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洛酮不同注药方法用于全麻催醒时副作用比较

张卫;张伟;李新锋

关键词:纳洛酮, 应用方法, 麻醉, 全身, 催醒纳洛酮, 催醒
摘要:纳洛酮用于全麻催醒,患者多出现烦躁,循环系统兴奋,不稳定等副作用。作者采用不同注药方法以观察比较其副作用,报道如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酸性神经肽1对小鼠脑谷氨酸和GABA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酸性神经肽1(bovine acidic neuropeptide 1,BANP-1)对小鼠脑内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和GAB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其中5组按15 mg/kg腹腔注射BANP-1,分别在注射后0.5 h,1 h,2 h,3 h,4 h处死小鼠并取脑匀浆;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作对照,注射后1 h处死并取脑匀浆,用体积分数75%冰乙醇抽提氨基酸类物质并沉淀蛋白质。应用纸电泳法测定Glu和GABA。结果:腹腔注射BANP-1后,与对照组比较,Glu含量在注射后1 h,2 h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5 h,3 h,4 h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GABA含量在2 h,3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5 h,1 h,4 h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ANP-1急性用药后在一定时间内可升高脑内Glu、GABA水平。

    作者:贺付成;安玉会;尹惠卿;魏重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铸造支架牙 合垫可摘义齿修复牙列缺损647例

    自1983年起,本科开展铸造支架牙 合垫可摘义齿修复,用于中老年人余留牙重度磨损的牙列缺损者,临床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朱更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99mTc-MIBI脑显像评价胶质瘤恶性程度

    目的: 评价99mTc-MIBI脑显像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受检查者共32例,其中胶质瘤24例,均经CT或MRI检查,确定肿瘤部位,正常对照8例。于静脉注射99mTc-MIBI 555~740 MBq(15~20 mCi)后15~30 min(early phase,EP)和2~3 h(delayed phase,DP)分别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采用病变部位的平均放射性计数除以对侧相应部位的平均放射性计数(T/C)和病变部位的平均放射性计数除以脉络丛部位的平均放射性计数(T/CP)两种半定量的方法判断胶质瘤摄取99mTc-MIBI的程度。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Kernohan分类法,将患者分为低级(low-grade,LG)恶性(包括Ⅰ级和Ⅱ级)13例和高级(high-grade,HG)恶性(包括Ⅲ级和Ⅳ级)11例2组。结果:在EP中,LG组与HG组的T/C值分别为(1.06±0.31)和(2.65±0.8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以1.6为界限,鉴别LG与HG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0%、100%和95%。结论:99mTc-MIBI脑显像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术前评价胶质瘤恶性程度的方法。

    作者:韩星敏;刘保平;孙红卫;孙秉奇;常建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定量定性测定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TRAP-ELISA定量及TRAP-银染定性方法,对36例宫颈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25例非癌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结果:91.67%(33/36)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而对照组25例中仅1例(4%)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宫颈癌和对照组端粒酶活性均值分别为(1.580±0.831),(0.038±0.023),差异有显著性(P<0.01);端粒酶活性高低与宫颈癌临床分期、体积大小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肿瘤分化程度越差,端粒酶活性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端粒酶活化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可能与宫颈癌某些临床病理因素有关。

    作者:张梦真;乔玉环;王福丰;史惠蓉;孙莹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产前Rh血型分型133例

    对1 184例孕妇产前检查了Rh(D)血型,共发现Rh(D)阴性者5例,占0.42%,表明D抗原在汉族人群中阴性率低,本院发现Rh系新生儿溶血病,有抗-D引起的,也有抗-E,抗-c引起的,说明不仅是Rh(D)阴性孕妇,Rh(D)阳性孕妇也会产生Rh系新生儿溶血病。为了分析Rh系抗体的产生原因,提高对Rh系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作者对133例孕妇产前检测了Rh系所有抗原,并探讨了Rh血型分型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群英;张克勤;胡利亚;李建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观测

    目的: 为临床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剖53具经体积分数为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暴露头颈部的血管,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及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的距离,并观察颈外动脉的分支形状,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和结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者分别占44.34%,28.30%和27.36%;颈外动脉分支形状有树枝状和丛状,以树枝状为主(94.34%);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多为后外与前内的关系。但不能就此认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的动脉就是颈外动脉,也不能单凭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来判断颈内与颈外动脉。

    作者:王英;陈雪梅;孙慧茹;武军令;岳永豪;王又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穿刺方法的改进。方法:179例患者采用原操作方法,587例患者采用改变穿刺点、穿刺方向、操作手势及置管长度的方法,对2种穿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原操作方法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3%,改进后为89%;原操作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53.4±10.8)min,改进后为(41.3±10.6)min;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5.03%,改进后为1.19%,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进后的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作者:屈清荣;阎保君;张忠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角蛋白20的检测

    目的: 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大肠癌细胞,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不同Dukes分期结肠癌患者及其肝转移患者外周血中大肠癌细胞角蛋白20(CK20),并以大肠癌组织(20例)和正常健康人外周血(20例)为对照。结果: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未见CK20 mRNA表达,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检出率达40.4%(19/47),Dukes B,C,D期患者外周血CK20 mRNA检出率分别为25.0%(5/20),41.2%(7/17)和87.5%(7/8),(P<0.05)。肝转移患者CK20 mRNA检出率为87.5%(7/8),无肝转移患者检出率为30.8%(12/39)(P<0.01)。结论:CK20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检测外周血中的大肠癌细胞,预测肿瘤复发及转移,识别高危患者。

    作者:刘新郑;师玉海;李遂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6例

    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尽早摘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以防止弱视发生的治疗方法,已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并发症较成人为多,有些甚至非常严重。如何预防和处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视功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作者对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发症的防治方面进行了一些临床探索,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慧;郝燕燕;杨士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卒中患者甘露醇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

    目的: 探讨预防脑卒中患者甘露醇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方法:对照组脑卒中患者60例,常规使用甘露醇,治疗组脑卒中患者55例,改进补液方法,尽量从消化道补液,适量使用甘露醇,配合速尿及多巴胺等药物,早期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早期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无ARF发生,对照组ARF发生率6.7%。脑卒中患者甘露醇性ARF可以预防。

    作者:夏昱;王继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表达在卵巢上皮性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0例卵巢上皮性癌、12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yclinD1的表达,并对其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和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CyclinD1阳性表达多见于临床期别晚和生存期短的病例组(P<0.05),低分化者阳性表达高于高分化者,Ⅲ级与Ⅱ级、Ⅰ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yclinD1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病理指标有关,对估计其进展、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先兰;乔玉环;史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Ono术式的改进

    目的:探讨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Ono术式的改进。方法和结果:以Ono法为基础,在供心的切取、受体腹腔血管的准备、心肌保护以及血管吻合方面进行了改进,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减少了术后出血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共58次正式实验,手术成功率为89.7%。结论:采用本方法可以提高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成功率。

    作者:郅兴义;张明奎;乔晨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管空肠宫颈式吻合术在胆道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胆道重建后抗反流的方法。方法:本组 32例,男 11例,女21例,年龄10 d~14岁,在胆道重建中,均采用肝管空肠宫颈式吻合术式。结果: 32例均痊愈出院。随访 3个月~ 8 a,均未见腹痛、黄疸、发热。其中 24例患儿经B超检查,未见胆管狭窄及扩张。 X线钡餐检查,未见有钡剂反流入胆管。结论:肝管空肠宫颈式吻合术在胆道重建中有较好的抗反流作用。

    作者:庞艳丽;范应中;张谦;夏自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P53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和P53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DNA末端缺口标记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14例CINⅠ、10例CINⅡ、20例CINⅢ和52例浸润性宫颈鳞癌(ISCC)中细胞凋亡标记指数(A-L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未检测到凋亡细胞,从CINⅠ→CINⅡ→CINⅢ,A-LI逐渐增加(P<0.05),ISCC中A-LI明显低于CIN(P<0.01),PCNA-LI随宫颈癌各级病变的进展逐渐增加(P<0.05);在正常宫颈和CINⅠ,未检测到P53蛋白表达,在CINⅡ可检测到少量阳性细胞,P53-LI在CINⅢ明显低于ISCC(P<0.01)。结论:细胞凋亡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53蛋白的调节可能阻断了细胞凋亡。

    作者:吴丹;乔玉环;孙莹璞;史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冠根向无压力技术治疗死髓牙72例

    临床上,无症状死髓牙在进行根管治疗时常并发急性炎症,据报道发生率达到25%~40%[1]。考虑到术者的操作尤其是机械扩大根管时器械及根管内坏死物质对根尖周的刺激是造成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从1997年以来作者采用冠根向无压力技术[2],预防死髓牙根管治疗术并发的急性炎症,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谢卫红;宋忠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

    目的:测定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端粒酶TRAP-ELISA法对27例宫颈组织(16例CIN、11例正常宫颈)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CIN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6.25% (9/16),而11例正常宫颈组织中均无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CIN及对照组端粒酶活性A值分别为(0.371±0.219)和(0.039±0.04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级别CIN中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存在端粒酶活性,端粒酶的激活是宫颈癌的早期事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作者:张梦真;乔玉环;史惠蓉;王福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癌研究进展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CC)是全球妇女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而居于第二位[1],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常见,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男女两性癌症中居第五位,占全部癌症的7.3%,其病死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病死人数的18.4%,农村高于城市,且近年来年轻妇女宫颈癌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可见,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广大妇女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现将近几年来有关宫颈癌研究的新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张梦真;乔玉环;史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维生素D,维生素K,雌二醇和睾酮对结石模型大鼠肾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的表达和调控与尿石症的关系。方法:分别用维生素D、维生素K、雌二醇和睾酮处理正常大鼠和结石模型大鼠,连续用药7 d,免疫组化和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肾骨桥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偏光显微镜观察大鼠肾晶体沉积情况,并测定尿晶体成分的含量。结果:维生素K、雌二醇和睾酮均可上调骨桥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减少大鼠肾草酸钙晶体的沉积。维生素D增加尿钙的排泄量,促进晶体沉积。结论:维生素K、雌二醇和睾酮可上调肾骨桥蛋白的表达,抑制结石的形成,维生素D过量则可促进结石形成。

    作者:常连胜;张卫星;徐涛;冯陶;郭应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测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并和相应活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比较。方法:应用TRAR-ELISA法分别检测13例CIN、17例宫颈癌及11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和相应活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41例脱落细胞中,8例CIN、14例宫颈癌呈端粒酶阳性表达。而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CIN、宫颈癌及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分别是(0.328±0.192),(1.329±0.259)和(0.039±0.084),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和活组织中一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端粒酶激活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和活组织中一致,能反映宫颈病变,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作者:乔玉环;张梦真;史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Rh溶血病换血治疗18例护理体会

    新生儿Rh溶血病是指因母子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患儿多于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核黄疸,造成患儿智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病死率高达34.4%[1]。1989年3月至2000年7月,对18例Rh溶血病患儿进行了换血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连琴;史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