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步金华
目的 观察并分析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随机分为雨组;左旋氨氯地平组60例和苯磺酸氨氯地组60例,分别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和苯磺酸氨氯地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后的测谷值坐位血压、心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并跟踪随访.结果 经过比较发现,通过6个月-1年的随访,经过复查,平均谷值坐位舒张压没有显著差异(P<0.01),左旋氨氯地平组有效率达93.33%,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总有效率达91.67%,患者总体满意度达97.14%.结论 临床中运用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治疗高血压,效果相近,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罗立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和手足癣,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242例患者中体股癣98例,手足癣144例.治疗组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均匀涂于患处及周围皮肤,每日1-2次.对照组仅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2-4次/日,体股癣和手足癣各治疗4周.两组患者均停药4周后取材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85.1%,两组无统计学差异(x2=2.74,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13,P<0.01).结论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和手足癣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作者:刘向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中儿童的生活质量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体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我院的儿科住院数量统计中,患儿住院的数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儿童不懂事,而孩子的实际照看者也缺乏关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知识,这种情形使得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护士除了要做好护理外,还担负着普及儿科健康知识的责任.
作者:李亮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对乳腺漫润性小叶癌(ILC)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19例ILC确诊病例的切除物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9例患者中,20-30岁2例,31-50岁9人,50岁以上8人.光镜检查显示,癌细胞体积较小,呈核圆或者卵圆形,核仁模糊,界限清晰,粘附性差,核分裂较少,嗜酸性较多,癌细胞多呈单行串珠状或单列线状,也有围绕残留导管呈同心圆样漫润.实验室免疫组化结果提示:C-erb大部分是阴性,ER75%-95%,PR60%-72%.结论 ILC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较多,临床病理医生加强业务学习,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高明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式及效果.方法 选择80例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观察组),围术期予以全面、规范、人性化的生理、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另选同期同种治疗80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常规生理、生活护理,观察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患者均顺利完成切除术,且未见感染、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27.1±21.3)min,平均出血量(112.4±23.6)ml;住院时间6-13d,平均住院时间(8.3±1.4)d,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围术期予以全面、规范、人性化的生理、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可有效提升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水平.
作者:刘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脾破裂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诊之一,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40% [1].脾破裂能致使患者腹腔内发生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若患者病情较重,也会引发死亡.因此可知,对脾破裂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对于患者而言是重要的.本院于2009年12月至2013年01月收治有41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现分析总结其临床急救和护理措施,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石蓉;周宏艺;刘玉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分析右美托咪定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相关的体会,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对照组选用咪达唑仑进行治疗,而治疗组则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药物后在病情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 调查显示,在对治疗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唤醒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缩短,此外,患者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呼吸频率相比于对照组也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缩短患者的唤醒时间,适合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赵西宝;谭晓青;崔学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 2010-2012年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倒,均给予无肝素透析治疗,共80例次.结果 6例患者给予80例次无肝素透析后,转归良好,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凝血发生.
作者:霍美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使用评估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住院治疗需要无创呼吸机辅助的患者79例,对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康复出院的患者64例(81.01%),无效患者15例(18.99%),胃肠道胀气的患者经过有效护理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 对于进行无创呼吸机护理的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当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解决,注意患者呼吸道颌面部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无创呼吸机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彭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内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及X线检查、彩超及病理表现.方法 收集8例经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及X线检查、彩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乳房不适或胀痛伴肿块7例,无痛性肿块1例,肿块质硬,界欠清;X线表现:肿块影3例,局灶性不对称影5例,轻度皮肤增厚伴脂肪层模糊2例;超声表现:5例行超声检查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其中3例见少量血流信号.结论 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充分认识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X线检查、超声表现,可提高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水平.
作者:陈婉秋;袁慧;钱监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晨会培训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职的护理人员46名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进行晨会培训,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比较两种管理的应用效果[1].结果 护理管理前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护理人员的自评、他评、患者满意度及医生满意度都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晨会培训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促进医院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作者:史春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采用无创呼吸机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比分析法是对应用呼吸机的治疗效果与不应用呼吸机的治疗效果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3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即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不应用呼吸机进行治疗,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呼吸末正压进行治疗,通过呼气末正压降低患者肺水肿症状,并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各40例.结果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呼吸末正压(PEEP)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与药物治疗的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其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程度、心率以及血压具有改善作用,在临床推广中值得借鉴与应用.
作者:潘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后的干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6例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3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焦虑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组患者抑郁现象发生率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焦虑现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给予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抑郁现象及焦虑现象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苏彩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深入探讨老年患者的心里特点及对其的临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方法是全部临床护理资料,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掌握了老年护理的心理特点及其他们的良好护理情感和护理方法.结果 掌握了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优质的情感服务和良好的护理方法,均取得了优异了护理结果,达到了老年患者的满意和认可.结论 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对老年患者实施佳的优质的情感服务,是提高护理质量,护理素质和护理效果的有效方法.
作者:侯碧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本研究将对外伤引起内脏损伤采用超声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分析讨论,以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00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32例患者经超声诊断手术证实为外伤引起内脏损伤,其中有2例患者为膀胱破裂,3例患者为肠破裂,6例患者为肾损伤,1例患者为胰腺损伤,9例患者为脾脏损伤,11例患者为肝损伤;这些患者的声像图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其实质性脏器内的回声不均匀,包膜不具备连续性,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盆腔积液.结论 在对外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超声检测可以对外伤引起的内脏损伤进行迅速、准确的诊断,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手术方案提供有利的参考意见,其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因此,在对外伤引发内脏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超声诊断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作者:柳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本文主要是对8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本院出生的患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痛的8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86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主要是以体重正常的并是足月生的婴儿为主,这些新生儿在出生时,大多数都出现了围生期窒息的现象,不仅如此,大多数的新生儿还患有多种围生期的高危因素.这些围生期高危因素的临床表现为激惹、抽搐、兴奋等神经系统症状.经过医务人员的悉心治疗和护理后,大部分婴儿病情已经好转,有些已经完全康复出院了.结论 医生在接生新生儿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是否有窒息、围生期高危因素的情况,尤其是可能出现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医生在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的判断的基础上,还要对有可能患病的新生儿做头颅CT,后再依据CT的显示结果来做出诊断.
作者:吴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减轻献血进针与拔针时的疼痛,以保留或发展更多的固定无偿献血者.方法 根据以往的采血经验,总结减轻献血进针与拔针时疼痛的方法.结果 献血者满意率≥95%.结论 减轻献血进针与拔针时的疼痛,对保留或发展更多的固定无偿献血者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彩莲;叶美兰;陈存意;陈超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臭氧靶点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 4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在CT引导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盘内注入浓度为60-70 μg/ml臭氧5-15ml,CT穿刺退针出纤维环至椎间孔附近,注入浓度为40-60μ g/rnl臭氧0-5ml.方法 60例患者按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随机分为2组.比较两种扫描参数下的CT权重剂量指数(CTDIw)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低剂量扫描所得图像与常规剂量图像的质量差异.结果 CT引导椎间盘穿刺全部成功.当扫描mA值由200减至50时,CTDIw和DLP仅为常规剂量的25%,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 采用50mA低剂量CT扫描,不仅可以成功引导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且能使患者的辐射剂量明显减少.48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按照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37.5%),良28例(58.3%),差2例(4.2%),优良率95.2%.结论CT引导下经皮臭氧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是颈肩痛常见及重要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近年来,用臭氧治疗椎间盘在欧洲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国内这项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臭氧对腰椎间盘治疗已有较多文献报道,而臭氧对颈椎间盘治疗少见报道.颈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在CT引导下椎间盘内臭氧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技术,近年来在治疗椎间盘的方法中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几年我院开展了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现已经对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取此方法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洪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引发骨科手术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从而更好的减少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概率,提升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骨科术后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造成骨科手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研究引发术后感染的一些主要因素.结果 骨科手术的类型、手术的时间以及手术的部位等因素都和患者术后的切口感染密切相关,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结论 临床上引发骨科术后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工作中要特别的重视,大限度的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张东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前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前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28例(34眼),随机分为二组:一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3例17眼),另一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丙烯酸酯人工晶体植入术(15例17眼).观察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间前房炎症反应,后囊膜混浊及视觉质量的差异.结果 34眼全部植入人工晶状体,随访显示两组患者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间前房炎症反应,后囊膜混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前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安全有效.
作者:陈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