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超声特征联合BRAF V600 E基因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陆欣贤;丁炎;张雨;周锋盛;刘晓;秦安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癌, 乳头状, 超声检查, BRAFV600E基因, 中央区淋巴结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uPTC)的超声特征、BRAF V600E基因检测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53例uPTC患者灰阶超声参数、BRAF V600E基因以及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uPTC患者原发灶声像图超声参数、BRAF V600E基因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构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uPTC患者性别(男)、病灶部位(下极)、肿瘤大直径(>10 mm)、侵犯包膜、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病灶数目、纵横比、边界、肿瘤回声、微钙化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对侧淋巴结转移转移无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2.784)、侵犯包膜(OR=4.183)、BRAF V600E基因突变(OR=6.273)、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6.85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预测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95%CI 0.719~0.963),当取约登指数大时,其预测敏感性74.38%,特异性88.59%.结论 男性uPTC患者伴被膜侵犯、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危险因素时,应警惕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可采取积极的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以减少复发及再手术时的风险.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LGR5、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LGR5、Nanog基因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航空总医院132例结肠腺癌、60例结肠腺瘤、72例因其他良性病而行结肠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腺癌及腺瘤组织中LGR5、Nanog的表达,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随访.结果 ①LGR5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在细胞膜也有少量表达,Nanog则主要定位于细胞核.LGR5在正常组织、结肠腺瘤、结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6.7%、26.7%、63.6%.Nanog的阳性率分别为19.4%、33.3%、71.2%.LGR5、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结肠腺瘤及正常结肠组织(P<0.05),但在结肠腺瘤与正常结肠组织之间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以β-actin为内参蛋白,LGR5、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结肠腺瘤组织(均P<0.05).③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结肠腺癌患者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LGR5、Nanog表达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结肠腺癌患者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LGR5、Nanog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Log-rank检验示LGR5(-)组患者生存率高于LGR5(+)组(χ2=4.603,P=0.031),Nanog(-)组患者生存率高于Nanog(+)组(χ2=13.870,P<0.001).结论 LGR5、Nanog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潜在因子,未来可针对结肠腺癌中高表达LGR5、Nanog等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常戈鋆;陈利娟;陈慧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抵钉座体外置入法经肛门外翻切除标本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抵钉座体外置入法在经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近期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肛肠外科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行抵钉座体外置入法经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部无辅助切口手术(NOSES组),26例行传统腹壁小切口取标本手术(LAP组).并对其术中、术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共5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环周切缘情况、术后随访情况及术后肛门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LAP组相比,NOSES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更短,术后疼痛评分、额外镇痛药物使用率更低,住院费用更少,患者对术后腹壁外观满意程度更高(均P<0.05).结论 抵钉座体外置入法经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近期疗效满意,且在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腹壁外观更加美观等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胡军红;周世灿;张权;王晨宇;张军杰;葛政;李柄辉;李兴旺;林旭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超声特征联合BRAF V600 E基因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uPTC)的超声特征、BRAF V600E基因检测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53例uPTC患者灰阶超声参数、BRAF V600E基因以及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uPTC患者原发灶声像图超声参数、BRAF V600E基因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构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uPTC患者性别(男)、病灶部位(下极)、肿瘤大直径(>10 mm)、侵犯包膜、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病灶数目、纵横比、边界、肿瘤回声、微钙化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对侧淋巴结转移转移无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2.784)、侵犯包膜(OR=4.183)、BRAF V600E基因突变(OR=6.273)、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6.85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预测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95%CI 0.719~0.963),当取约登指数大时,其预测敏感性74.38%,特异性88.59%.结论 男性uPTC患者伴被膜侵犯、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危险因素时,应警惕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可采取积极的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以减少复发及再手术时的风险.

    作者:陆欣贤;丁炎;张雨;周锋盛;刘晓;秦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局部皮瓣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在修复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缺损部位、面积和形状选择皮瓣类型.6例采用叶状皮瓣,3例采用菱形皮瓣,4例采用V-Y推进皮瓣于广泛切除术后行局部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缺损.结果 1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处理后延迟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经6~28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均佳.尚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 局部皮瓣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修复重建的方式效果确切,可达到佳修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原;张本源;夏铁男;张芷豪;邱恩铎;张晓晶;商冠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增生管理策略变迁

    子宫内膜增生是指子宫内膜腺体的不规则增殖,同时伴有腺体、间质比例增加的器质性疾病.这种疾病通常是由于生殖内分泌紊乱所导致,与长期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子宫内膜增生的处理与管理的观点有所更新和改变.文章结合相关文献,主要围绕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变化、诊断性刮宫术指征的变化、子宫内膜增生管理观点的改变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作者:陈继明;施如霞;肖惠超;刘俊玲;陆冰颖;吴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016~2018年中国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评价

    目的 了解我国2016年至2018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CPGs)的现状并采用AGREE-China工具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为我国规范制定结直肠癌CPGs提供参考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明确的推荐意见.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4个中文期刊数据库,搜集我国制定的结直肠癌CPGs,检索时限为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采用AGREE-China评价纳入的中国结直肠癌CPGs的质量.结果 共纳入10部指南.指南在AGREE-China 5个领域平均得分如下:科学性与严谨性为21.10%,有效性与安全性为5.00%,经济性为6.00%,可用性与可行性为63.97%,利益冲突为0.结论 我国结直肠癌CPGs总体质量不高,大部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在今后指南制定中要特别注重指南制定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有效性与安全性和经济性,提高对利益冲突的关注,并及时对指南进行更新修订.

    作者:周世灿;张权;李兴旺;王晨宇;张军杰;葛政;胡军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下腹部外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全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右半类NOSES术)

    目的 探讨下腹部外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全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期间34例实施下腹部外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全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4~295(中位数176)min;出血量10~100(中位数30)ml;肿瘤大小1.1~9.5(中位数4)cm;下腹部外横内纵小切口长度4~7(中位数5)cm.患者术后排气时间18~96(中位数38)h,术后镇痛时间26~46(中位数36)h,术后住院时间4~11(中位数6)d.术后腹腔感染2例,均未出现吻合口漏等其他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无二次住院患者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1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下腹部外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陈海鹏;马晓龙;卢召;周思成;赵志勋;关旭;周海涛;梁建伟;刘正;姜争;杨明;王锡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康复进程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3月,河南博爱县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85例早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5d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时长、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较对照组少,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5 d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恢复.

    作者:陈海平;皇甫保国;崔建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孙氏减孔直肠癌NOSES手术4例报道

    目的 探讨肿瘤上方先切断肠管裁剪系膜联合直肠残端腔内支撑牵引法完成减孔直肠癌NOSES手术(命名为孙氏减孔直肠癌NOSES手术)操作的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对4例术前评估均适合行NOSES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采取肿瘤上方切断并裁剪系膜后直肠残端腔内支撑牵引的方法完成直肠癌减孔NOSES手术.结果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46~71岁;肿瘤距离肛门5~10 cm.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23.0±21.3)min,术中出血量(76.2±17.3)ml.术后恢复顺利,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于6日内康复出院.结论 肿瘤上方先切断肠管裁剪系膜联合直肠残端腔内支撑牵引法完成减孔直肠癌NOSES手术安全可靠,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苏同荣;张路遥;高锋;孙东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乳头状肾细胞癌60例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疗及预后因素,提高对疾病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7~80岁;病变位于左肾34例,右肾26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44例,保留肾单位手术16例.用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均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其中Ⅰ型35例,Ⅱ型25例.肿瘤平均直径5.0 cm(1.9~12.0 cm).肿瘤TNM分期:pT1~T2期51例,pT3~T4期9例.Fuhrman分级:Ⅰ~Ⅱ级49例,Ⅲ~Ⅳ级11例.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6例伴有癌栓,5例发生远处转移,6例死亡.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分型、是否有远处转移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P<0.05).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是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肾细胞癌少见类型,Ⅱ型比Ⅰ型预后差,病理级别与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总体预后较好.

    作者:李世杰;陈小楠;吴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局部晚期鼻咽癌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铂类同期放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明确鼻咽癌铂类同期放化疗疗效与肿瘤组织中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1,ERCC1)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肿瘤科经活检诊断为鼻咽低分化鳞癌的初治患者,放化疗前通过RT-PCR测量肿瘤组织中ERCC1 mRNA表达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顺铂单药同期放化疗,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查,评估疗效,分析铂类药物化疗短期疗效与ERCC1 mRNA表达水平间的关系.结果 共78例患者纳入研究且可评价,其中完全缓解占65.38%,部分缓解占24.36%,疾病稳定占5.13%,疾病进展占5.13%;有效率89.74%,疾病控制率94.87%.ERCC1 mRNA在肿瘤组织的平均表达水平为1.216,患者的年龄、性别和TNM分期与ERCC1 mRNA表达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前肿瘤组织中ERCC1 mRNA低表达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高表达者(P<0.05).结论 ERCCl 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铂类同期放化疗短期疗效间呈负相关关系,可预测铂类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效果.

    作者:冯成军;吴梦馨;韦晓谋;杨慧;陈绍俊;黄海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质量控制

    随着对盆腔解剖和直肠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保留肛门,保肛手术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直肠癌常用的术式.高质量的手术需要同时在肿瘤学和功能学方面使患者受益,因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需兼顾肿瘤根治和肛门功能.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安全的远切缘和环周切缘是保证肿瘤学效果的关键,能够有效降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而保留更多的肛门括约肌以及术中对盆腔植物神经的保护则是改善术后肛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卫;朱晓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白藜芦醇治疗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多酚化合物,有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衰老,抗炎,抗癌等作用.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白藜芦醇作用于结直肠癌的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白藜芦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杜沅原;井昶雯;吴建中;马蓉;冯继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直肠癌外科手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但根治性手术切除依然是直肠癌治疗的首选方案.直肠癌外科手术的方式经历了萌芽、成熟、注重保护功能、器械改进、理念革新、微创化、多学科诊疗的过程,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随着临床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组织工程、干细胞技术以及远程通讯、人工智能、激光手术器械、神经定位导航系统等生物工程学的发展,直肠癌手术必将从以往的毁损性切除、修复,进入重建、再生医学的阶段.手术方式的创新也向人性化、个体化、微创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手术方式的发展也只有在满足患者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

    作者:江滨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一例

    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好发于涎腺组织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但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内外也仅有少数病例报道.2017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收治了1例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患者,经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为提高对肺多形性腺瘤的认识,该研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分析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赵晨;张奇伟;卫聪慧;姜文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环状RNA在神经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1种特殊的内源性非编码RNA,由前体RNA的3′末端与5′末端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环状结构.主要通过可变剪接、转录调控、编码蛋白、抗病毒免疫反应、微小RNA(microRNA,miRNA)海绵作用等发挥作用.circRNA在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基因芯片的问世,circRNA有望成为1种诊断神经胶质瘤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也可为预防、靶向治疗神经胶质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戚前生;赵红;刘建雄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的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Ⅰ期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定期复查的251例Ⅰ期肺癌患者病历资料,对术后复发转移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1例患者中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47例,复发转移率18.7%;中位随访时间43.1(9.5~97.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是否化疗、肿瘤大径、胸膜侵犯及脉管癌栓的术后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清扫淋巴结个数(≤15个和>15个)以及不同的术前血清CEA浓度(>5 ng/ml和≤5 ng/ml)术后复发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清扫淋巴结≤15个及术前血清CEA浓度>5 ng/ml为肺癌术后复发转移高危因素.结论 术前血清CEA浓度>5 ng/ml及清扫淋巴结≤15个患者,术后应积极随访.

    作者:姚源山;华青旺;沈海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江苏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