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韩林;王舒

关键词:脑血管病, 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电(磁)刺激, 兴奋阈值, 中枢传导时间
摘要:运动诱发电位(MEP)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 MEP广泛地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枢运动系统功能评价、预测预后及术中监测等方面,本研究就国内外开展的 MEP应用于脑血管病的重要研究加以综述,旨在为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提供更多的临床研究依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动态心电图特征分析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选择60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并行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室性早搏为常见(100.0%),其次是房性早搏(66.7%)及 ST T 改变(50.0%),其心率变异性值随着心功能的降低而明显降低。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复合心律失常的病人需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可能反映病人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詹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尾加压素Ⅱ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疑似或确诊冠心病(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冠脉造影检查,测定病人血浆中尾加压素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依照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29例)和冠心病组(85例),研究对象病变程度定量采用 Gensini评分系统并与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间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与 Gensini积分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193,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尾加压素Ⅱ(β=0.191,P=0.005)是继年龄、血糖、中性粒细胞、吸烟指数、低密底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蛋白胆固醇以及脂蛋白(a)[LP(a)]之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尾加压素Ⅱ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性,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郭文玉;王小庆;邹春霞;彭长农;廖志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颞叶癫痫病人临床特征及脑组织病理变化分析

    目的:观察颞叶癫痫病人的临床特征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分析50例颞叶癫痫病人的临床特征,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病人致痫灶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颞叶癫痫临床特征复杂,致痫灶脑组织细胞核、细胞质及线粒体均出现异常病理改变。结论颞叶癫痫病人发作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复杂,80%病人头部 MRI异常改变,100%病人脑电图异常;颞叶癫痫病人脑组织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显著。

    作者:王群;胡文杰;林卫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hs CRP和MMP 9的影响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2周。评价两组病人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 hs CRP和 MMP 9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血清 hs CRP和 MMP 9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病人血清 hs CRP和 MMP 9含量有关。

    作者:谢志刚;王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本研究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治疗偏瘫上肢的新康复技术与方法,为临床制定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系统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倪俊杰;杨万章;向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抹桥弓法联合按揉风池穴干预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抹桥弓法联合按揉风池穴干预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社区居民健康者中出符合标准的2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健康教育和必要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对照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维持必要的西医治疗,干预时间为12个月。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分别观察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中医证候总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前后收缩压相对变化与治疗前后舒张压相对变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变化更为显著(P<0.001);在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总分相对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12个月后,两组总分再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抹桥弓法加按揉风池穴干预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黄谷;蔡黎;沈晔;刘威;吕桦;赵钺;张洁;向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病人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病人中医型证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62例 T2DM病人按照中医相关诊疗指南辨证分为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阴阳两虚证五个证型。检测病人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指标,并分析各中医证型与TC、TG、HbA1c、FPG、PPG、Hcy、CRP等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T2DM病人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阴阳两虚证。与其他中医证型比较,湿热困脾证 TC、TG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热盛证HbA1c、FPG、PPG均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脉络证Hcy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 CRP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病人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困脾证为主。TC、TG、HbA1c、FPG、PPG、Hcy、CRP指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可以上反应 T2DM病人中医证型的病情变化,可以作为 T2DM病人中医证型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与 T2DM病人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赵英娟;贺学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0月入住我院神经内一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42例,对入选病人人口统计学、个人史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所有入组病人按年龄分为<50岁组,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70岁~79岁组,≥80岁组,统计其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结果在2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发病3 d以内和第14天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几率分别为42.9%和8.9%;高血压,糖尿病组卒中后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58.3%、28.1%,高于对照组。右侧大脑半球卒中吞咽障碍发生率31.8%。左侧大脑半球卒中吞咽障碍发生率14.3%。脑干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75%。随着年龄增长,其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7%、24%、58%、62%、100%。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病人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明显增高。不同部位病灶(双侧底节区,脑干)和大面积脑卒中更易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作者:张国栋;肖飞;吕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抑郁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单药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情感障碍,特征是持续性情绪低落,临床表现为精神情绪压抑欲哭,可伴有疲倦、反应迟钝、自卑自责等[1]。据研究,抑郁障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全球疾病调查显示,至2010年,抑郁可能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增加经济负担的疾病第二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2]。因此,抑郁障碍的治疗受到国际上普遍的关注,寻求其治疗的有效药物是临床实践的迫切需要。本研究根据近年来临床资料,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论治等方面对抑郁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和评析。

    作者:许文杰;周一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多专业一体化模式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多专业一体化模式下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成本。方法152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多专业一体化模式治疗79例)和对照组(普通病房治疗73例),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治疗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 NIHS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一体化模式下治疗组可以促进病人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加住院费用。

    作者:张敬华;赵杨;王敬卿;范刚启;张臻年;惠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ERK抑制剂对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特异性抑制剂 PD98059对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假手术组,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组,PD98059干预组。各组小鼠于颈动脉损伤后第28天处死并取右颈总动脉,检测颈动脉管腔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I/M)。免疫组化检测内膜抗磷酸压ERK(p ER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组术后28 d,管腔面积明显缩小,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 I/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血管内膜 p ERK及 MMP 9水平也明显增强(P<0.01)。PD98059干预组术后28 d,与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组相比,管腔面积明显增加,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I/M明显降低(P<0.01),颈动脉内膜 MMP 9表达明显减低,血脂及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K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 MMP 9减轻1型糖尿病高胆固醇饮食模型颈动脉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

    作者:王启章;陈茂刚;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BiPAP呼吸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右心力衰竭

    目的:观察 BiPAP呼吸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右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右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应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46例,应用 BiPAP呼吸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疗程10 d,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61%)显著高于对照组(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 BNP)、肺动脉收缩压(PASP)、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T)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 BiPAP呼吸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右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费劲松;季鸿;韩文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高盐饮食所致高血压前期大鼠的中枢调控机制

    目的:观察不同含盐量饲料对 SD大鼠高血压前期下丘脑室旁核神经激素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体重160 g±5 g雄性 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8%NaCl饮食组、4%NaCl饮食组、0.3% NaCl饮食组(正常饮食组),严格按各组别 NaCl浓度制作大鼠饲料喂养。同时采用大鼠尾动脉无创血压测量系统监测血压,平均动脉压达高血压前期血压值水平后称重,麻醉后处死动物。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3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 p Ikkβ及白细胞介素1β(IL 1β)表达水平,DHE法原位检测下丘脑室旁核氧化应激水平。结果8%NaCl组和4%NaCl组平均动脉压高于正常饮食喂养组(P<0.05),8%NaCl组平均动脉压高于4%NaCl组(P<0.05)。8%NaCl组和4%NaCl组下丘脑室旁核 p Ikkβ、IL 1β及活性氧簇表达均高于正常饮食组(P<0.05),8%NaCl组下丘脑室旁核 p Ikkβ、IL 1β及活性氧簇表达高于4%NaCl组(P<0.05)。结论高盐饮食可使高血压前期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活性氧簇表达增多,核转录因子(NF κB)激活。不同含盐量导致上述因素变化量不同。

    作者:史国娟;康玉明;杨志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通督针刺联合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通督针刺联合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顽固性面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治疗组采用通督针刺联合闪罐,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针刺联合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

    作者:郭霞;赵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府逐瘀汤与长效钙拮抗剂联合降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与长效钙拮抗剂联合降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海南省中医院2012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病人7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长效钙拮抗剂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病情均有所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97.36%)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血压均有所下降,但试验组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血脂水平均有所改善,试验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 TC、HDL C、LDL 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中医血府逐瘀汤联合长效钙拮抗剂对降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于单纯长效钙拮抗剂,联合用药无副反应,疗效明确。

    作者:霍娟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社区综合运动康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社区综合运动康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踏车运动训练和平路步行锻炼,以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变化,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治疗结束1个月内心绞痛发生频率,使用6 min步行试验评价病人的运动耐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有所提高,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社区综合运动康复治疗的疗效良好,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降低心绞痛发生频率。

    作者:陈爱文;文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肾病病人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肾病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高血压肾病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缬沙坦80 mg,每日1次;治疗组缬沙坦80 mg,每日1次,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100 mg静脉输注,每日1次。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ys C)、晨尿蛋白/尿肌酐变化情况、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1%明显高于对照组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SCr、Cys C、晨尿蛋白/尿肌酐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可减轻病人临床症状,取得较好疗效,同时还可保护病人肾功能。

    作者:王琳琳;卫志锋;潘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次数、血瘀证评分、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次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及血瘀证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7%,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总疗效(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作者:刘晋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在介入治疗后变化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AS)被认为是冠心病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其实质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而炎症过程贯穿于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系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佳手段之一,但 PCI术在立即改善冠脉病变的同时,会造成内膜撕裂、剥脱、斑块破裂等,引起血管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不可避免地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损伤,甚至局灶性心肌损伤或坏死[1]。大量文献证实,支架的释放导致斑块破裂会加重血管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这些均是影响介入术后出现血栓及再狭窄等问题的重要环节[2]。冠心病病人行介入治疗后,病人体内的炎症因子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这也是导致介入治疗不能将冠心病理变化予以彻底清除的根本原因。

    作者:刘红娜;张悟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肺栓塞病人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病人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CT肺动脉造影(CTPA)或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的急性肺栓塞病人34例,正常对照组23名。所有受检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取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观二维动态图像存储。应用二尖瓣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测量并记录二尖瓣环后间隔和二尖瓣环左室侧壁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平均位移,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APE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位移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05)。结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是急性肺栓塞病人体循环早期受到影响的表现。

    作者:司丽敏;陈武;许建萍;郝美芳;李奕莹;徐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