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淋巴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张俊亭

关键词:淋巴细胞计数, 急性心肌梗死,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olial Infarclonn,AMI)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对AMI预后的意义.方法将59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按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率(L%)分为两组,L%≥20.3%者为A组,L%<20.3%者为B组,对两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B组与A组比较,前者的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心衰发生率无显著差异,B组总死亡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AMI早期血淋巴细胞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安福隆治疗流行性腮腺炎42例疗效体会

    安福隆系利用携带有人白细胞干扰素基因质粒的重组假单孢菌生产,具有广谱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包括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天然杀伤细胞的功能.

    作者:桂秀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倍它乐克治疗扩心病12例临床体会

    倍它乐克治疗扩心病在理论和研究上均已成熟,但是在实际临床应用上却有很大争议.现将我们临床上的一点实践作以下小结,以供探讨.

    作者:任恩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浅谈β2受体激动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相互作用

    众所周知,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长期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是首选的抗炎药物,而β2受体激动剂是主要的支气管扩张剂.但是这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β2受体激动剂可以减弱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若联合应用,可以使病情恶化,猝死率增加,不主张联合应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皮质激素可以上调β2受体基因的表达,而增强其作用,主张联合应用.近年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则对二者的相互关系有了明确的揭示,现简述如下.

    作者:李建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浅谈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

    随着中西医的结合,中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也日趋增多,因此不合理的配伍亦随之增加,但目前尚未引起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重视.怎样才能合理使用中西药,以求达到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目的,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今对中西药的配伍作一浅析,供大家参考.

    作者:杨山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蒲公英、野菊花治疗疖痈初起

    疖痈为单个和多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散至皮下组织,多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经受磨擦的部位,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初起呈圆形小结,有触痛,以后逐渐增大,红肿加剧.此时应及早采用蒲公英、野菊花各半,捣烂外敷,可制止病情发展,并收到良好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晓玲;初红霞;曲延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肠片修补膀胱癌的缺损体会

    我院于2000~2002年对2例膀胱三角区较大的癌,1例作膀胱底及三角区较广泛的整块切除,缺损区以带蒂的回肠片修补;1例作半膀胱切除术,以带蒂乙状结肠片修补膀胱,手术较满意,术后无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山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失败391例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的出血,是内科临床常见急症,病死率高达8%~13.7%.据国外报道其占内科住院病例的2.43%.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本身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临床表现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即可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还可根据病史,选择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B型超声波腹腔动脉造影和放射性核素,99m锝(99mTc)腹部扫描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出血的原发病.止血效果也较满意.但鉴于出血范围、部位,以及病因的诊断有时困难,故对上消血道出血的内科治疗难免有失败的病例.本文拟从外科手术中探讨失败的原因.

    作者:杨彩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小儿急性脓胸34例手术治疗临床观察

    近年来,采用小切口早期开胸治疗小儿急性脓胸,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我院胸外科近三年来对34例7岁以下小儿急性脓胸患者行小切口早期开胸病灶清除,脓腔纤维壁剥落术治疗,均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姚国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思密达、茵栀黄联和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30例临床报告

    随着母乳喂养率和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也随之提高.已往认为母乳性黄疸无需治疗,这一观点并不全面.有人研究,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之可能性[1].因此及时治疗母乳性黄疸是需要的.我们应用思密达茵栀黄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赵惠琴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非典期间铁路职工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分析

    目的 了解非典期间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抽查铁路各单位一线暴露职工434人,采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总体与1986年1388例正常成人结果相比人际关系因子极其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非典型肺炎对一线铁路职工的心理影响比较明显.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干部、工人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干部各项指数均高于工人.各年龄段之间30~40岁组恐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20~30岁组,40岁以上组饮食睡眠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20~30岁组,40岁以上职工在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精神病性、其它等项略高于其它年龄组,但无显著差异.结论非典型肺炎对铁路职工的影响说明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强.

    作者:赵晓东;郝春菊;裴艳芳;王群英;李建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基层医院369例内科急症临床分析

    内科急症是基层综合医院观察抢救的主要部分,有关报道较少,为探讨急症规律,我们总结了从2001~2003年在我科收治观察的369例内科急症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祁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腹腔引流所致并发症4例报告

    引流是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之一.正确的腹腔引流可以排除积液、积血、积脓、坏死组织和异物,消灭死腔,防止感染扩散,促进炎症消退:还可监测腹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胃、肠、胆、胰漏的发生.操作不当则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1984年以来遇到的4例腹腔引流管所致并发症报告如下.

    作者:任文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合并危象1例报告

    患者,男,47岁,工人.主因:乏力、纳差、消瘦5年,加重伴昏迷半天.于2000年2月16日急诊收住院.既往史:患者5年前即感乏力,不思饮食,时有恶心、呕吐及腹泻,消瘦明显,血压偏低,皮肤变黑.近两天上述症状加重伴出汗、头晕、恶心,未呕吐.今日中午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脉搏摸不清、呼吸微弱、四肢末梢冰凉.当时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收住院.入院查体,T 35.6℃,P不清,R 18次/分.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差,神志不清.全身皮肤黏膜色素加深,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头颅五官大小正常,毛发稀疏,眼睑不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圆,对光反射存在.耳廓正常,外耳道无脓性分泌物;鼻腔通畅,无脓性分泌物;颈软无抵抗,甲状腺不大,气管居中;颈静脉不怒张,颈动脉未见异常搏动;胸廓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作者:于志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不典型心肌梗死与临床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表现有持久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心肌酶的增多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但在临床并非所有病人症状表现为典型模式,因此漏、误诊病例也并非少见,现将临床遇到的病例报告并分析如下.

    作者:冯丽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湿润烧伤膏一药多用介绍

    烧伤湿润疗法自发明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湿润烧伤膏因其独特的剂型及药化在治疗皮肤创疡方面显示了良好的效果.现从其剂型及药化方面分析其在治疗不同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李学敏;李晓晨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口服镇痛药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自愿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80例,且无并发症,年龄在18~45岁之间,孕次1~4次,产次0~3次,孕龄42~78天之间.

    作者:赵金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防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增高趋势.目前据资料报告全世界每年死于乳腺癌者达30万人之多,乳腺癌已成为35岁至65岁女性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开展普查和探索预防途径,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是本文研究和阐述的主要课题.

    作者:李树玲;马守翠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经改良功能性手术36例治疗体会

    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36例中男24例,女12例,男多于女,年龄在17岁~65岁之间.1.2 部位本组36例中,左侧21例,右侧15例,左右无明显差异.临床检查以围绕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分布,于耳垂下,耳屏前及耳垂后.

    作者:陈波;刘准;王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以腹痛为突出表现的小儿咽部疾病临床分析

    小儿咽部疾病在临床上相当常见,表现多种多样,本文就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以发热腹痛或单纯以腹痛为主诉的咽部疾病40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秀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大骨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2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大骨孔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意义.方法局麻下,据CT或MRI片定位,切口选择在血肿厚处,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扩大骨孔至直径约2.0cm,硬膜电灼后切开并悬吊,显露血肿包膜后电灼切开,置入10#~12#硅胶引流管.抽尽血液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至冲洗液清亮,引流管另戳口引出,将头颅调整至切口位于高处,向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使其内气体排出,缝合切口(硬膜不缝).夹闭引流管,4~6小时后开放,3~5天拔除.结果手术126例(145侧),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大骨孔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术中易于止血、置管,冲洗彻底,引流通畅,疗效可靠等优点,对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玉勤;陈习;岳喜龙;王顺甫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