管导管后行PCIA镇痛.记录拔管后即刻(T0)、2h(T1)、6 h(T2)及24 h(T3)的VAS疼痛评分,以及PCIA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与C组比较,T1~T3时L25组、L50组和L75组静息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T1时L25组、L50组和L75组,T2时L50组和L75组以及T3时L75组咳嗽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L25组比较,T2、T3时L75组咳嗽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L50组比较,T3时L75组咳嗽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时,L25、L50和L75组PCIA泵使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且L50和L75组明显少于L25组(P<0.05);T2时,L50和L75组PCIA泵使用量明显少于C组和L25组(P<0.05);T3时,L75组PCIA泵使用量明显少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可在拔管后24 h内为开胸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作者:张睿;史敏科;王小雨;王喆妍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