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氯环戊腺苷预处理延迟相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αB-晶状体蛋白的影响

周建美;邹定全;冉珂;常业恬

关键词:腺苷A1受体, 2-氯环戊腺苷, 预处理, 延迟相, αB-晶状体蛋白
摘要:目的 研究腺苷A<,1>受体激动药2-氯环戊腺苷(CCPA)预处理延迟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αB-晶状体蛋白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N组)、CCPA预处理组(C组).S组分离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套带,但不阻断血流;N、C组在用药24 h后分离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恢复灌注2 h.提取心肌组织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αB-晶状体蛋白的表达.结果 S组中αB-晶状体蛋白表达很少,C组αB-晶状体蛋白表达显著高于S、N组(P<0.01).结论 CCPA预处理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与αB-晶状体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临床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气管-支气管损伤的围术期处理一例

    气管-支气管损伤临床并不常见,但常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报道了1例车祸后右主支气管破裂患者的围术期处理和术后恢复.此类患者临床处理困难,需要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互相配合.

    作者:马璐璐;徐仲煌;罗爱伦;黄宇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量对PST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NSCs)鞘内注射对坐骨神经半切断(PST)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DRG)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8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七组:假手术组(Ⅰ组)、PST组(Ⅱ组)、PST+NSCs 1×10<'3>组(Ⅲ组)、PST+NSCs 1×10<'4>组(Ⅳ组)、PST+NSCs 1×10<'5>组(Ⅴ组)、PST+NSCs 1×10<'6>组(Ⅵ组)、PST+NSCs 1×10<'7>组(Ⅶ组).NSCs于术后3 d鞘内注射.记录术前1 d、术后1、3、7、14、21 d机械痛及热痛阈;术后7、21 d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同侧脊髓背角及DRG GDNF表达.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Ⅶ组术后1 d痛阈下降,术后7、14 d低(P<0.05);与Ⅱ组比较,术后7 d Ⅳ、Ⅴ、Ⅵ、Ⅶ组随着NSCs量的增加,痛阈逐渐升高,脊髓背角及DRG GDNF表达逐渐上调(P<0.05);术后21d,Ⅴ、Ⅵ、Ⅶ组痛阈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GDNF表达Ⅴ组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1×10<'5>NSCs能有效缓解PST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作者:张红;张民皓;胡玉萍;刘清珍;刘健;李伟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后发生复张性肺水肿一例

    复张性肺水肿是继发于任何原因所致的肺不张后肺复张时或复张后发生的急性肺水肿.2009年12月24日我们诊治了1例气道异物取出术后即刻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的小儿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春艳;赵晓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氯环戊腺苷预处理延迟相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αB-晶状体蛋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腺苷A<,1>受体激动药2-氯环戊腺苷(CCPA)预处理延迟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αB-晶状体蛋白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N组)、CCPA预处理组(C组).S组分离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套带,但不阻断血流;N、C组在用药24 h后分离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恢复灌注2 h.提取心肌组织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αB-晶状体蛋白的表达.结果 S组中αB-晶状体蛋白表达很少,C组αB-晶状体蛋白表达显著高于S、N组(P<0.01).结论 CCPA预处理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与αB-晶状体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周建美;邹定全;冉珂;常业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成人术后疼痛治疗进展

    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疼痛为主的急性疼痛,但近年研究证实也存在着外周和中枢敏化的可能,在镇痛的同时,制止外周和中枢敏化是治疗急性疼痛关注的重点之一.现代中国术后疼痛治疗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肌肉注射哌替啶为主的疼痛治疗不充分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泛开展的硬膜外小剂量吗啡镇痛时期,主要用于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的病人,但存在着延迟性呼吸抑制和调整剂量困难的重要缺陷;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了PCA镇痛的时期,毫无疑问有以靶浓度为准绳和病人主动参与镇痛的优点,该方法仍是迄今为止的重要方法;近10年来认识到疼痛存在着多靶点机制,而单一的止痛药物难以对所有类型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而副作用不明显,故多模式镇痛是当代镇痛的主要方式,包括了不同药物的组合,不同镇痛方法的组合.本文提出,现代良好的术后镇痛应达到安全镇痛、清醒镇痛、运动镇痛、低副作用镇痛和患者高满意度镇痛等五个要素.

    作者:徐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氯胺酮抗抑郁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率高达16%,已成为当今社会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健康[1].氯胺酮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在小儿麻醉中应用尤其广泛.新近研究表明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确切,与传统抗抑郁药(氟西汀、舍曲林等)比较,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较长、对难治型抑郁症疗效佳等特点.

    作者:周志强;杨春;杨建军;徐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ATP敏感性钾通道在七氟醚预处理延迟相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ar)在七氟醚预处理延迟相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假手术组(A组);I-R组(B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后再灌注120 min;七氟醚预处理组(C组),I-R前24 h吸人2.5%七氟醚1 h;七氟醚预处理+mito-K<,ATP>抑制剂5-羟基癸酸(5-HD)组(D组),七氟醚预处理前尾静脉注射5-HD 5 mg/kg;单纯5-HD组(E组).再灌注120 min后各组取10只大鼠测定心肌缺血危险面积与梗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浓度,各组另取6只大鼠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左室心肌Bc1-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 七氟醚预处理可减少I-R引起的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cTnI水平,上调心肌Bc1-2表达、下调Bax表达(P<0.05).而这种效应可以被5-HD所抑制.结论 七氟醚预处理延迟相可减轻大鼠心肌I-R损伤,可能与mito-K<,ATP>开放引起的Bc1-2及Bax表达变化有关.

    作者:肖艳英;常业恬;冉珂;李双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帕瑞昔布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佳剂量及有效时间窗

    目的 确定帕瑞昔布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佳剂量及有效时间窗.方法 佳剂量部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缺血-再灌注组(Ⅰ<,1>组)、溶剂组(Ⅴ组)及P<,1>、P<,2>、P<,3>、P<,4>组;治疗时间窗部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Ⅰ<,2>、T<,1>、T<,2>、T<,3>及T<,4>组.Ⅰ<,1>与Ⅰ<,2>组为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V组为生理盐水组,P<,1>、P<,2>、P<,3>与P<,4>组为帕瑞昔布5、10、20及40 mg/kg,均于置入线栓前15 win腹腔给药;T<,1>、T<,2>、T<,3>、T<,4>组分别于置入线栓前15 min、后1.5、3、6 h腹腔注射帕瑞昔布20mg/kg.缺血-再灌注后24 h行神经行为学(NBS)评分及脑切片TTC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 P<,2>和P<,3>组NBS评分明显高于Ⅰ<,1>组(P<0.05);P<,3>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低(P<0.05).T<,1>、T<,2>、T<,3>组NES评分明显高于Ⅰ<,2>组,T<,1>、T<,2>、T<,3>组脑梗死容积明显低于Ⅰ<,2>组(P<0.05或P<0.01).结论 帕瑞昔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治疗作用,其佳剂量为20 mg/kg,有效时间窗为再灌注后3 h.

    作者:杨悦;王世全;吕岩;熊利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加速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时间的研究进展

    全身麻醉诱导后抑制保护性反射和获得满意气管插管条件这段时间是麻醉危险期.全麻诱导期间容易发生缺氧和误吸等并发症.诱导期的长短取决于肌松药的起效时间,起效时间是从注射肌松药结束到TOF的T1达到大抑制程度的时间.

    作者:陈长宝;王爱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依托咪酯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是否可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视网膜损伤产生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24只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Ⅰ组)、依托咪酯组(E组).S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不夹闭;Ⅰ组夹闭SMA 1 h,再灌注2 h,下腔静脉持续输注生理盐水10ml·kg<'-1>·h<'-1>;E组则输注依托咪酯0.2 mg·kg<'-1>·h<'-1>.静脉采血2 ml,测定血清肌酐(Cr)水平.剥离视网膜,测定其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病理切片观察小肠和视网膜病理变化.结果 与S组比较,Ⅰ组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和Cr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Ⅰ组比较,E组SOD活性的增高和MDA含量与Cr水平降低(P<0.05).病理观察:与S组比较,Ⅰ组肠上皮下间隙扩张,黏膜上皮层与固有层中度分离,中性粒细胞增多,部分绒毛顶端破损.视网膜内层明显水肿,神经节细胞分散,排列不规则;外核层分解、破坏.E组小肠组织结构轻度改变,部分绒毛顶端破损.视网膜内层水肿明显减轻,末梢小血管开放,细胞排列较规则.结论 依托咪酯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视网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娟;顾恩华;张抗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俯卧位下硬膜外麻醉改全身麻醉插入喉罩一例

    患者,男,42岁,63 kg,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L<,5>~S<,1>髓核摘除术.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0 g.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监测BP、HR、SpO<,2>和ECG.左侧卧位,经L<,1~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尾向置管3 cm.

    作者:胡友洋;刘英超;骆宏;董春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与并发症的预防

    随着糖尿病的流行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趋势的发展,糖尿病导致的急慢性疾病的病例日益增多.据估计,到2020年适宜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数会增长25%;超过50%的糖尿病病人一生中至少接受一次手术治疗.

    作者:孙健中;操隆辉;钱燕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腰-硬联合麻醉偶合脊髓栓系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性,27岁,体重77 kg,身高158 cm,2009年9月20日入院,第一胎足月妊娠.拟21日上午9:00行剖宫产手术.术前ECG及其它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人室查BP128/82 mm Hg,HR 92次/分.

    作者:李永强;徐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管: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