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萍;陈亚利;武建国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中绝大多数属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其病因诊断及治疗较为困难,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为了探讨免疫因素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6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病人前列腺液中的免疫抑制因子(immunosuppressive acidic protein, IAP)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王增军;尤国才;眭元庚;吴宏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Li P,Chan HC,He B et al.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Gene Found in the MaleReproductive System of Rats. Science,2001,291(5509):1783~1785.生殖道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人们对雄性生殖道天然的宿主防御机制仍然知之甚少.中科院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从大鼠附睾中克隆出一条cDNA片段,命名为Bin1b,全长385bp,ORF为204bp,编码一条68个氨基酸的多肽(包括1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Northern blot和原位杂交证实Bin1b特异性表达于大鼠的附睾头部,与精子的成熟、贮存和防御有关.这条多肽的结构和抗微生物活性与阳离子抗菌肽β-防御素类似,其表达在大鼠性成熟时高,且能被感染上调.Bin1b似乎是一种天然的附睾特异性抗菌肽,在生殖道宿主防御和雄性生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朱培元摘译,黄宇烽审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与输精管结扎的关系. 方法: 调查60岁以上男性农民570人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L)、大尿流率(MFR)、前列腺体积(V)及残余尿(R)等指标,其中作过输精管结扎者140人. 结果: 输精管结扎者BPH发病率(27.1%)明显低于未作结扎者(47.9%),两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 结论: 输精管结扎对BPH的发生有阻遏作用.
作者:莫乃新;吕忠;吴莲芬;戎亚雄;周赛萍;杨静芳;吴斌;丁儒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口服佐洛复结合行为疗法治疗早泄的效果. 方法: 52例病人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记录病人用药前后的射精潜伏期和夫妻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 结果: 52例病人射精潜伏期延长(P<0.01),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 结论: 口服佐洛复结合行为治疗是治疗早泄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戴继灿;李连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筛选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 方法: 应用改良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不同发育期小鼠(1周龄至4周龄)睾丸精曲小管进行差异表达的研究,对其中一个在1周龄小鼠中高表达的cDNA片段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并与基因文库中的己知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 发现该片段与小鼠潜在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LTBP-3)基因的部分序列95.4%同源. 结论: LTBP-3基因在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郑英;李建民;王黎熔;周作民;林敏;沙家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近2年来用疣克净(0.5%鬼臼毒素酊,辽宁华卫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外涂、CO2激光碳化及外科多功能治疗机烧灼配合干扰素局部注射3种方法治疗男性生殖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80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应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输精管复通是目前计划生育的难点,我院自1988年以来配合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31例输精管复通手术,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31例病人,年龄28~42岁,均有生育史,输精管结扎术后2~13年.手术方法: ①切开阴囊找到双侧输精管残端,分别游离0.5~1.0cm,找出输精管内膜.推注生理盐水以证实输精管的自然管腔;②用麻醉置管的细塑料管作为支架,一端置于远侧输精管腔内0.8cm左右,另一端从近侧输精管腔内穿过2.5cm后引出,建立皮下通道,置于体外;③用8-0线间断吻合输精管内膜,缝合8~10针.用5-0线缝合全肌层6~8针.关闭手术野,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以防感染.术后12d拔出支架细管,术后20d检测精液,若找到正常精子说明手术成功.2 结果与讨论输精管内膜吻合理想是输精管复通的关键,在术中放置支架细管有利于输精管内膜吻合整齐,支架细管留置12d可使输精管内膜充分修复.此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所有病人首次均行单侧输精管复通术,结果28例恢复生育能力.其余3例再行对侧输精管复通术,其中2例恢复生育能力,失败的1例经输精管造影检查为性病所致近端输精管闭塞.
作者:陈进国;张扑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复发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很少见,近年来我院收治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例病人,年龄51~78岁,平均64.8岁,均因前列腺增生症在我院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摘除腺体完整,大小约3.0cm×2.0cm×2.5cm~4.5cm×4.0cm×3.0cm.4例呈结节状,病理为前列腺增生,术后症状消失.3例症状复发,其中尿频尿痛1例,尿频伴排尿困难1例,尿液混浊和大便变细1例;2例无症状.2次诊断间隔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1.8年.5例均行肛诊检查,前列腺样物Ⅰ°3例,Ⅱ°1例,Ⅲ°1例;质地稍硬2例;伴有压痛2例.5例均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4例为腺体增生,1例为纤维平滑肌增生.2例无症状者未治疗,其中1例在术后1年半死于梗阻性黄疸,另1例至今无症状;2例药物治疗症状缓解;1例再次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2 讨论开放手术后前列腺增生的复发率为1.5%~3.8%[1, 2].我院近10年共行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480例,其中5例复发,复发率为1.0%.本文2例无症状,1例症状与前列腺增生关系不大,但均为活检病理证实,表明前列腺增生复发并非都出现典型症状.首次手术时病人年龄较轻,增生腺体较小,呈结节状,容易导致前列腺增生复发[3].本文病人首次手术平均年龄63.2岁,摘除的前列腺都不大,4例呈结节状.年轻病人前列腺组织中腺上皮成分较多,增生腺体界限不清[4],残留腺体细胞的机会增多.因此复发性前列腺增生多以腺体为主,本文4例为腺体增生.对无症状者可以观察,症状轻者给予药物治疗,本组2例间断药物治疗至今10年无发展.梗阻症状严重者,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是较好的治疗方法,本文1例再次手术能分清腺体与包膜界限,术中未输血.
作者:刘玉强;郑宝忠;亓天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类精液具有凝固并在短时间液化的特点.精囊分泌的Semenogelin和纤维连结蛋白是精液凝胶的主要成分,前列腺特异抗原及一些蛋白酶类与精液液化有关.纤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维蛋白等也与精液液化过程有关.
作者:胡毓安;徐建平;黄宇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长期以来,临床上公认包皮环切后常规口服己烯雌酚片可防止阴茎勃起后出血、疼痛及切口裂开.本文通过对比两组包皮环切后阴茎勃起指标及出血情况,进一步探讨了环切术后使用己烯雌酚的意义.
作者:谢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阴茎海绵体内注射前列腺素E1(PGE1)具有疗效佳、安全、副作用小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原因所引起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而对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性ED报道较少.本文旨在通过观察阴茎海绵体内注射PGE1治疗DM性ED的情况,探讨其疗效、副作用及影响因素,为治疗DM性ED寻找一有效安全的方法.1 资料与方法
作者:王为服;张元芳;沈稚舟;史虹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Miller MA,Nguyen VQ,Lee MH et al.A Sperm Cytoskeletal Protein that Signals OocyteMeiotic Maturation and Ovulation.Science,2001,291(5511):2144~2147.与多数动物一样,线虫卵子在受精前停留在减数分裂前期.精子能促使其继续减数分裂进程,并使性腺鞘细胞象平滑肌一样收缩排卵.作者证实主要精子骨架蛋白(major spermcytoskeletal protein,MSP) 具有促使卵子成熟和性腺鞘细胞收缩的双向信号分子功能.同时MSP在精子的运动中起着类似肌动蛋白的作用.在进化过程中,MSP在生殖中获得细胞外信号和细胞内骨架的双向功能.在植物、真菌和其他动物中也发现了MSP样蛋白,推测在其他种属中存在相似的信号功能.(徐建平摘译,黄宇烽审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男性生殖道感染会损害精子的功能而导致不育,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的结果为生殖道多种感染及其免疫反应对病人生育的影响提供了证据.新的研究表明,一些免疫活性分子(细胞因子及活性氧等)在分子水平上参与了生殖道感染对精子功能的损害作用.
作者:白文俊;朱积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与精子发生障碍相关的细胞遗传学原因. 方法: 对174例少精子症、无精子症的病人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结果: 72例无精子症病人中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病人13例(18.1%),主要涉及性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102例少精子症病人中,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病人5例(4.9%),主要涉及常染色体某些片段的倒位、易位. 结论: 性染色体畸变导致精子发生障碍为严重,常染色体的某些片段断裂点也可能影响精子发生.
作者:崔英霞;王咏梅;徐建平;黄宇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输精管栓堵术是男性绝育技术之一,因操作不当,临床可见栓子在输精管壁和输精管外,但栓子经皮溢出体外罕见报道.笔者曾遇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人,男,47岁,济南市历城区农民.于1989年行输精管栓堵术,术后无疼痛、发热,局部无肿胀.3个月后在复查时发现精液中有精子,于是女方带环避孕,至今未再孕.半年前无意中发现阴囊右侧有一黄豆大小的结节自阴囊深部向皮肤方向移动,于2个月前结节到达皮下,此间无阴囊肿痛及发热.1个月前结节部皮肤隆起,触之较硬,有触痛.由于经常挤压,于半月前局部出现轻度红肿,疼痛随之加重,表皮溃破,流黄水,经口服抗生素、换药治疗无效,于2000年7月3日来我所就诊.查体:阴囊右外侧阴茎根部下方约1cm处有1cm×1cm×1cm结节,高出皮肤,触之较硬,局部轻度红肿,皮肤溃破,有黄色分泌物;双侧睾丸大小正常,无触痛;双侧附睾较饱满;左输精管栓子处结节约0.5cm×0.5cm×0.5cm,右输精管未触及栓子,管壁光滑.皮肤结节处分泌物镜检无白细胞;精液检查:精子密度为12×106/ml.在常规消毒下清除病灶时,触及一较硬且游离的结节,钳夹取出,见结节呈扁圆形,0.5cm×0.5cm×0.3cm大,质硬.将结节清洗后见其呈淡黄色,半透明,确定为栓堵剂(MPU)栓子.经口服抗生素、换药,伤口愈合.2 讨论在行输精管栓堵术时,要求准确穿刺输精管管腔注入栓堵剂,方能真正起到节育效果.本例可能由于手术者操作不熟练,穿刺针未能刺入管腔,注入栓堵剂后,栓子不能被输精管固定,故在体内出现移动,当移向体表时,栓子穿透皮肤排出体外.
作者:陶国振;樊云井;刘锦云;王济青;邱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过去的5~10年里,医学领域中很少有像生殖医学那样发展迅速,特别是使用卵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技术治疗男性不育及先进的外科附睾和睾丸取精术.这两项重大技术进步彻底改变了原先不可治愈的睾丸衰竭(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射精障碍或不可修复的梗阻性无精子症.那些患有非常严重的不能用特殊方法和手术治疗的不育男性,现在有机会利用他们仅有的几条精子做起其生物学子女的父亲.讨论了辅助生育的各种先进的精子取出术,重点讨论技术和安全性.每一技术有其特殊的医学适应证、功效和局限性.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精液分析是判断和评估男性生育能力基本和重要的检查方法.目前临床实验室普遍使用经典的人工分析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较大,也降低了报告的客观性和可比性,给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带来了困难.克服人工误差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现代技术对精液各种参数进行客观检测.计算机辅助精子质量分析(computer-aided sperm analysis,CASA)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精子质量的临床检验,通过对精子动(静)态图像中精子特性的全面分析,为临床提供有关精子质量各项指标的准确数据,检测过程迅速,项目齐全[1].我们采用国产CASA系统对200例精液标本进行了分析,并随机选择其中30例同时与人工分析方法对照,以探讨CASA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燕;郭贤坤;聂勇;翟文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上对不育症和性病病人用阴道(女)或尿道(男)分泌物进行淋病奈瑟菌或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检查报道较多,对未婚人群感染情况报道较少.笔者1999年8月~2000年1月对济南市6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建材学院、山东财政学院、济南大学)在校未婚男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旨在了解该人群精液淋病奈瑟菌和UU感染情况及阳性者精液常规参数的改变状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曲继英;刘新菊;苏启昌;张会珍;徐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而特异的沙眼衣原体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方法: 用PCR扩增517bp的沙眼衣原体种特异性基因片段并标记成探针,建立DNA探针杂交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方法.结果: 探针只与沙眼衣原体L2、TE55株DNA呈阳性杂交斑点,与其他两种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淋病奈瑟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白色念珠菌DNA斑点膜无阳性杂交信号.从100例慢性宫颈炎和前列腺炎病人生殖道分泌物中检出阳性22例,阳性率22%. 结论: 建立的DNA探针检测沙眼衣原体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批量临床标本的检测.
作者:王卫萍;陈亚利;武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有效的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生发泡的分离方法,并使之在构建的非细胞体系中发生减数分裂的重新启动. 方法: 采用直接取核法获取卵母细胞生发泡,用同步化的HeLa细胞裂解液构建非细胞体系,将游离的生发泡培养在裂解液中,并加入荧光染料Hoechest 33342,观察染色质的变化情况. 结果: M期裂解液可以诱导生发泡的染色质出现凝集现象,而G2期早期的裂解液无此现象发生. 结论: 用直接取核法可成功分离出游离的生发泡,且它们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和体内一样发生染色质凝集现象.
作者:戴谷;李朝军;毕春明;陈彦;吴耀春;张锡然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