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红
宫颈糜烂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既造成广大妇女的身心痛苦,又是宫颈癌的发病基础.1998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应用贴敷冷冻治疗宫颈糜烂306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惠英;戴珍珍;陈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是实验室的基本任务.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及人们对检验医学的更高需求,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尤为重要.通过提高自身素养,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实施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了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实时地满足了申请方的需求.即使如此,实验室检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仍会影响检测结果,影响服务质量,值得检验人员的重视.
作者:刘冰;陈华根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总结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对早期乳腺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施行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术(MAD组)59例,Halsted根治术(HRM组)73例,所有病例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 MAD组和HR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7%和86.3%,差异无显著意义.MAD组局部复发率为7.6%,HRM组为5.5%;MAD组远处转移率为15.3%,HRM组为13.7%,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术与Halsted根治术在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远期疗效与Halsted根治术相同.
作者:张永宏;谭传金 刊期: 2006年第17期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在医疗领域的引入,医德医风出现的各种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议论的热点,如何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已经列入各级医疗单位领导议事日程上.医院通过建立医德医风档案,加强了医德医风的建设,使医院经济、医德医风、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均取得了协调发展,对医院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从如下几方面谈谈医德医风档案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
作者:何丽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自1964年Bohle报道颈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颈椎退行性变疾患和颈椎肿瘤的治疗.我科从1999年7月至2004年8月以来应用颈前路钢板螺钉治疗颈椎创伤21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聂水生;陈硕敏;钟向阳;邓宇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e抗原阴性的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比值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91例e抗原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AST/ALT指标.结果 91例e抗原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平均为1.24 ×105 copies/ml;血清ALT水平平均为326IU/L;血清AST/ALT平均为1.15;血清HBV-DNA含量与ALT之间无相关性(r=-0.43、P>0.05);与血清AST/ALT成明显负相关(r=-0.314、P<0.01).结论 血清HBV-DNA含量由高到低变化与肝细胞损伤及损伤程度无关,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评价e抗原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的病情进展.提示疾病会向不良方向转归.
作者:马斌;慈莉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理论向实践,从学生向护士角色转化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护士,带教护生的工作必不可少,笔者在多年的带教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陆永秀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聚肌胞、西咪替丁、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例带状疱疹患者施行给予聚肌胞、西咪替丁交替湿敷局部疱疹,静脉滴注阿昔洛韦,疗程7天.结果 止痛效果好,皮疹消退结痂快.结论 聚肌胞、西咪替丁、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何卫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及动物手段,对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临床资料.
作者:韩文静;马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分为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后者主要指心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有脑出血和脑梗死,约占89.1%[1].脑梗死为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致残率高,易出现病情加重.现将我院2003年7月~2005年3月收治的36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康素芝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高位膀胱阴道瘘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1995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6例高位膀胱阴道瘘患者的术前诊断、术前准备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 16例高住膀胱阴道瘘经膀胱途径修补,均Ⅰ期治愈.结论 高位膀胱阴道瘘经膀胱修补,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许新轩;王彦业;孙山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治疗乙肝的目标是抗乙肝病毒(HBV)的治疗,但如何抗病毒治疗,在何种情况下抗病毒治疗,是我们大多数基层医生应该正确理解认识的问题.
作者:侯志敏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对比静滴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131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64例和B组67例,A、B两组分别静滴阿奇霉素10 mg/(kg·d)和红霉素20~30 mg/(kg·d).观察临床治愈率、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临床治愈率、有效率A组分别为57.81%、93.75%,B组分别为37.31%、73.13%;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10.93%,B组为43.28%,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前者疗效较后者好,不良发生率少.
作者:刘素琴;陈智;袁晓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C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30例正常对照组和31例CHD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将CHD患者分为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心绞痛组(UAP).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 AMI组hsCRP水平高,UAP组次之.它们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且AMI组的hsCRP与UA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CHD各组的h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sCRP水平的增高与CHD的发生和发展显著相关,可作为诊断CHD与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何伶俐;杨敏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与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医院感染控制是否得力,取决于一线医务人员.
作者:潘莉敏;蔡格花;林斐茵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功能变化,探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对86例施行心包剥离手术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后发生心衰7例,各种心律失常23例,严重低血钾2例.86例手术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85例均已治愈,治愈率98.84%.结论 缩窄性心包炎施行心包剥离手术前后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心律、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电解质,减轻低排综合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危害,提高患者手术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谭亚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胸腺肽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设联合组与单用干扰素组两组,联合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胸腺肽200 mg联合干扰素300万单位,干扰素组80例采用干扰素300万单位,总疗程1年,胸腺肽疗程2个月.结果 联合组ALT复常率升高,且治疗结束后仍维持较长时间,血清HBV-DNA阴转率提高.且治疗终止半年后仍较单用干扰素组有统计学差别.结论 大剂量胸腺肽联合干扰素可有效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效果,维持肝功能稳定.
作者:王炳娥 刊期: 2006年第17期
随着技术的成熟及大量临床试验对其疗效的验证,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及冠脉介入治疗已成为目前诊断、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然而术中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尤其一些严重并发症可造成患者死亡.我们总结了我院近年所做的614例冠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患者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田连亮;贾国力 刊期: 2006年第17期
1 根据分期确定治疗Ⅰ~Ⅱ期能手术者建议手术.就诊时能够完全手术切除的仅20%左右,因为就诊时多已是中晚期.Ⅰ~ⅢA期患者接受手术完全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峰时间为术后2年~3年.放化疗结合治疗是目前公认治疗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好的方法,而且同时放疗化疗好于序贯治疗.
作者:徐刚 刊期: 2006年第17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4年1月~2005年3月共收治小儿阻塞性睡眠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62例,年龄2岁~13岁,平均年龄7.6岁,男44例,女18例.其中主诉睡眠时打鼾、憋气者35例,鼻塞张口呼吸者8例,反复发热、咽痛者19例.
作者:袁媛 刊期: 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