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霉酚酸酯治疗Ⅲ型新月体肾炎(附3例报道)

胡伟新;唐政;程震;章海涛;陈惠萍;刘志红;黎磊石

关键词:霉酚酸酯, 新月体肾炎, 免疫抑制剂
摘要: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治疗Ⅲ型新月体肾炎(Ⅲ型CGN)的疗效. 方法:3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阴性,肾活检为Ⅲ型CGN患者,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应用MMF(1.0 g/d)治疗,观察MMF治疗后尿蛋白、血尿和肾功能变化,同时行重复肾活检观察肾组织学改变. 结果:3例患者治疗后肾脏损伤明显减轻,蛋白尿、血尿均显著减少,随访一年,2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病情平稳未出现严重副作用.重复肾活检均显示活动性病变显著改善,新月体、节段坏死、肾小球炎细胞浸润、间质血管炎消失或显著减少.一例伴肝硬化和糖尿病者应用MMF后也取得显著疗效,肝功能保持良好. 结论:MMF有望在新月体肾炎的治疗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相关文献
  • 科素亚对糖尿病伴高血压蛋白尿的治疗作用

    科素亚是血管紧张素Ⅱ(AⅡ)受体拮抗剂这一新型抗高血压药物中的首创药物,它可直接阻滞AⅡ1型受体(AT1),AT1阻滞后,拮抗了AⅡ的活性,而产生抗高血压作用.已有初步的研究报道,科素亚对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患者可减少尿蛋白,为了进一步了解科素亚的疗效,作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口服科素亚对糖尿病高血压、蛋白尿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喆;于德民;马金荣;张秋梅;高璐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及膜糖蛋白Ib的作用

    尿毒症患者的出血倾向主要与血小板功能的障碍有关.血液透析能否改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尚有不同观点.本研究通过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的血小板粘附率(AdhR),血小板大聚集(MA)功能以及膜糖蛋白Ib(GPIb)的观察来了解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作者:严海东;赵丽娟;项永迁;李祖卿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溶血性贫血

    1 病情摘要1.1 病史 36岁女性患者,因进行性乏力、消瘦,伴贫血、尿检异常2个月于1999-04-03入院.

    作者:王庆文;龚德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表达

    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损伤和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就是其中的一种.研究FGF的靶细胞或细胞受体(FGFR),对于揭示FGF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爱萍;邹万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对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影响

    目的:回顾性分析345例肾移植患者早期肾功能变化,探讨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所需时间长短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 方法:根据本组肾功能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9天,分为即刻肾功能恢复(IGF,术后9天内血肌酐降至正常)、缓慢肾功能恢复(SGF,大于9天后血肌酐才正常)和肾功能未能恢复正常(AGF)三组,通过Kaplan-Meier方法分别计算包括急性排斥(AR)、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不考虑AR,DGF时的移植肾短期和长期生存率. 结果:SGF和AGF组患者有较高AR和DGF发生率,但不管是否存在AR和DGF,IGF组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 结论: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时间及能否恢复正常明显影响移植物长期生存率.

    作者:吴建永;陈江华;王逸民;朱琮;张建国;王苏娅;寿张飞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研究现状

    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Posttransplant Erythrocytosis,PTE)为一较常见的肾移植术后并发症.自1965年Nies[1]首次报道以来,此方面研究逐渐增多.据统计,PTE发病率在6.5%~38.4%之间[2],好发于肾移植术后1~2年内[3].国内外学者对该疾病有关诊断、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PTE近年来研究进展做一叙述.

    作者:王云彬;闵志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与肾脏发生相关的基因研究进展

    从基因水平来研究器官发生学,将以往的形态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到分子水平.一些基因在肾脏发生,特别是后肾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这些基因被破坏时,导致肾脏不能正常地发生,并且对肾脏疾病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一些基因与肾脏发生的关系,以及这些基因破坏时对肾脏发生影响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沙燕;戴勇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与肾脏病的关系

    血管系统由于其提供氧和养料、运走代谢废物等功能,对于整个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血管发生(angiogenesis),即在已有血管基础上形成新血管的过程,对于血管系统的发生和修复来说也是必不可缺的.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发现一系列促血管发生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这些因子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增殖,但是这种促进增殖作用都是非特异性的.80年代末,一种高度特异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被分离纯化,这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作者:马娜;刘志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尿液中水孔蛋白-2的检测及其与肾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尿液AQP2水孔蛋白检测的方法及其与肾脏AQP2水孔蛋白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为应用尿液AQP2蛋白监测机体的水重吸收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用Western印迹分析法测定自由进水和禁水24h大鼠肾脏AQP2的表达量及尿液AQP2的含量,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AQP2蛋白可在尿液中检测到.尿液AQP2与肾脏AQP2呈正相关(r=0.799). 结论:尿液AQP2水平可以反映肾脏集合管AQP2蛋白的表达量,是较好的监测机体水重吸收状况的方法.

    作者:邓英姿;许顶立;张远慧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目的:分析114例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的临床、病理、免疫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1996年12年间,114例原发性FSG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病理特点,以及其中45例长期随访结果. 结果:1985~1996年12年间,原发性FSGS占同期肾活检的2.62%,平均发病年龄28.54±12.34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者占93.0%(肾病综合征范围蛋白尿占21.9%),血尿51.8%(肉眼血尿14.9%,镜下血尿36.8%),高血压43.8%.肾活检时已发生肾功能不全者占47.4%,随访中22.2%发展至尿毒症,激素治疗有效率小于10%.肾功能不全者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前者高血压更为常见(P<0.05),小管间质病变重[尿渗量明显降低(P<0.05),尿溶菌酶升高(P<0.001)].肾小球全球硬化的比率显著升高(P<0.001),节段性硬化病变更为明显,并伴有更为显著的小管间质损伤,大量炎细胞浸润. 结论:①原发性FSGS好发于中青年,病程隐匿,进展较快;②临床上蛋白尿为常见,其次是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肾小球全球/节段性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组织细胞浸润的程度与预后相关;③对激素治疗反应差,临床治疗应着重控制高血压,保护肾功能.

    作者:刘红;尹广;陈惠萍;唐政;俞雨生;黎磊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霉酚酸酯治疗Ⅲ型新月体肾炎(附3例报道)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治疗Ⅲ型新月体肾炎(Ⅲ型CGN)的疗效. 方法:3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阴性,肾活检为Ⅲ型CGN患者,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应用MMF(1.0 g/d)治疗,观察MMF治疗后尿蛋白、血尿和肾功能变化,同时行重复肾活检观察肾组织学改变. 结果:3例患者治疗后肾脏损伤明显减轻,蛋白尿、血尿均显著减少,随访一年,2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病情平稳未出现严重副作用.重复肾活检均显示活动性病变显著改善,新月体、节段坏死、肾小球炎细胞浸润、间质血管炎消失或显著减少.一例伴肝硬化和糖尿病者应用MMF后也取得显著疗效,肝功能保持良好. 结论:MMF有望在新月体肾炎的治疗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胡伟新;唐政;程震;章海涛;陈惠萍;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细针穿刺术在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中的临床应用

    慢性肾功能不全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甲旁亢(SHPT),活性D3和钙剂的补充通常为治疗的重要手段[1],可是大剂量口服或静脉冲击给予1,25(OH)2D3治疗常导致高钙血症的发生.而且一些患者腺体结节性增生可能对活性D3产生抵抗,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切除增生的腺体,但是甲状旁腺全切术又可造成甲状旁腺激素(PTH)缺乏、骨软化、动力性骨病等,次全切除术也可使严重的SHPT复发[2].1985年Solbiati等[3]首次在超声(US)引导下用细针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SHPT取得成功,现将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王志虹;杜学海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半薄SDS-PAGE垂直式平板电泳法检测尿蛋白谱

    蛋白尿是肾脏疾患的重要症状之一,其中蛋白的性质与构成(即尿蛋白谱)在诊断肾脏疾病及评估药物疗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往采用的蛋白电泳技术,如醋酸纤维薄膜、琼脂糖凝胶、免疫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等电聚集以及SDS-PAGE圆盘电泳等方法虽各具优点,但与临床诊断所需的大量尿标本检测,以及蛋白成分高分辨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本文介绍的半薄SDS-PAGE垂直式平板电泳[2,3],并结合高敏银染[4]和激光密度扫描的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分析尿液中蛋白质成分.

    作者:王生余;张真;章精;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和尿白蛋白与动态血压关系探讨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脏缺血,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本文利用动态血压监测,研究昼夜血压对肾小球滤过率(GFR)和24h尿白蛋白变化的影响.

    作者:胡小玲;郄建民;刘小梅;岳小华;刘小燕;曾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是细胞内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研究证实,MAPKs信号转导通路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内,在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至细胞及其核内,并引起细胞生物学反应(如细胞增殖、分化、转化及凋亡等)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MAPKs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内具有生物进化的高度保守性,在低等原核细胞和高等哺乳类细胞内,目前均已发现存在着多条并行的MAPKs信号通路,不同的细胞外刺激可使用不同的MAPKs信号通路,通过其相互调控而介导不同的细胞生物学反应.本文重点讨论近年来对并行MAPKs信号通路的生物学特点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作者:蔡琪;李晓玫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NOS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我们观察了人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肾组织是否存在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mRNA的表达及其与肾脏病理改变和蛋白尿之间的关系.旨为阐明MsPGN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作者:牛献芝;李鹤英;施惠英;王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舒林酸对实验性高钙尿症的防治作用

    目的:观察新型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舒林酸对实验性高钙尿症的防治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高钙尿症模型,观察舒林酸治疗后2周和4周尿Ca、尿Ca/Cr、尿NAG/Cr以及肾和十二指肠Ca2+ATP酶(钙泵)的变化. 结果:2周和4周时尿Ca、尿Ca/Cr、尿NAG/Cr及肾和十二指肠Ca2+ATP酶均显著下降(P<0.01),24h尿钙定量与尿NAG/Cr值呈正相关(P<0.01). 结论:舒林酸对高钙尿症具降尿钙和保肾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维生素D靶组织钙泵活性有关.

    作者:赵东宝;崔若兰;袁伟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在腹膜透析过程中,腹膜作为一种半透膜在透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腹膜与透析液长期接触,并受一些潜在外界因素的影响,其透析效能可能被削弱[1].因此,妥善保护好腹膜将是每一位临床医师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综述有关腹膜解剖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作者:俞雨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狼疮性肾炎--特异的免疫抑制调节及治疗展望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常可累及肾脏,狼疮性肾炎(LN)是SLE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临床上约有75%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或肾功能损害等表现;将SLE患者进行肾活检,即使这些患者临床无活动性病变,组织学上仍可观察到90%以上的患者具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及肾脏病变[1].因而,临床与组织学有时可不相符合,对于SLE患者应强调早期行肾活检,一方面为了明确病理诊断,另一方面是为了制定一个正确的治疗方案,减少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及并发症[2].

    作者:唐政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转移因子对小儿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肾病综合征是小儿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治疗期间容易复发.我们从1997年1月起,对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微小病变型肾病(MCNS)的患儿,在使用激素的同时口服转移因子,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光陵;夏正坤;高远赋;傅元凤;李世军;张连丰;樊忠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