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6排螺旋CT在夹层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高丽媛;刘影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夹层动脉瘤
摘要: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治疗后效果评估.方法 对30例临床疑诊为夹层动脉瘤患者行16排CT胸主动脉至双侧髂动脉增强扫描.结果 20例患者动脉成像未见异常,10例明确诊断为夹层动脉瘤,4例经支架植入或腔内隔绝术后2周复查,动脉瘤基本消失,4例夹层范围较大者经临床随访,2例死亡.结论 16层螺旋CT能够及时准确诊断夹层动脉瘤,并作出明确分型,对于指导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是一种可靠方法.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高位膀胱阴道瘘16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高位膀胱阴道瘘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1995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6例高位膀胱阴道瘘患者的术前诊断、术前准备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 16例高住膀胱阴道瘘经膀胱途径修补,均Ⅰ期治愈.结论 高位膀胱阴道瘘经膀胱修补,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许新轩;王彦业;孙山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68例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转归及预后.方法 对于多发性梗死性患者采用长谷川修改量表(HDS)评分及Hachinsk缺血计分量表(HIS)评分,HDS<29.5分,HIS≥7分诊断痴呆,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结果 脑梗死后脑软化灶总体积超过50 ml即可引起痴呆.MID发病相对迅速,呈阶梯性进展,临床表现主要为记忆力、计算力、情感障碍,晚期呈全面智能衰退.早期治疗可不同程度改善认知功能,重度痴呆病死率高,预后差.结论 MID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积极治疗诱发脑血管病的相关疾病,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率即可减少本病发生.

    作者:战丽萍;田桂红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临床护生带教的体会浅谈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理论向实践,从学生向护士角色转化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护士,带教护生的工作必不可少,笔者在多年的带教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陆永秀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浅谈基层单位医疗纠纷防范对策

    近年来,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加上医疗改革的失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大医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基层医疗机构也或多或少受到医疗纠纷的袭扰.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我们积极应对,认真分析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采取系列防范措施,改进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作者:李红;卞小慧;侯砚秋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实验结果影响因素

    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及动物手段,对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临床资料.

    作者:韩文静;马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

    1 根据分期确定治疗Ⅰ~Ⅱ期能手术者建议手术.就诊时能够完全手术切除的仅20%左右,因为就诊时多已是中晚期.Ⅰ~ⅢA期患者接受手术完全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峰时间为术后2年~3年.放化疗结合治疗是目前公认治疗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好的方法,而且同时放疗化疗好于序贯治疗.

    作者:徐刚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毛细气管炎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观察组34例毛细支气管炎加用IVIG治疗,并与对照组患儿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疾病咳嗽、喘憋、罗音消失和住院天数方面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IVIG治疗辅助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周玉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黏附分子与冠心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炎性学说已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和全身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斑块的稳定性和自然进程.而黏附分子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1].本文就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与冠心病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占海;杨志明;肖传实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激素对股骨头血供和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大体型实验动物应用大量激素24小时内(国际脊髓急性损伤研究委员会推荐用药方案)股骨头血供灌注方式及凝血状态.方法 随机选取9只动物静脉大量注射甲强龙(30 mg/kg)作为起始量,而后23小时内5.4mg/(kg·h)维持,另外九只作为对照组.血供区被详细分为股骨头、股骨近端、髋臼关节软组织,并在未用药前(1期),首剂激素后(2期)和实验完成后(3期)通过微球技术检测其改变.凝血功能在实验前后分别测定.结果 实验组股骨头骺端和干骺端松质骨血流起初未改变,但24小时后有减少,股骨头各区血供普遍减少,实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于24小时后明显升高.结论 24小时大量激素应用可造成正常清醒猪股骨头血运减少,血浆高凝.这些发现可能是早期激素性骨股头坏死的发病原因.

    作者:左红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加强手术室质量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目的 加强手术室质量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的监控体系,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结果 通过规范化管理,各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标准.结论 强化质量管理意识,规范各项操作管理,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慧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静脉输液的心理护理

    静脉输液是每个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也是每个住院病人要经历的,现在谈这个话题似乎太陈旧了.其实不然,现今的护士已不能仅仅是为完成繁忙的工作而输液,那样已不能满足病人需求,让病人以佳心理状态跟我们愉快合作,顺利完成这既痛苦又极普遍的操作,也是一门艺术.

    作者:余拉结;刘舜贤;李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16排螺旋CT在夹层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治疗后效果评估.方法 对30例临床疑诊为夹层动脉瘤患者行16排CT胸主动脉至双侧髂动脉增强扫描.结果 20例患者动脉成像未见异常,10例明确诊断为夹层动脉瘤,4例经支架植入或腔内隔绝术后2周复查,动脉瘤基本消失,4例夹层范围较大者经临床随访,2例死亡.结论 16层螺旋CT能够及时准确诊断夹层动脉瘤,并作出明确分型,对于指导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是一种可靠方法.

    作者:高丽媛;刘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C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30例正常对照组和31例CHD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将CHD患者分为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心绞痛组(UAP).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 AMI组hsCRP水平高,UAP组次之.它们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且AMI组的hsCRP与UA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CHD各组的h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sCRP水平的增高与CHD的发生和发展显著相关,可作为诊断CHD与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何伶俐;杨敏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连接酶链反应及其应用

    连接酶链反应(Ligase Chain Reation,LCR)是在连接酶扩增反应或连接酶检测反应的基础上,引入热稳定的连接酶而建立的类似PCR技术的新方法.LCR既可扩增,又可鉴定DNA异常,与PCR技术一样可用于已知病因的遗传病大面积普查.

    作者:朱铁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缩窄性心包炎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观察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功能变化,探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对86例施行心包剥离手术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后发生心衰7例,各种心律失常23例,严重低血钾2例.86例手术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85例均已治愈,治愈率98.84%.结论 缩窄性心包炎施行心包剥离手术前后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心律、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电解质,减轻低排综合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危害,提高患者手术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谭亚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常州市钟楼区幼托机构消毒状况调查分析

    幼托机构是幼儿集中活动的场所,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解钟楼区幼托机构消毒状况,提高幼托机构环境卫生质量,确保儿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中心于2006年3月份对本辖区14所幼托机构的消毒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作者:周志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18-三体综合征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G2P2,剖宫产,孕41周,体重2 600 g,Apgar评分6,羊水约600 ml.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差,哭声低,呼吸略促,头小,枕部突出,双外耳畸形,耳位低,眼裂小,口小,小下颌,胸骨柄3.8 cm.

    作者:季坚卫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双胆囊畸形1例报告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0岁,以反复发作性上腹痛3个月余入院,发作时为阵发性针刺样痛,不向他处放射,不伴发热,无恶心呕吐,可经保守治疗缓解.

    作者:沈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奥曲肽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胰腺炎32例

    目的 观察奥曲肽治疗流行腮腺炎并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奥曲肽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胰腺炎32例,与未用奥曲肽治疗的20例做随机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腹痛、呕吐、腹部压痛、胰腺水肿情况以及血淀粉酶、脂肪酶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腹痛、呕吐、中上腹压痛、胰腺水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治疗组脂肪酶下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奥曲肽可明显改善流行性腮腺炎并胰腺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作者:陈文梅;刘金旭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脑损伤后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体会

    重型脑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多有语言障碍,我科自2000年2月~2005年7月收治的25例因脑出血或脑外伤术后所致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早期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行强化语言训练,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靳春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