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真;乔玉环;史惠蓉;苑中甫;吴丹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83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测其红细胞CR1活性,采用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百分率及抑制因子(RFIR)百分率试验测定其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调节因子。 结果: 慢性胃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率、RFER百分率降低(P<0.01,P<0.05),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R)花环率与RFIR百分率增高(P<0.05,P<0.01);治疗后RBC-C3bRR,RBC-ICR,RFER,RFIR分别为(17.21±2.91),(6.62±1.36),(81.32±5.63)和(28.11±3.11),除RFIR外均有明显恢复。慢性胃炎组HP阳性者RBC-C3bRR低于HP阴性患者,RBC-ICR高于HP阴性患者。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HP的感染可能是导致其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穆永臣;王瑞勤;李建军;杨军;焦连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Ono术式的改进。方法和结果:以Ono法为基础,在供心的切取、受体腹腔血管的准备、心肌保护以及血管吻合方面进行了改进,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减少了术后出血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共58次正式实验,手术成功率为89.7%。结论:采用本方法可以提高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成功率。
作者:郅兴义;张明奎;乔晨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46例,其X线表现各有特点,对其加以分析总结,对认识、诊断本病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顺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纳洛酮用于全麻催醒,患者多出现烦躁,循环系统兴奋,不稳定等副作用。作者采用不同注药方法以观察比较其副作用,报道如下。
作者:张卫;张伟;李新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关系。方法:采用APAAP、ELISA法对22例GBS患者及22例正常人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TNFα水平测定。结果:重症GBS患者外周血CD+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4/CD+8比例增大,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重症组高于轻症组(P<0.05)。结论:GBS患者的免疫功能处于失衡状态。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TNFα的测定,可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轻重。
作者:王献;陈品;赵燕民;齐进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道重建后抗反流的方法。方法:本组 32例,男 11例,女21例,年龄10 d~14岁,在胆道重建中,均采用肝管空肠宫颈式吻合术式。结果: 32例均痊愈出院。随访 3个月~ 8 a,均未见腹痛、黄疸、发热。其中 24例患儿经B超检查,未见胆管狭窄及扩张。 X线钡餐检查,未见有钡剂反流入胆管。结论:肝管空肠宫颈式吻合术在胆道重建中有较好的抗反流作用。
作者:庞艳丽;范应中;张谦;夏自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顽固难治、易复发的皮肤科疾病。治疗方法很多,作者现将近年来应用迪银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秋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99mTc-MIBI脑显像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受检查者共32例,其中胶质瘤24例,均经CT或MRI检查,确定肿瘤部位,正常对照8例。于静脉注射99mTc-MIBI 555~740 MBq(15~20 mCi)后15~30 min(early phase,EP)和2~3 h(delayed phase,DP)分别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采用病变部位的平均放射性计数除以对侧相应部位的平均放射性计数(T/C)和病变部位的平均放射性计数除以脉络丛部位的平均放射性计数(T/CP)两种半定量的方法判断胶质瘤摄取99mTc-MIBI的程度。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Kernohan分类法,将患者分为低级(low-grade,LG)恶性(包括Ⅰ级和Ⅱ级)13例和高级(high-grade,HG)恶性(包括Ⅲ级和Ⅳ级)11例2组。结果:在EP中,LG组与HG组的T/C值分别为(1.06±0.31)和(2.65±0.8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以1.6为界限,鉴别LG与HG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0%、100%和95%。结论:99mTc-MIBI脑显像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术前评价胶质瘤恶性程度的方法。
作者:韩星敏;刘保平;孙红卫;孙秉奇;常建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DNA末端缺口标记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22例CINⅠ/Ⅱ,16例CINⅢ和52例浸润性宫颈鳞癌(ISCC)组织中细胞凋亡标记指数(A-L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并分析A-LI与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在正常宫颈上皮未检测到凋亡细胞,随着 CIN 病变的进展,A-LI增高(P<0.05),但在ISCC,A-LI明显低于CIN(P<0.01);PCNA-LI随宫颈鳞癌各级病变的进展逐渐增高(P<0.05);A-LI随宫颈鳞癌组织分化级别的增高而减少(P<0.05),在临床Ⅱ期组低于I期组(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细胞凋亡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以抑制细胞增殖而发挥负调控作用,在ISCC阶段调控紊乱。细胞凋亡与宫颈鳞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相关。检测细胞凋亡有助于宫颈鳞癌进展及预后的评估。
作者:吴丹;乔玉环;史惠蓉;李爱军;孙莹璞;张梦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药诊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作者总结了1995年至1999年在本科住院药疹患者168例,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多胎妊娠是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俗称试管婴儿)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多胎妊娠容易发生流产、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及孕产妇并发症增加。1998年10月至2000年5月,对10例3胎、4胎多胎妊娠者实施B超引导下经阴道选择性减胎术,减为双胎妊娠,均1次成功。现将对10例选择性减胎术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秋菊;孙莹璞;苏迎春;陈爱军;刘新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穿刺方法的改进。方法:179例患者采用原操作方法,587例患者采用改变穿刺点、穿刺方向、操作手势及置管长度的方法,对2种穿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原操作方法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3%,改进后为89%;原操作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53.4±10.8)min,改进后为(41.3±10.6)min;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5.03%,改进后为1.19%,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进后的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作者:屈清荣;阎保君;张忠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IL-1)对大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胰岛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IL-1对胰岛素分泌和MTT还原的影响;通过分子杂交检测c-fos mRNA并分析蛋白质合成的变化。结果:IL-1作用后胰岛素分泌和MTT还原量明显减少,且有时间依赖性;IL-1诱导c-fos mRNA,从而使细胞蛋白质表达发生变化。结论:IL-1可能通过改变胰岛细胞内基因表达,抑制细胞代谢,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作者:涂会引;许继田;陈屏;姚运纬;伍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用生物素标记的发夹寡核苷酸探针(HPP)检测未成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DNA双链断裂(DSB)的短暂空间改变,并与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的DNA DSB比较。方法:使7 d龄幼鼠缺氧缺血,用HPP位点标记显示DNA DSB短暂空间形式,用微管相关蛋白(MAP-2)双标记评价HPP标记和脑损伤的关系,用双标记的TUNEL评价HPP标记的灵敏度。结果:HPP标记局限在同侧半球MAP-2染色阴性区域;阳性细胞数与再灌注时间有关,在缺氧缺血后24 h,阳性细胞数上升达到高峰,但在松果体细胞核变化更早,而海马CA3区域细胞变化延迟。HPP和TUNEL双标记显示在再灌注早期HPP标记多于TUNEL标记。结论:HPP标记显示出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凋亡细胞的典型变化,是检测凋亡改变的灵敏标记。
作者:朱长连;王小阳;杨平;程秀永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断牙再接是指牙齿折断后采用自体牙重新粘结的一种治疗方法[1]。颌面部受到外伤时,由于前牙尤其是上颌前牙的位置较突出,极易受外力撞击发生折断,其缺损形式与因龋坏而致的牙体缺损有明显差异,近年来,作者采用断牙再接技术对前牙冠折进行修复,共治疗14例患者23牙,效果满意。
作者:李苗健;李新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鼠蓝斑至背海马投射纤维的递质性质。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技术研究蓝斑TH样神经元至背海马投射。结果:在双侧蓝斑内可见到HRP标记细胞、TH阳性反应细胞和TH-HRP双标细胞,同侧明显多于对侧。结论:背海马接受双侧蓝斑纤维的投射,并呈同侧优势。
作者:王建祯;马朝显;崔建军;周明付;张华;林玲;汤善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7年6月至1999年10月采用盐酸万乃洛韦片(国家医药管理局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制药厂,批准文号(96)卫药准字X-236-2号)治疗单纯疱疹62例,并与阿昔洛韦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潘宏力;康永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大肠癌细胞,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不同Dukes分期结肠癌患者及其肝转移患者外周血中大肠癌细胞角蛋白20(CK20),并以大肠癌组织(20例)和正常健康人外周血(20例)为对照。结果: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未见CK20 mRNA表达,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检出率达40.4%(19/47),Dukes B,C,D期患者外周血CK20 mRNA检出率分别为25.0%(5/20),41.2%(7/17)和87.5%(7/8),(P<0.05)。肝转移患者CK20 mRNA检出率为87.5%(7/8),无肝转移患者检出率为30.8%(12/39)(P<0.01)。结论:CK20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检测外周血中的大肠癌细胞,预测肿瘤复发及转移,识别高危患者。
作者:刘新郑;师玉海;李遂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下颌骨是颌面部突出且体积大的骨骼,多因跌碰、交通事故等骨折。现将本科收治的30例儿童下颌骨骨折报道如下。
作者:李海霞;李海玲;谢国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TRAP-ELISA定量及TRAP-银染定性方法,对36例宫颈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25例非癌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结果:91.67%(33/36)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而对照组25例中仅1例(4%)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宫颈癌和对照组端粒酶活性均值分别为(1.580±0.831),(0.038±0.023),差异有显著性(P<0.01);端粒酶活性高低与宫颈癌临床分期、体积大小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肿瘤分化程度越差,端粒酶活性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端粒酶活化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可能与宫颈癌某些临床病理因素有关。
作者:张梦真;乔玉环;王福丰;史惠蓉;孙莹璞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