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卫宁
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马的免疫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用药前须做过敏试验.
作者:闫金秀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RICU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的期望需求及其针对性护理的作用.方法 对近年入住RICU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护理访谈,了解患者各方面的期望需求.结果 患者在心理、人文、生理、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分别为100%,92%,840%和78%.其中,老年患者在费用、预后、人文交流等心理、人文需求较高,中年患者在发展方面需求较高,青年患者在生理方面的需求较高;单身患者在人文、生理方面的需求较高;多次入住RICU患者在心理方面需求较高.结论 了解RICU患者的不同方面需求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护理效果和疗效.
作者:李智娟;肖芳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后护理.方法 对36例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指导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患者疗效满意,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 骨折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正确的护理,如及时监测血糖水平、加强基础护理、早期功能锻炼等,可促使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常鲁晓;李汝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采用无菌纱线预防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 将3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15例在血液透析中穿刺成功后,采用无菌纱线包绕针眼处的穿刺针再用胶布常规固定,无菌纱线可堵塞皮肤与穿刺针之间的空隙,防止血液渗出.对照组15例在血液透析中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常规固定穿刺针.对2组进行观察,并实行各项护理对策预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共进行6 240例次血液透析,其中有70例次在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其中试验组出现23例次针眼渗血,对照组出现47例次针眼渗血,给予及时处理,防止渗血,继续透析.结论 采用无菌纱线可有效地预防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也是防止透析中穿刺眼渗血的关键.
作者:曹玉兰;王惠珍;吴艳萍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给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防范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护理风险.方法 对实习护士护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应当引入针对实习护士相应的护理风险评估机制.结果 探索新的护理教学模式,创新护理教学制度,提高了护理教学水平,给社会输送了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防范了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护理风险.结论 护理专业课程有必要设置护理风险管理课程,只有引入针对实习护士相应的护理风险评估机制,才能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创新护理教学制度,防范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护理风险.
作者:柳雅慧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任务繁重,救治过程需争分夺秒.应用传统特别护理记录单,未突出专科观察项目,病情变化未能及时记录,只能在抢救后回忆记录,容易遗漏或与医生记录有偏差,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为此,我们依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自行设计了神经外科特别护理记录单.本科室临床应用5年,经不断修改完善,全院相关科室如神经内科也已应用3年,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卫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脑卒中是一组由脑血管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疾病,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患者经过积极的临床治疗后,存活患者中至少有一半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因此他们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2008年1月-10月我们通过对8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和随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心内科由于疾病变化快、病种复杂,护理更有其特殊性,心内科的护士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部分心内科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服务观念不到位、护士综合素质较低及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是心内科护理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等四项改进措施,旨在有效提高心内科的护理安全防范对策.
作者:谢幸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科于2005年-2006年收治的早期脑瘫患者86例经采用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景波;朱松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本组患者均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后,从心理护理、膀胱冲洗护理、导尿管护理及健康指导等方面进行精心护理.结果 31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后,均顺利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痊愈出院.结论 只有充分了解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术后心理感受,针时性给予个体化健康指导、心理及临床护理,消除患者心理负担,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李文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规律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重点与护理措施.方法 时2000年1月-2004年1月所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不间断心电监护,及时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并进行积极救治,了解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按规定剂量用药,并进行有效的生活、心理、饮食和氧疗护理,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结果 64例患者虽并发各种心律失常,但经过积极救治,全部转危为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极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的发生日间及清晨均较夜间睡眠时多见,不间断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薛水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总结经A-IVS治疗女性SUI的护理配合.方法 对A-IVS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13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做好体位的摆放和植入物的严格无菌管理.结果 13例经术后随访,手术效果满意,出现耻骨上疼痛2例.随访1个月~13个月,复发1例,未见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物品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操作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作者:邹玉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产妇产后不再单纯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服务,还迫切希望懂得一些自我母乳喂养及婴儿护理方面的知识,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通过2年多的母婴同室护理实践证明,加强产妇的健康教育,能大程度地满足她们的需要,均能在产后康复过程中达到预期目标.
作者:姜晓菊;张米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有效地防范护患纠纷,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的优质护理.方法 全面客观分析医院发生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护士长有的放矢地在易发环节履行好监控管理角色,规范护理过程的管理,协调好各部门关系,建立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培训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结果 2年来实施护士长防范纠纷管理机制,没有发生因护患纠纷导致经济赔偿事件,护理差错缺陷也较前下降85%.结论 医院护士长执行有效的监控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护理风险防范.
作者:张敏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13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护理.方法 选择13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结果 掌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处理和预防的要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手术成功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减少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各种并发症.结论 通过加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护理,可减少其各种并发症.
作者:刘翠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医院健康教育是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健康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我院农村患者多的特点,因势利导,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尤其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因为患者家属常常是患者的精神支柱,他们情绪的好坏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患者的影响极大,对院内感染率也有一定的影响.我院从2008年1月开始强调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来,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靳秀丽;张丽萍;原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8例,对照组56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38%.对照组总有效率76.79%,2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作者:陈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通过对42例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护理、评估、指导、皮肤准备、适应术后变化的训练、术后一般护理、引流管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康复锻炼.结果 42例患者术后15d~45 d出院,疗效满意,无并发症.结论 AF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效果的理想与否,不仅取决于手术本身,正确合理的护理措施也是使患者达到佳康复效果的必需条件.
作者:邢翠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分级护理巡视病房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临床68名护士和30名临床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不能按要求巡视病房的原因有9个方面,并且受护士本身、医生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加强自身修养及提高业务技能,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来下医嘱.
作者:任雪云;闵小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预后差,并且患者非常痛苦,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其症状主要是呼吸困难,早期仅在劳动时出现,以后逐渐加重,轻度活动,甚至休息时也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和身心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通过临床经验观察发现: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严重程度、急性发作与健康教育有很大关系.
作者:梁娟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