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军;王建华
全身麻醉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状态,包括催眠、记忆和意识消失、痛觉消失、应激抑制和肌肉松弛等因素.而麻醉诱导又是病人由清醒状态进入麻醉状态的关键过程,此过程中置人喉镜与插入气管导管又是较强烈的伤害性刺激,常引起剧烈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需要一定的麻醉深度才能抑制应激反应的发生.以往对于麻醉深度的判断有多种方法[1~3].近年来随着微机的应用和发展,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更有价值,更具可靠性.本研究旨在观察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两项指标在麻醉诱导期间对于麻醉深度监测的指导作用,同时针对以往镇痛药物对此两项指标的影响报道不多的情况,观察了不同诱导剂量的芬太尼对它们各自的影响.
作者:张滨;田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数量化脑电图监测异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全麻患者30例,麻醉诱导后吸入异氟醚,依次增加呼气末异氟醚浓度为0.4、0.7、1.0、1.3和1.6 MAC,记录麻醉过程中MAP、HR、数量化脑电图(BIS、95%SEF和MF)和体感诱发电位(LP15、LN20、LN11和CCT),计算各监测指标与异氟醚吸入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HR、LN11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变化无直线相关关系;MAP、BIS、95%SEF和MF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LP15、LN20和CCT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变化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BIS、95%SEF、MF、LN20和CCT是监测异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的较好指标.
作者:段开明;唐朝晖;欧阳文;郭曲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低中心静脉压(LCVP)对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猪16头,通过输液控制及小剂量硝酸甘油将CVP调控在0~5 cmH2O,分别在降CVP前(T0,CVP为5~12 cmH2O范围)、CVP调控在0~5 cmH2O水平后15 min(T1)、30 min(T2)三个时段,经漂浮导管测量心排血量(CO)、HR、BP、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CVP等指标,同时行股动脉、肺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分析和动、静脉血乳酸浓度(LacA、LacV)测定.结果 LCVP期平均动脉压(MPAP)、PAWP、体循环血管阻力(SVR)、肺循环血管阻力(PVR)下降,CO、CI增加(P<0.05),HR无明显变化;LCVP期全身氧合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猪机体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利影响,能维持良好的全身氧供需平衡和氧合状态.
作者:王喜军;林成新;刘敬臣;郭雅;李英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动作电位(AP)发放的影响.方法 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海马半脑,切片机切出400 μm厚度的海马脑片.20张脑片分为两组:脂肪乳剂组和丙泊酚组,每组10张.应用电流钳技术,给予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胞体以不同强度的电流刺激:从0 nA到0.45 nA,以0.05 nA递增,共记录10 sweeps,不同强度刺激间隔时间为10 s,在CA1区神经元胞体记录加入90 μl脂肪乳剂或丙泊酚(相当于100μmol/L)前后不同时间、不同刺激强度下AP的发放情况.膜钳制电流为0 nA.结果 脂肪乳剂没有影响胞体动作电位的数目和幅值;100 μmol/L丙泊酚明显减少不同刺激强度下胞体动作电位产生的个数,加入丙泊酚40 min后,动作电位基本消失;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值随时间而变化,加入丙泊酚前为(113±11)mV,加入丙泊酚后20 min内幅值无明显变化,30min后降至(91±5)mV(P<0.05).结论 丙泊酚可能通过抑制钠通道和开放氯通道而减慢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和降低其幅值.
作者:谢玉波;施小彤;陈静;覃怡;利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由于社会年龄的日益老龄化,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及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日益增加,据统计老年手术死亡率2%与麻醉有关[1].全麻气管插管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可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为了提高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的安全性,我们将心率变异性(HRV)应用于雷米芬太尼对老年患者诱导气管插管的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永权;柳兆芳;金孝岠;朱美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L-型Ca2+通道电流的影响,以探讨其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加机械分离的方法,急性分离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运用膜片钳细胞贴附模式技术,记录0、2、4、8、16、32 μg/ml的利多卡因对L-型Ca2+通道电流幅度和电导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不影响单通道的单一电流幅度,也不影响L型Ca2+通道的单通道电导.低浓度利多卡因(2、4 μg/ml)对L-型Ca2+通道的整体平均电流无明显影响;浓度为8、16、32 μg/ml时,整体平均电流分别为(0.80±0.09)、(0.67±0.07)、(0.37±0.05)pA(与对照浓度比较,P<0.05).结论 利多卡因影响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L-型Ca2+通道电流,随着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
作者:张庆国;徐世元;雷洪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心静脉置管广泛用于急救医学、危重医学和各种大型手术的病人,然而,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的差异可引起潜在的危害和许多并发症的发生[1,2],因此,正确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是安全使用的先决条件,经心电图(ECG)指导测定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的方法是一种安全、简单、可行的方法.
作者:隋波;南方;谢厚云;马玉恒;田雷;孙潮涌;王维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准确监测麻醉深度、避免术中知晓是现代临床麻醉学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目前认为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唯一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可的监测麻醉镇静程度的可靠指标,由于它具有客观、连续、简单、效果好,提供量化指标,且与多种麻醉药之间线性关系明确,可指导合理用药和正确预测麻醉效果.SNAPTM为美国VIASYS公司生产的新型BIS监测仪.BIS值能很好的反映麻醉意识深度,预防麻醉药物用量不足或过量,避免术中知晓和循环波动.BIS预测全麻药镇静深度的报道常见,SNAP却鲜有报道.本研究观察依托咪酯和丙泊酚诱导插管期间SNAP指数与镇静程度之间关系及血压和心率变化,旨在为临床选择麻醉诱导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卓庆亮;林孙枝;蒋润年;翁迪贵;王志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传统的CO2气腹腹腔镜手术对心脏和呼吸系统有潜在的损害作用,甚至可引起有生命威胁的并发症,近年兴起的无气腹悬吊式腹腔镜技术无须向腹腔内注入CO2气体,避免了CO2气体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我们试比较全身麻醉下CO2气腹腹腔镜手术和悬吊式腹腔镜手术在全麻和硬膜外麻醉下呼吸和循环参数的变化,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韩传宝;周钦海;钱燕宁;刘华;韩素萍;陈祖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二氧化碳气腹期间不同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35例ASA Ⅰ或Ⅱ级经腹腔镜行中、上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P0组(不予PEEP)、P1组(予4mmHg PEEP)、P2组(予7 mmHg PEEP)及P3组(予9 mmHg PEEP).观察注气前5 min、注气后30、60、120 min的SBP、DBP、HR、SpO2、PETCO2及血气分析.结果 与注气前5 mim比较,四组注气后30 min SBP、DBP均显著增高、HR均显著增快(P<0.05或P<0.01);P3组注气后60、120 min仍高于注气前(P<0.05或P<0.01),并且其HR、DBP高于P0组(P<0.05或P<0.01).P0、P1、P3三组注气后PaCO2、动脉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肺泡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PaO2注气后30、120 min显著降低(P<0.05或P<0.01);P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其PaO2高于P0组,PaCO2、Pa-ErCO2、A-aDO2均低于P0组(P<0.05或P<0.01).P2、P3两组注气后吸气峰压(Ppeak)均显著增高(P<0.01),并高于P0组(P<0.05或P<0.01).结论 气腹期间采用7 mmHg PEEP的通气模式能有效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且对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小.
作者:冯梅;蒋宗滨;马相飞;冼海燕;陈丽妮;黄子津;张夏;张明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监测对于麻醉学的发展功不可没监测(monitor)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monere,原意是警告和发出预告.由于临床麻醉自身的特殊性,只要给病人实施麻醉,就离不开麻醉科医师的持续监测.麻醉监测可以说是伴随现代麻醉学的诞生而产生的.说监测是麻醉科医师的看家本领一点都不为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把Vigilance(希腊语中的不眠之神)作为座右铭.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词汇能更好地描述麻醉科医师的职责.
作者:岳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观察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下拔管的临床指标,确定老年高血压患者合理的拔管时机.方法 90例ASA Ⅰ或Ⅱ级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手术结束后持续输注丙泊酚,并分别维持BIS值在55±5(A组)、75±5(B组)、95±5(C组),达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即刻停止丙泊酚输注,比较患者ECG、MAP、HR、SpO2、ST段绝对值的变化,术后镇静/警觉(OAA/S)评分、呛咳发生率、舌后坠发生率、拔管知晓率及清醒时间等.结果 A组和B组中患者拔管前后MAP、HR、ST段绝对值均无显著变化,但有增高趋势,C组MAP、HR拔管即刻和拔管后5 min时及ST段绝对值拔管即刻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A组患者口咽通气道使用率明显高于B、C组,清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P<0.01),C组患者呛咳率、拔管知晓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合理的拔管时机为BIS值75±5左右.
作者:朱凡;曲冬梅;沈亮;傅维安;于布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全麻苏醒期气管拔管,可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等不良心血管反应,严重者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加重和脑血管意外.雷米芬太尼常用于抑制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1,2],但用于气管拔管报道甚少,本研究观察其在围拔管期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作者:殷振奎;牛爱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不同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下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的波形变化.方法 6头猪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CVC)并开胸,记录4个标志点的NVECG和导管尖端深度,并与置管前常规体表心电图(O点)作对照(A点,导管尖端位于胸廓入口水平,代表外周深静脉;B点,位于心包反折水平,代表中心静脉1;C点,位于右心房入口水平,代表中心静脉2;D点,到达右心房入口再深入4 cm,代表右心房内).比较这5个标志点的P波主波方向、振幅、波形特点及A、B、C、D四点导管置入的深度.结果 O、D点P波主波方向全为正向,A、B、C三点P波主波方向全为负向.A点与O、B、C、D点P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点P波振幅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VC导管尖端分别位于A、B、C、D点时导管平均深度为8、12.8、15.2、19.2 cm.结论 NVECG法引导CVC时出现的特征性宽大负向P波反映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而细小振幅的负向P波标志导管尖端位于外周深静脉.
作者:莫平;卢振和;何荣芝;郑志远;钱耀亮;赵雾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呼吸功能是人体生命功能之一,呼吸功能监测的目的就是评价肺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功能及观察呼吸机制与通气储备是否充分有效.麻醉意外伤亡事故常见的原因是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国际公认使用和掌握呼吸功能监测,对于防止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或事故很有益处.呼吸监测除一般的观察之外,主要是连续动态监测病人的肺容量、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氧气、二氧化碳和呼吸动力学.提高临床麻醉质量,保障病人的安全,加强术中病人通气、氧合和呼吸功能的规范化监测至关重要.近年来美国颁布了修订后的新监测标准,提出新监测的要求,本文旨在对围术期呼吸功能监测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佘守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前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日益广泛,临床实践中可能导致患者镇静不足或镇静过量,新型的听觉诱发电位(AEP)监护仪通过在AEP信号处理中加入脑电图(EEG),信息处理将两种不同世界(EEG和AEP)各自好的方面联系起来,从而对镇静程度监测起了很大帮助.本研究旨在讨论利用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在腰-硬联合麻醉(CSEA)中作为控制变量反馈调节丙泊酚靶控输注,评价其对镇静水平监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海军;王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Narcotrend监测仪[1](Narcotrend(R),MonitorTechnik,Bad Bramstedt,Germany)是一种新的以脑电分析为基础的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已在欧洲用于临床麻醉和催眠深度监测.它是应用Kugler多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对脑电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基于大量处理过的脑电参数进行脑电自动分级,将脑电图(EEG)分为从字母A(清醒)到F(伴有爆发性抑制增多的全身麻醉)6个阶段14个级别的量化指标,即A、B0~2、C0~2、D0~2、E0~1、F0~1,重新形成从0(清醒)到100(等电位)的伤害趋势指数(Narcotrend index,NI),并同时显示α、β、γ、δ波的功率谱变化情况和趋势.
作者:李春雨;张飞娥;贾晋太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病人呼吸功能和镇静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病人45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0~55岁,体重50~80 kg,随机分成三组(n=15),麻醉前静注布托啡诺10 μg/kg(Ⅰ组)、20 μg/kg(Ⅱ组)、30 μg/kg(Ⅲ组).观察给药前(基础值)(T0)、给药后1 min(T1)、3 min(T2)、5 min(T3)、7 min(T4)、10 min(T5)、15 min(T6)、20 min(T7)、30 min(T8)各时点的潮气量(VT)、RR、SpO2、PETCO2、分钟通气量(MV)、HR、MAP等呼吸循环参数及BIS和镇静/警觉(OAA/S)评分.结果 Ⅰ组、Ⅱ组RR、VT、MV各时点数值在注药后略有降低,Ⅲ组则在T1~T4时明显低于T0时(P<0.05)(RR降低24.3%~28.2%,VT降低22.1%~31.0%,MV降低31.1%~48.5%);PETCO2和SpO2各组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Ⅰ组、Ⅱ组BIS变化不显著;Ⅲ组在T2~T8时BIS降低9.7%~14.5%(P<0.01),相应的OAA/S评分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 小剂量布托啡诺(10~30 μg/kg)静注是安全的.当剂量达到30 μg/kg时对病人呼吸功能有轻度抑制作用(持续时间≤7 min),同时BIS值下降,显示有轻度镇静作用.
作者:叶飞;佘守章;邬子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静注顺式阿曲库铵对同步监测的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肌松效应.方法 择期气管内全麻ASA Ⅰ或Ⅱ级患者20例,静注0.10 mg/kg(2ED95)顺式阿曲库铵,用两台加速度肌张力监测仪同步监测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结果 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起效时间分别为(194±40)s和(187±39)s,无反应期为(14.31±3.78)min和(23.73±7.40)min(P<0.01),T1 25%恢复时间为(31.08±8.14)min和(36.71±8.47)min(P<0.05),T175%恢复时间为(46.22±9.07)min和(49.76±11.11)min.结论 用于监测中等药量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效应,拇内收肌效果更好.
作者:王莹恬;黄施伟;赵雪莲;李士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丙泊酚及咪唑安定静脉全麻诱导过程中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的择期手术病人50例,随机分成丙泊酚组(A组)和咪唑安定组(B组),每组25例,分别以丙泊酚1.5 mg/kg或咪唑安定0.2 mg/kg进行诱导,用胸阻抗法监测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时的体循环阻力(SVR)、左心作功(LCW)、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SBP、DBP和HR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在全麻诱导过程中SBP、SVR、CO、LC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HR在T1、T2、T4及T5时明显快于A组(P<0.05或P<0.01).结论 0.2 mg/kg咪唑安定与1.5 mg/kg丙泊酚进行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本一致.
作者:刘辉;辜晓岚;顾连兵;卞清明;黄凤伦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