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BV母婴垂直传播及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赵艳丽;朱任坚

关键词:HBV阳性, 母婴垂直传播, 基因型
摘要: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是其较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至今仍无有效的方式降低母婴间的传播。但如果我们能从病毒着手,解析病毒基因,阻止病毒大量复制,而降低新生儿的感染,将会为医学做出重要贡献。1 HBV垂直传播方式宫内感染:可能为孕期胎盘屏障受损或 HBV 通过母血渗透引起感染;分娩过程中:软产道损伤、新生儿呼吸道吸入羊水或母血,以及不规范无菌操作等;产后感染:母乳喂养以及与产妇唾液等密切接触。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病患者的处方点评分析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处方书写质量和用药情况,探讨处方点评对合理用药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抽查2012年度开具降血压药物的处方,分析处方的基本情况和不合理处方情况。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处方中每张处方用药3.6种,平均金额134.2元,抗菌药物使用率6.4%,注射剂使用率7.8%。结论高血压病处方基本合理,处方点评有利于提高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周翠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如何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又被成为套管针,它作为头皮针的一种替代品,以其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且痛苦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的情况,为患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文章从患者肢体、血管、留置针型号选择,及如何进行正确的排气、贴膜、封管等方面进行具体的介绍,以规范护理人员对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技巧。

    作者:段宁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下肢开放性骨折清创固定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感染机会。方法对40例下肢开放性骨折清创固定术的配合及护理,提出做好术前物品及器械准备,配合医生对创口正确而彻底的处理。结果40例患者肢体及关节功能良好,无致残病例。结论术中配合默契,准确无误。做好伤者的心理护理,对病人的手术安全和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吕秀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乳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围术期有效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和生存质量。方法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及个体化护理,使患者主动配合手术;术后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及引流管通畅,加强刀口护理,指导功能锻炼及合理膳食;出院后告知患者定期复诊和规律治疗,学会自我体检,保持乐观精神等。结果97例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取得良好的乳腺癌治疗效果。

    作者:鲁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8例重度颅脑外伤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医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收治的18例重型颅脑外伤并发症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分析所有患者的并发症病情,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结果经过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分析,可知,患者并发症多是消化道出血、体温升高、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呼吸功能不全等。结论重度颅脑外伤病情会引发并发症,例如高热和呼吸窘迫等,死亡率高,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可有效提高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作者:张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静脉留置针连续肌间沟阻滞与单次肌间沟阻滞的对比分析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上肢手术,而肌间沟阻滞作为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因阻滞位置高、神经丛密集、阻滞较完善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穿刺成功后一次性注入麻醉药,首先锐利的针头在注药时易发生移位导致麻醉失败或效果不佳,其次一次性注入麻醉药后药量较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安全隐患高。以静脉留置针代替传统的钢针穿刺,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少,可以分次注药延长手术时间等优点。

    作者:肖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支架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61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支架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对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1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31例患者采用支架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的方法,30例患者采用支架外固定的方法,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腕关节功能按 Dienst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优和一般恢复情况有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总体效果良好,既可获得相对可靠的固定,又能对手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使其达到相对良好的状态。

    作者:杨春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观察烧伤膏治疗烧烫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与探讨烧伤膏对于烧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7月---2010年7月期间收治的烧烫伤患者共100例,其中I度烧伤30例,II度烧伤40例,III度烧伤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烧伤膏进行外敷,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于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以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情况。结果本文100例患者中,显效68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0%。对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可得,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72.0±4.8)分,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结论采用烧伤膏对烧烫伤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患者预后情况良好。因此本文认为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以改善烧烫伤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病情。

    作者:武志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氧气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3例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讨论氧气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于本院治疗的4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采用基于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之上,进行氧气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并发症发生率为1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无患者出现并发症。两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氧气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作者:亢理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节腔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56例

    目的:研究关节腔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治疗效果。方法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病患,将这些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甲组56例,乙组50例和丙组50例。对甲组实行玻璃酸钠注射与针灸推拿配合治疗,对乙组实行针灸治疗,对丙组实行针灸推拿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在治疗效果方面,甲组的有效率为96%,乙组为70%,丙组为82%,甲组明显要高于乙组和丙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配合针灸推拿在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方面,要比单一使用针灸推拿或是毫针针灸治疗效果要好,值得在实际临床中进行推广。

    作者:王明波;董彩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消旋卡多曲联合微波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采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微波局部照射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7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补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消旋卡多曲颗粒口服及微波理疗仪局部照射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儿腹痛停止时间、止泻时间、总住院天数,并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显效率(61.4%)高于对照组(30.2%)(P<0.05);实验组腹痛停止时间、止泻时间、总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口服联合微波局部照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不仅安全有效,也可提高治愈率,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梅毅;薛露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胆外科手术后胆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在肝胆外科手术后产生胆瘘现象的原因及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30例肝胆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处理措施和疗效资料进行整合性分析。结论肝胆手术患者应注重胆瘘预防,若已发生胆瘘,应做好引流,若瘘出量较大,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并做好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胆瘘的发生。

    作者:林永利;杨晓光;李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60例脓毒症与血小板增多关系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脓毒症与血小板增多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市某医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入住我院SICU的脓毒症患者60例,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HEMACELL PLUS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对患者进行22项5类血细胞分析,同时采用阻抗法检测这60例脓毒症患者在第3、5、7、10天的血小板计数( PC),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和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PC都低于正常标准,死亡组患者的PC各时点都低于存活组,存活组患者的PC在第三天开始下降,但在第7和第10天持续上升(均 P<0.01)。死亡组患者PC则一直呈下降趋势(均P<0.01)。结论脓毒症与血小板数量增多存在关系,血小板数量增多则脓毒症患者存活的可能性增加,血小板数量下降则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可能性增加,血小板数量可以成为反映脓毒症病情的一种可靠的手段。

    作者:王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0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在传统的中性治疗的基础上再给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作以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除了16例无治疗效果外,其余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都没有出现并发症状以及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联合传统的中性治疗和服用氯吡格雷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明显据有优势,效果比较明显,并且患者在治疗后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本研究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死,现将我院2010年5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阿托伐治疗组与对比组,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探讨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与控制

    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迅速、传播范围广泛及难控制等特点,是一种对社会造成较大危害的疾病。本文首先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再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进行探讨,以探讨出科学、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率与发病率。

    作者:季大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切口晶状体手术在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中的应用

    在过去传统的治疗方式中,多数采用的是一种叫做针对角膜缘进行大切口晶状体的捞出术治疗。这种传统的治疗方式,虽然是针对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但是在手术之后十分不利于恢复原本的视力,恢复的时间相对来说也比较长。此外,角膜缘大切口晶状体在治疗之后容易引发其他症状。因此,近些年来,医学界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小切口的晶状体手术治疗中。自从加强对小切口的晶状体治疗的研究,这种治疗方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并应用到实际的治疗中,主要是针对于晶状体脱位的继发性青光眼治疗。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将会大力发展该治疗方式。

    作者:邱祖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101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101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单磷酸阿糖腺苷0.2克(或遵医嘱)一日一次,联合蓝芩口服液注射液5ml一日二次(或遵医嘱),为治疗组(55例);另一组单用蓝芩口服液注射液5ml一日二次(或遵医嘱),为对照组(56例),对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改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早(P<0.05),改善时间少于对照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蓝芩口服液注射液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9%,用蓝芩口服液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蓝芩口服液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见效快。

    作者:李世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严重眼球破裂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严重眼球破裂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采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进行治疗的严重眼球破裂伤患者10例,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眼球均得到成功保留;术后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平复者7例,视网膜复位不佳者2例,未能窥清眼底者1例;与术前相比,7例患者视力有所提高,3例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随访2年,1例患者眼球有轻度萎缩。结论患者发生严重眼球破裂伤时,只要正确及时地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不仅能够避免患者眼球的盲目摘除,还可挽救大多数患者的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关联进行讨论。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患,通过彩超对其颈部动脉后壁进行检测,并观察有无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则对斑块成形情况进行分析;另外,设立80例未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对照组。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患的颈部动脉后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斑块出现概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并且患病组的斑块在颈动脉分叉处为常见,但这一点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发生几率显著高于非患病患者,另外,彩超检测的技术使得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关联的判断与分析变得更加直观和便捷。

    作者:赵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