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忠玲;范冰冰;郭华;徐兴国
目的 观察全麻期间持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浆S蛋白100B(S-100B)、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术毕(T2)、术后1 d(T3)及3 d(T)晨抽取静脉血,测定S 100B、TNF-α和IL-6水平,同时监测各时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1~T4时D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1、T2时C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3、T4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1~T4时D组HR明显慢于C组,T1、T2时MAP明显低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T4时D组血浆S-100B明显降低(P<0.05),T2、T3时C组S-100B明显升高(P<0.05).T3、T4时C组血浆S-100B明显高于D组(P<0.05).T1~T3时C组血清TNF-α和IL-6明显高于T0时和D组(P<0.05).C组患者中1例因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结论 全麻期间持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减缓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浆S-100B、血清TNF-α和IL-6浓度的升高,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应激反应.
作者:许忠玲;范冰冰;郭华;徐兴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在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机体氧代谢变化.方法 选择接受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患者50例,按Pugh-Child评分法分为A组(A级12例)、B组(B级18例)、C组(C级20例).左桡动脉置管后常规麻醉诱导,经右颈内静脉放置Swan-Ganz导管.分别在麻醉后手术前(T1),无肝期前10 min(T2),无肝期30 min(T3),新肝期30 min(T4)及术毕(T5),采集桡动脉血和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监测和计算以上各时点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Ov2)、心脏指数(CI)、氧供(DO2)、氧耗(VO2)及氧摄取率(ERO2).结果 三组患者在T3时VO2、SvO2和DO2均明显低于T1时(P<0.05或P<0.01).三组VO2在T4时上升,明显高于T3时(P<0.05),T5时恢复至T1时水平.B、C组的ERO2在T3时均明显高于T1时(P<0.05).T3时B、C组的SvO2和DO2低于A组(P<0.05),ERO2则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肝移植术中机体氧代谢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均以无肝期异常为严重.Pugh- Child分级B级和C级患者DO2和ERO2变化较A级患者更为剧烈.
作者:刘志武;胡元威;马勇;薄丰山;赵晓玲;季振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低有效压力.方法 22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向气管内插入ID 3.5 cm带套囊气管导管并向套囊内充气.使用三通分别连接压力弹簧表和注射器测量和调节套囊内的压力.维持套囊内压力在预定水平2h后处死大白兔,取套囊压迫区气管组织行病理观察.如果光镜下病理切片显示黏膜受损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阳性”,相反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阴性”.气管导管套囊内的起始压力设定为50 cm H2O,如果前一只兔的压力实验为“阳性”,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降低5 cm H2O,反之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升高5 cm H2O,直到观察到六个从“阴性”到“阳性”的交叉点后终止全部实验.结果 防止50%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低有效压力值Pre50为24.83 cm H2O(95%可信区间:21.27~28.29 cm H2O),防止95%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低有效压力值Pre95为18.19 cm H2O(95%可信区间:14.29~22.31 cm H2O).结论 维持兔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力在20cm H2O内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
作者:阮履强;罗林丽;周军;王洪阳;王利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患者,女,40岁,体重87 kg.因进行性走路不稳6个月,口齿不清1个半月入院.查体:BP 100/60 mm Hg,HR70次/分,意识清楚,构音障碍,双瞳孔等大等圆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左水平细小震颤,颅神经检查(-).双上肢肌力Ⅴ级,肌张力低.右侧肱二头肌腱反射(++),左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未引出.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膝反射活跃.双侧Babinski征(+),深浅感觉正常.脑膜刺激征(-).双手指鼻试验不稳,辨距不良,双眼膝胫试验不稳,双手轮替动作笨拙.右反击征(+),右Rossdimo征(+).核磁共振头颅未见异常、颈椎髓内可疑信号.
作者:王前;王天龙;薛纪秀;思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术后镇痛对胸壁结核患者术后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浆皮质醇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静脉复合全麻+术后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B组:静脉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PCIA,C组:静脉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分别于麻醉前30 min(T0)、术后4 h(T1)、术后1 d(T2)、术后2 d(T3)、术后3 d(T4)及7 d(T5)晨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用放免法测定各时点血浆皮质醇水平,记录T1~T4各时疼痛VAS和镇静RSS评分.结果 T1、T2时A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C组的RSS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在T1和T2时三组患者的CD3+、CD4+、CD8+、CD4+ /CD8+均明显低于T0时(P<0.05,P<0.01);C组T4时恢复至T0水平,A组和B组T5时恢复至T0时水平.T3、T4时A、B两组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静脉复合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阻滞和PCEA可使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较早恢复到术前水平,其机制与抑制皮质醇水平上升有关.
作者:林浩;张绍刚;潘熊熊;于淑侠;钱燕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手术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于CCI前、鞘内给药前和鞘内给药后1、2、3、4、5d时采用BME-410A型热痛刺激仪和37400-002型接触刺激仪,分别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 T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MWT).于鞘内给药5d后取脊髓L4~L5节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背角FLFN(c-fos免疫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结果 与S组比较,给药前、给药后各时点C组和D组TWL和MET均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给药后各时点D组TWL延长和MWT均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C组脊髓背角FLI-N明显增多(P<0.05),与C组比较,D组脊髓背角FLI-N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减轻CCI引起的痛敏,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仲吉英;杨承祥;徐枫;张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全凭七氟醚吸入或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困难气管插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 60例困难气道患者随机均分为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组(S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组(P组)行纤支镜辅助下经鼻气管插管.观察插管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变化.记录吸入诱导前(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前(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5 min(T4)时的HR、MAP、熵指数[(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结果 两组纤支镜插管成功率基本相似.S组诱导迅速,但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T3时S组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T2时(P<0.05),同时S组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P组(P<0.05).两组SE和RE在T1~T4时均明显低于T0时(P<0.05).P组体动和呛咳反应明显高于S组(P<0.05).结论 采用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或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均可安全用于纤支镜引导下困难气管插管的患者.
作者:宁巧明;梁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烧伤手术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四肢10%~30%Ⅱ~Ⅲ度烧伤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研究组(M组)和对照组(K组),静注氯胺酮0.5mg/kg和丙泊酚1mg/kg诱导后,M组先泵入右美托咪定1μg/kg,10 min注完,然后以0.05 μg·kg-1·min-1维持,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2~4 μg/ml;K组靶控输注丙泊酚2~4 μg/ml.观察两组诱导前(T1)、诱导时(T2)、削痂结束时(T3)、取皮结束时(T4)、植皮结束时(T5)时的SpO2 、RR、VT、HR、MAP以及T1~T4时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苏醒时(T6)、苏醒10 min( T7)、苏醒20 min( T8)时的躁动评分(RS评分)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 K组在T2~T4时,M组在T2时RR明显慢于T1时,HR明显快于T1时,MAP明显高于T1时(P<0.05),SpO2明显低于T1时(P<0.05).在T3、T4时K组的血浆皮质醇、E和NE明显高于T1时和M组(P<0.05).两组T6~T8时,K组RS明显高于M组(P<0.05),T7、T8时OAAS明显低于M组(P<0.05).术中丙泊酚、氯胺酮用量和术后PCIA用量K组均明显多于M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烧伤手术能较好的镇静镇痛,抑制应激反应,不容易发生呼吸抑制,苏醒质量高.
作者:王春光;蒋治中;孙冬云;黄红芳;张永华;曹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患者,男,56岁,体重60kg,因“车祸致腹部闭合性损伤”入院.一般情况尚好,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既往患腹部包块病史数十年.查体:头、颈、胸部和心肺正常.血常规:Hb 152 g/L,RBC 5.2×1012/L,WBC 16.4×109/L,Plt 226×109/L.B超:盆腔少量积液,余(-).腹部X线片:左侧腹部见一椭圆型致密影,ECG正常.诊断性腹腔穿刺:未抽出不凝固血液.初步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腔内出血可能;后腹膜肿瘤.给予输液等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入院4h后复查血常规:Hb 147g/L,RBC5.1×1012/L,疑为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前放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BP 135/75 mm Hg,HR82次/分,SpO2 95%.行静脉综合全麻诱导,面罩加压给氧,通气良好,诱导顺利.
作者:张炳付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正常肺功能患者术中单纯降低潮气量(VT)或呼吸频率(RR)是否可以避免过度通气.方法 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麻诱导后分别采用不同通气模式,传统组:VT 8 ml/kg,RR 12次/分;低频组:VT 8 ml/kg,调整RR使PETCO2维持在39~41 mm Hg;小潮气量组:RR 12次/分,调整VT使PETCO2维持在39~41 mm Hg,PETCO2稳定后30 min后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低频组和小潮气量组的分钟通气量(MV)、气道峰压(Ppeak)、pH、PaO2均明显降低,但三组PaO2均高于300 mm Hg.与低频组和小潮气量组比较,传统组发生明显的过度通气和低碳酸血症,PaCO2由基础值(38.7±3.1)mm Hg降至(27.3±4.6) mmHg.结论 传统通气模式将呼吸参数设定为VT8~10 ml/kg,RR 10~16次/分,有发生低碳酸血症的可能.根据PETCO2,降低VT到5~7 ml/kg或降低RR至7~10次/分避免过度通气可行.
作者:肖赛松;王刚;陈婷婷;周琪;高长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预注依达拉奉对单肺通气开胸侧肺萎陷过程中TNF-α、IL-6和IL-10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肺通气开胸手术患者32例,随机均分为依达拉奉组(E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E组在行单肺通气前5 min静脉滴注依达拉奉1mg/kg,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等速滴注.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后(T0)、单肺通气后60min(T1)、术毕(T2)和术后120 min(T3)四个时点抽取动脉血5 ml,测定TNF-α、IL-6、IL-10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同时监测BP、SpO2、PETCO2、动脉血气和气道压等.结果 两组患者T0时的TNF-α、IL-6及IL-10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1~T3时TNF-α、IL-6及T2、T3时IL-10明显高于T0时(P<0.05);E组在T2、T3时TNF-α、IL-6明显低于C组(P<0.05),而IL-1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2、T3时E组SOD升高而C组降低,且E组明显高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3时MDA均明显升高,且T2、T3时E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预注依达拉奉干预,可抑制单肺通气肺萎陷过程中TNF-α、IL-6水平,减轻肺损伤早期的全身炎性反应.
作者:何文胜;胡远;张军;姜维;李侠;陈亮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患儿,女,2岁,10 kg,因“阶段腹部膨隆3个月”入院.CT示腹腔巨大包块(10.5 cm×8.5 cm),考虑右肾母细胞瘤入院.患儿发育正常,营养欠佳,消瘦.于2008年5月29日在全麻下行右肾母细胞瘤切除术.术前血常规:WBC7.90×109/L,RBC 4.45×1012/L,Hb 105 g/L,Hct 0.34,Plt 480×109/L,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等均正常.入室后开放静脉.9:00麻醉诱导:静注氯胺酮20 mg、咪达唑仑1 mg、丙泊酚10 mg、阿曲库铵6 mg.气管插管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取颈中路,颈动脉外侧穿刺,顺利放置18 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深6 cm.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间断推注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手术历时150 min,出血约200ml,输液550ml,血浆100ml,红细胞1U.手术结束后,患儿清醒,呼吸平稳,遂拔除气管导管.
作者:李坤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腹腔镜手术不同CO2气腹压力对机体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Ⅰ、Ⅱ、Ⅲ组.麻醉诱导成功后,三组分别以10、12和15 mm Hg气腹压力建立CO2气腹进行手术.分别于麻醉成功后(T0)、气腹建立后(T1)、摆放手术体位前(T2)、术毕气腹消除后回复正常体位(T0)及术后24 h(T4)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IL-1β、IL6和TNF-α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时三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同时T1~T3时Ⅲ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1~T3时Ⅰ组、Ⅱ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Ⅲ组(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不同的CO2气腹压力对炎性细胞因子可能有着不同的影响,压力越小影响越小.
作者:谢涛;肖金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和复方乳酸钠注射液对回收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旨在探讨影响回收血液质量的原因,改良血液回收技术.方法 选择骨科或脑外科手术中需行血液回收的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组(A组)和复方乳酸钠注射液组(L组).检测两组血液回收前、回收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Arbc)、红细胞电泳时间(EPT),检测输注后机体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果 与回收前比较,两组回收后、输注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A组比较,L组回收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而输注后两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回收前比较,两组回收后红细胞TK均显著升高(P<0.01).与L组比较,A组回收后红细胞TK明显降低(P<0.05);两组回收前、回收后Arb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回收前比较,两组回收后EPT值均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回收前和回收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TK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Ⅰ组:r=0.382;A组:r=0.0081).结论 采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冲洗回收红细胞可减轻血液回收过程中Na+-K+-ATP酶活性的损害、改善红细胞变形力.改良血液回收冲洗液可能改善回收红细胞质量和血液流变学,促进组织氧供,稳定机体生理环境.
作者:石英;陶国才;汪玉林;邓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神经体表定位对腋入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拟行前臂、腕、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体表定位组(Ⅰ组)和神经刺激器组(Ⅱ组):Ⅰ组先经神经刺激器的体表定位后行穿刺定位,Ⅱ组借助神经刺激器直接穿刺定位.两组均采用0.45%罗哌卡因40 ml对所定位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进行阻滞,其中桡、尺、正中神经各10 ml,肌皮神经5 ml,另5 ml皮下浸润上臂内侧的皮神经.臂丛神经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药30 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两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和术后满意度等差异.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刺激器的神经体表定位,能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血肿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
作者:王连主;蒋强;苏帆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孕妇,23岁,体重67kg,孕39+6周,于2011年3月11日入院.入院查体正常,辅助检查:WBC 7.42×109/L,RBC4.23× 1012/L,Hb 118 g/L,Plt 106×109/L,尿酸462 μmol/L,果糖胺2.25 mmol/L,肝功能正常.因患者要求,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术前禁食6h,禁饮4h.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BP 125/80 mmHg,SpO2 99%,HR 90次/分,RR 20次/分,面罩吸氧4L/min.左侧卧位,选择T12~L1间隙以直入法行硬膜外穿刺,突破黄韧带时,患者突然活动,头后仰、腿伸直,呼痛,立即拔出穿刺针.安抚患者后,仍取T12~L1间隙穿刺成功后,头向置管3.5 cm,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5min后元腰麻和局麻药中毒现象,注入0.9%甲磺酸罗哌卡因5ml,麻醉平面T8~L3,切皮前5 min再次追加0.9%甲磺酸罗哌卡因5ml.术中常规监测,手术历时34min,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麻醉平面T6~L4.
作者:王福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年龄对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岁以上患者240例,以10岁为单位分不同年龄组,分别为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以上组,观察比较仰卧位腰椎平片上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的变化.结果 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位于L4椎体上缘至L5~S1椎体间隙之间,与年龄存在相关性(γp=0.219,P=0.001),70岁以上人群较50岁以下明显上移(P<0.05).结论 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上移,且年龄越大越显著.
作者:金炳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预防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患者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麻醉药,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 /kg 10 min,C组静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拔管后5、30、60、120 min躁动程度、镇静状态、躁动发生率进行评估.观察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 min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与麻醉前比较,D组拔管后5 min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C组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min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D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躁动程度明显低于C组,D组VAS评分在拔管后5、30、60、120min均明显低于C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拔管后5、30 min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静脉泵注0.4 μg/kg右美托咪定能减轻拔管期应激反应,减少躁动,不延迟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可预防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躁动.
作者:曾琼;朱美华;梅凤美;刘莉;阮义峰;陆军;王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在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差异.方法 将53例行心脏外科或消化道手术的患儿(0~36个月)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U组,28例)和体表定位组(L组,25例).前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后者使用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置管术.记录两组成功率、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U组一次成功率为96.43%,明显高于L组的80% (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U组仅3.57%,明显低于L组28%(P<0.01),同时U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L组(P<0.05),穿刺次数明显少于L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应用于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柏松;孟凌新;邢准;于铁英;赵广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大鼠肺组织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 MIP-2)及CXCR2蛋白的表达.方法 清洁级Wistar大鼠30只,雄雌不拘,体重200~250 g,随机均分为三组.实验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对照组,仅作气管切开插管,不行机械通气;小潮气量组潮气量VT 7ml/kg,大潮气量组VT 40ml/kg,两组气管切开插管后接小动物呼吸机控制呼吸,调节RR 40次/分,吸呼比1∶2,空气吸入,通气4h,建立机械通气诱发肺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后即刻,余两组在机械通气结束后,立即剖胸,取大鼠肺组织,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CXCR2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测定肺组织CXCR2的蛋白表达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中MIP-2蛋白水平,测定BALF中PMN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和小潮气量组比较,大潮气量组MIP-2蛋白及其受体CXCR2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P<0.05),灌洗液中PMN计数增加(P<0.05),肺炎症反应明显加重;与对照组比较,小潮气量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引起肺组织中炎症因子MIP-2及其受体CXCR2表达增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损伤加重,是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之一.
作者:宋秀梅;王月兰;刘洋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