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光辉
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将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临床以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乏力为主证,严重影响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质量.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对此病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回顾和反思过去的思路和方法,对今后防治此病很有必要.
作者:耿继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的腹股沟斜疝复发原因及其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腹股沟斜疝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初始术式、患者状况、术后并发症对斜疝复发的影响.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所有复发疝患者再次行手术修补.结果老年腹股沟斜疝的总复发率为9.1%(24/264),初始手术采用传统疝修补术的复发率(10.7%,21/197)显著高于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4.5%,3/67)(P<0.05).疝复发的主要原因还包括老年患者的慢性病,以及初始术式选择和术中操作的失误.再次手术后有3例出现并发症,经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21例手术患者随访6个月~2.5年,20例(95.2%)显示临床效果良好,1例术后2年复发,再次手术.结论健康因素、术式选择、术中操作失误,都是导致老年腹股沟斜疝复发的重要原因.无张力疝修补术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宜作为治疗老年复发斜疝的首选术式.
作者:谢汝伦;马华兴;谢富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至脾动脉主干,注入适量大小约1.0 mm×1.0 mm明胶海绵颗粒,进行部分脾栓塞.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栓塞后随访6个月,脾功能亢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同时有效改善了外周血象.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效果良好,疗效稳定.
作者:郭红斌;蒋烈夫;范秋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群体性氟乙酰胺中毒病人的有效急救措施及护理.方法对所有一同进餐人员进行逐一排查,在未明确诊断前快速准确建立静脉通道为用药打下基础;尽快明确诊断给予特效解毒剂乙酰胺;加强基础护理和病情观察、群体性心理指导,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对症处理.结果48例中毒病人全部治愈,其中1例于出院后再次发生抽搐和头晕,经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氟乙酰胺中毒病人通过明确诊断、有效急救、系统护理,可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郑秀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早产儿是指孕期满28周不足37周分娩而存活的新生儿.早产儿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颅内出血机会较大,故分娩方式应根据具体条件而定.
作者:李廷俊;黄俊兰;李素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肿瘤化疗病人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5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痰热清注射液250 ml+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头孢唑啉钠2.0g+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2次,病毒唑1.0g+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病人用药后出现白细胞减少,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肿瘤病人的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满意,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作者:刘国柱;吴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自2005年1月~12月间,我院门诊部共收治咽喉部鱼刺不易取出患者7例,用食醋、韭菜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树銮;李洪兰;刘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结果经8~20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疗效好.结论术中粗隆部稳定的解剖复位,牢固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祁光大;李成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降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原发性高血压病降压效果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超重或肥胖的(BMI≥24)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降低治疗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降低体重指数后血压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临床意义(P<0.05).结论降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体重指数可起到一定的降压效果,应注意降低患者的体重指数.
作者:刘玉杰;任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羊水胎粪污染即时支气管灌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4例新生儿出生时气管内吸出胎粪者即时支气管灌洗的结果.5 014例活产儿有478例(9.5%)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先吸净鼻、口腔的胎粪,然后喉镜直视下用12 F吸痰管吸净咽部的胎粪,再用12 F吸痰管插入气管.吸出胎粪者234例即时支气管灌洗.结果有41例(41/5 014,0.8%)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全部为气管吸出胎粪者,无1例死亡.结论即时支气管灌洗是防治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很好的手段,能减少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应临床推广.
作者:叶成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息肉临床与CT的关系,提高对鼻息肉CT影像的认识,合理使用CT检查.方法36例鼻息肉患者分别进行鼻窦CT冠状位和轴位薄层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误诊2例.结果鼻息肉的临床表现与其大小、部位有关.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好发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区,易在鼻腔及鼻窦双向生成.结论CT对鼻息肉的诊断,判定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作者:周俊景;李玉东;张明杰;陈丽;吴超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由于颅脑CT或MRI的广泛应用,透明隔囊肿易被发现,其常伴有临床症状.现就我院儿科1995年~2004年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透明隔囊肿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薛春明;郜爱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的病理组织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例女性乳腺嗜酸性细胞癌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组织学特点为癌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宽广,内含大量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中度异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少见;癌细胞大多呈松散的大片块状分布,部分呈梁状、条索状或弥漫成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CK、EMA阳性表达,不表达SMA、S-100蛋白、CgA、Syn及GCDFP-15.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性细胞癌是不同于大汗腺癌及嗜酸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
作者:温建成;黄小萍;王延红;苏少雪;刘俊斌;蔡岳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医疗活动中,进行各种治疗、操作以及用药后观察记录等时,少不了接触消毒液、药液、血液、铁锈、乃至钢笔水,难免会染上衣物.一旦染上应用常规方法清洗难以洗掉,尤其是高锰酸钾液(PP粉)、碘酊、龙胆紫等深色药液.
作者:卿素兰;张海燕;黄江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疾病,目前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并不多,随着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技术的日益完善,临床对CRF的疗效已有显著提高,然而高昂的医疗费用使许多患者难以承受,只有少数终末期肾衰者能接受这种方法.因此,如何通过非血透、换肾疗法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自然成为目前国内外学者努力探讨的问题.我科遵循中医药原理,将目光瞄向价廉效佳的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薇;罗述钦;孙秉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支柱,在数千年历史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全世界医学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中药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有关中药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外有报道数十例患者服用中药引起肾功能衰竭,需肾移植的消息.国内<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也有许多关于含马兜铃酸药品引起肾损害的报道,引起全球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关注.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作者:梁桂凤;黄富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Sccrub Typh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流行多发生于夏季.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特征.本文报告1例恙虫病合并MODS的病人,并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林丽君;林金娥;林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质,具有抗原性,注射时容易引起过敏性反应,一般皮肤过敏反应比较多见,也可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1].但注射TAT导致过敏性紫癜,特别是以腹痛、呕吐、便血为主要症状的上消化道出血者少见.2004年我科曾收治1例因TAT脱敏注射后引起过敏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全科医务人员及时抢救、治疗和护理,患者住院28天痊愈后出院.报道如下.
作者:徐筱红;周永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和口服息引联合在绝经后妇女困难取环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1月~2005年6月对48例绝经后妇女常规取环失败的病例给予口服息引(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后行宫腔镜下检查并取环.结果宫腔镜下检查发现宫内节育器(IUD)正常位置12例,IUD嵌顿于子宫内膜层27例,断裂残留8例,以上病例均在宫腔检查治疗镜下取出.1例为嵌顿于子宫肌层约2/3,经宫腔电切镜取出.结论对于绝经后取环失败妇女口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后在宫腔镜下取环是一种准确、有效、安全、方便、实用的方法.
作者:杨弋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分娩产妇性传播疾病(STD)情况.探讨助产士操作中STD感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性感染的产生.方法针对产妇STD传播途径和危险性,采取有效消毒隔离措施及防止锐器伤发生.结果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妇5 224例,其中STD病例43例,根据统计发现发病率逐年增加.结论通过采取有效消毒隔离措施,重视自身防护,达到降低助产士职业性感染几率的目的.
作者:朱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