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云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体针组和耳穴贴压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在心理干预的前提下,应用中药及西药;体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体穴毫针治疗;耳穴贴压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丸治疗.结果:①体针组显效率和有效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耳穴贴压组显效率和有效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耳穴贴压组显效率与体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耳穴贴压组的有效率与体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组治疗心血管神经症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许新霞;焦伟;王政斌;范军铭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改进疮疡灵的处方组成,添加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药成分,并观察其抗皮肤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皮肤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酮康唑,治疗组给予疮疡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体癣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足癣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进后的复方中药制剂疮疡灵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疗效显著,使用方法简便.
作者:胡倩;王林泉;刘元瑞;常凤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7例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中药熏蒸治疗.结果:107例患者临床治愈69例,好转30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92.5%.结论:中药熏蒸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效果显著.
作者:秦双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豁痰祛瘀法配合针刺疗法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豁痰祛瘀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均以30 d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祛瘀法配合针刺治疗耳鸣疗效显著.
作者:钟渠;宋红梅;袁淼;熊大经;郑桃晓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验证针刺干眼穴对干燥综合征干眼症的疗效.方法:以毫针点刺干眼穴,每周5次,共治疗30次.结果: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积分降低,泪液分泌量增加,人工泪液需要量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干眼穴对干燥综合征干眼症有效.
作者:覃光辉;曲环汝;田雨;薛轶燕;王骁;苏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拟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自拟乳癖汤治疗,对照组口服枸橼酸盐他莫西芬片.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药,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有效率为79.1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
作者:乔丽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学在中医外科疾病发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作用,为中医外科学和体质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中医体质学在乳腺病、甲状腺病、皮肤疾病、男性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结果:中医外科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体质与证候之间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外科疾病的防治应结合辨体论治,具体方法有待深入研究.结论:运用体质学方法防治中医外科疾病具有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作者:夏仲元;裴晓华;吕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70例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片10 mg,口服,开始剂量为每日5~10 mg,分1~2次服用,根据血压水平,可逐渐增加剂量,每日大剂量一般不宜超过4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降压清脑汤,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判定疗效,并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有效率为82.8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较好.
作者:陈思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花宝金教授治疗食道癌的临床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着手,总结花宝全教授治疗食道癌的经验.结果:花宝金教授治疗食道癌,强调以活血化瘀、行气化痰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亦调脾胃、补肝肾.结论:花宝金教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食道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秦英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消痹汤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TGF-β1的影响,探讨该方对TGF-β1干预作用和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可能的机制或靶点.方法:临床选择银屑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内服消痹汤;对照组内服阿维A胶囊.分别于治疗前后早晨8时左右空腹静脉取血4 mL,测定血清TGF-β1水平,观察其变化.结果:消痹汤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GF-β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痹汤可明显升高银屑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贾敏;夏桂林;贺爱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有效率为64.4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田俊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坦度螺酮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安神定志丸合朱砂安神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HAMA、CGI和TESS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HAMA评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G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CGI评分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惊恐障碍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俊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复方对大鼠胃癌癌前病变及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NNG对Wistar雄性大鼠灌胃法建立胃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随机将造模成功的60只雄性大鼠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组给予相应的处理,每天灌胃一次,每次2 mL,连续1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胃黏膜病变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NF-κB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复方组与模型组相比较,IM与ATP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维酶素组相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IM与ATP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药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NF-κB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中药中、高剂量组优于维酶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低剂量组与维酶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复方不仅能够明显改善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病理状态,而且同时能够明显降低NF-κB炎症通路的表达和激活,可能为其抗炎、抗癌前病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田同德;杨峰;唐静雯;高启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张仲景《伤寒论》升降反作、表寒里热证的病机及治则.方法:从分析《伤寒论》第31条、第32条、第33条、第38条、第39条、第40条、第41条.结果:①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下利,用葛根汤一则以桂枝汤加麻黄,和营卫散风寒于外;一则加葛根升提津液于上,风寒外散就可以恢复机体的气机升降,津液上升可以使下利停止.②伤寒脉浮紧、中风脉浮缓是指一般情况下的常态,而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是特殊情况下的变态,脉象不仅仅表现出正常证候的本质,也表现出病理的自身改变.③随着时间的迁延和病程的进展,外来之寒若不及时发散,则会因其内敛的特性而渐次入里,而内生之热若不及时消解,则会因其外向特性而陆续出表,入里之寒与出表之热相遇且交融,寒热相合,性质发生改变,程度逐渐减轻,虽仍旧是外寒内热的证候,但其临床表现则大有不同.④小青龙汤证微利用荛花,以芫花代荛花是错误的,荛花在小青龙汤加减法中治疗“微利”,是取其“利水道”的作用,起到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效果.⑤肺气不宣的气喘要用麻黄,而肺气不降的气喘要用杏仁,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同时失常就要麻黄和杏仁同时使用.⑥服用小青龙汤后的口渴只是暂时的,是病理之水——饮邪的消失和生理之水——津液的化生中间的一个空档期,随着饮邪的祛除,津液的逐步化生,口渴的症状就会随之消失,是小青龙汤发挥作用的证据之一.结论:证明了《伤寒论》升降反作、表寒里热证的病机及治则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梁华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30mL +5%葡萄糖注射液4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有效率为68.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aO2、PaCO2及pH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阻止病情进展.
作者:孟俊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药性温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温”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温性药的基本功能为止痛、活血、祛风、行气、补肾、散寒;温性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炎、抗菌、镇痛、影响心血管系统、抗肿瘤、镇静、祛痰、影响免疫功能、平喘;温性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风湿痹痛、呕吐、跌扑损伤、食少、痰多、遗尿、阳痿遗精、虫积腹痛、脘腹冷痛、痰饮、水肿、咳嗽、尿频、痛经;温性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阳痿、跌打损伤、支气管哮喘、带状疱疹、牙痛、疟疾、胃溃疡、呕吐、胃痛、疥疮、咳嗽、心绞痛、疾痢、百日咳、肝炎;与温性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辛、甘、苦;温性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脾、肾、胃、肺;温性药所含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酯类、有机酸、糖类、无机物、生物碱、黄酮类、氨基酸、苷类、蛋白质.结论:确定药性温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温性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温性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李瑞奇;苗明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世纪教材《中医内科学》“咳嗽”篇历代文献引述出现的问题.方法:对照历代医学文献,就《中医内科学》“咳嗽”篇《黄帝内经》论“咳嗽”成因、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认识,《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十咳”分类,《医门法律》论燥邪伤肺的治疗等文献引述问题进行探讨.结果:《黄帝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甚多,不论外感、内伤,岁气太过与不用,脏腑功能失调,以及针刺中肺,皆可导致咳嗽.《黄帝内经》论述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是承接“三焦咳状”而言,而非承接“五脏六腑之咳”.《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十咳”为除五脏咳外,另五种咳应为“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医门法律》在治疗燥邪伤肺时用“寒”非常谨慎,并未提出“温润”“凉润”之法;在治咳使用劫涩药问题上,《中医内科学》由于引用原著错误而致与原著意思相去甚远.结论:新世纪教材《中医内科学》“咳嗽”篇文献引述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易使学生对咳嗽的内容产生误解,应予以纠正.
作者:陈根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基于治疗前后IL-13、NF-κB p65以及中医证候变化,主观、客观指标合参,客观评价小青龙汤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予以小青龙汤颗粒剂干预4周.详细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血清IL-13、NF-κB p65变化.结果: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率为76.66%,治疗前I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NF-κB p65蛋白及其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治疗后I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NF-κB p65蛋白及其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青龙汤可能通过调控IL-13、NF-κB p65表达,具有明确缓解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用.
作者:谢嘉嘉;梁建华;彭俊杰;曾小玲;林国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应用滋肾骨康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滋肾骨康丸,30 d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有效率为84.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远期复发率为20.0%,对照组远期复发率为26.0%,两组远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骨康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黄振俊;刘广林;陈建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进行穴位封闭注射和西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治疗组用药7d后口服中药肩痹痛消汤,并结合手法治疗,7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有效率为91.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封银曼;邹艳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