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胆囊炎的辨证分型及其声像特点分析

晏华勇;蒋开荣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 辨证分型, 声像特点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胆囊炎辨证分型与胆囊局部B超声像变化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分析42例不同证型慢性胆囊炎患者的声像特点,探讨胆囊局部改变与各个证型临床表现之间对应的病理机制.结果气郁型占多数,对应的声像特点主要为A型;瘀滞型次之,对应的声像特点主要为B型;温热型少,对应的声像特点主要为C型和D型.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胆囊声像改变之间有正性的对应关系,可作为临床上辨证论治的一个参考依据,此外还显示,气郁是慢性胆囊炎的病理关键.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肺脑复苏药物治疗新进展

    单纯的心肺脑复苏(CPCR)技术,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只能维持重要脏器暂时的血供,要彻底维持自主呼吸、血流动力学以及正常的心律,必须依靠进一步药物治疗和电除颤.长期以来,药物的使用及其疗效存在较大的争论[1].复苏中常用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溴苄胺、纳络酮、碳酸氨钠等[1].

    作者:楼枫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外伤性气颅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气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处理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外伤性气颅患者的临床症状、CT影像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颅内积气均在1~4周内完全吸收.治愈19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结论脑外伤或者颅脑术后顽固性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当原发病无法解释的时候,要高度警惕气颅的发生,头部CT可协助诊断.遇张力性气颅者,紧急钻孔排气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柯江辉;马劲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健康教育应用于产科临床护理的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临床护理人员不仅承担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任务,而且负有维持健康、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重任,而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健康教育[1].尤其在产科病区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是护理工作的中心,现根据我院产科病房的实际情况将健康教育的一些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樊启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两种药物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应用咪康唑与克霉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RVV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咪康唑400mg外用,1次1天,每月6天,共6个月;B组60例:克霉唑片500mg外用,1次/月,共6个月.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前口服氟康唑150 mg,qd×1d,3天后重复1次,连服6个月.对RVVC在治疗结束14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各随访1次,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短期疗效相仿,但疗程结束后随访治愈率比较: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A组明显优于B组(P<0.05),但于停药后14天、1个月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愈显率比较:于停药后6个月A组明显优于B组(P<0.05),但于停药后14天、1个月和3个月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率比较:于停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皆明显优于B组(P<0.05);实验室检查比较:于停药后14天、1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两组真菌学及清洁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RVVC是一种常见的黏膜感染疾病,咪康唑或克霉唑治疗6天的短期效果较理想,克霉唑治疗依从性较好,但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进行疗效评价咪康唑组明显优于克霉唑组.

    作者:黄蝶影;梅玉华;邝翠萍;王苹;黄巧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眼球摘除术患者出院前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成年眼球摘除术患者出院前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源、心理压力.方法对32例眼球摘除患者进行问卷式的调查分析.结果出院前的眼球摘除术患者面临自身与环境双重压力源,并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外貌的改变和别人的歧视与偏见分别是来自自身和环境的首要压力源.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制定眼球摘除术患者出院后的心理康复计划提供了指导依据.

    作者:马环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婴儿营养性贫血与添加辅食的关系

    为了解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简称贫血)患病情况,2000年~2005年我们对6~12个月龄母乳喂养儿采取干预措施,提倡坚持母乳喂养的同时及时添加辅食,以降低婴儿贫血患病率,为促进婴儿健康生长发育提供依据.

    作者:张明慧;李兴儒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西医常规疗法,配合黄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同时服用自拟复肝汤(治疗组)治疗本病,并与单纯西医常规疗法(对照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5%,总有效率95%,而对照组分别为10%、70%,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疗效较好.

    作者:张爱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循证护理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实施效果.方法96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分别实施循证护理和传统的治疗护理,将两组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48例实施循证护理患者的满意率、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明显提高,P<0.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患沟通率变化不大.结论对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实施循证护理,明显改善了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吴凤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的观察及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卒中病人危重症之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破裂,两者合计占全部病例的50%~80%.且易并发血管痉挛、再出血、蛛网膜粘连及脑积水.因此,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及早手术根治;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采取有力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

    作者:陶志兰;刘瑰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提高假冒伪劣药品的识别能力

    假药即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成份不符;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劣药是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标准的药.为了帮助基层医院、医疗室的药剂人员及广大消费者提高识别假冒伪劣药品的能力,现将笔者在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知识、经验介绍给大家.

    作者:李树会;田良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危重创伤病人手术室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危重创伤病人在手术室的急救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总结了56例危重创伤病人在手术室的急救和护理.结果56例危重创伤病人全部安全渡过手术关,无1例病人在手术室死亡.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素质,合理的人员的安排,对病情的准确评估,术前充分的准备工作和争分夺秒的预见性护理配合,为患者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而病人入室后迅速建立有效通畅通的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病情准确及时;手术配合主动熟练;伤情处理及时有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何淑华;霍燕萍;张婷婷;陶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产科护理人员与产妇的沟通技能探讨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两人间信息的传递,它包括意见、情感、思考等交换,借助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符号等方法来传达.护患沟通是一种以治疗性沟通为主要模式的复杂的过程.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作为健康照顾者,主要作用是为病人提供信息,给病人以指导和咨询,向病人清楚地传达信息的内容,解答病人的疑问.护患之间这种治疗性沟通被认为是帮助病人克服暂时压力,适应环境变化,与他人和睦相处,并能使病人克服自我实现中的精神心理障碍的一种技能.

    作者:黎勤;霍永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糖尿病肾病66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由于DN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而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在我院位于血液净化者的第2位.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DN,现将我院66例DN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乔爱民;杜永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正确区分使用抗微生物药和抗炎药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抗微生物药就是抗炎药,将抗微生物药当作抗炎药或将抗炎药当作抗微物药来使用,结果延误了疾病的治疗,使病情得不到缓解或治愈.现就抗微生物药和抗炎药的区别加以阐述,以供广大基层卫生人员和群众参考.

    作者:吴增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分段齿形结扎合并消痔灵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

    目的研究分析环状混合痔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65例,男83例,女172例,大年龄72岁,小年龄33岁.手术方法:分段齿形结扎合并消痔灵注射.结果治愈211例(79.6%),基本治愈54例(20.4%),总有效率100%.结论①分段齿形结扎环状痔能防治肛门狭窄及肛门不全失禁的并发症.②消痔灵注射能消除残留内痔,并使松弛的直肠黏膜硬化、固定萎缩.③分段齿形结扎合并消痔灵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是目前有效的方法.

    作者:郭世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再发脑出血23例外科治疗体会

    1资料与方法我院于1995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再发脑出血病人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72.4岁.其中1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两次出血部位相同的17例,两次发病间隔时间1~7年.首次出血量平均为30 ml,再次出血量平均为65 ml.所有病人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8例在6小时内手术.

    作者:何思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语言护理在心理护理中的作用

    随着护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医疗事故条例>的实施以及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与病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心理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语言对患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效应方面,有益的语言促使患者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反之,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影响治疗.只有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本文结合门诊实际工作浅谈语言在心理护理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张秋梅;戴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躯体化形式障碍24例临床体会

    躯体化形式障碍作为癔症分类中的疾病单元,其症状复杂多样,常出现类似其它多种疾病的症状,常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现就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24例此类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孙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伪膜性肠炎31例临床分析

    伪膜性肠炎(PME)是指由艰难梭状芽胞杆菌(Cd)侵袭小肠、结肠黏膜引起的肠道急性渗出坏死性炎症疾病.尤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及运用广谱抗生素者多见.本文总结我院1995年~2005年收治的伪膜性肠炎3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楚流;陈健芳;郑锡元;郑洁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36例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个体化血液透析治疗的经验及方法.方法对我院血透中心1996年1月~2004年12月间,开展的血液透析个体化治疗的36例老年CR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通过个体化透析治疗后,透析期间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提高.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化血液透析治疗,是提高老年CRF治疗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作者:吴武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