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霞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3例.其中治疗组采用化疗加参麦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化疗方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CR患者8例,PR3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CRO例、PR21例;治疗组有效率为68.3%,对照组33.3%,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能够稳定病情,提高临床疗效和机体免疫力,并且能够减少毒副反应,保障了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周鲜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利拉萘酯喷雾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 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XIJ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利拉萘酯喷雾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 进行验证和试验.结果 经方法 学验证实验得出,利拉萘酯喷雾剂采用常规法进行细菌计数,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结论 经验证该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适用于利拉萘酯喷雾剂.
作者:赵赢;尹美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双侧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发病率、致残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基本疗法有非手术的康复治疗,约80%-90%患者治疗后病情好转或治愈.常用的康复治疗有卧床休息与制动、腰椎牵引、手法治疗等.
作者:黄晋旺;林小宁;陈幼红;郭镕杰;侯炳昌;卓义理;王伟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sysmexXT-2000i测定网织红细胞(Ret)的性能.方法 用XT-2000i检测Ret,并与参考方法 检测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XT-20001检测Ret的精密度(高、中、低值标本的批内和批间Cv% <5%),在1.58 x 1091L~273 x109/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52),至染率低(0.15%).与人工法相关性较好(r=0.9648).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结论 XT-2000i检测Ret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稳定、精密度高等特点.
作者:王文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心理养生与精神养老已成为21世纪离退休老干部健康的主题,为了更好的保境离退休老干部的身体健康,本文离退休老于部的心理变化与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作者:丁国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通过对铁西区2007-2009年围产儿死亡分析,了解我市围产儿死亡变化规律及其死因分布特点,提出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干预策略,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改善孕产期及围产期保健服务的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有效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刘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定坤丹联合克罗米酚治疗排孵障碍性不孕症的功效.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6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月经周期第5天起,每日口服克罗米酚50mg.连用5d,治疗组同时服用定坤丹,在此期间妊娠者停药,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在用药后第12天开始监测卵泡发育,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E2、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E2、P水平较治疗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宫内膜厚度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治疗组排卵率(74.3%)与对照组排卵率(7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妊娠率(68.6%)与对照组妊娠率(4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坤丹联合克罗米酚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其各项指标均高于克罗米酚,可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严凤英;王丽;赵成元;王亚丛;黄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液,40001H每12小时一次腹壁皮下注射,连续7d.对照组27例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每日500 mL静脉滴注.连用7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81.7%,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高均合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治疗中年人急性心梗疗效.方法 调取我院2008年至今收治急性心梗患者209例,从中根据年龄筛选出46例中年急性心梗患者,其中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3岁;在常规检查询问和一般治疗方法 后施行PCI和重要辅助治疗.结果 经1~4周治疗后,患者明显见效38例,有所改善8例,无效者0例.结论 中西医联合资料急性心梗具有明显效果.
作者:唐忠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医烙法对于治疗临床慢性扁桃体炎的实际疗效,并对中医烙法的临床安全性进行科学的评价.方法:应用中医烙法对109例确诊为临床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进行施烙治疗,并以此做为施烙(观察)组;109例红霉素(对照)组患者给予红霉素口服治疗.结果:通过1年以上的随访观察得出,红霉素(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约为为81.7%,应用中医烙法的施烙(观察)组总有效率约为93.6%.结论:中医烙法对于治疗临床慢性扁桃体炎有着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更好的保留机体的免疫功能,因而显著的优于红霉素(对照)组,在治疗后局部的反应较轻,对于不适合手术患者及患儿都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向阳;刘增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浅谈医院药品冷藏管理
作者:曾胜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提高治疗大肠癌致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分析总结2009年来入院的30例典型大肠癌致肠梗阻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Ⅰ期左半结肠切除13例,行乙状结肠造口术1例;Ⅰ期右半结肠及横结肠切除6例,行近端结肠造口2例.结论:增强对大肠癌致肠梗阻的认识和临床体会,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并及时施术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作者:仇亚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抗心绞痛药可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供血及供氧量,恢复心肌氧的供需平衡而发挥其抗心绞痛作用.常用的抗心绞痛药物有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P受体阻断药及钙拮抗剂等.本文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发作时与缓解期不同特点分别临床用药.
作者:王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自拟秋泻方加减配合补液疗法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方法:11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除给补液对症治疗外,给予自拟秋泻方11服,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静滴及补液对症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通过列联表的X2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01),且无不良反应.结论:自拟秋泻方能有效地改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症状,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072010年各临床科室应用参麦注射液,按卫生部ADR判定标准筛选的ADR病例56例,并进行分类处理.结果:参麦注射液的ADR主要有过敏性皮疹、腹胀、腰背剧痛、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结论:参麦注射液引起ADR的原因较多,临床应用时应加以重视,加强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作者:田亚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活性物质,并具有特殊的保健及疗效功能.本文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榕树叶中总黄酮,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佳提取条件.结果 表明,四种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分别是: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提取法佳工艺为:70%乙醇,料液比为1:30(g/mL),提取温度60℃.提取1h.
作者:胡芳;陈虞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浅析旋入式自锁髓内治疗长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
作者:仲崇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生长抑素联合巴曲酶治疗,对照组采用垂体后叶素联合巴曲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24h止血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止血时间为19.37±5.18h,短于对照组的27.88±6.54h(P<0.05);输血量为1.17±0.44U,少于对照组的2.61±0.53U(P< 0.05),48h再出血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0.00%(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止血速度快、输血量减少、早期再出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华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了解鼻内窥镜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影响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五指疼痛问答法对120例鼻内窥镜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观察、分析原因.结果:鼻内窥镜术后患者疼痛的程度不同,原因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结论: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如:做好心理护理、局部冷疗、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争取家属配合,可减轻病人的疼痛,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作者:张丽仪;蔡丽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为提高环状痔的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将65例环状痔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痔上动脉结扎术加外剥内扎术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23例,采用传统的外痔剥离,内痔结扎切除术进行临床对照分析,治疗组能克服术后大出血,肛门狭窄,术后疼痛水肿等缺点,具有能一次性治愈,术后患者痛苦小,愈合时间缩短等优点.
作者:毕新昌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