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
目的 比较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微创手术治疗)和对照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高体温及腰背痛72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降低术后高体温及腰背痛72 h VAS评分,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后手术节段和骨折椎体自身Cobb角,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杨涛;樊秋贵;高琦珂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盐酸托烷司琼不同给药方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行LC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25例.A组不予盐酸托烷司琼,B组予6 mg托烷司琼静推,C组予3 mg加入镇痛泵,并静推3 mg托烷司琼,D组予6 mg托烷司琼加入镇痛泵.观察术后PONV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C、B、D组术后各时间点PONV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C组比较:B组术后12h和D组术后12h、48h PONV评分明显提高(P<0.05);与A组比较:C、B、D组术后各时间点PONV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与C组比较:B、D组术后12 h、24 h PONV发生率明显提高,且D组术后48 h PONV发生率高(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方式给予患者盐酸托烷司琼均可减少LC术后PONV发生,其中静脉推注加泵注给药效果更优.
作者:叶锡高;郑后成;宋慧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整体护理在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其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敖灿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过期妊娠并羊水过少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从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过期妊娠并羊水过少孕妇中抽取60例设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68例过期妊娠但羊水正常孕妇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分娩结局.结果 研究组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宫内窘迫、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及病死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期妊娠和羊水过少均会对母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属于高危妊娠,应加强预防和监测工作,在适当的时机结束分娩,有利于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翟玲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骨科进行诊疗的骨科创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感染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3.34±3.12)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8.34±4.55)d;观察组感染率为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发生,同时能加速创面愈合.
作者:李孛;陈峰;朱祖巍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56例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同时选取同期心功能正常的7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2组研究对象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房内径(LAD)、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a比值(E/Ea)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LVDd、LAD、E/Ea等指标与正常组患者比较明显增加,而LVE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分级的不断增加,其LVDd、LAD、E/Ea等指标水平不断增加,而LVEF水平则不断降低.结论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合并左心衰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蔡璐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小腿胫前切口两侧微切口减张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52例胫腓骨双骨折患者,采用胫前切口两侧微切口减张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均先固定腓骨,胫骨钢板内侧内固定后,首先缝合腓侧切口,而后适当延长胫前常规切口,适当游离皮下软组织,并在游离的两侧软组织上行微切口减压并缝合胫前切口.结果 本组52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的随访,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术前消肿时间明显缩短,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微切口减张伤口正常愈合50例,延迟愈合2例,但渗出量较多,无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延迟愈合1例.结论 选择合适的患者,准确判断胫腓骨骨折后软组织情况,正确使用胫前切口两侧微切口减张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 ,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明显降低切口周围软组织坏死及骨折不愈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左海强;张喜才;王焱;潘华;黄海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贫血病因诊断中骨髓细胞学检验的价值.方法 择选40例贫血患者纳入试验,来院就诊时间2014年12月—2016年11月,征得患者和其家属同意后,均实施骨髓细胞学检验,分析病因.结果 经骨髓细胞学检验,40例患者有33例确诊病因,占比为82.5%,以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和病原微生物感染性贫血为主;7例病因不明,占比为17.5%.结论 骨髓细胞学检验对于贫血原因以及贫血种类的明确具有重要作用,推广应用价值高.
作者:王广霞;高秀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翻转课堂在高职外科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2013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100人,分为试验组50人,采用翻转课堂实训教学法教学,对照组50人,采用传统实训教学法教学.通过实训考核和学生问卷调查,比较两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 试验组学生实训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高职外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作者:刘鹏;茹官璞;李燕燕;李春正;王高卓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以往病理学中《血栓形成》的教学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 ,理论知识较粗糙乏味,较难理解和记忆.本文主要介绍在《血栓形成》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引领、分组病例讨论、网页案例教学和MAKA链接制作的教学方法 ,把时间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需要借助前面所学和查阅新知识去完成任务分组讨论,总结;同时,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巡视并进行诱导提问,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后,学生提出问题和总结发言,这样,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教学,改变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后,运用MAKA技术进行链接制作,我们的成果可以分享给任何一个想学习病理学的人,教师应结合学情和当下实用的教学方法 ,实时评估教学效果,不断深入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作者:潘太健;陶理能;李玉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分析协同护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016年住进母婴同室病房的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观察2组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2组产妇产后SDS评分、婴儿护理知识掌握度、产后护理知识掌握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产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婴儿护理知识掌握度、产后护理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协同护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能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增强产妇的自护能力,改善产后心理状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成燕;童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艾灸三阴交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90例产妇均为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产科收治的初产妇,按照随机方法 将其分为3组,观察组30例产妇实施艾灸三阴交;非穴组产妇于孔穴上2寸向桡侧旁开1寸处艾灸;空白组不做任何艾灸措施.观察3组产妇的终分娩方式,并对3组新生儿Agpa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产妇顺产比例显著高于非穴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Agpa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艾灸三阴交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产妇宫颈,缓解分娩疼痛,从而促使患者尝试顺产,提高顺产率;且这种方法 对新生儿无影响,安全有效.
作者:马静;马宇熹;霍桂霞;李小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4年—2016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31%与10.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79%与25.6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下降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德凤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对临床护理路径在胆结石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接收的胆结石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分成研究组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且研究组切口感染率(0%)低于常规组(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胆结石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避免切口感染,加速疾病康复,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陈芸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异烟肼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134例肺结核复治菌阳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64例实施异烟肼治疗,观察组70例实施异烟肼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痰菌转阴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9%,(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2个月、4个月、6个月、8个月的转阴率均低于观察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异烟肼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效果显著,可提高痰菌转阴率,安全性较好.
作者:郭风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综合护理在肠梗阻患者围术期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诊治的80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参照组患者围术期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则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梗阻患者围术期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推广.
作者:余红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动物外科学是一门既注重理论,也重视操作技能的学科,更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外科学总论动物实验的教学现状,从师资培养、教学方法 以及教具的改进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通过加强动物实验提高外科学总论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张星火;刘亮;张亚奎;张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联合去乙酰毛花苷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2例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21例采用去乙酰毛花苷治疗,观察组21例采用美托洛尔+去乙酰毛花苷治疗.结果 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心率下降至正常水平时间、心脏射血分数提高至目标值时间以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美托洛尔+去乙酰毛花苷联合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可促进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提升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陈晓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与银杏达莫联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2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2组均采用B族维生素、地塞米松抗病毒及理疗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达莫,疗程均为15 d.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按面神经功能House-Braehmann(H-B)分级标准,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面肌电图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贝尔面瘫疗效明显,可以快速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
作者:张萍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对基层农村医院不合理用药的调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措施,以使其不合理用药现状能逐渐改善.方法 随机抽取我镇卫生院及下辖14个村卫生室的2014年—2016年临床医生的用药处方2000份,分析其用药情况.结果 被查处方中,76%的处方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为过度输液,滥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不适当的联合用药,配伍不当,用药过量,滥用中成药等.结论 基层农村医院不合理用药状况相当严重,应引起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作者:袁兴利 刊期: 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