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鞘内注射Staurosporine对骨癌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陈勇;杜晓红;应俊;童希忠;梁应平;胡衍辉;徐国海

关键词:蛋白激酶C抑制剂, 骨肿瘤, 小神经胶质细胞
摘要: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对胫骨骨癌痛大鼠机械痛行为和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每组24只.除C组外,其他四组均制备胫骨骨癌痛模型.模型制备后第10~12天,N组、S组和SP组分别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二甲基亚砜(DMSO)或Staurosporine 10μ1,每天1次,连续3d.M组鞘内不给予任何药物.记录鞘内给药前(T0)、给药后1 d(T1)、3 d(T2)、5 d(T3)、7 d(T4)、10 d(T5)、14 d(T6)和21 d(T7)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缩足热潜伏期(WTL).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表达补体C3受体(OX-42)及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M组、N组、S组及SP组MWT明显降低,WTL明显缩短(P<0.05).与M组比较,S组和SP组MWT明显升高,WTL明显延长(P<0.05).与S组比较,SP组MWT明显升高,WTL明显延长(P<0.05).C组脊髓背角OX-42及Iba-1染色较浅,未发现小胶质细胞.T0和T7时M组、N组、S组和SP组OX-42和Iba-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5时M组、N组、S组和SP组大鼠脊髓背角OX-42、Iba-1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T1~T6时S组和SP组大鼠脊髓背角OX-42和Iba-1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T1~T5时SP组脊髓背角OX-42和Iba-1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鞘内注射Staurosporine可抑制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骨癌痛.
临床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气管插管术后声门下伪膜形成一例

    患儿,女,27个月,10 kg.入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自幼体质较差,入院后身体状况良好,WBC11.34×109/L,胸部X线片:两肺纹理增多,心影增大.拟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肌注氯胺酮70mg,入室后开放静脉,静注芬太尼0.1 μg/kg、维库溴铵0.2μg/kg、咪达唑仑0.2 μg/kg、地塞米松3 mg麻醉诱导,经鼻气管插管(加强型,ID 4.5),导管表面给予石蜡油充分润滑.插管过程顺利,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术后安返ICU.术后3h,患儿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并给予沐舒坦、地塞米松雾化及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转回病房.患儿痰液呈白色,量多,黏稠,WBC 25.69×109/L,中性粒细胞21.40×109/L.

    作者:陈林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罗哌卡因复合吗啡鞘内注射治疗顽固性癌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吗啡鞘内注射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疗效.方法 顽固性癌痛患者12例,鞘内持续输注罗哌卡因30 mg和吗啡10 mg混合液100ml,每周一次,共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的疼痛数字等级评分(NRS)、吗啡日用量、生活质量评分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4周N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吗啡日用量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1、2周恶心呕吐和嗜睡的发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4周患者食欲、睡眠、精神状况、社会交流等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持续鞘内注射对顽固性癌痛患者的镇痛疗效确切,生活质量提高.

    作者:张卫东;张元峰;陆燕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对全麻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全麻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拟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高血压1或2级,ASAⅡ或Ⅲ级,术前SBP控制在160mm Hg以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诱导前10 min持续微量泵注右美托咪定0.3 μg·kg-1·h-1(D组)或生理盐水(C组).术中维持BIS在40~50.记录入室时(T0)、插管前1 min(T1)、插管后2 min(T2)、切皮后2 min(T3)、拔管即刻(T4)、入PACU后(T5)的SBP、DBP和HR,以及入PACU后5min行Ramsay镇静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 与T0时比较,T4时两组HR明显减慢(P<0.05).T1、T2时C组SBP、DBP明显高于D组(P<0.05).C组降压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D组(45% vs.10%,P<0.05).D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前开始持续输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以提供适当的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更有助于控制高血压,提高手术麻醉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尹红;吴健;陈卫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七氟醚对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肝功能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七氟醚对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肝功能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行经典非转流式原位肝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异氟醚组(Ⅰ组)和七氟醚组(S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分别于术前(T1)、无肝期前(T2)、无肝期35 min(T3)、新肝期30min(T4)、新肝期2 h (T5)及术后12 h(T6)静脉采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TNF-α及IL-8的水平.结果 两组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S组TNF-α、IL-8水平明显低于I组(P<0.05或P<0.01).结论 七氟醚对肝移植手术患者肝功能的影响与异氟醚相似,而且,七氟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性反应.

    作者:董兰;宇鹏;韩曙君;李占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全麻复合右美托咪定或硬膜外阻滞对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和比较全麻复合右美托咪定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患者60例,年龄30~60岁,随机均分为三组,术中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BIS 45~50,其中D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4μg·kg-1·h-1,8 min后再以0.8 μg·kg-1 ·h 1维持至术毕.E组硬膜外阻滞平面固定在T4.C组术中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入室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进腹探查时(T3)、关腹时(T4)采集静脉血测定血糖、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结果 与T1时比较,T2~T4时C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C组比较,T2~T4时D组和E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 全麻复合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其程度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相当.

    作者:何焱;江鹤群;王银模;陈国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监测血容量变化的有效性

    目的 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监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血容量变化的有效性.方法 拟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23例,年龄20~60岁.记录硬膜外给药前及给药后5、10、15、20 min时SBP、DBP、HR、每搏量(SV)、每搏量变异度(SVV)、脉搏灌注指数(PI)和PVI的变化.结果 与给药前比较,硬膜外给药后5~20 min,SBP、DBP、SV明显降低、SVV、PVI明显升高(P<0.01).PVI和SVV呈显著正相关(r=0.689,P<0.01).结论 PVI能有效判断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后血容量的变化.

    作者:徐子锋;张建海;郑吉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除C组仅穿线外,其他各组均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并结扎.在结扎前15 min,HTEB组和5-HD组硬膜外给予0.5%罗哌卡因125μl/kg,C组和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5-HD组结扎前静脉注入5-HD 5 mg/kg.记录开胸前(T1)、缺血前(T2)、缺血30 min(T3)、再灌注1 h(T4)、再灌注2 h(T5)的HR、MAP,以及T1、T3~T5时血清肌钙蛋白T(cTnT)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ATP的含量.结果 与T1时比较,T4、T5时C组和T3~T5时IR组、HTEB组和5-HD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3~T5时IR组、HTEB组和5-HD组HR明显减慢;T3、T4时IR组和5-HD组MAP明显降低(P<0.05).与HTEB组比较,T3~T5时IR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与T1时和C组比较,T4、T5时IR组、HTEB组和5-HD组cTnT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HTEB组比较,T4、T5时IR组和5-HD组cTnT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IR组、HTEB组和5-HD组心肌细胞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HTEB组比较,IR组、5-HD组心肌细胞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HTEB能够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可能与线粒体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及ATP消耗减少有关.

    作者:刘瑶;黄宁;李冰;王志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上呼吸道矢状面解剖学特点与声门暴露程度及插管次数的关系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了解上呼吸道矢状面解剖学特点,分析其与声门暴露程度及插管次数的关系.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55例,年龄2~78岁,利用AW4.4 workstation的3D-CT重建软件获取患者上呼吸道矢状位图像,在重建图像上选择正中矢状位并进行以下8项解剖学参数的测量:上中切牙至会厌根部距离(D1)、会厌根部至声门中点距离(D2)、下颌骨下缘至声门中点距离(D3)、下颌骨长度(D4)及角α、β、γ、δ.术前检查患者头颈部后仰是否受限,记录插管时普通喉镜下声门暴露程度(Cormack-Lehane分级)、插管次数、插管失败例次.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分析解剖学参数等指标与声门暴露程度及插管次数的关系.结果 155例患者插管时声门暴露程度为Ⅰ~Ⅲ级,插管次数均≤2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100%.判别分析显示,角α、β、γ、δ、年龄、头颈部活动度等指标对气管插管时声门暴露程度有显著影响(P<0.05),判别符合率为72.9%;D1/D2、D4/D2、角β、δ、年龄、头颈部活动度、声门暴露程度等对插管次数有显著影响(P<0.05),判别符合率为92.3%.结论 上呼吸道矢状位解剖学参数中D1/D2、D4/D2、角α、β、γ、δ等与声门暴露及插管次数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将这些解剖学特点结合患者年龄和头颈部活动度共同分析,有可能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气道评估手段.

    作者:王幸双;汪小海;李文媛;徐鑫;佟琪;朱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咪达唑仑、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对食管癌根治术围术期氧化应激反应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咪达唑仑、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咪达唑仑(M组)、丙泊酚(P组)或右美托咪定(D组)行麻醉诱导和维持.于手术前(T0)、手术开始2 h(T1)、手术结束24 h(T2)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结果 与T0和T2时比较,T1时三组血清O-2、OH、H2 O2、MDA含量明显增加,SOD、GSH-Px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T1和T2时P组和D组O-2、OH、H2O2、MDA含量明显降低,SOD、GSH-Px明显增加(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抗氧化能力强于咪达唑仑,而右美托咪定可能要强于丙泊酚.

    作者:韩超;葛志军;江文杰;杭东元;马铁梁;丁伟良;陈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俯卧位腰椎间盘术后舌下神经麻痹一例

    患者,男,48岁,65 kg,172 cm,因“L3~5椎间盘突出”在全麻俯卧位下行L3~4、L4~5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植骨内固定术.入室后静脉给予咪达唑仑3 mg、东莨菪碱0.3 mg.麻醉诱导:静注丙泊酚120 mg、芬太尼0.25 mg、罗库溴铵50mg,喉镜从右侧口角置入,插管顺利,气管导管固定于正中,舌体略偏于导管左侧,俯卧位.给予七氟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手术历时250 min,芬太尼总量0.55 mg.术毕10 min患者清醒,送入PACU.约30 min后患者完全清醒,握手有力,抬头可持续5 s以上,充分吸引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5 min各项监测指标正常,可正常交流.约20 min后出现SpO2下降,患者意识清楚,但吸氧不能纠正,SpO2继续下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即静脉给予丙泊酚,行气管内插管,手控辅助呼吸至氧合恢复正常,导管内给氧自主呼吸,SpO2>95%.

    作者:杨哲;黄建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肿瘤致气管狭窄麻醉处理一例

    患者,男,65岁,90 kg,178 cm,BMI 28.4 kg/m2.因“呼吸困难10余年,发现甲状腺肿瘤1月余”入院.诊断: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肿瘤.ASAⅢ级,心功能Ⅱ级;颈短,张口5cm,甲颏距离6.5 cm,MallampatiⅢ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不规则服药;主诉夜间平睡有憋醒史.拟在全麻下行“双侧胸骨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颈前领式切口入路)”.心超示:左室肥厚,主动脉根部增宽,左心舒张功能轻度减退.胸部CT示:甲状腺弥漫肿大伴散在囊变及钙化,向下进入胸腔,伴局部气管受压改变.双侧肺纹理增多,右肺门钙化灶,淋巴结可能;冠脉钙化.

    作者:余琼;梁伟民;汤伟军;顾华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心跳停止40 min紧急心肺转流下心瓣膜置换成功一例

    患者,男,34岁,因“心慌、胸闷、乏力1月,全身水肿10d,腹胀4d”入院.查体:HR 98次/分,BP 110/38 mm Hg,口唇发绀,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双侧踝关节水肿.B超示:心脏增大,主动脉二瓣化畸形(轻度狭窄并重度关闭不全),肺动脉增宽,二、三尖瓣、肺动脉瓣重度反流,心包少量积液.胸部X线片示:双下肺感染,下肺膨胀不全并胸腔积液.入院诊断: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伴轻度狭窄并重度关闭不全.入院后给予强心、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两次出现呼吸困难、眩晕、大汗淋漓等症状,考虑急性心功能衰竭予以处理后好转,但仍持续心慌、胸闷、乏力、呼吸困难.

    作者:邹小华;谭立;胡选义;李学军;高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i-gel喉罩在老年患者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i-gel喉罩用于老年患者泌尿外科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泌尿外科腔镜手术老年患者40例,年龄65~78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i-gel喉罩组(Ⅰ组)和气管插管组(E组).记录插管(喉罩)前5 min (T1)、插管(喉罩)后1 min(T2)、拔管(喉罩)前1 min(T3)及拔管(喉罩)后1 min(T4)的MAP和HR,记录术中PETCO2、SpO2和气道峰压(Ppeak),监测麻醉后1h内动脉血气.记录拔管(喉罩)时间,记录术后呛咳躁动、咽喉痛、声嘶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T1时比较,T2时E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与T3时比较,T4时E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与Ⅰ组比较,T2、T4时E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Ⅰ组拔出喉罩时间(15.6±1.2)min,明显短于E组的(28.3±1.1)min(P<0.05).E组术后呛咳躁动明显多于Ⅰ组(P<0.05).结论 全麻i-gel喉罩通气在老年患者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优于气管插管,更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对呼吸道损伤,有利于呼吸功能保护,缩短了拔管时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少,更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术期.

    作者:张艳华;周玉弟;张杰;郭杰;秦勤;郑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术中胸主动脉破裂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男,44岁,75 kg.因贲门癌根治术后3年进食不畅来我院就诊.胃镜提示吻合口低分化癌.诊断为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化疗后20 d,完善术前检查,拟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患者入室后行桡动脉置管测压,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静注咪达唑仑3 mg、丙泊酚70 mg、芬太尼0.2mg、顺式阿曲库铵15 mg,置入左侧双腔管,插管顺利,呼吸机辅助呼吸,RR 12次/分,VT 550 ml,氧流量1 L/min,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4~5 mg·kg-1 ·h-1、瑞芬太尼0.15~0.2μg· kg-·min-1和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1·h-1.手术进行45 min开始单肺通气.手术操作140 min时胸主动脉因操作不慎破裂,此时BP迅速降至90/60mmHg,HR 80~95次/分.术中行主动脉置换,两次间断阻断降主动脉,每次阻断时间约30 min.

    作者:谭婧;顾连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鞘内注射Staurosporine对骨癌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对胫骨骨癌痛大鼠机械痛行为和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每组24只.除C组外,其他四组均制备胫骨骨癌痛模型.模型制备后第10~12天,N组、S组和SP组分别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二甲基亚砜(DMSO)或Staurosporine 10μ1,每天1次,连续3d.M组鞘内不给予任何药物.记录鞘内给药前(T0)、给药后1 d(T1)、3 d(T2)、5 d(T3)、7 d(T4)、10 d(T5)、14 d(T6)和21 d(T7)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缩足热潜伏期(WTL).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表达补体C3受体(OX-42)及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M组、N组、S组及SP组MWT明显降低,WTL明显缩短(P<0.05).与M组比较,S组和SP组MWT明显升高,WTL明显延长(P<0.05).与S组比较,SP组MWT明显升高,WTL明显延长(P<0.05).C组脊髓背角OX-42及Iba-1染色较浅,未发现小胶质细胞.T0和T7时M组、N组、S组和SP组OX-42和Iba-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5时M组、N组、S组和SP组大鼠脊髓背角OX-42、Iba-1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T1~T6时S组和SP组大鼠脊髓背角OX-42和Iba-1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T1~T5时SP组脊髓背角OX-42和Iba-1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鞘内注射Staurosporine可抑制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骨癌痛.

    作者:陈勇;杜晓红;应俊;童希忠;梁应平;胡衍辉;徐国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七氟醚后处理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及脑钠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七氟醚后处理对心肺转流(CPB)下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及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行MVR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40例,年龄30~73岁,ASAⅡ或Ⅲ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组与S组术中均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S组停CPB后在静脉麻醉基础上吸入七氟醚0.5~1 MAC.于锯胸骨前(T1)和停CPB后5 min(T2)、30min(T3)、60 min(T4)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组织速度(E’)的比值(E/E’)、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播散速度(Vp).检测T1、停CPB后60min(T4)和术后12 h(T5)、24 h(T6)血中BNP水平.结果 与T1时比较,T3、T4时P组E/E’明显增大(P<0.05);与T1时比较,T6时P组与S组BN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T4时比较,T5、T6时P组与S组BN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于CPB下行MVR患者,停机后吸入0.5~1 MAC七氟醚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减退有改善作用.术后BNP水平升高,不依赖于停机后是否吸入七氟醚.

    作者:赵雅梅;史宏伟;张淑贤;葛亚力;魏海燕;陈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音乐疗法在疼痛干预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长期以来,药物镇痛是疼痛治疗的主要手段,但药物治疗具有成本高、不良反应多等缺点.近年来,多模式镇痛理念已成为镇痛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音乐疗法是一种非药理学的干预技术,可分为音乐医学(music medicine)和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前者将音乐疗法作为辅助缓解与传统的癌症治疗关联的焦虑、悲伤、恐惧、痛苦方法[1],也减少了对镇痛药的需求;后者运用音乐及相关元素在治疗性关系中通过预防、康复或特定问题治疗完成个性化目标,发展潜能和恢复受损的功能[2].音乐疗法具有低成本、非扩散性、无不良反应的特点,被运用于多模式疼痛干预而成为一种辅助疼痛治疗手段.本文拟在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对音乐治疗在疼痛干预治疗中的原理、方法技术及应用进展加以阐述和讨论,以期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邓旭阳;刘取芝;张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比较氟比洛芬酯与布托啡诺防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作用

    目的 比较预防性应用氟比洛芬酯与布托啡诺防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 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LC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于切皮前分别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2 mg/kg(F组)或布托啡诺20 μg/kg(B组).术中给予丙泊酚3~6 mg·kg-1·h-1和瑞芬太尼0.1~0.3 μg·kg-1·min-1维持麻醉.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即刻、拔管后30、60 min的疼痛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两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F组Ramsay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拔管后60 min,F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氟比洛芬酯2mg/kg防治LC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效应优于布托啡诺20 μg/kg.

    作者:苗秀娟;李涛;聂新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氯胺酮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 32只Wistar健康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n=8):生理盐水1h组(S1组)、生理盐水24h组(S24组)、氯胺酮1h组(K1组)和氯胺酮24 h组(K24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通过糖水消耗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大鼠海马组织测定NOS活性.结果 与S1组比较,K1组大鼠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海马总NOS(tNOS)和诱导型NOS(iNOS)活性下降(P<0.05),结构型NOS(cNOS)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24组比较,K24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增加,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缩短(P<0.05);海马tNOS和iNOS活性下降(P<0.05),cNOS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胺酮可快速改善慢性应激大鼠的抑郁行为,这种抗抑郁作用的产生可能与抑制海马iNOS活性有关.

    作者:孙合亮;邱丽丽;贾敏;张广芬;周志强;杨建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浆内毒素的变化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手术围术期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 择期肝移植手术患者48例,依据肝硬化程度,按照Child-Pugh分级分为A组(A级),B组(B级)和C组(C级),每组16例.采用鲎试验基质偶氮显色法检测无肝前期第一肝门游离完毕(T1)、无肝期门静脉开始吻合(T3)、新肝期肝动脉开放后15 min(T5)和术后24 h(T7)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 与T1时比较,T5时A、B组,T3、T5时C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而T7时B、C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T3时比较,T5时A、B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而T7时C组明显降低(P<0.05).与T5时比较,T7时B、C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T1时B、C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A组,且C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彭科军;池萍;曹英浩;权哲峰;孙莉;李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管: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