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年龄组患儿气管叉位置的比较

章赛吉;金泉英

关键词:儿童, 年龄, 气管叉位置, 胸片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患儿气管叉的位置.方法 根据年龄分为新生儿组(n=23)、婴儿组(1~12月,n=61)、幼儿组(1~2岁,n=45)、学龄前儿童组(3~6岁,n=51)和学龄组(7~12岁,n=38),通过胸部X线片确定气管叉的位置.结果 新生儿气管叉的位置为第4胸椎水平;婴儿组和幼儿组亦为第4胸椎水平,但第4胸椎中、下部的比例更高;学龄前儿童气管叉仍以第4胸椎水平为主,但部分儿童的气管叉位置可达第5胸椎上、中部水平;学龄儿童的气管叉位置以第5胸椎水平为主,显著低于学龄前儿童组(P<0.05).幼儿组男性以第4胸椎中部水平为主,女性以第4胸椎下部水平为主(P<0.05).结论 新生儿和婴儿气管叉的位置为第4胸椎水平,幼儿少部分达第5胸椎上部水平,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可达第5胸椎上、中部水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术后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比较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全髋置换术后的高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术后静脉镇痛(PCIA)组(B组)、术后硬膜外镇痛( PCEA)组(C组).观察患者术后8、12、24及48 h的镇痛效果,记录术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及术后48 h(T4)的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的变化.结果 T2~T4时A组的SBP、DB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T1时(P<0.05或P<0.01).T3时B、C组内皮素(ET)、心房和钠肽(ANP)显著低于A组(P<0.05或P<0.01),T4时C组ET明显低于A组,B、C组ANP仍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T3、T4时C组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结论 PCEA及PCIA均能有效控制术后疼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后应激激素水平,而硬膜外镇痛较静脉镇痛对高龄高血压患者镇痛效果更平稳.

    作者:王红薇;童雷;于成涛;倪强;张婕;陈武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异氟醚和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观察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均分为六组:假手术组(S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异氟醚组(I组)、卡托普利组(C组)和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IC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IPC组心肌细胞损伤轻于IR组,IC组损伤轻.结论 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兔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田毅;柳培雨;田国刚;徐军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用于子宫动脉栓塞下刮宫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和曲马多用于因子宫瘢痕妊娠行子宫动脉栓塞下刮宫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 子宫瘢痕妊娠患者54例,拟行子宫动脉栓寒下刮宫术,随机均分为三组:F组(氟比洛芬酯),负荷量1 mg/kg,按压剂量5 mg,输注剂量7.5mg/h;T组(曲马多),负荷量1 mg/kg,按压剂量10 mg,输注刺量15 mg/h;C组(生理盐水),负荷量5 ml,按压剂量2 ml,输注剂量3 ml/h;记录刮宫术前和苏醒后1、4、8、12、24 h的HR、MAP、VAS评分、24 h内按压次数和恶心呕吐.结果 各时点HR、MAP、VAS评分和按压次数F组和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组比较,F、T组HR减慢,MAP降低(P<0.05),按压次数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三组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用于子宫动脉栓寒下刮宫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作者:肖永;胡海燕;李元涛;张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妊娠可以减弱芬太尼对呼吸的抑制

    目的 观察妊娠对静注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年龄20~35岁女性,未孕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对照组)、妊娠45~60 d拟行无痛人流手术患者(孕早期组)和自然分娩后5~7 d内拟无痛清宫患者(产后组),每组20例.以1 ml/3 s的速度静注芬太尼2μg/kg,观察患者给药前后RR、PETCO2和SpO2的变化,同时检测患者的孕酮值.结果 给药后3min孕早期组和产后组患者RR均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6、9和12 min孕早期组和产后组Sp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9、12和15 min孕早期组和产后组PETCO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注射芬太尼后低SpO2与其孕酮值明显相关(P<0.01).结论 妊娠减轻静注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其作用可能与孕酮有关.

    作者:曹小飞;孙杰;丁正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臭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臭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臭氧(35 μg/ml,10 ml)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对照组单纯注射玻璃酸钠.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d、1、6、12月时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7d和1、6、12月时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在治疗后各个时点,治疗组的Lysholm评分均比治疗前高(P<0.05);治疗组的临床总优良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1.7%)(P<0.01);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臭氧联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注射,可以迅速且持久地控制疼痛,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有伴发疾病的老年患者.

    作者:曹国平;陆丽娟;常玉华;叶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川芎嗪、尼莫地平单一或联合应用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NSE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川芎嗪、尼莫地平单一或联合应用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颈内静脉球部血清S100β蛋白(S100β)与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川芎嗪组(C组)、尼莫地平组(N组)、川芎嗪联合尼莫地平组(CN组)和对照组(D组).C组将80 mg盐酸川芎嗪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于切开硬脑膜时20 min内静脉输入;N组在麻醉开始时输注尼莫地平15μg·kg-1·h-1,于手术结束时停药;CN组应用川芎嗪与尼莫地平,方法同C组与N组;D组在与CN组同一给药时点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全麻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开硬脑膜即刻(T3)、切硬脑膜后1 h(T4)、缝硬脑膜时(T5)、术后24 h(T6)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测定血清S100β、NSE浓度.结果 D组与C组T3~T6时S100β与NSE高于T1时(P<0.05).而N组与CN组T3、T4时S100β与NSE高于T1时(P<0.05).C组、N组与CN组T4~T6时S100β与NSE均低于D组(P<0.05),CN组T3~T6时S100β与NSE均低于C组(P<0.05),N组T3时S100β、NSE及T6时NSE均低于C组(P<0.05).结论 幕上肿瘤切除术中单独输注川芎嗪或尼莫地平可降低颈内静脉球部中脑损伤指标浓度,且尼莫地平优于川芎嗪,联合用药脑保护作用强于单一用药.

    作者:李凤仙;皇甫秀萍;徐世元;刘辉;许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后处理对犬心肺转流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后处理对心肺转流(CPB)犬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18只成年雄性犬,随机均分为缺血-再灌注组(C组)、缺血后处理组(I组)和瑞芬太尼后处理组(R组).建立犬CPB模型,阻断升主动脉血流60 min.主动脉阻断55 min时自主动脉根部进行温血再灌注;I组在开放主动脉之前给予开放30 s/再阻断30 s 三个循环;R组随温血输注瑞芬太尼4μg· kg-1 ·min-1,持续5 min.测定CPB前5min(T0)、开放升主动脉5min(T1)、停CPB 30 min(T2)和120 min(T3)时血浆肌钙蛋白I(cTnI)、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停CPB120 min后测定心肌含水率并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T0时比较,T1~T3时三组血浆cTnI和MDA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T1~T3时I组和R组cTnI和MDA浓度均低于C组(P<0.01),SOD活性高于C组(P<0.01).I组和R组心肌含水率和超微结构改变均低于或轻于C组(P<0.01),1组和R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芬太尼后处理减轻犬CPB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活性氧生成并增加SOD活性进而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张颖;赵其宏;顾尔伟;张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骨科手术后静脉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骨科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骨科全麻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芬太尼组(F组),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负荷量:DF组静注地佐辛0.1 mg/kg、托烷司琼5mg,F组静注芬太尼1μg/kg、托烷司琼5 mg.在麻醉清醒后连接持续静脉镇痛泵(2ml/h),DF组镇痛泵配方为地佐辛0.5 mg/kg加氟比洛芬酯150mg,F组为芬太尼16 μg/kg;两组均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l.对两组镇痛效果(VAS评分、BCS评分、Ramsay评分)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 两组VAS评分、BC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F组(P<0.05).结论 地佐辛0.5 mg/kg复合氟比洛芬酯150 mg用于骨科手术后静脉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朱亚楼;彭晓红;余海;焦晶;舒英;肖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局麻药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腋路臂丛阻滞对阻滞效果及有效时间的影响.方法 择期或急诊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R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以神经刺激器定位腋路臂丛神经主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RD组和R组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40 ml+右美托咪定1 ml (1μg/kg)和0.375%罗哌卡因40 ml+生理盐水1ml,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作用时间、镇痛时间、首次疼痛VAS评分;记录入室时(T0)、阻滞后5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T4)、60 min(T5) HR、MAP、SpO2,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RD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作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延长(P<0.05).与R组比较,T1~T5时RD组HR减慢(P<0.05),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2~T5时两组MAP下降,T1~T5时HR减慢(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两组患者阻滞后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有5例患者心动过缓;两组患者未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低氧血症及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 右美托咪定1μg/kg与局麻药混合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增强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延长作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但是易诱发心动过缓.

    作者:马浩南;李恒林;倪丽伟;邵菁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诱导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全麻患者气管插管时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对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Ce)的影响.方法 60例全麻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D1、D2、D3、C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25 μg/kg(D1组)、0.5 μg/kg(D2组)和1.0 μg/kg(D3组)及10ml生理盐水(C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以BIS为靶控目标.丙泊酚初始Ce设为1.5 μg/ml,递增梯度为0.5 μg/ml,同时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BIS≤60时推注罗库溴铵0.9 mg/kg,BIS≤50并维持5s行气管插管.于输注右美托咪定前(T0)、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1 min(T3)、3min(T4)、5min(T5)、10 min(T6)时记录SBP、DBP、HR、BIS、丙泊酚Ce.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D2、D2组HR减慢、D3组SBP、DBP升高(P<0.05);与T1时比较,T2时D1组和C组SBP、DBP下降,HR减慢(P<0.05);与T2时比较,T3~T5时D1组和C组SBP、DBP升高,HR增快,T3时C组BIS升高(P<0.05).T2~T6时丙泊酚Ce D1、D2、D3组明显低于C组(P<0.05).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各时点对丙泊酚Ce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结论 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诱导效应室浓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心血管反应平稳并能显著减少诱导时所需丙泊酚Ce.

    作者:张军;顾尔伟;何文胜;赵庆;姜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腹腔内喷洒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腹腔内喷洒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LC患者75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建立气腹后向腹腔胆囊床分别喷洒生理盐水30 ml(C组)、0.5%罗哌卡因30 ml(R组)或0.5%罗哌卡因30ml复合地寒米松10mg(D组).记录患者术后4、24、48 h的切口、内脏、肩部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分级和术后追加镇痛药情况.结果 (1)与C组相比,D组患者术后24 h和48 h的切口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R组患者仅术后24 h的切口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R组相比,D组患者术后24 h和48 h的切口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2)与C组相比,R、D组术后4h和24 h的内脏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D组术后24 h和48 h的肩部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R组相比,D组术后48 h的肩部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腹腔内喷洒可增强罗哌卡因的术后镇痛效果和延长镇痛时间,但对术后早期(术后4 h)切口痛缓解不明显.

    作者:王美青;潘寅兵;钱燕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围术期的呼吸管理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围术期的呼吸管理,术中单肺通气(OLV)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18例年龄6 h~10 d、体重1 380~3 100 g、行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食管端端吻合术患儿,麻醉诱导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面罩吸2%~4%七氟醚1 min,气管插管尽可能插过气管食管瘘口.使用压力控制通气呼吸模式.麻醉维持吸入1%~3%七氟醚.术中压迫右侧肺,使其尽量萎陷,造成左肺OLV,调节呼吸参数,维持SpO2>90%.术中监测ECG、SpO2、PETCO2、BP、T.记录麻醉诱导前后、OLV 10min、30 min及术毕时的SpO2、PETCO2、HR、T.结果 OLV后所有患儿SpO2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适当调节呼吸参数,3例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其中1例肺部感染重的患儿间隔恢复双肺通气,使SpO2维持90%以上.OLV 30 min,17例患儿SpO2较OLV 10 min时升高(P<0.05).OLV 10、30 min时HR均较诱导后减慢.术中T维持在35.5~37.0℃.全部患儿术后安全返回病房.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围术期,采用单腔气管插管,术中人工肺萎陷法OLV麻醉时,恰当的呼吸管理,应用压力控制通气,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辛忠;张建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年龄组患儿气管叉位置的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患儿气管叉的位置.方法 根据年龄分为新生儿组(n=23)、婴儿组(1~12月,n=61)、幼儿组(1~2岁,n=45)、学龄前儿童组(3~6岁,n=51)和学龄组(7~12岁,n=38),通过胸部X线片确定气管叉的位置.结果 新生儿气管叉的位置为第4胸椎水平;婴儿组和幼儿组亦为第4胸椎水平,但第4胸椎中、下部的比例更高;学龄前儿童气管叉仍以第4胸椎水平为主,但部分儿童的气管叉位置可达第5胸椎上、中部水平;学龄儿童的气管叉位置以第5胸椎水平为主,显著低于学龄前儿童组(P<0.05).幼儿组男性以第4胸椎中部水平为主,女性以第4胸椎下部水平为主(P<0.05).结论 新生儿和婴儿气管叉的位置为第4胸椎水平,幼儿少部分达第5胸椎上部水平,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可达第5胸椎上、中部水平.

    作者:章赛吉;金泉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液体处理方式对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术前不同液体处理方式对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18~65岁ASA Ⅰ或Ⅱ级拟行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常规禁饮组(Ⅰ组)、术前饮糖水组(Ⅱ组)、术前快速补液组(Ⅱ组).用胸阻抗法监测麻醉诱导前(T0)、喉镜置入前(T1)及插管后1 min(T2)、3 min (T3)、5 min(T4)、10 min(T5)的HR、MAP、心输出量(CO)、体循环阻力(SVR)、胸腔液体水平(TFC)、加速度指数(ACI)的变化,同时监测BIS值.结果 三组T1时HR、MAP、CO、SVR、BIS均显著低于T0时(P<0.05).三组T2时HR、MAP、SVR显著高于T0时(P<0.05).Ⅰ组、Ⅲ组在T0~T5时SVR显著高于Ⅱ组(P<0.05),MAP、CO、TFC显著低于Ⅱ组(P<0.05).此外Ⅰ组和Ⅲ组麻醉诱导期MAP降幅大于30%超过30 s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 术前2h口服补液能够更好地维持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朱运河;胡玉萍;曾宪明;孙茜;刘健;李伟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评估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2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鞘内吗啡组(A组)与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21例.植入鞘内导管外接电子PCA泵实施持续鞘内镇痛,分别给予A组0.2 mg/ml吗啡,B组0.2 mg/ml吗啡+0.75 mg/ml布比卡因混合液起始按口服吗啡转换剂量持续鞘内泵入十单次冲击量(24 h背景量的1/10,锁定时间1 h);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1月的静息及运动VSA疼痛评分、吗啡用量、便秘症状评分及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镇痛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下肢麻木、运动阻滞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鞘内镇痛后静息VAS评分及便秘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鞘内镇痛后运动VAS评分低于A组(P<0.05),每日吗啡用量低于A组(P<0.01),WHOQOL-BREF生理领域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下肢麻木及运动阻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癌痛效果确切,运动痛及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单纯鞘内吗啡.

    作者:谢文强;李伟彦;刘健;宗剑;许配龙;金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手术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手术拔管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0.4、0.6、0.8μg/kg组(D1、D、D3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手术结束前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和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T1)、给药后10 min(T2)、15 min(T3)、拔管前(T4)、拔管时(T5)和拔管后1 min(T6)的MAP、HR、SpO2;记录苏醒期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1、D2和D3组在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但D3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较多.结论 术毕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4 μg/kg和0.6 μg/kg可有效维持颅脑手术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不延长拔管时间.

    作者:蒋玲玲;张野;胡宪文;赵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后顽固性低血压一例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是麻醉管理的关键之一,对于术前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应高度警惕麻醉诱导后出现的顽固性低血压.现分析我院两例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后发生顽固性低血压的原因及处理措施.例1,男,65岁,体重65 kg.诊断为右肾肿瘤,拟在全麻下行肿瘤切除术.患者有高血压史15年,平时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BP,BP控制不理想(180~140/110~80mm Hg),ECG显示T波改变.术前请心内科会诊,口服硝苯地平10mg、卡托普利25 mg、消心痛30 mg.入室后监测ECG、SpO2、BP.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BP 180/110mm Hg,HR 60次/分.全麻诱导咪达唑仑3mg、依托咪酯10mg、维库溴铵8 mg、舒芬太尼30μg,顺利气管内插管.

    作者:王庆本;李文政;孙子华;张琳;王明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对左旋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左旋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50例ASAⅠ或Ⅱ级需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以40 ml 0.5%左旋布比卡因联合1 ml(100 μg)右美托咪定(LD组)和1 ml等渗氯化钠(LS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HR、MAP、SpO2等.结果 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LD组明显短于LS组(P<0.05),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LD组明显长于LS组(P<0.05),镇痛时间LD组长于LS组(P<0.05).MAP在给药后的15、30、45、60、90和120 minLD组较LS组显著下降(P<0.05),HR在给药后所有时点LD组均显著慢于LS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100μg联合左旋布比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可以缩短其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时间,但可能导致心动过缓.

    作者:倪进;刘成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TP酶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 (HH40)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Na+ -K+ -ATPase和Ca2+ -Mg2+ -A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HH40 4 ml/kg组(C组)和HH40 8 ml/kg组(D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D组分别于舌下静脉输注HH40 4、8 ml/kg.再灌注24 h后检测缺血血区脑组织Na+-K+ -ATPase和Ca2+ -Mg2+ -ATPase活性.结果 C组Na+ -K+ -ATPase、Ca2+ -Mg2+ -ATPase活性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HH40 4 ml/kg使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脑组织Na+ -K+ -ATPase、Ca2+ -Mg2+ -ATPase活性增高,从而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单热爱;占丽芳;周树保;温小平;邹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帕瑞昔布钠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应.方法 选择ASA Ⅰ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患者术后拔管即刻(T0)、0.5 h(T1)、1 h(T2)、3 h(T3)、6 h(T4)、12 h(T5)的MAP、HR、SpO2、RR、镇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SS),并记录患者的满意度、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T0~T3时P组MAP显著下降、HR显著减慢(P<0.05).与C组比较,T0~T4时P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1),RSS评分显著上升(P<0.01).P组满意度显著高于C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瑞昔布钠能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曹艳;刘昱升;沈晓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管: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