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华青;孙晓敏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艾滋病合并PC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该病以发热伴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等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和特征,而影像学改变呈双肺弥漫渗出性病变、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还可见局限性渗出性病变、胸腔积液等.结论:结合HIV感染病史,加强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知识的认识、及时的诊断性治疗是正确诊断的主要措施.复方新诺明是治疗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赵丽惠;杨智彬;曾荣昆;梅光涛;孔庆芬;李阳;杨艳霞;王聪;熊云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和信息化也逐渐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在医院的管理中,也逐渐的由开始的人工管理向计算机管理转变.然而在医院的管理中,医院的档案管理作为其主要管理环节,在医院的管理上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医院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针对这些问题上,主要做以下论述.
作者:王海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近年来随着门诊手术的广泛开展,门诊麻醉的风险也日益增加.本文重点探讨影响门诊麻醉安全的患者因素、麻醉因素、手术因素及其它因素,并就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进行探讨.
作者:李国宏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尿素是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由肝脏合成主要通过肾脏排出.血清尿素的测定是临床上用于诊断和观察各种肾脏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尿素浓度处于各个不同的医学决定水平有着不同的临床意义.并且尿素的检测对慢性肾脏疾病的病程、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均有意义,但它并不是肾功能损伤的特异性指标[1].以往测定尿素采用尿素氮报告结果,但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能够确切反映肾功能、体液渗透压等有效成分实为尿素而非为尿素氮.固现推荐统一采用尿素报告结果.换算公式为:1 mmol/L尿素氮=1/2mmol/L[2].
作者:刘显川;向彬彬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209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饮食治疗、控制血压等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手段.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44%.对照组总有效率78.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肾功能及血红蛋白变化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配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可提高有效治疗率,临床可供参考采用.
作者:景瑞孝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0年5月收治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患者1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三联疗法;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口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72.7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32%;观察组未出现一例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采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可以取得与三联疗法相当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施益飞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手术室护理配合体会,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LC患者护理配合.结果: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无中途转开腹、术后感染、出血及电灼伤.结论:细致、周到的护理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和保障.
作者:李玉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用一次性输液器为鼻饲病人输入营养液时,常因营养液浓度及粘稠度高,一次性输液器管腔及过滤器小堵管而烦恼,堵管后就不停的冲管甚至重新置管,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还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现在介绍一种简单而又不易堵管的方法.
作者:张瑞瑶 刊期: 2011年第16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它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是专门为静脉输液设计的一种新器械.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不仅为患者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痛苦,保护了静脉,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
作者:方莉荣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总结阑尾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0例阑尾肿瘤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20例阑尾肿瘤经病理证实,阑尾良性囊肿6例,14例阑尾恶性肿瘤.结论:阑尾肿瘤临床比较为少见.阑尾肿瘤分阑尾良性肿瘤和阑尾恶性肿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应以回盲部或右半结肠切除为主,术后辅以化疗等,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则预后不良.
作者:叶正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方法对60例病人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和延长按压的时间、增加按压力度,排除其他因素实施后,观察病人皮下出血的情况.结果试验组选择腹部即脐周围注射部位,应用垂直褶皱的注射方法,延长按压的时间、增加按压力度,排除其他因素,其皮下出血的情况较对照组轻.结论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皮下出血有明显的好转作用.
作者:张姗姗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止血压迫器进行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对88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使用压迫器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结果:使用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挠动脉穿刺点止血,可减少并发症,出血少,痛苦小,操作简单,术后不受限制.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点.
作者:谢宝莲 刊期: 2011年第16期
随着新时期医学的迅猛发展,临床实践教学在面临很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本文针对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陈述与分析,对临床实践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理论依据以及指导方向,以期使临床实践教学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在新形势下长远发展.
作者:牛彦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临床诊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体会及其效果观察.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2011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68例,其诊断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随机把患者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30d后,采用常规剂量的对照组心肌再梗死7例,心源性死亡2例,卒中3例,心力衰竭3例,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1.2%;大剂量组出现心肌再梗死2例,心源性死亡1例,卒中1例,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在溶栓前短期内应用,可使心肌梗死后心肌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卒中等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范永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本文介绍了风险评价的常用方法,并结合工作实际,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口腔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价,认为责任风险和诊断风险是口腔诊疗风险中的主要风险,为进一步的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
作者:禹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老年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体会.方法对来自我市13个社区的确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48位老人在我院接受的治疗进行跟踪观察和治疗体会进行总结.结果经过5个月的临床治疗和跟踪调查,大多数患者病情相对稳定,血压下降,糖尿病病症减缓,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极少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此外,保持按时服药、适当锻炼、控制饮食等有助于患者控制病情,增强疗效.结论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运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钙离子拮抗剂(G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合用,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练华叶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疗效和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6例癫痫患儿采用拉莫三嗪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1.67%,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8.20±5.80分,高于治疗前的48.17±7.08分(P < 0.05).结论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临床效率高,不良反应少,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泓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施治对痊疮的治疗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0年11月月就诊于我科的142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医治疗组86例采用辨证方剂施治,配合面膜治疗,西医治疗组56例采用红霉素、维生素B6、外用洗剂治疗,10天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后总结疗效.结果:中医治疗组治愈55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治疗有效率为88.4%;西医治疗组治愈25例,有效15例,无效16例,总治疗有效率为71.4%,中医组疗效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疗效可靠,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张传文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疗效.方法:何炎燊甲流夏季方口服配合西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40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调节免疫功能,缓解临床症状,退热的作用.
作者:余沛扬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40例患儿使用情况的观察,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率和护理工作的质量.方法:根据患者本身的实际情况,如患儿的年龄、患儿静脉具体情况和患儿每次的输液量,进行选择合适的留置针.由于患儿的年龄情况在护理时要格外严谨.本实验将针对患儿静脉的具体情况选择进行穿刺的静脉,选取合适的留置针,选择适当的进针方法.结果:在40例患儿中有有2例患儿发生导管堵塞的情况,其余的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情况均良好.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可以减少对血管穿刺的次数,减小了对患儿的血管刺激性,减少发生液体外渗的情况,并且针头不会轻易的脱离血管,对于年龄特别小的患儿能随时对其进行输液治疗,减少患儿对输液的恐惧心理.
作者:张素敏;郑雪明;杨林;杨得志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