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目前卫生防疫档案信息资源丰富,但管理方式落后、利用率不高、难以实现共享,笔者认为目前应从加强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开发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两条途径来加以改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尹冬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母牛分枝杆菌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 年1 月~2009 年6 月收治的78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母牛分枝杆菌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础化疗组)各39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痰菌转阴率为92.3%,吸收好转率为97.4%,空洞闭合率为79.5%;对照组痰菌转阴率为51.3%,吸收好转率为56.4%,空洞闭合率为41.0%.两组患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2 例,发热1 例;对照组出现ALT、AST 轻度增高3 例,胃肠道反应1 例.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辅助常规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牛俊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药外洗在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和咳嗽急诊中的疗效.方法 对我科2007 年6 月至2008 年11 月收治的60 例小儿高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和物理降温法,治疗组采用中药外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显效21 例,有效7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P<0.05.结论 中药外洗治疗简便、有效且廉及患儿家属,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波澄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下,氟对小鼠体重、牙长及氟斑牙形成的影响.方法:ICR 小鼠20 只,雄性,体重18-24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 只.分别在SPF 环境(温度20-22℃,湿度50-60﹪)和普通环境(温度19-23℃,湿度35-45﹪)下饮用氟水,进食常规饲料饲养42 天后,观察小鼠牙长、体重的变化及氟斑牙形成情况.结果:SPF 组小鼠体重、牙长均较普通组增长明显;SPF 组氟斑牙形成较普通组时间推后.结论:SPF 环境下氟斑牙动物模型亦可建立.
作者:李杰杰;王峰;邵贝贝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对骨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12 例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中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临床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及功能恢复要好于对照组.结论:对骨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其在短期内掌握基本的康复锻炼方法,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陈顺莲 刊期: 2011年第01期
通过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使管理者在工作中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内涵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声誉.注重人本管理,营造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改变了管理模式,创建了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有效的提高.
作者:张小玲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三腔管的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季志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变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我院1995 年1 月-1996年12 月(第1 组)与2008 年1 月-2009 年12 月(第2 组)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病例血培养出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结果: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检出构成比由25.7%上升至61.5%,肠球菌由2%上升到6.4%;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大肠埃希菌由28.9%、21.6%下降至5.1%、9.6%;金葡菌和CNS 对苯唑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和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均明显升高(P<0.0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明显增高(P<0.05),对亚胺培南一西司他丁尚未发现耐药性.结论:当前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以CNS 为主,且其耐药性在增加;而金葡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明显减少.
作者:文茂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电针梅花针火罐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梅花针火罐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7%,对照组为8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梅花针火罐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海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胃镜外套管在上消化道特殊取出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2 例上消化道特殊异物患者在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下胃镜外套管取出术,记录患者反应,操作时间.结果:32 例患者上消化道异物顺利取出,无并发症,胃镜治疗时间为(12.8+-7.2)min.结论:对上消化道特殊异物,胃镜外套管取出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万吉峰;李玲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口服替比夫定联合云芝胞内糖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38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替比夫定治疗,治疗组在替比夫定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云芝胞内糖肽,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8 周时HBeAg/ 抗-HBe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3.3%和27.8%,P<0.05).结论 替比夫定联合云芝胞内糖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患者HBeAg/ 抗-HBe 血清转换率.
作者:俞净;谢纯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在高位硬膜外加全麻插管下的临床效果,方法:69 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3例.A 组行硬膜外麻醉,B 组在硬膜外加全麻下行手术,C 组单纯在全麻下行手术.记录麻醉期患者BP、HR 及患者苏醒质量,术后镇痛情况.结果:B 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苏醒时间短,C 组苏醒期间躁动明显,并且术后半小时内需要镇痛.结论:硬膜外加全麻插管是乳腺癌根治术的良好麻醉选择.
作者:占玉兰;胡云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盆腔脓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08 年1 月至2010 年2 月共治疗25 例盆腔脓肿患者,采用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及阿奇霉素联合治疗,2 例患者药物治疗无效,行全子宫+ 双侧附件切除术.结果:患者住院时间4-7 天,平均(5.7±1.6)天,有18 例患者痊愈,7 例患者有效,痊愈率为72.0%,总体有效率为100.0%.结论:本应提高盆腔脓肿的诊断准确性,注意联合用药的准确性,加强个人卫生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作者:常桂英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在手足口患者病原检测中的效果对比分析,为该病的病原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标本为2010年1 月-10 月在我院所采集的手足口患者及幼儿园健康幼儿的粪便标本共164 份.采用RT-PCR 和荧光探针PCR 方法检测病人和正常人群粪便标本,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eal-PCR 方法检出86 例阳性,阳性率为52.44%,RT-PCR 检出64份阳性,阳性率为39.02%.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PCR 技术,能大大减少扩增产物污染的机会,与RT-PCR 技术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作者:喻群英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腔内心造血管内支撑术在治疗血管外科疾病中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9 例病人接受腔内人造血管内的支撑术治疗.其中腹主动脉瘤6 例,在锁骨下动脉瘤1 例,左髂股动脉瘘1 例,左髋股动脉重度硬化性狭窄1 例.术前均行Duplex 彩超、四肢节段性测压和X 线DSA 造影,6 例动脉瘤病人术前行三维重建螺旋CT.结果 术后即刻X 线DSA 造影显示,7 例动脉瘤消失,近远端人造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渗漏;1 例左髂动静脉瘘及瘤体消失;1 例左髂股动脉重度狭窄消失,人造血管通畅;1 例腹主动脉瘤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手术后第3 天死亡.临床成功率88.88%,术后1 年螺旋CT 或Duplex 彩超随访显示;5 例腹主动脉瘤和1 例髂总动静脉瘘腔内人造血管无移位,无渗漏,动脉瘤腔无增大;1 例左髂股动脉重度狭窄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1 例锁骨下动脉瘤术后存在少量渗漏,2 个月后自闭合.结论 近期随访表明,腔内人造血管内支撑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治疗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及新进展,但近期疗效还有待进行继续观察随访.
作者:王德仁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佳护理方法.方法 对66 例急性心肌予以急救治疗和护理处置.结果 现场救护,抢救成功56 例,抢救无效死亡10 例.结论 院前急救可提高AMI 的抢救成功率,对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改善预后有重大意义.
作者:廖春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用药物难以治愈,是宫颈癌的潜在因素.给广大妇女带来较大痛苦,电磁波的发展给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避免了传统的药物、电熨法治疗宫颈糜烂.
作者:李丽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三种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方法的比较.
作者:刘郅红;杨旭东;金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本院自2005 年用银杏叶针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合用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 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卫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盐酸氟西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的100 例偏头痛患者根据用药方法情况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氟西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两组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头痛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用药6 周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程度明显减轻,头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头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西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头痛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何永桥 刊期: 201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