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王月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 心源性脑梗塞, 临床效果, 作用机制, 分析
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就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心源性脑梗塞患者108例,随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给予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加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十分理想,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护理措施

    目的 研究讨论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病历26例进行分析研究,对其中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案进行总结.结果 26例患者病情都已得到控制,现均痊愈出院.结论 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的积极主动与细心负责对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预后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医生的熟练配合可以大大的减少后遗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李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23例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护理.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的患者23例进行分析讨论,立即给予急救措施,补充血容量,正确配合医生,遵医嘱正确给药,采取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结果 此组患者经治疗后抢救成功率为86.9%,死亡率为13.1%.结论 针对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做好急救准备设施,及时进行抢救措施,加强急救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唐玉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医祛腐生肌法促进感染性创面术后愈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中医祛腐生肌法对于感染性创面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肛肠科收治的肛瘘及肛周脓肿患者93例,随机均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1例,A组给予15%的生肌红粉膏联合生肌玉红膏进行治疗,B组给予生肌玉红膏进行治疗,C组给予凡士林纱布换药.对比分析三组的疗效.结果 A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B、C组,创面面积缩小率、腐肉脱落时间以及创面愈合时间显著优于B、C组,P<0.05.结论 中医祛腐生肌法可促进感染性创面的愈合,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于文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关于社区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住院治疗,逐步走向社区的治疗、康复及护理.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庭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当前精神卫生领域及康复精神医学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也是国内外精神科专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研究对象为遍布于社区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慢性分裂症患者.本文旨在探索以社区康复指导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精神病人康复的有效性.

    作者:孙薇;玄雄;李翠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 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100例,纳入的100例患者均为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进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观察组的结果要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比DHS更具有优势,疗效也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曲轶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阵发性房颤行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阵发性房颠患者7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胺碘酮和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应用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的第6、9、12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联合应用胺碘酮和替米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对逆转心房重构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绍增;张立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三联法治疗难治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分析采用三联法治疗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8-2012年产后发生难治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止血法,研究组采用三联法进行治疗.结果 在治疗后24h内对照组出血量小于100ml3例,100-200ml5例,200-300ml4例,300-400ml4例,400-500ml4例,大于500ml3倒,研究组分别为7、7、5、3、1、0例,两组之间比较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疗效比较,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联法治疗难治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临床疗效较高,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谷淑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LIS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和研究微创内固定术(LISS)在临床应用的必要性.方法 将2012年2月——2013年7月来我院骨科就诊的40例股骨远端骨折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20人,治疗组采用微创内固定术(LISS),观察组应用传统治疗方法,分析研究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40例病人均经过手术治疗,对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比对分析发现,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股骨远端骨折的病人采用微创内固定术(uSS)治疗,效果显著,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李书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55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左旋氨氯地平2.5mg,口服每日一次,对照组氨氯地平5mg口服每日一次,疗程16周.结果 两药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是治疗高血压理想的药物.

    作者:秦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通心络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 对通心络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选择50例于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与氯吡格雷联合肌苷口服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通心络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有效率均为7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有效率均为64%,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电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通心络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方式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作者:吴广明;刘伟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胸部创伤X线表现的临床分析

    车祸伤、坠落伤、挤压伤、摔伤和锐器伤为造成胸部损伤的主要原因,可出现胸壁挫裂伤、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甚或肺挫伤等直接后果,有时还会合并腹部损伤.根据外伤史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一般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中,X线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此,作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0例资料完整的胸部损伤病例之X线表现分析如下,以指导临床实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玉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糖尿病营养教育对糖尿病人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分析对糖尿病患者加强糖尿病营养教育的措施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顺序,以及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临床方案,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一般治疗和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4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糖尿病营养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的糖尿病营养价值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糖代谢情况,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赵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对22例狭窄性腱鞘炎的综合护理

    目的 研究和分析如何治疗和护理狭窄性腱鞘炎.方法 将22例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患处在热水中浸泡.结果 治疗和护理10-20d后.86.3%的患者能够治愈,相比较而言其余患者的症状也有了很大的缓解.结论 诊断及时并结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是治愈狭窄性腱鞘炎的关键.

    作者:徐晓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柳林县2005-2012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柳林县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疫情发展动态,给以后制定乙肝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柳林县2005-2012年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2年柳林县乙肝累计报告2191例,全县报告发病率自2005年的57.35/10万逐年增至2012年的180.64/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84.7/10万.乙肝发病年龄组集中在20-49岁(占60.3%).职业构成比高的为农民,占60.34%.结论 柳林县2005-2012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进一步加强该县的乙肝防治工作,应继续巩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大力推广全社会乙肝疫苗的接种,办强乙肝监测,重视安全注射,从而进一步降低乙肝发病率.

    作者:王友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基层医院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方法、成效与体会

    目的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培养广大员工良好的节能减排意识,强化措施落实,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增加效益.方法 从细节入手,多措并举,多部门联合.结果 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结论 改变医院粗放型的管理局面,并使我院节能减排工作逐步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的道路.

    作者:孙洪;张秀琴;李元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6例临床观察

    目的 本文主要是对8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本院出生的患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痛的8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86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主要是以体重正常的并是足月生的婴儿为主,这些新生儿在出生时,大多数都出现了围生期窒息的现象,不仅如此,大多数的新生儿还患有多种围生期的高危因素.这些围生期高危因素的临床表现为激惹、抽搐、兴奋等神经系统症状.经过医务人员的悉心治疗和护理后,大部分婴儿病情已经好转,有些已经完全康复出院了.结论 医生在接生新生儿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是否有窒息、围生期高危因素的情况,尤其是可能出现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医生在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的判断的基础上,还要对有可能患病的新生儿做头颅CT,后再依据CT的显示结果来做出诊断.

    作者:吴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86例临床诊疗及影像检查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分析现有影像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就职医院于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44例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比较对应的诊疗效果.结果 比较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2%,要高于对照组的85.7%,前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DNS)降低更多,两组数据之间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传统的药物治疗,介入手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积极推广.

    作者:张景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基于病人分类系统(PCS)的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运用病人分类系统(PCS)对患者所需的护理工作量进行测算,在测算所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获知疗区所需的护理人力资源数量.对比测算出的床护比和实际床护比,得出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结论.

    作者:苏继军;赵雅伟;孙俊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手术室配合中心与消毒供应中心的相对关系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室配合中心之间的相对运作关系及效果.方法 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宣配合中心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在手术器械、专科知识、医疗设备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关系;在器械交接、器械清洗、器械运送等方面的相互辅助关系.结果 舰避浪费,促进了卫生资源、卫生设备的合理使用;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使院内感染事件得以消减;使得手术室医务者的工作强度、压力得以减少;使供应室人员业务水平得到了专业化的提升;使器械保养、器械管理得到促进;使手术室得到净化,手术室空间得以充分利用.结论 通过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室配合中心的有效合作、协调沟通,使术中物品的使用过程得到了控制,使院内感染事件有效消减,使病人利益拥有根本性的保障.

    作者:李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家属认知心理行为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属认知心理行为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康复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家属认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变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教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脊髓损伤患者家属实施认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可以让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过程中,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李琳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