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刘志红;戴春笋;刘栋;黎磊石
目的:探讨肾移植长期低剂量免疫抑制维持用药受者的免疫学特征. 方法:采用多种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仪为工具,对存活3年以上,长期低剂量免疫抑制维持用药受者、常规剂量维持用药受者和慢性移植肾失功受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进行检测,分析细胞表型与临床用药量和移植效果的关系. 结果:低剂量受者CD95、NK及HLA-DR阳性细胞数目与正常人接近,而在常规剂量组和移植肾失功能组中,CD95明显升高,NK细胞明显减少(P<0.05). 结论:CD95、NK及HLA-DR水平有可能用于评价长期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并作为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参考指标.
作者:肖家全;唐孝达;王祥慧;徐达;周佩军;凡杰;温文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患者较常见的感染并发症,是造成机体功能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1,2],因此,如何减少肾移植术后患者CMV感染的发生,是提高肾移植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排除CMV血清学状态对CMV感染影响的前提下,对我院1997年1月~2000年12月353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中167例血清CMV抗体阴性受者(R-)接受CMV血清抗体阳性供肾(D+)CMV感染(即原发性CM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四种常用抗排斥治疗方案对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的影响,为更好防治CMV感染提供依据.
作者:罗军;李黔生;靳风烁;徐序广;张勇;朱方强;靳文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肾移植术后霉酚酸酯(MMF)与低剂量环孢素A(CsA)的疗效. 方法:对54例尸体供肾移植患者术后一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的肝、肾功能、急性排斥发生率进行随访. 结果:40例患者(74.1%)术后一年内未发生排斥;14例(25.9%)发生一次急性排斥;排斥导致移植肾失功2例(3.7%)死亡2例(3.7%). 结论:以MMF代替硫唑嘌呤应用于三联免疫疗法时,降低CsA的剂量对绝大部分患者不会产生免疫不足或免疫过度,近期疗法确切可靠.可安全应用于肾脏移植.
作者:邱丰;刘炜;张玺;刘东明;凌建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9~2000年《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所有文章引用的外文期刊文献作了统计调查.该刊为我国专业学术刊物,主要报道肾脏病、透析与肾移植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临床实践经验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研究果,介绍国内外本学科研究进展.因此,我们选择该刊为依据,从中找出专业人员常引用的外文期刊,即重点期刊,供广大读者和图书情报部门参阅.
作者:胡艳芳;李成建;苑芳;张云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肾病综合征患儿常合并高凝状态,是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2],而血液高凝趋势与血小板激活直接相关,因此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18例难治性肾病患儿外周血血小板α-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及凝血酶敏感蛋白(TSP)阳性表达率,与激素敏感型肾病患儿及正常对照组作一比较,以探讨难治性肾病患儿血小板活化异常及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作者:白晓玲;郑楠;许波;孙念政;孙晓明;姚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移植肾活检在诊断移植肾排斥反应,环孢霉素A中毒,鉴别诊断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原因,预测移植肾的长期预后,以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病理上深入研究移植肾排斥反应和药物肾毒性的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随着移植肾活检适应证的放宽,老年供肾的临床使用,术前供肾活检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并且新近认识到肾移植患者即使在肾功能正常时,其移植肾也可观察到病理性炎症改变,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移植肾活检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而移植肾活检的安全性和移植肾组织病理诊断的标准化,则使移植肾活检在临床上更具可操作性[2~4].但国内目前对此还远远重视不够.本文扼要介绍不同时间移植肾活检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广;陈劲松;陈惠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饮食蛋白摄入的质和量与肾脏病患者预后的关系为肾脏病学界长期关注.数十年来,这一关系不仅在动物实验中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得到临床研究与临床实验的广泛探讨.尽管如此,有关调整及如何调整各类肾脏病患者的饮食蛋白这一问题仍有烈争议[1~6],本文从临床研究及临床实验的角度出发,对以下四个争议问题展开讨论.
作者:姚小丹;刘敏;章海涛;张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炎症因子刺激下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C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和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以IFN-γ(200μg/L)和TNF-α(20 μg/L)联合刺激HKC细胞或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二类复合体(MHC-Ⅱ)、共刺激分子B7-1、B7-2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情况.细胞内ICAM-1 mRNA表达量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 结果:普通培养时HKC细胞低度表达MHC-Ⅱ分子,大量表达ICAM-1分子,不表达B7-1和B7-2分子.IFN-γ(200 μg/L)和TNF-α(20 μg/L)联合刺激24h后,小管细胞表面MHC-Ⅱ,ICAM-1,B7分子表达均显著增强,其中MHC-Ⅱ变化大.RT-PCR显示ICAM-1 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雷公藤内酯醇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炎症因子引起的细胞MHC-Ⅱ,B7-1以及B7-2分子表达上调,但对刺激引起的ICAM-1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无明显影响. 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以抑制炎症因子刺激下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MHC-Ⅱ及B7分子表达上调,减弱肾小管上皮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活化T细胞的能力.
作者:李恒;刘志红;戴春笋;刘栋;黎磊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钾离子(K+)对于维持机体内稳态和细胞正常功能非常重要.机体通过调节K+总量(约3 600mmol)和K+在细胞内外的分布状况(约3 500:100mol),使体液中的K+维持在恒定水平.人体每日摄入和排出的K+总量基本上是平衡的,都为100~120 mmol左右.肾脏是K+的主要排泄器官(占排钾总量的92%左右),而且能随着钾摄入水平对排泄进行相应调整.在钾摄入过多或钾缺乏状况下,肾脏排钾量可相差20倍之多.因此,肾脏对维持体内K+的平衡非常重要[1].
作者:李恒;姚小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脂蛋白肾病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肾活检病理证实为脂蛋白肾病患者的肾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并进行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全部患者肾活检组织在光镜下可见肾小球体积增大,并见袢内大小不同、多少不等的“栓子”.免疫荧光染色存在apoA、apoB或apoE,电镜见“栓子”内含颗粒状的嗜锇的脂质空泡. 结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腔内巨大脂蛋白栓子为脂蛋白肾病特征性的形态学特征.
作者:陈惠萍;曾彩虹;朱茂艳;周虹;王建平;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脂蛋白肾病自1987年首次由日本学者Saito报道后,近十几年中报道的病例数累计已达37例.尽管其中绝大多数病例来自日本和中国,但是,欧洲白种人中也已有报道.勿容置疑,脂蛋白肾病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疾病.本期刊载的两篇论文以目前国内同一个单位报道的大系列(6例),分别对脂蛋白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血清载脂蛋白E(Apo E)水平及其基因变异与本病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使我们对该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迪.
作者:刘志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肾移植后使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中霉酚酸酯(MMF)与硫唑嘌呤(Aza)对受者T细胞亚群功能变化的影响. 方法:根据使用MMF和Aza情况将61例首次尸肾移植患者分为MMF 1.5g(n=37)、MMF 1.0g(n=10)和Aza 50mg(n=14)三个组.随访患者的有关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5RA,CD8,CD28,CD25,CD95,CD95-L).用SPSS-10统计软件对三组患者的各项数值进行ANOVA总体方差分析,并进行SNK两两比较. 结果: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CD8和CD28双阳性(Tc)的MMF 1.5g组为14.2±6.99,MMF1.0g组为13.0±6.60,而Aza组为19.7±8.44.使用MMF的二组与Aza组之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40).其他所测数据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 结论:在以环孢素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使用MMF患者的T杀伤细胞(Tc)水平显著低于使用Aza患者,MMF较Aza有着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肾移植后使用MMF有利于免疫低反应的形成,使患者易于产生移植耐受.
作者:齐隽;李莉;刘玉彬;张明;盛茂;朱有华;闵志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研究低氧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探讨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及抗氧化剂lazaroid的保护作用. 方法:建立化学性低氧环境,应用台盼蓝染色作活细胞计数,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结果:应用无糖、无血清培养液并加用antimycin A建立化学性低氧环境.化学性低氧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12 h后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到明显亚二倍体sub G1峰,提示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其百分比分别为6.46±0.32和2.69±0.51,P<0.01),而同时应用抗氧化剂lazaroid可减少低氧引起的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其百分比分别为2.56±0.52和2.69±0.51,P>0.05).同时台盼蓝拒染计数显示相似的结果,存活细胞数在化学性低氧作用12 h后逐渐减少. 结论:低氧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直接的致细胞凋亡作用,这可能在肾间质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而抗氧化治疗可防止小管细胞的损伤.
作者:王伟铭;陈楠;董德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前,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尽管采用了多种治疗措施如控制血压、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饮食限制和各种对因治疗等,仍无法有效延缓大多数患者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速度.在ES-RD发病中,细胞因子网络始终是人们的研究热点,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被认为是具有致纤维化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factor,CTGF)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在TGF-β诱导下,它可由成纤维细胞等细胞分泌,并介导TGF-β发挥促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等作用,因此CTGF已成为这一研究领域中新的热点[1,2].
作者:赵青;陈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病情摘要1.1病史患者女性,39岁.人院前一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及双下肢轻度浮肿,当时血压正常,尿常规“尿蛋白2+,少量RBC”,Hb 110g/L,伴低热,37.5℃左右,无咳嗽、胸痛,胸片发现“少量胸腔积液”,血沉增快.当地给予“青霉素、奥复星”等抗感染治疗,患者仍持续低热,尿蛋白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于2001-03-20收入本院.病程中患者无皮疹、关节痛、脱发、口腔溃疡等.体重无减轻,饮食睡眠正常,尿量约1 000~1 500 ml/d.患者母亲有鼻咽部淋巴瘤史.
作者:陈强;胡伟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马兜铃肾损害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给大鼠喂服马兜铃煎剂及马兜铃煎剂加牛磺酸溶液,观察对比血压(尾部收缩压),SCr,BUN,血、尿渗透压,血色素,尿蛋白SDS-PAGE电泳以及肾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肾组织的病理改变. 结果:四月后单服马兜铃组大鼠血清尿素氮、肾组织中MDA高于马兜铃加牛磺酸组(P<0.002;P<0.005),但全血血红蛋白含量、体重较低(P<0.02;P<0.02);马兜铃加牛磺酸组大鼠肾组织的病理损害较轻. 结论:口服牛磺酸能够减轻马兜铃引起的大鼠肾脏损害,并维持了较好的营养状态.
作者:薄玉红;王世相;郑法雷;毕增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移植体动脉硬化是大器官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三大病理学特征之一[1].目前,在移植体动脉硬化过程中细胞增生DNA复制与PCNA的表达研究已有报道[2].但是在移植体动脉硬化中C-myc表达以及C-myc与PCNA表达、细胞凋亡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尚缺乏了解.我们在建立慢性排斥反应动脉模型基础上,对移植体动脉硬化与C-myc表达作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黔生;靳凤烁;乔着意;江军;徐序广;朱方强;聂志林;靳文生;罗军;颜加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常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或)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早期大部分无典型临床症状.本文采用巨聚合人血清白蛋白核素深静脉造影(99mTc Macro-aggregated albumin radionuclidevenography,99mTc-MAA RNV)检测54例NS是否合并DVT和(或)PE,研究NS高凝状态所致DVT和(或)PE的发生率,以及抗凝治疗的指征和临床效果.
作者:张文;陈楠;任红;周彤宇;傅秀兰;管梁;田伟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MF)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MMF、联合小剂量环孢素A(CsA)和强地松(Pred)治疗9例CAN患者的效果和并发症. 结果:9例中有8例患者的血清肌酐(SCr)下降,治疗前和随访时SCr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率达88%,其中2例因严重腹泻而被迫停用MMF.有1例SCr升高治疗无效,转为血液透析. 结论:MMF、联合小剂量CsA和Pred治疗CAN有一定效果.腹泻是应用MMF的严重副反应,影响了MMF的使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唐科仕;卢一平;王莉;杨宇如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MF)对移植肾固有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对两组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10天的患者的移植肾活检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第一组20例患者接受泼尼松(Pred)、环孢素(CsA)和硫唑嘌呤(Aza)三联药物治疗.第二组10例用MMF代替Aza.用传统的组织病理技术作病理诊断.通过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标本中肾小球、间质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结果:根据Banff分类法,所有的活检标本都表现为正常或临界改变(其中2例为临界改变).在应用MMF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及肾间质细胞凋亡显著低于Aza组(P<0.01). 结论:MMF可减少肾移植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及肾间质细胞的凋亡,并对移植肾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波;王禾;武国军;钟林;张更;张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