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耘;王珊;吕媛;钱霞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65~82岁实施全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患者诱导前10 min泵注0.5μg/k右美托咪定,C组患者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两组均常规诱导插管.术中D组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1·h-1.记录诱导前10 min(T0)、诱导后5 min(T1)、10 min(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 min(T4)、3min(T5),手术30 min(T6)、1h(T7)、2 h(T8)的HR、MAP和SpO2,并记录两组维持相同麻醉深度的丙泊酚用量.结果 C组患者T1、T2时HR快于、MAP高于T0时(P<0.05或P<0.01),D组T1~T8时HR慢于、MAP低于C组(P<0.05) ;T3时两组HR均快于T0时,MAP高于T0时(P<0.05),但T3~T5时D组明显慢于和低于C组(P<0.05) ;T6~T8时D组HR慢于C组、MAP低于C组(P<0.05).手术过程中,在维持相同的麻醉深度下,D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轻老年患者全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
作者:蔡团序;马新;王克满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80例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支气管封堵器组(Ⅰ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Ⅱ组).Ⅰ组通过支气管封堵器实现单肺通气,Ⅱ组通过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实现单肺通气,所有气管插管均由同一个熟练的麻醉医师完成.观察两组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外科术野暴露程度和术后咽喉疼痛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两组定位时间、外科术野暴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术后咽喉痛评分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 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均能有效应用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中,应用支气管封堵器可缩短插管时间及减轻患者术后咽喉疼痛.
作者:邹功胜;杨军;冯增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不同时点用于颅脑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神经外科肿瘤手术患者9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麻醉前10 min缓慢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B组术毕时缓慢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C组未施行镇痛.三组术后均未行自控镇痛.分别于术后2、6、12、24 h记录镇痛评分(VAS评分)和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记录24 h满意度和不良反应;于术前、术毕、术后6、12、24 h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浆β-内啡肽和胃泌素浓度.结果 A、B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2、24 h时明显低于B组(P<0.05),A组24 h满意度高.B、C组术毕后各时点血浆β-内啡肽浓度明显高于A组(P<0.05);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各时点胃泌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瑞昔布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颅脑手术的术后镇痛,术前使用可有效减少术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生成,抑制应激反应.
作者:李娟;唐朝亮;康芳;黄祥;柴小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麻醉诱导和拔管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或Ⅱ级,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麻醉诱导:PR组丙泊酚2~3 mg/kg、瑞芬太尼1μg/kg,然后泵注0.5 μg·kg-1·min-1;pF组丙泊酚2~3 mg/kg、芬太尼2~3 μg/kg.麻醉维持:PR组丙泊酚75 μg·kg-1·min-1、瑞芬太尼0.2μg·kg-1·min-1,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瑞芬太尼给药速度和丙泊酚靶浓度:PF组丙泊酚75 μg·Kg-1·min-1,于手术开始前加芬太尼4~5 μg/kg,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时同时停麻醉药.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气腹后5 min、手术结束时的HR、MAP.记录诱导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PF组气管插管后和气腹后5 min的HR增快、MAP升高(P<0.05);与PF组比较,PR组气管插管后和气腹后5 min的HR减慢、MAP降低(P<0.05),且诱导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缩短(P<0.05).结论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较之复合等效剂量芬太尼,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清醒快、恢复迅速.
作者:马骠;陶巧建;周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全身性血管内皮细胞(VEC)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9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术前分别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02mg/kg(P组)、东莨菪碱0.3 mg(S组)和生理盐水(C组).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术后6、24、72 h采血动态监测三组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 三组患者血浆sTM和vWF水平在手术结束、术后6、24 h时均高于术前(P<0.01),但P组和S组低于C组(P<0.01);P组又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均可减轻梗阻性黄疸导致的VEC损伤,而盐酸戊乙奎醚作用更加明显.
作者:陈春;龚园;汤和青;侯俊;方为;冯雪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术前不同液体处理方式对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18~65岁ASA Ⅰ或Ⅱ级拟行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常规禁饮组(Ⅰ组)、术前饮糖水组(Ⅱ组)、术前快速补液组(Ⅱ组).用胸阻抗法监测麻醉诱导前(T0)、喉镜置入前(T1)及插管后1 min(T2)、3 min (T3)、5 min(T4)、10 min(T5)的HR、MAP、心输出量(CO)、体循环阻力(SVR)、胸腔液体水平(TFC)、加速度指数(ACI)的变化,同时监测BIS值.结果 三组T1时HR、MAP、CO、SVR、BIS均显著低于T0时(P<0.05).三组T2时HR、MAP、SVR显著高于T0时(P<0.05).Ⅰ组、Ⅲ组在T0~T5时SVR显著高于Ⅱ组(P<0.05),MAP、CO、TFC显著低于Ⅱ组(P<0.05).此外Ⅰ组和Ⅲ组麻醉诱导期MAP降幅大于30%超过30 s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 术前2h口服补液能够更好地维持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朱运河;胡玉萍;曾宪明;孙茜;刘健;李伟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144例,随机均分为四组,腰麻药为0.75%罗哌卡因1.5ml( 11.25 mg)复合舒芬太尼0μg(A组)、2.5 μg(B组)、5.0μg(C组)、7.5 μg(D组).观察产妇麻醉效果,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和时间,产妇血压变化、恶心呕吐、寒战、瘙痒、术后镇痛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 四组产妇高阻滞平面、大运动阻滞评分及运动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B组(P<0.05).D组麻醉效果并不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时间也未见明显延长,但瘙痒的发生率更高,程度更严重.结论 小剂量罗哌卡因(11.25mg)复合5.0μg舒芬太尼具有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镇痛时间延长和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
作者:罗小会;廖琴;孙铭阳;欧阳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围术期的呼吸管理,术中单肺通气(OLV)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18例年龄6 h~10 d、体重1 380~3 100 g、行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食管端端吻合术患儿,麻醉诱导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面罩吸2%~4%七氟醚1 min,气管插管尽可能插过气管食管瘘口.使用压力控制通气呼吸模式.麻醉维持吸入1%~3%七氟醚.术中压迫右侧肺,使其尽量萎陷,造成左肺OLV,调节呼吸参数,维持SpO2>90%.术中监测ECG、SpO2、PETCO2、BP、T.记录麻醉诱导前后、OLV 10min、30 min及术毕时的SpO2、PETCO2、HR、T.结果 OLV后所有患儿SpO2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适当调节呼吸参数,3例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其中1例肺部感染重的患儿间隔恢复双肺通气,使SpO2维持90%以上.OLV 30 min,17例患儿SpO2较OLV 10 min时升高(P<0.05).OLV 10、30 min时HR均较诱导后减慢.术中T维持在35.5~37.0℃.全部患儿术后安全返回病房.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围术期,采用单腔气管插管,术中人工肺萎陷法OLV麻醉时,恰当的呼吸管理,应用压力控制通气,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辛忠;张建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腹腔内喷洒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LC患者75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建立气腹后向腹腔胆囊床分别喷洒生理盐水30 ml(C组)、0.5%罗哌卡因30 ml(R组)或0.5%罗哌卡因30ml复合地寒米松10mg(D组).记录患者术后4、24、48 h的切口、内脏、肩部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分级和术后追加镇痛药情况.结果 (1)与C组相比,D组患者术后24 h和48 h的切口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R组患者仅术后24 h的切口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R组相比,D组患者术后24 h和48 h的切口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2)与C组相比,R、D组术后4h和24 h的内脏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D组术后24 h和48 h的肩部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R组相比,D组术后48 h的肩部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腹腔内喷洒可增强罗哌卡因的术后镇痛效果和延长镇痛时间,但对术后早期(术后4 h)切口痛缓解不明显.
作者:王美青;潘寅兵;钱燕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和曲马多用于因子宫瘢痕妊娠行子宫动脉栓塞下刮宫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 子宫瘢痕妊娠患者54例,拟行子宫动脉栓寒下刮宫术,随机均分为三组:F组(氟比洛芬酯),负荷量1 mg/kg,按压剂量5 mg,输注剂量7.5mg/h;T组(曲马多),负荷量1 mg/kg,按压剂量10 mg,输注刺量15 mg/h;C组(生理盐水),负荷量5 ml,按压剂量2 ml,输注剂量3 ml/h;记录刮宫术前和苏醒后1、4、8、12、24 h的HR、MAP、VAS评分、24 h内按压次数和恶心呕吐.结果 各时点HR、MAP、VAS评分和按压次数F组和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组比较,F、T组HR减慢,MAP降低(P<0.05),按压次数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三组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用于子宫动脉栓寒下刮宫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作者:肖永;胡海燕;李元涛;张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患儿气管叉的位置.方法 根据年龄分为新生儿组(n=23)、婴儿组(1~12月,n=61)、幼儿组(1~2岁,n=45)、学龄前儿童组(3~6岁,n=51)和学龄组(7~12岁,n=38),通过胸部X线片确定气管叉的位置.结果 新生儿气管叉的位置为第4胸椎水平;婴儿组和幼儿组亦为第4胸椎水平,但第4胸椎中、下部的比例更高;学龄前儿童气管叉仍以第4胸椎水平为主,但部分儿童的气管叉位置可达第5胸椎上、中部水平;学龄儿童的气管叉位置以第5胸椎水平为主,显著低于学龄前儿童组(P<0.05).幼儿组男性以第4胸椎中部水平为主,女性以第4胸椎下部水平为主(P<0.05).结论 新生儿和婴儿气管叉的位置为第4胸椎水平,幼儿少部分达第5胸椎上部水平,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可达第5胸椎上、中部水平.
作者:章赛吉;金泉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丘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比格犬随机均分为单纯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对照组)和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异氟醚吸入全麻联合硝普钠静脉泵注行控制性降压,观察组在常规全麻行控制性降压时复合TEAS,电刺激强度8~10 mA,频率2/100 Hz,取双侧“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两组比格犬均将MAP下降至麻醉前的40%水平,并在40%~45% MAP水平维持60 min.在控制性降压开始前(T0)至基础值的70%(T1)、60%(T2)、50%(T3)、40%(T4)及在40%~45% MAP水平维持10 min(T5)、20 min(T6)、30 min(T7)、40 min (T8)、50 min(T9)、60 min(T10)时,观察丘脑局部脑血流(rCBF)的变化.结果 在控制性降压开始时,观察组的rCBF( 161.80±73.65)P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3±50.65)PU(P<0.05).与T0时比较,T5~T10时观察组rCBF均明显增高(P<0.05)、T1~T10时观察组rCB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压降至40% MAP水平维持60 min时,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能明显增加丘脑血流,改善血氧供应,可能有利于脑保护.
作者:邵晓梅;方剑乔;周传龙;郭小青;张乐乐;金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骨科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骨科全麻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芬太尼组(F组),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负荷量:DF组静注地佐辛0.1 mg/kg、托烷司琼5mg,F组静注芬太尼1μg/kg、托烷司琼5 mg.在麻醉清醒后连接持续静脉镇痛泵(2ml/h),DF组镇痛泵配方为地佐辛0.5 mg/kg加氟比洛芬酯150mg,F组为芬太尼16 μg/kg;两组均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l.对两组镇痛效果(VAS评分、BCS评分、Ramsay评分)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 两组VAS评分、BC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F组(P<0.05).结论 地佐辛0.5 mg/kg复合氟比洛芬酯150 mg用于骨科手术后静脉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朱亚楼;彭晓红;余海;焦晶;舒英;肖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七氟醚对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根据疾病性质分为短时间手术组(S组)和长时间手术组(L组),再根据患者BMI分为两个亚组:标准体重组(S1组和L1组)和肥胖组(S2组和L2组).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分别记录患者第1次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出现不自主体动时间、能听从指令睁眼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结果 L2组出现不自主体动时间与拔管时间长于L1组(P<0.05);L2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长于S2组(P<0.05).结论 短时间手术时七氟醚对肥胖患者苏醒没有明显影响,长时间手术时七氟醚会延长肥胖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作者:雷钟;段惠洁;维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2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鞘内吗啡组(A组)与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21例.植入鞘内导管外接电子PCA泵实施持续鞘内镇痛,分别给予A组0.2 mg/ml吗啡,B组0.2 mg/ml吗啡+0.75 mg/ml布比卡因混合液起始按口服吗啡转换剂量持续鞘内泵入十单次冲击量(24 h背景量的1/10,锁定时间1 h);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1月的静息及运动VSA疼痛评分、吗啡用量、便秘症状评分及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镇痛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下肢麻木、运动阻滞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鞘内镇痛后静息VAS评分及便秘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鞘内镇痛后运动VAS评分低于A组(P<0.05),每日吗啡用量低于A组(P<0.01),WHOQOL-BREF生理领域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下肢麻木及运动阻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癌痛效果确切,运动痛及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单纯鞘内吗啡.
作者:谢文强;李伟彦;刘健;宗剑;许配龙;金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左旋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50例ASAⅠ或Ⅱ级需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以40 ml 0.5%左旋布比卡因联合1 ml(100 μg)右美托咪定(LD组)和1 ml等渗氯化钠(LS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HR、MAP、SpO2等.结果 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LD组明显短于LS组(P<0.05),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LD组明显长于LS组(P<0.05),镇痛时间LD组长于LS组(P<0.05).MAP在给药后的15、30、45、60、90和120 minLD组较LS组显著下降(P<0.05),HR在给药后所有时点LD组均显著慢于LS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100μg联合左旋布比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可以缩短其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时间,但可能导致心动过缓.
作者:倪进;刘成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纤维支气管镜( fibrcoptic bronchoscope、FOB)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纤维支气管镜不仅是处理困难气道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可用于经口、经鼻气管插管操作的教学[1-3].本文予以简述.纤维支气管镜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完整的纤维支气管镜系统是由纤维支气管镜、光源和摄像头、摄像控制器及监视器三部分组成.纤维支气管镜由插入部、弯曲部、目镜部、操作部、前端部、导光软管和导光连接部几部分组成.目镜部及操作部 目镜部包括目镜和屈光调节圈.操作部由角度控制钮、吸引控制阀、活检通道入口三部分组成.气管插管主要通过调节操作部来引导.FOB的吸引通道和活检通道共用,并且由此可给患者供氧或注入居麻药液等.
作者:韩传宝;周钦海;赵欣;孙培莉;高梅;黄亚辉;钱燕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快速顺序诱导(rapid sequence induction,RSI)是目前临床上为解决饱胃或有反流误吸风险的患者全麻气管插管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全麻诱导技术.其主要目的是缩短从保护性气道反射消失到气管插管成功的时间间隔,因为在这个阶段,气道失去保护,很可能发生胃内容物误吸,因此是诱导的关键期.RSI概念的形成经历了1951年琥珀胆碱问世、1961年Sellick在《Lancet》上首次提出环状软骨压迫(cricoid pressure,CP)可以预防反流误吸,到1970年包含了目前全部的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在《Anesthesia&Analgesia》第一次发表.RSI传统的内容包括:充分的预氧合、快速按顺序注射事先计算好剂量的硫贲妥钠和琥珀胆碱、实施CP、在气管插管成功导管套囊充气前避免进行正压通气[1,2].这项技术提出后在临床上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是国际公认的急诊饱胃患者全麻的标准处理措施,但是目前在实施的细节上却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甚至争议很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这些争议及新的进展.
作者:黄绍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应.方法 选择ASA Ⅰ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患者术后拔管即刻(T0)、0.5 h(T1)、1 h(T2)、3 h(T3)、6 h(T4)、12 h(T5)的MAP、HR、SpO2、RR、镇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SS),并记录患者的满意度、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T0~T3时P组MAP显著下降、HR显著减慢(P<0.05).与C组比较,T0~T4时P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1),RSS评分显著上升(P<0.01).P组满意度显著高于C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瑞昔布钠能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曹艳;刘昱升;沈晓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红外热像是根据人体表面温度分布以及在不同部位辐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线,并形成热图以了解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1].近年来,红外热像已在疼痛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阐述它在疼痛科几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及存在的问题.红外热像的理论基础红外热像反映的是人体皮肤温度的分布.医学上使用红外热像的生理基础是人体的皮肤温度通过皮肤、内部组织、局部血液循环、代谢活动、昼夜节律、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维持热平衡[2].人体患病时改变了这种热平衡,于是在临床上表现为与周围组织或未受影响的对侧组织相比,病变组织皮肤温度的升高或降低[2].红外热像仪接收人体表面不同部位辐射的不同强度的红外线,通过红外摄像头的光电效应转化为电磁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回归为热图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用以测量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
作者:宫庆娟;卢振和;罗秀英;刘少颜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