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治疗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的研究述评

马瑞娟;苗明三

关键词:短暂脑缺血综合征, 中医药治疗法, 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的特点.方法: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及现代医学防治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病因病机和治疗特点.结果: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治疗短暂脑缺血综合征各有优势和不足,中医药可从多靶点、多种途径防治短暂性脑缺血.结论:中医药治疗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疗效显著,有较大的优势.
中医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益脑活血汤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脑活血汤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术后1-2 d,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恶化即可进行维持正常颅压、营养脑神经、高压氧、肢体功能训练、言语康复训练、心理指导等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脑活血汤,1剂/d,水煎2次混合后共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在治疗3月后统计疗效.结果:①两组FMA评分比较,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两组Barthel评分比较,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脑活血汤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依从性好.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正交试验法优选增免强力颗粒制粒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增免强力颗粒的佳制粒工艺.方法:以喷雾制粒后颗粒的含水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法优选流化床喷雾制粒的佳工艺.结果:流化床喷雾制粒的影响因素程度依次为:A(浸膏相对密度)>B(进风温度)>C(进风量)>D(喷浆速度);佳流化床喷雾制粒方案为:清浸膏相对密度1.25、进风温度80℃、进风量1 500m3/h、喷浆速度40mL/min.结论:确定了增免强力颗粒合理的制粒工艺.

    作者:吴宗耀;任非;张兰桐;孙莉;倪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桂枝人参汤加味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干预研究

    目的:观察桂枝人参汤加味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症关及体质量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以桂枝人参汤加味水提剂,对照组给以罗格列酮片4 mg,每日1次,2月为1疗程,治疗2疗程.观测血脂的变化,比较患者体质量指数和腰臀围指数,并按照症状积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BMI、WHR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的TC、TG、LDL、VLDL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1.0%,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桂枝人参汤加味可调节IR患者脂代谢,减轻肥胖,明显改善IR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西药罗格列酮.

    作者:邱昌龙;杨晓溪;赵舒;喇孝瑾;王志文;王兴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背腰部腧穴罐斑的显色规律

    目的:进行拔罐的基础研究,考察正常人罐斑的显色规律,为建立罐斑图谱提供依据.方法:在正常人背腰部12个部位拔罐10min,分为4组,每组10人,分别采用-0.07 MPa,-0.06MPa,-0.05MPa,-0.04MPa的罐内压强,24h后记录罐斑深浅进行量化评分,分析罐斑的变化规律.结果:在相同拔罐参数下,腰部罐斑显色较深,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压强下罐斑颜色深度呈现-0.06MPa>-0.07MPa>-0.05 MPa>-0.04MPa,但-0.06MPa组与-0.07MPa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人的背腰部左右同名穴位用相同的参数拔罐,罐斑显色应该一致;背腰由于部位不同罐斑的深浅会有差别;罐斑会随罐内负压的增大而变深,当负压增值-0.06Mpa时罐斑加深变慢;研究健康人的罐斑显色规律一定要认真筛选受试者.

    作者:王艳丽;赵喜新;王雪霞;赵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

    目的:探讨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的理论及治疗方法.方法:从冲任、气血与周期论治的多个角度对乳腺增生病进行肝脾论治,或疏肝理脾、调畅气血,或调肝养脾、调摄冲任,或随周期不同调补分治.结果:乳腺增生病为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中医生理、病理等多角度对本病进行分析,认为冲任失调与气郁痰阻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病变虽涉及肝、脾、肾三脏,但又以肝、脾失调为主要病理基础.结论: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任劲松;潘祖健;薛博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苓桂术甘汤对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苓桂术甘汤对Aβ诱导小胶质细胞细胞生成和释放致炎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BV-2小胶质细胞株,Aβ1-42诱导BV-2细胞活化,苓桂术甘汤不同浓度组(10×10-3、1×10-3、0.1×10-3、0.01 ×10-3、1×10-6、0.1×10-6kg/L)进行干预,ELISA法检测各组IL-1β、IL-6及TNF-α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苓桂术甘汤组细胞上清中IL-1β、IL-6及TNF-α含量均有降低,以高浓度(10×10-3、1×10-3)为显著(P<0.01).结论:苓桂术甘汤对活化后BV-2细胞IL-1β、IL-6及TNF-α的的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良好的抗炎作用可能是苓桂术甘汤治疗老年性痴呆的重要依据和机理之一.

    作者:桑锋;周春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柴胡疏肝散联合抗病毒药对慢性丙型肝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联合抗病毒药物对肝郁气滞兼瘀血阻络型丙型肝炎的血清病毒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口服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柴胡疏肝散.结果:①病毒学疗效:治疗组在抑制HCV RNA复制、病毒学标志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肝功能疗效: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肝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舒肝散结合抗病毒能够显著改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学多项指标,提示该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刁青蕊;薛博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骨痹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骨痹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者均采用益气补肾通络法治疗,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18 d为1疗程.结果:40例患者中,显效37例,好转2例,无效1例.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骨痹疗效显著.

    作者:程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王立忠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经验

    目的:总结王立忠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将支气管炎辨证分型论治.结果:风寒袭肺型:治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风热犯肺型:治以疏风清热、肃肺止咳;风燥伤肺型:治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风寒束表型:治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肺脾肾虚型:治以补肺脾肾、止咳定喘.咽源性咳嗽治以疏风润燥、清热利咽之法;支气管扩张治以清肝泻肺、祛痰止血之法;肺炎初期之治宣肺清热、止咳化痰定喘;中期之治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结论:王立忠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经验,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彦杰;郭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重用参附治疗冠心病举隅

    目的:探讨重用人参、附子治疗冠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病案的总结、分析,佐证重用人参、附子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结果与结论:冠心病发病特点,多为阳虚血瘀,故临床多从阳虚论证,重用人参、附子,取得显著临床效果.

    作者:王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荔枝核总黄酮提取测定方法及工艺的优化

    目的:探讨荔枝核总黄酮的测定方法及提取工艺.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10nm处测定.采用正交试验,以荔枝核总黄酮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化提取工艺.结果:建立回归方程.荔枝核总黄酮的佳提取条件为回流提取法,60%的乙醇,固液比为1:10,提取3次,每次90min.结论:该方法能有效提取荔枝核总黄酮,回收率高,简单可行,可作为提取荔枝核总黄酮的优选工艺.

    作者:李伟;杨兆丽;詹利之;林燕芳;张美义;宋健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二苯乙烯苷对大鼠骨密度与骨强度的影响

    目的:检测由何首乌中提取的有效成分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长期给药对大鼠骨密度及骨强度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按剂量150 mg/kg、300mg/kg、600 mg/kg连续灌胃给药90d,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测量大鼠骨密度后,处死取股骨测量骨9骼强度.结果:二苯乙烯苷各剂量组均能增加髂骨段的骨密度,增加髂骨段和肱骨段的骨矿重量和骨矿面积;显著增加骨折力与骨碎力.结论:二苯乙烯苷不仅能够增强骨密度,提高单位面积骨矿的含量及骨矿在组织中的含有面积,增强骨组织对于外力作用的抵抗能力,提高结构韧性与结构强度,为临床有效预防并改善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胡锡琴;禚君;刘冠中;谢人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肛瘘手术失败与复发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肛瘘手术失败与复发进行回顾性研究,提高肛瘘临床手术成功率与减低复发率,减少患者痛苦.方法:对我院2005年2月-2009年2月105例肛瘘再次手术的患者住院病例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复发的病因,分类总结.结果:研究表明,肛痿手术失败的大原因是术后内口处理不当43例,占40.9%;其次瘘管处理不彻底24例,占22.9%;两种原因都存在26例,占24.8%;术后换药不规范及引流不畅8例,占7.6%;异物残留及误诊各2例,占1.9%.结论:对于复杂性肛瘘术前必须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作者:罗敏;智建文;贾菲;聂伟健;寇玉明;李国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温阳益气解毒法联合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述评

    目的:探讨温阳益气解毒法联合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用情况.方法:对近10年来有关温阳益气解毒法联合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用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核苷类似物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病变,延缓乙型肝炎病情进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抗病毒药物.但核苷类似物之容易发生病毒变异、耐药,尤其是E抗原转阴率低的缺点仍未得到根本纠正,需长期服药,核苷类似物结合中医药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核苷类似物与温阳益气解毒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减轻核苷类似物的不良反应并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

    作者:孙雪锋;陈四清;刘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中药导入气流弥散法治疗便秘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中药导入气流弥散法治疗便秘和口服西药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门诊治疗的便秘患者82例,分为气弥组56例(中药导入气流弥散法治疗);西药组26例(口服西药比沙可啶片治疗),分别记录临床症状,经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种方法治疗便秘的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两种方法治疗便秘的有效率和复发率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导入气流弥散法治疗便秘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便秘,且疗效确切,治疗方法无痛苦,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赵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述评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分析了近10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医家对失血性休克的研究成果.结果:中医药治疗失血性休克,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病、辨证相结合,针药合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失血性休克,疗效明显,但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明确.

    作者:邢庆昌;张立俭;胡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土大黄与虎杖的区别

    目的:比较土大黄与虎杖在性状和功效方面的不同,纠正以前文献和临床中混淆的情况.方法:观察土大黄和虎杖的药用植物、药材、饮片的性状,调查临床药效.结果:土大黄与虎杖不是一种中药,性状和疗效都有不同.结论:在文献和临床上对土大黄与虎杖的区别要加以重视.

    作者:陈聚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清代河南荥阳医家的田野考察

    目的:探讨河南历代医家的多元面相,深入理解河南历代医家的区域特点.方法: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考察和个案分析方法,以河南荥阳地区为例,搜集当地现存有关清代以来荥阳医家的民间历史文献.结果:挖掘了许多清代以来河南荥阳医家的家谱、碑刻、墓志等民间历史文献,内容涉及荥阳医家的生平事迹、行医过程、医承关系、学术思想等诸多内容.结论:这些民间历史文献的挖掘有助于丰富河南医家的形象、发现河南医家之间的师承关系及理解河南中医世家形成的内在机制.

    作者:许二平;李永菊;卫向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国医大师李振华成才之路探讨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李振华的成都之路.方法:收集国医大师从年轻治学到成年后的发展路程的丰富资料,介绍了大师的成长历程.结果与结论:国医大师一生成才和治学归纳为五个字:勤、恒、精、博、悟.

    作者:王海军;李郑生;王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三参胃炎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都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1:1)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2 次/d,餐前服;阿莫西林胶囊1.0 g,2次/d;克拉霉素片0.5 g,2次/d,餐后服.7 d后服奥美拉唑胶囊20mg,1次/d,再服用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参胃炎汤,1付/d,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21 d为1疗程,治疗期间禁吃生冷寒凉辛辣厚味食品.结果:①两组有效率:治疗组为88.00%,对照组为72.00%,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抗HP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00%,对照组为64.00%,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参胃炎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幽门螺杆菌有极好的清除作用且副作用少,依从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晋相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医学报杂志

中医学报杂志

主管:河南中医学院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