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水霞
颅底骨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占颅骨骨折的1/3以上,绝大多数为线样骨折,且伴有黏膜瘀斑、脑脊液漏、颅神经损伤.因此做好颅底骨折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因素都有很大的帮助.基层医院颅脑创伤患者多,相对颅底骨折的患者也较多,我科从2006年-2008年对200余例颅底骨折患者实行了标准健康教育,大大促进了疾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慧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脊髓损伤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105例急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症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精心护理能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郭小惠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8例,对照组56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38%.对照组总有效率76.79%,2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作者:陈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助产士职业暴露情况及相关因素,以寻求降低助产士职业感染危险性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52名助产士在1年内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环节、发生率及与护龄的关系.结果 助产士职业暴露几率为100%,且发生率与护龄有关(P<0.01),常见的为血液、羊水污染及针刺伤,针刺伤常见环节是会阴缝合.常见原因有工作量大、心理压力超负荷、技术不熟练、违反操作规程等.结论 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情况严峻,加强防范教育,降低压力源,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操作技术,强化暴露处理流程,做好暴露人群的心理疏导,是防范职业暴露的重要环节.
作者:胡炜烨;林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给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防范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护理风险.方法 对实习护士护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应当引入针对实习护士相应的护理风险评估机制.结果 探索新的护理教学模式,创新护理教学制度,提高了护理教学水平,给社会输送了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防范了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护理风险.结论 护理专业课程有必要设置护理风险管理课程,只有引入针对实习护士相应的护理风险评估机制,才能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创新护理教学制度,防范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护理风险.
作者:柳雅慧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任务繁重,救治过程需争分夺秒.应用传统特别护理记录单,未突出专科观察项目,病情变化未能及时记录,只能在抢救后回忆记录,容易遗漏或与医生记录有偏差,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为此,我们依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自行设计了神经外科特别护理记录单.本科室临床应用5年,经不断修改完善,全院相关科室如神经内科也已应用3年,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卫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脑卒中是一组由脑血管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疾病,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患者经过积极的临床治疗后,存活患者中至少有一半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因此他们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2008年1月-10月我们通过对8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和随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激励式的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120例,采用激励式心理护理:对照组120例,按一般医疗护理.观察2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法、产时并发症、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总产程时间、产时并发症、新生儿窒息率降低,自然分娩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激励式心理护理对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提高自然分娩率等有重要意义.
作者:时艳华;曹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预后差,并且患者非常痛苦,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其症状主要是呼吸困难,早期仅在劳动时出现,以后逐渐加重,轻度活动,甚至休息时也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和身心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通过临床经验观察发现: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严重程度、急性发作与健康教育有很大关系.
作者:梁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提高NIPPV治疗各种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42例呼吸衰竭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经鼻/面罩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 42例呼吸衰竭患者BiPAP无创正压通气的治疗同时及早采取相关的护理对策,使呼吸衰竭治疗疗效得到了提高.结论 虽然NIPPV使用便利装卸快捷,患者舒适易于接受,费用低,可减少有创通气时易发生的并发症,但仍要慎重选择患者.良好的认知教育、正确规范的操作技术、严密的监护以及有效的防止不良反应措施,保持气道通畅等护理干预也是NIPPV治疗老年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输卵管因素不孕是不孕症常见病因,多由于产后、流产或经期不洁等,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病菌逆行感染而造成输卵管炎症、扭曲积液甚至阻塞.我科自2005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WLH-D盆腔炎治疗仪加阴道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上述病症20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荆秋荣;朱爱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通过对42例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护理、评估、指导、皮肤准备、适应术后变化的训练、术后一般护理、引流管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康复锻炼.结果 42例患者术后15d~45 d出院,疗效满意,无并发症.结论 AF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效果的理想与否,不仅取决于手术本身,正确合理的护理措施也是使患者达到佳康复效果的必需条件.
作者:邢翠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病院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是形势所迫.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是我们每个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必须探讨的课题.笔者在临床工作近30年,现就影响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主要凶素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冯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RF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护理配合技术,以确保手术达到满意效果.方法 分析总结50例该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结果 5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经K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均获满意效果,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护士应熟知KF组成及特点,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熟练配合和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作者:孙兴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后护理.方法 对36例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指导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患者疗效满意,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 骨折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正确的护理,如及时监测血糖水平、加强基础护理、早期功能锻炼等,可促使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常鲁晓;李汝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们就医观念及心理需求的改变,对康复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康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其相对应的干预措施也在不断探讨,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玉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马的免疫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用药前须做过敏试验.
作者:闫金秀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长期以来,对急诊留观患者的健康教育一直是急诊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们根据急诊科患者多、流动性大、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特点,边学习,边探索,在急诊建立了具有急诊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模式,将整体护理观念有机地与急诊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更完善,更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使急诊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现将急诊对留观患者开展的健康教育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邢丽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如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中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如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放射线、利器等.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护士的职业危害也逐渐被关注.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成为各国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对ICU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作者:张秀茹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采用无菌纱线预防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 将3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15例在血液透析中穿刺成功后,采用无菌纱线包绕针眼处的穿刺针再用胶布常规固定,无菌纱线可堵塞皮肤与穿刺针之间的空隙,防止血液渗出.对照组15例在血液透析中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常规固定穿刺针.对2组进行观察,并实行各项护理对策预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共进行6 240例次血液透析,其中有70例次在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其中试验组出现23例次针眼渗血,对照组出现47例次针眼渗血,给予及时处理,防止渗血,继续透析.结论 采用无菌纱线可有效地预防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也是防止透析中穿刺眼渗血的关键.
作者:曹玉兰;王惠珍;吴艳萍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