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化因素在腹壁疝发生与复发中的作用

席子明

关键词:生化因素, 腹壁疝, 先天性缺陷, 手术因素, 肌肉组织, 普外科, 张力, 压力, 内脏, 历史, 疾病, 患者, 腹腔, 复发, 病因
摘要:腹壁疝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大约有200万以上的患者.在历史上,腹壁疝的形成被归纳为内脏(腹腔)的压力、肌肉组织(腹壁)的张力与先天性缺陷、手术因素等,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腹壁疝发生和修补后复发的全部明确病因.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急性会厌炎32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会厌炎在成人中出现的临床特征及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成人急性会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行保守治疗;3例行气管切开;1例行环甲膜切开抢救;3例行会厌切开,住院7 d~12 d均痊愈.结论 成人急性会厌炎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随时做好环甲膜及气管切开抢救治疗.

    作者:刘希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雾化吸入治疗进展

    雾化吸入是利用雾化吸入器的负压空间将药物制成气雾,通过患者的吸入而进入呼吸道,使得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因而具有作用迅速、疗效可靠、用药剂量小、副作用少等优点,深受广大医患入员的欢迎.

    作者:田春;于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缬沙坦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V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饲另加牛血清白蛋白一次性注射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30只纯种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饮食组,B组为高脂饮食组,C组为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喂养8周后测定各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免疫组化观察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中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血清TC、TG、L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血清TC、TG、LDL-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缬沙坦药物干预组内膜增生较高脂组明显减轻.VCAM-1在缬沙坦药物干预组中表达较高脂组明显减少.结论 缬沙坦可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机制与减轻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VCAM-1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密切相关.

    作者:周纪星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及护理配合措施.方法 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162例(403颗)结、直肠息肉病人,并对术中配合、术前和术后护理进行分析.结果 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成功率为98.77%.结论 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可重复进行且成功率高,术后护理十分重要.

    作者:熊霞林;代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电子支气管镜直视下胸膜活检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

    我科自2003年6月,对32例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患者采取电子支气管镜直视下胸膜活检术,27例明确诊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发琼;向家培;姚俊;兰雄;雷饶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临床本科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探讨

    通过分析临床本科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其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方法,达到加快临床本科学历护士的成长,提高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目的.文章对临床本科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有效进行临床本科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建议和方法.

    作者:许玉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研究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7例患者按随机分配表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应用腺苷蛋氨酸,2组均应用一般支持治疗.结果 2组有效率分别为88.6%、86.4%,2组比较x2=2.6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无1例出现出血倾向.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好,安全性好,价格低,适合各级医院,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雅玲;靳娟;李飞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手术病人的人性化护理

    手术病人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在生理和心理上给予大的满足状态,降低不适的程度.我们手术室自2005年以来在开展整体护理的基础上,为手术病人开展了人性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慧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经尿道汽化切割并电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21例体会

    目的 评估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TUVP)合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效果.方法 对2004年4月~2005年10月间行TUVP结合TURP治疗的121例BPH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顺利,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以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等,均有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 TUVP结合TURP治疗BPH,手术时间缩短,出血少,手术安全,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BPH值得选择的较佳方法.

    作者:徐缓;景福林;韩杰;单荣富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诊断与治疗中的经验教训

    目的 总结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诊断与治疗中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将我院10年中收治的10例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中9例经手术治疗,2例死亡.结论 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多发生在青少年,尤以发生在右侧横窦沟者病情变化快,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

    作者:雷军;江振汝;刘广慧;吴展飞;江向明;马劲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膀胱镜联合支撑喉镜下电动切削器切吸声带息肉

    目的 评价膀胱镜联合支撑喉镜电动切削声带息肉的疗效.方法 对96例声带息肉病人采用膀胱镜联合支撑喉镜,以电动切削器在电视监视器下手术切除.结果 随访3个月,治愈84例(87.5%),好转11例(11.46%),无效1例(1.04%).结论 膀胱镜联合支撑喉镜下电动切削器切除声带息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高效,容易开展,值得推广.

    作者:廖剑绚;苏小磊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我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评价围术期预防性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出院的外科手术病历共292份,分别填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预防性抗菌药物在用药品种选择上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甲硝唑用量偏大,大多数品种DUI基本合理;围术期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用药起点高,换药频繁.结论 本院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尚存在问题,有待加强规范化使用的管理.

    作者:毛晓冬;吴静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低血糖偏瘫20例临床分析

    低血糖偏瘫酷似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通常发生于接受胰岛素(72%)或口服降糖药(14%)治疗的糖尿病性低血糖患者,亦可发生在其他原因所致的低血糖病例中(14%).

    作者:胡建荣;张忠锋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床边康复护理

    目的 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床边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4年7月~2005年12月在我科住院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床边康复护理.结果 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50例偏瘫痪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估.经过积极、系统的早期床边康复护理,6周后Barthel指数提高约32分,总有效率为95%.结论 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床边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莉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浅谈组胚理论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为从事医学基础课组胚教学的一名教师,几年工作下来,笔者深感组胚理论教学存在一些难度.1 组织结构抽象不具体,理论讲解困难

    作者:穆秉桃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71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2组均给予硝酸酯类、抗血小板、抗凝,有溶栓指征者给予尿激酶;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测定QT离散度,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QT离散度影响.结果 治疗前2组QT离散度无明显著异(P>0.05).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QT离散度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QT离散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QT离散度显著缩小,能保护心肌,改善预后.

    作者:任骞;孙琦伟;郏国炯;刘玉杰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我院中成药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中成药的应用情况,分析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对我院2005年中成药使用品种、年销售量进行调查,采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对中成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成药的剂型、价格、功效等因素直接影响用药情况.结论 我院中成药应用基本合理,疗效确切、价格适中、剂型先进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占有优势.

    作者:徐亮;夏永华;沈斌;张小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的意义,并进行组间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 084例风湿性疾病患者进行抗-CCP抗体测定.结果 3 178例类风湿关节炎(RA)、965例干燥综合征(SS)、57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54例银屑病(sPA)和54例其他风湿性疾病的抗-CCP抗体测定值分别为60.79%、5.15%、4.84%、50.65%和4.31%,抗-CCP抗体在RA组和sPA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而SS、SLE组抗-CCP抗体测定值与其他风湿性疾病对照其阳性率基本一致.结论 虽然抗-CCP抗体可以作为诊断指标之一,但也可出现于其他疾病中.

    作者:陈俊伟;李小峰;茹晋丽;胡学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黄体生成素和癌胚抗原的性能评价

    目的 评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黄体生成素和癌胚抗原的性能.方法 通过对不同浓度样品黄体生成素(LH)、癌胚抗原(CEA)含量的测定,进行精密度、灵敏度、干扰、回收试验.结果 批内CV均小于5%,批间CV均小于6.5%;LH、CEA回收率分别为97.9%~102.2%、98.9%~102.4%,灵敏度分别达到2.4 IU/L、2.6 ng/ml;无吸样间的交叉污染.结论 该方法各项指标结果准确,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干扰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蔡高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在健康体检中对亚健康人群实施健康教育

    目的 探讨在健康体检中对亚健康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 对参加健康体检的38 866人进行了一般常规检查、X线胸透、心电图、B超、血流变学、生化组合、乙肝五项或HBsAg、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结果 在患病的病种和序列中,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血脂增高者占30.25%;脂肪肝占23.16%;高血压占15.2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03%;血糖增高占3.69%.结论 坚持定期体检,可以早发现致病危险因素,及早进行一级预防;同时可早发现所患疾病,及早进行二级预防,减少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在体检中重视亚健康状态,把健康教育与体检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亚健康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对促进全民健康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士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