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平;刘宏;谭立新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实施治疗的阑尾炎性包块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实施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张洪兴;汤玉松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完善消毒供应中心对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保证消毒灭菌质量。方法针对外来器械管理中的存在问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制定规范流程,完善对外来器械的管理制度。结果通过对医院外来器械的全程化和规范化管理,确保医院外来器械的安全和质量,并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结论加强医院外来器械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医疗安全。
作者:陈利平;刘宏;谭立新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探讨推拿在急性乳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5例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中医推拿治疗。结果10例患者经3次治疗后治愈;5例患者经5次治疗后,3例治愈,2例显效。结论推拿可有效治疗急性乳腺炎。
作者:张雅玲;张爽;魏丽娟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儿童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方法,提高疫苗接种成功率。方法选取到我院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62例,从接种操作、儿童预检、接种部位等进行预防,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发生率为4.8%。结论对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存在不良反应情况,可从接种操作、部位选择等方面进行预防,以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张利平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探讨B型超声检查对眼球钝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9例眼球钝挫伤患者的B型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9例受检者中检出阳性病例73例,其中视网膜剥离7例,玻璃体浑浊66例。结论 B型超声检查对眼球钝挫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较高的优越性,尤其在屈光介质浑浊时。
作者:张英;吴仲杰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到我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76例,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25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25例),改良Gamma形髓内钉内固定(26例)三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3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负重时间差异均显著(P<0.05),改良Gamma形髓内钉内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与动力髋螺钉及解剖钢板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三种手术治疗方法中,选用改良Gamma形髓内钉内方法进行治疗,其效果优于其余两种手术方法,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张建峰 刊期: 2014年第29期
喉罩作为一种介于口咽通气道和气管插管导管之间的通气工具,具有操作简单,应激反应小的优点[1],比较适用于无喉罩通气禁忌证的老年患者。本文比较了喉罩通气麻醉和气管插管通气麻醉在老年乳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衍奎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50例溃疡复发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1∶1的比例选择同期溃疡无复发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消化性溃疡知识、不良生活方式、水杨酸类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情况、治疗依从性、溃疡类型、情绪、Hp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疾病知识缺少42.00%、存在不良生活方式36.00%、水杨酸类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情况18.00%、治疗不依从48.00%、情绪紧张26.00%、Hp感染58.00%,高于对照组的22.00%,14.00%,4.00%,24.00%,8.00%,24.00%(P<0.05),是溃疡复发的相关因素。结论消化性溃疡复发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疏导、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掌握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的适应证和剂量、根除Hp以阻止消化性溃疡的复发。
作者:李永明 刊期: 2014年第29期
晕厥是由于短暂的全脑组织缺血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特点为发生迅速、短暂、自限性,并且能够完全恢复意识[1]。晕厥因发病急,意识丧失时间短,当医生到达现场时,患者意识往往已恢复,所以医生很难看到晕厥发作的全过程。由于引起晕厥的原因很多,而不同原因引起晕厥的预后截然不同,治疗方法迥异,因此晕厥的诊断及治疗一直是心脑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间多,且能够在晕厥发作的第一时间赶到患者身边,及时地进行临床评估观察,对晕厥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选择、保证患者安全等至关重要。现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晕厥患者15例临床评估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徐平;李静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精神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卫生问题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1]。随着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的实施和《精神卫生法》的颁布,精神卫生公共服务管理的任务更加明确,作用日益显现。各级精防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应如何承担责任和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笔者多年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探讨精防机构在公共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供大家商榷。
作者:佟圣丽;林红;刘陈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比较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我校农村医学专业2个班,每班60人,分别作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2组学生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对其教学方法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的教学中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作者:王艳妮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医院新任中层干部应对职业压力的策略。方法采取上岗前集中培训、老干部和新干部“一对一”帮扶带教、鼓励新任中层干部不断加强自学等方法缓解新任干部的职业压力。采用工作疲溃感量表(MBI)调查实施应对策略前后新任中层干部的压力,对比分析干预效果。结果通过实施恰当的干预,新任干部上岗后能较快适应角色转换,变压力为动力,更好地履职。结论医院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指导新任中层干部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作者:张剑波;尚建英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95例胎盘早剥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680例住院分娩产妇中,胎盘早剥95例,发生率为1.2%,围生儿病死率为16.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仍为胎盘早剥的主要诱因,早期诊断及处理与母儿预后关系密切。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减少胎盘早剥发病的高危因素,及早对胎盘早剥进行诊断和产科处理,可有效减少孕产妇并发症及降低围生儿病死率。
作者:杜青平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探讨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把握疫情发展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相关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2013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4种,1486例,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334.00/10万,以接触、呼吸道、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主。病种以手足口病(766例)、肺结核(193例)、梅毒(138例)、病毒性肝炎(112例)、流行性腮性炎(89例)为主。结论2009年-2013年荣巷街道法定报告传染病呈上升趋势,要加强监测,不断完善传染病防控体系。
作者:吴海燕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对不同种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支原体感染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应用红霉素,B组应用阿奇霉素,对2组患儿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A组、B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7.5%,平均成本分别为1352.5元、1201.2元。结论阿奇霉素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较好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芬妍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以及诱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中符合标准的患者,记录发病因素、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转归情况,总结其发病因素给临床提出指导性意见。结果年龄、季节、生活习惯、基础病变等很多因素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影响。结论综合诸多发病因素,基础病变在脑血管疾病的发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预防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有重要意义。
作者:贺军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组300例儿童,对儿童家长普及保健知识,进行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结果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儿童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结论在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改善儿童与家长的健康行为,效果十分显著。
作者:吴敏艳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探讨托瑞米芬联合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中重度乳腺增生的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共接受并治疗了20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将这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托瑞米芬联合消乳散结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单用托瑞米芬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托瑞米芬联合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中重度乳腺增生的疗效十分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明元 刊期: 2014年第29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三大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断治疗,指导处方用药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中医学是实践医学,临床诊断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有时常迷罔,不知从何下手,通过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机,辨时间(气候),辨气色体质(分五行之人),辨证候,辨舌脉,审察患者强弱虚实,同时不忘与整体观念有机结合,以防过分强调辨证分型,有失偏颇。中医临床各科的辨证分型治法,每一种疾病都分各种证型,需要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有其简便易学的一面,也有机械教条的一面,如遇到脉证不典型和特殊病证就难以分型,甚至无证可辨,影响到临床处方用药。这点在《金匮要略》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对脏腑辨证更多的来自经验和直觉,且叙述证型大多简便直观,但需要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去体悟。直觉思维-灵感的敏悟,来自于对经典的熟读与记诵,尤其是四大经典,延展性的中医文化渊源,甚至要读《周易》与《老子》,往往有时能获得启发性思维,这些学术源渊往往有传承和互补的效果。
作者:胡明珠 刊期: 2014年第29期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味对气血两虚型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治疗的慢性胃炎辨证为气血两虚型者11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7例。治疗组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味和西药,对照组仅给予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6.5%,对照组显效率为6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胃炎效果显著。
作者:李晓东;郄凤岐 刊期: 2014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