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腰椎骨折脱位内固定术中手法复位185例

陈书连;刘志成;高延征;刘涛;赵永强

关键词:手法复位, 胸腰段, 骨折脱位, 椎弓根螺钉
摘要:经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骨折和脱位后,常遗留椎体高度恢复不全、后凸畸形矫正不理想、前脱位和侧方移位校正不全等后遗症[1,2].1997年7月至2003年10月,作者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185例,术中首先进行脊柱过伸牵引等手法复位,然后通过内固定器械进行进一步矫形复位,骨折脱位矫正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四氯化碳诱导产生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四氯化碳组、正常对照组、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ETRA)治疗组、内皮素B受体拮抗剂(ETRB)治疗组,后2组在四氯化碳灌胃的基础上2次/d(间隔10 h)分别皮下注射BQ-123(12.5μg/kg)和BQ-788(15μg/kg);RT-PCR测定大鼠肝组织ETRA mRNA及ETRB mRNA表达水平.结果:内皮素A、B受体拮抗剂治疗组ETRA mRNA表达与四氯化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TRB mR-NA表达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部分调节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组织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

    作者:许冰;赵春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结核性脑膜炎与囊虫病患者脑脊液酶活性与免疫球蛋白检测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CT)与脑囊虫病(CC)患者脑脊髓液(CSF)蛋白及酶类的变化规律,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测定CT患者(25例)与CC患者(25例)CSF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门东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活性与前白蛋白(PA)、IgG、IgA等浓度,并以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功能神经症状患者30例为对照.结果:2组患者CSF中4种酶活性与2种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A低于对照组.CT组NAG、AST酶活性与TP(总蛋白)、IgG、IgA水平高于CC组,CK-MB与LD酶活性及PA水平则低于CC组.结论:同时测定上述指标对临床鉴别诊断CT和CC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陈会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cDNA克隆及其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基因及构建其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方法:以PCR技术克隆2.1kb tPA cDNA片段;应用体外连接技术,连接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WA和2.1kb tPA cDNA片段;转化连接产物,以内切酶酶切、琼脂糖电泳及插入片段序列分析鉴定阳性克隆.结果:琼脂糖电泳显示,2.1kb tPA cDNA片段克隆成功;内切酶酶切片段与预期片段长度一致;插入片段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tPA基因克隆及其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作者:丁一;刘书漫;王萍;朱晓燕;张钦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素钠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60例

    2001年2月至2002年6月,本科收治了60例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应用肝素钠维持静脉滴注,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慎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入选标准患者73例,按就诊顺序双盲随机分为受试组(n=37)和对照组(n=36).受试组微量泵持续泵入替罗非班,对照组微量泵持续泵入安慰剂,所有患者均静脉应用普通肝素和口服阿司匹林,疗程均为2.0~4.5 d.观察2组心电图改变、血小板聚集率、主要终点事件(顽固性缺血状态、新近心肌梗死和死亡)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受试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有明显好转(P<0.05),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主要终点事件有下降趋势,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胜利;党瑜华;黄振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脾固定治疗犬肝前性门脉高压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肝脾固定治疗小儿肝前性门脉高压的可能性.方法:将犬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5),分别制造肝前性门脉高压模型,然后对照组关腹,实验组将肝脾加以固定后关腹,饲养12周后以彩超检查肝脾间血流情况,开腹测脾脏大小、门脉压力,抽取血样,经脾穿刺,行X线造影,并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2组动物模型的制作均获得成功,压力变化、病理结果、X线检查和彩超检查均证实实验组肝脾固定良好,能够将门脉血液分流回肝,降低门静脉压力.结论:肝脾固定后能有效降低门脉压力,治疗门脉高压具有可行性,并且更符合生理状态.

    作者:夏自强;赵峰子;王家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in介导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HepG2及GRC细胞株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in介导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不同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方法:质粒pDCβ在大肠杆菌DH5α中扩增后用碱裂解法提取,并经Sepharose 2B凝胶过滤柱层析,以Lipofectin分别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肾癌细胞株GRC,然后用X-gal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结果: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HepG2、GRC中均有表达.结论: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in是有效的细胞基因转染剂.

    作者:程香普;段芳龄;张智清;陈庆华;李振峰;赵治国;崔静;卢高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踝关节骨折49例手术疗效观察

    踝关节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1].本院自1996年2月至2003年6月,对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49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贾延庆;王宏章;杨民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食管肿瘤活动度对中、晚期食管癌手术切除的影响

    中晚期食管癌系指肿瘤侵犯食管肌层及肌层以外,即T2~4期病例.目前早期食管癌的切除可达100%,而中、晚期食管癌的切除率报道不一[1-3].术前判断食管癌能否切除意义重大.作者就本院1998年元月至2002年8月底收治的2 488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肿瘤活动度与手术根治情况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吕荣增;马中州;刘志才;郭建庄;刘海青;刘国义;郭富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巴曲酶治疗重症脑梗死92例疗效观察

    重症脑梗死因梗死面积大、临床症状严重,预后较差,2000年10月至2003年4月,作者应用巴曲酶治疗重症脑梗死92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素玲;魏立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三尖杉酯碱诱导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omohrringtonine,HHT)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HHT作用于HL60细胞12 h及0.02 mg/L HHT作用HL60细胞不同时间后,采用TRAP-PCR-ELISA检测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HHT浓度增加至0.04 mg/L和0.05 mg/L时,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与0 mg/L组相比明显下降(P均<0.05).0.02 mg/L HHT作用HL60细胞18 h、24 h、30 h后,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0 h组(P均<0.05),且低于空白对照(P均<0.05).结论:HHT是一种有效的端粒酶活性抑制剂,其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作者:孟小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鼠乳腺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瞬时表达

    目的:验证所构建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WTA能否在小鼠乳腺组织中瞬时表达.方法:采用直接注射法将pWTA DNA、pWTA DNA/脂质转染胺试剂LipofectamineTM2000复合物及PBS分别注射入妊娠末期小鼠乳腺组织.应用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标记的tPA cDNA为探针,观察pWTA在小鼠乳腺组织中的瞬时表达.结果:tPA表达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pWTA DNA及pWTA DNA/LipofectamineTM2000复合物注射小鼠部分乳腺腺泡,PBS注射组无阳性细胞.结论:载体pWTA能够在小鼠乳腺组织中特异性表达tPA.

    作者:丁一;王峰;乐晓萍;马开颜;张钦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尿中微量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DM)肾损害早期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尿常规蛋白检查阴性,但若进行尿微量蛋白检测则可发现早期的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异常[1].作者对63例DM患者进行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包括微量白蛋白(MA)、α1-微球蛋白(α1-MG)、转铁蛋白(TRF),以了解各种微量蛋白变化对发现DM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

    作者:崔允霞;常虹;徐雪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等离子刀切除神经系统肿瘤15例

    等离子刀是一种新型的手术切除设备,它是通过低温消除技术使分子瓦解而去除组织.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作者应用等离子刀切除神经系统肿瘤15例,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赵明;徐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白细胞介素11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16例

    2000年9月至2003年8月,作者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IL-11)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1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姜中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左旋精氨酸对无心跳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对无心跳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04只,随机取8只为正常对照组(N组),另96只随机分为供、受体组,两两随机配对后再分为6组.C1、C2、C3组为实验对照组,E1、E2、E3组为实验组.C1与E1、C2与E2、C3与E3分别行活体供肝肝移植和心跳停搏后30 min、45 min供肝肝移植;N组仅于开腹后抽取下腔静脉血及切取肝组织备检.其中各实验组供肝保存液中加入L-Arg(1mmol/L),受体鼠在移植后门静脉(PV)复流前10 min从尾静脉注射L-Arg(100mg/kg);各实验对照组则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移植完成后,于PV复流后1 h、3 h、24 h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N组相比,各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大鼠PV复流后1 h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浆ET水平、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应实验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在PV复流后1 h、3 h、24 h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ALT、AST、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实验对照组之间相比,C3、C2组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C1组(P<0.05),C3组明显低于C2组(P<0.05);C3、C2组血清ALT、AST水平、血浆ET水平明显低于C1组(P<0.05),C3组明显低于C2组(P<0.05);电镜下,实验对照组及实验组肝组织病理损害较N组为重,实验组病理损害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NO/ET失衡是造成无心跳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L-Arg预处理能够改善NO/ET的平衡关系,从而减轻无心跳供肝在移植过程中的损伤.

    作者:张水军;龚瑾;朱长举;宋燕;吴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宫颈鳞癌组织中E-钙粘附素的表达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E-钙粘附素(E-ca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观察12例正常宫颈上皮、46例宫颈鳞癌和2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中E-cad的表达.结果:从正常宫颈→CIN→宫颈鳞癌组织,E-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63.6%和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6,P<0.01).宫颈鳞癌病理Ⅰ、Ⅱ、Ⅲ级E-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4%、25.00%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0,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30.77%,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的18.18%(χ2=13.33,P<0.001),临床Ⅰ~Ⅱ期与Ⅲ~Ⅳ期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8,P>0.05).结论:E-cad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判断宫颈鳞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吴丹;李珊珊;张红燕;高冬玲;任秀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周期分布与P53蛋白的表达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细胞周期分布情况以及P53蛋白表达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增殖指数(PI)与P53蛋白表达.以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对照.结果:各临床手术分期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PI值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但在不同手术分期及组织学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加,P53蛋白表达增高,但与子宫内膜癌临床进展程度及恶变程度无显著关系.

    作者:孟君;李英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川芎嗪对新生大鼠离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新生大鼠离体胰岛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途径.方法:利用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不同浓度川芎嗪处理组,川芎嗪处理不同时间组及不同浓度维拉帕米与川芎嗪共同处理组培养的大鼠离体胰岛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和高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结果:①川芎嗪1.0 mmol/L、2.0 mmol/L、4.0mmol/L作用于胰岛24 h,其基础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而高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无明显改变(P>0.05);②川芎嗪1.0 mmoL/L分别作用于胰岛12 h、24 h、36 h后,基础胰岛素分泌量高于对照组(P<0.05),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③维拉帕米25μg/L、50μg/L、100 μg/L与2.0 mmol/L川芎嗪联合作用后基础胰岛素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川芎嗪能促进离体培养大鼠胰岛基础胰岛素分泌,其作用可能与激活钙通道有关.

    作者:邢莹;许继田;张卫红;阎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的变化及缬沙坦降压和逆转左室肥厚的机制.方法:测定EH伴LVH(EH+LVH组,n=30)和不伴LVH(EH组,n=27)者缬沙坦治疗24周前后及健康对照组(n=30)的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MI)及血浆ET-1水平.结果:治疗前EH+LVH组血压、LVMI和血浆ET-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EH组比较,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LVMI及ET-1水平较高;LVMI与血浆ET-1浓度呈正相关(r=0.413,P<0.05).缬沙坦治疗后EH及EH+LVH组患者血压、血浆ET-1水平均下降;EH+LVH组LVMI下降明显(P<0.01),EH组未有变化(P>0.05).结论:ET-1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LVH的发生发展,缬沙坦降压及逆转LVH机制可能部分源于对ET-1的影响.

    作者:张峰;李彬;李玉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