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气血理论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中医药防治

刘晶;徐浩

关键词: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保留, 气血理论, 中医药, 防治
摘要: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死亡率甚至与恶性肿瘤相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作为心力衰竭的常见类型之一,是目前心血管病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使得其防治仍缺乏有效策略.根据HFpEF的现代病理生理学改变,结合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进展,从传统中医气血理论分析HFpEF的发病机制,可望为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HFpEF提供新思路.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病人冠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相关因素,为AMI危险分层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病人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PCI术后即刻ST段回落情况分为回落完全组(ST段回落≥50%)和回落不全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ST段回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1例(22.8%)AMI病人PCI术后即可ST段回落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ST段回落不良与病人年龄(≥70岁)、左前降支病变、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拮抗剂应用和总缺血时间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3.3,95%CI:1.2~11.6,P<0.05)、未应用GPⅡb/Ⅲa拮抗剂(OR=2.9,95%CI:1.4~9.6,P<0.05)和总缺血时间较长(OR=1.7,95%CI:1.2~3.9,P<0.05)是AMI冠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I术前未应用GPⅡb/Ⅲa拮抗剂且存在缺血时间较长的高龄病人是ST段回落不良的高危人群.

    作者:刘翠华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单用和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56例,按照入院顺序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单药组与联合组,各128例.入选病人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单药组病人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日100 mg,联合组病人在单药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每日75 mg,疗程2周.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及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及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χ2=11.13,P<0.01).治疗前两组病人NIHSS和ADL评分、GMP-140水平、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NIHSS和ADL评分、GMP-140水平、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各组治疗前水平;与单药组比较,联合组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

    作者:王坤;段毅;王军英;赵平平;张云书;陈立峰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OSAHS对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病人血压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血压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118例,根据有无OSAHS分为单纯主动脉夹层组(A组)41例,主动脉夹层合并OSAHS组(B组)77例.B组再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分为轻度OSAHS组(B1组)32例、中重度OSAHS组(B2组)45例.比较血压、血氧参数,并分析血压参数与呼吸睡眠相关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B组腰围、体重指数及24 h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显著高于B1组;平均血氧饱和度、低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收缩压(SBP)夜及脉压夜显著高于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SBP非杓形比例显著高于B1组,B2组SBP夜间血压下降比例显著低于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病人中,白天血压[SBP/舒张压(DBP)]与体重指数(BMI)(r=0.26/0.22,P<0.05).夜间SBP与AHI相关(r=0.26,P<0.05).B2组病人SBP夜及脉压与AHI相关(r=0.57/0.45,P<0.05).结论 OSAHS对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病人血压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夜间SBP及夜间脉压升高,SBP非杓形比例高,OSAHS病人夜间发生缺氧,这可能是合并OSAHS的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病人收缩压波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陈向荣;孟庆国;别自东;王竟靖;沙勇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监测脑胶质瘤复发和治疗后反应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在监测脑胶质瘤复发和治疗后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6例脑胶质瘤病人(15例脑胶质瘤复发,11例治疗后反应)在同步放化疗结束2个月内行头部常规MRI扫描、增强扫描及多b值弥散加权扫描,通过IVIM软件的双指数模型,对图像后处理得到standard ADC、slow ADC(D)、fast ADC(D*)、fraction of fast ADC(f)的伪彩图,分别测量病例异常强化区standard ADC值、D值、D*值、f值.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各参数值是否存在差异,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估各参数值在脑胶质瘤复发和治疗后反应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 复发组强化病灶standard ADC值、D值低于治疗后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当standard ADC值、D值曲线面积分别为0.703、0.788时,其阈值分别为1.166、0.631,敏感性分别为54.5%、81.8%,特异性分别为86.7%、73.3%;复发组的强化病灶D*值、f值均高于治疗后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当D*值、f值曲线面积分别为0.752、0.758时,诊断阈值分别为2.642、0.693,敏感性分别为66.7%、81.8%,特异性分别为81.8%、66.7%.结论 IVIM可监测脑胶质瘤复发和治疗后反应,为脑胶质瘤病人在临床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作者:王斌;张辉;王效春;谭艳;秦江波;王乐;李丽娜;雷颖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颅内动脉钙化与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脑小血管病(CSVD)是引起痴呆的常见病因,是脑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主要由颅内小动脉病变所致.近年来,关于脑大小血管病变的相关关系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对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颅内动脉钙化与脑小血管病之间的影像学相关关系及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相振宇;蔡强;唐笑先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新药上市后临床再研究是对已上市药品在广泛使用条件下,对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安全性、有效性、药物经济学、改进给药剂量以及是否有推广价值等进行全面科学评价.通过全面系统评价,弥补药品上市前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和用药的不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数据和依据,使病人在治疗中以小的代价获得大的利益,这对提高我国临床治疗水平和医疗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1类生物新药-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上市后IV期临床研究为例,阐述药品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作者:吴丹勇;李景悦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VEGF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型)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入选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中药稳斑汤,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汤剂治疗及体外反搏,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血清VEGF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VEGF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组治疗后血清VEG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中西医结合联合体外反搏能改善冠心病(痰瘀互结型)病人临床疗效,增加血清VEGF,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作者:姜丹;宫丽鸿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胺碘酮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胺碘酮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4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94例心律失常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律失常病人使用胺碘酮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可行性高,有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

    作者:刘琼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不同类型高血压红细胞参数的比较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高血压人群的血常规变化.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5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体检者1 807名,详细记录病史,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等,检测血常规、生化、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应用Coulter LH78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指标,根据健康状态和血压值分为4组,健康组(n=1 164)、双期高血压组(n=282)、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n=117)、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n=244),将4组红细胞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双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3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双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3组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均明显低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分别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明显低于双期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RDW-CV(OR=3.470,P=0.000)、HGB(OR=0.328,P=0.000)是收缩压的独立危险因素;RDW-CV(OR=1.676,P=0.000)、HGB(OR=0.226,P=0.000)是舒张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DW-CV、HGB是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在降压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更好地控制血压,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欢;胡元会;封锐;石晶晶;杜柏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脑卒中后抑郁中医辨证分型概述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常由于脑卒中病人运动障碍而导致抑郁发生,其病因及疾病机制较为复杂,常虚实夹杂,其中医辨证分型复杂,目前无统一分型标准,导致中医中药治疗PSD缺失治疗依据.查阅中国知网相关文献后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从五脏六腑失调辩证;二是按病理产物辩证;三是按脏腑失调与病理产物交织致病分型;通过辩证分型,使临床工作者临证时易分清主次,针对主要矛盾进行治疗,同时为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

    作者:刘泰;林泯儒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贵州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罹患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5年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罹患因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调查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对先天性心脏病组和对照组儿童的亲生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对所有调查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及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贵州地区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的危险因素.结果 筛选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相关的5个危险因素,分别是心理应激(OR=5.625)、呼吸系统感染(OR=5.289)、孕早期主被动吸烟(OR=4.142)、孕早期有害物质暴露(OR=3.731)、长期食用中草药(OR=2.226).结论 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为本地区主要病种,怀孕初期是胎儿动力器官即心血管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若孕妇在该阶段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毒素物质的损害、主被动吸烟及长期食用中成药易导致胎儿心脏畸形.

    作者:王晓纲;司晓云;冉迅;熊国宝;莫显刚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目的 研究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卫生经济学结果,总结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的优劣.方法 依据配对、对照原则选取2010年2月-2015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脑出血病人8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行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病人为微创组(40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病人为开颅组(40例).通过Excel表格记录病人并发症、手术时间、引流拔除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术前和术后21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国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等,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比较组间及组内差异.结果 ①微创组35例获救,开颅组36例获救,两组术后并发症(应激性溃疡、再出血或新颅内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肺栓塞、死亡)发生率接近(P>0.05).②与开颅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住院总花费少(P<0.05);两组引流拔除时间相当(P>0.05).③两组术前和术后21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接近(P>0.05),且术后21 d优于术前(P<0.05).④两组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生活自理、轻度功能障碍、中度功能障碍、重度功能障碍)情况接近(P>0.05).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术能有效治疗大量脑出血,相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住院花费少等优势.

    作者:王洪流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血清尿酸及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及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入院当天、入院第3天、第7天、第14天检测所有病人的血清尿酸及血糖水平,同时检测病人入院时血常规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量表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并于治疗后30 d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量表评估病人预后.另选取10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仅检测其血清尿酸及血糖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预后较好组与预后较差组在入院当天、治疗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的血清尿酸及血糖水平明显较高(P<0.05);预后较好组与预后较差组的血清尿酸及血糖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尿酸及血糖水平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尿酸及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预后存在相关性,血清尿酸(r=-0.219,P<0.05)及血糖(r=-0.473,P<0.05)水平越高,病人预后越差.结论 血清尿酸及血糖水平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清尿酸及血糖水平越高,病人预后越差.

    作者:张前燕;朱滨;李美清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脑出血病人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对脑出血病人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的208例脑出血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卒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51例)和预后良好组(157例);根据病人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升高组(60例)和血糖正常组(148例);根据病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其分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63例)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145例).检测所有病人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胆固醇含量、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并比较分析结果.结果 预后不良组血糖升高人数较血糖正常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病人较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本研究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糖水平(95%CI 0.231~0.74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95%CI 0.176~0.673)对病人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脑出血病人的预后有一定影响,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脑出血病人预后效果越差.

    作者:林嘉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稳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PGI2的影响

    目的 观察稳斑汤联合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前列腺环素(PGI2)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加稳斑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根据研究方案与病例报告表(CRF)评定两组受试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和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GI2的含量.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著降低(P<0.01);血清PGI2含量均有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PGI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稳斑汤联合EECP疗法能有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促进血清PGI2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马佳会;宫丽鸿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颅脑外伤病人早期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颅脑外伤病人早期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受伤后24 h内入院治疗的颅脑外伤病人36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天、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4天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病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按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结果 颅脑外伤组受伤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4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水平均较健康体检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SAH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未合并SAH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颅脑外伤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准确可靠特点,可及时发现早期脑血管痉挛,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乐宜;邱峰;书国伟;张珏;王静予;费智敏;龚立;孔令军;蔡佩浩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负性生活事件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

    目的 分析负性生活事件是否对帕金森病病人非运动症状产生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原发性帕金森病病人48例,按在过去12个月内是否出现负性生活事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入组前采用PD非运动症状30问卷量表(NMSQuest)问卷,记录病人的评分结果,进行常规治疗.12个月后,再次进行NMSQuest问卷评分,比较两次结果.结果 试验组评分入组前为20.8分±3.3分,对照组为17.2分±2.6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试验组为25.3分±2.4分,对照组为21.8分±1.9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MSQuest问卷提示自主神经功能、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与帕金森病病非运动症状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征宇;岳秉宏;谷伟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新生大鼠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依达拉奉注射液干预后对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新生大鼠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96只7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高胆红素血症组(B组)、依达拉奉注射液干预组(C组),每组根据处死时间分为4个亚组.给予B组、C组大鼠腹腔注入1次胆红素,同样方法给予A组大鼠注入1次生理盐水,造模后C组大鼠立即腹腔注射依达拉奉注射液,后在各时间点将各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取出.采用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S100B蛋白浓度,计算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造模后,明显的神经行为异常均出现在B组和C组大鼠,各时间点C组大鼠较B组症状明显改善,A组大鼠行为无明显异常.造模24 h后,B组、C组大鼠脑组织出现水平不一的水肿、变性及炎性浸润等,随着时间延长程度加重.各时间点C组大鼠脑组织改变程度较B组减轻,A组大鼠脑组织结构基本正常.B组大鼠血清S100B蛋白浓度高于A组、C组,与时间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鼠血清S100B蛋白浓度低于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依达拉奉注射液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改变不同程度减轻,高胆红素血症大鼠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表明依达拉奉注射液可减轻过量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起到保护神经元作用.

    作者:申雅洁;阴怀清;曹芳芳;贾晓君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丹蛭降糖胶囊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FPG、LDL-C及Hcy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蛭降糖胶囊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病人给予丹蛭降糖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FPG、LDL-C、Hcy、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R)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FPG、LDL-C、Hcy、FINS、HOMA-I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给予丹蛭降糖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能有效降低病人的血压和血糖,抑制病人Hcy水平表达,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吕国栋;夏曙光;汪艳霞;张玉娟;孟祥丽;刘艳华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五苓散联合补阳还五汤对创伤性脑水肿病人脑部供血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五苓散联合补阳还五汤对创伤性脑水肿病人脑部供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创伤性脑水肿病人40例,按入院前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组使用西医保守治疗,以20%甘露行脱水.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五苓散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以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检测并比较病人治疗前后左右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及临床功能评分(KPS).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各动脉Vm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RI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Vm提高及RI降低得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临床功能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五苓散联合补阳还五汤可明显降低创伤性脑水肿病人的脑血流阻力,改善病人脑部供血,从而减轻脑水肿引起的脑损害,改善病人的预后.

    作者:林彬 刊期: 2017年第17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