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盐饮食所致高血压前期大鼠的中枢调控机制

史国娟;康玉明;杨志明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 高盐饮食, 下丘脑室旁核, 核转录因子, 白细胞介素 1β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含盐量饲料对 SD大鼠高血压前期下丘脑室旁核神经激素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体重160 g±5 g雄性 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8%NaCl饮食组、4%NaCl饮食组、0.3% NaCl饮食组(正常饮食组),严格按各组别 NaCl浓度制作大鼠饲料喂养。同时采用大鼠尾动脉无创血压测量系统监测血压,平均动脉压达高血压前期血压值水平后称重,麻醉后处死动物。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3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 p Ikkβ及白细胞介素1β(IL 1β)表达水平,DHE法原位检测下丘脑室旁核氧化应激水平。结果8%NaCl组和4%NaCl组平均动脉压高于正常饮食喂养组(P<0.05),8%NaCl组平均动脉压高于4%NaCl组(P<0.05)。8%NaCl组和4%NaCl组下丘脑室旁核 p Ikkβ、IL 1β及活性氧簇表达均高于正常饮食组(P<0.05),8%NaCl组下丘脑室旁核 p Ikkβ、IL 1β及活性氧簇表达高于4%NaCl组(P<0.05)。结论高盐饮食可使高血压前期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活性氧簇表达增多,核转录因子(NF κB)激活。不同含盐量导致上述因素变化量不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益气复脉方对慢性心衰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注射用益气复脉方(冻干)(YQFM)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益气复脉方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的调节作用与心肌细胞外基质(EMC)重构的相关性。方法100只雄性 wistar大鼠中随机选取90只通过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10只作为假手术组常规饲养。术后8 w,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60%为成模标志。成模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卡托普利片4.88 mg/kg)、生脉组(生脉注射液4 mL/kg)及益气复脉中、低、高(520 mg/kg,260 mg/kg,1040 mg/kg)剂量组。连续给药14 d后,以 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以蛋白质印记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 MMP 2,MMP 3,MMP 9以及TIMP 1,TIMP 2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空白模型组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大量增生,EMC结构显著改变,可见局灶性纤维瘢痕;MMP 2、MMP 3、MMP 9含量显著升高(P<0.01),TIMP 1/2含量显著降低(P<0.01),MMP 2/TIMP 2比值升高为假手术组的4倍~6倍。与空白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心肌肌束间及血管周围胶原纤维出现轻、中度增生,MMP 2、MMP 3、MMP 9降低,TIMP 1/2升高,MMP 2/TIMP 2比值降低为假手术组的1~3倍。其中,YQFM各剂量组 MMP 2、MMP 3、MMP 9含量显著低于生脉组(P<0.05),除YQFM低剂量组MMP 2显著高于卡托普利组(P<0.05)外,其余各YQFM组MMP 2、MMP 3、MMP 9含量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QFM各剂量组 TIMP 2含量显著高于生脉组(P<0.05),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QFM各剂量组 TIMP 1含量与 MMP 2/TIMP 2比值显著低于卡托普利组(P<0.05),与生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衰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增生、胶原网络结构改变导致 EMC重构,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活性增强有关。益气复脉方通过降低 MMP 2,MMP 3,MMP 9的含量,升高 TIMP 1,TIMP 2的含量,维持 MMP 2/TIMP 2动态平衡,抑制 MMPs活性,改善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的程度,缓解大鼠慢性心衰症状。

    作者:张秋月;王保和;刘伟爽;邓雅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肺栓塞病人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病人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CT肺动脉造影(CTPA)或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的急性肺栓塞病人34例,正常对照组23名。所有受检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取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观二维动态图像存储。应用二尖瓣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测量并记录二尖瓣环后间隔和二尖瓣环左室侧壁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平均位移,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APE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位移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05)。结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是急性肺栓塞病人体循环早期受到影响的表现。

    作者:司丽敏;陈武;许建萍;郝美芳;李奕莹;徐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抑郁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单药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情感障碍,特征是持续性情绪低落,临床表现为精神情绪压抑欲哭,可伴有疲倦、反应迟钝、自卑自责等[1]。据研究,抑郁障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全球疾病调查显示,至2010年,抑郁可能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增加经济负担的疾病第二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2]。因此,抑郁障碍的治疗受到国际上普遍的关注,寻求其治疗的有效药物是临床实践的迫切需要。本研究根据近年来临床资料,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论治等方面对抑郁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和评析。

    作者:许文杰;周一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在介入治疗后变化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AS)被认为是冠心病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其实质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而炎症过程贯穿于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系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佳手段之一,但 PCI术在立即改善冠脉病变的同时,会造成内膜撕裂、剥脱、斑块破裂等,引起血管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不可避免地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损伤,甚至局灶性心肌损伤或坏死[1]。大量文献证实,支架的释放导致斑块破裂会加重血管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这些均是影响介入术后出现血栓及再狭窄等问题的重要环节[2]。冠心病病人行介入治疗后,病人体内的炎症因子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这也是导致介入治疗不能将冠心病理变化予以彻底清除的根本原因。

    作者:刘红娜;张悟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0月入住我院神经内一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42例,对入选病人人口统计学、个人史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所有入组病人按年龄分为<50岁组,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70岁~79岁组,≥80岁组,统计其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结果在2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发病3 d以内和第14天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几率分别为42.9%和8.9%;高血压,糖尿病组卒中后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58.3%、28.1%,高于对照组。右侧大脑半球卒中吞咽障碍发生率31.8%。左侧大脑半球卒中吞咽障碍发生率14.3%。脑干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75%。随着年龄增长,其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7%、24%、58%、62%、100%。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病人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明显增高。不同部位病灶(双侧底节区,脑干)和大面积脑卒中更易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作者:张国栋;肖飞;吕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温阳活血方联合心痛贴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温阳活血方联合心痛贴对冠心病病人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90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1组给予温阳活血方口服联合心痛贴,治疗2组给予温阳活血方模拟剂联合心痛贴,对照组给予温阳活血方、心痛贴模拟剂。观察3组病人治疗前后 hs CRP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病人 hs CRP水平均有下降,其中治疗1组、治疗2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2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治疗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活血方联合心痛贴可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 hs CRP水平。

    作者:王诗瑶;董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256层极速螺旋C T对33例脑梗死病人头颈部CTA检查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256层极速螺旋 CT对脑梗死病人头颈部动脉的血管造影检查效果,探讨对脑梗死临床治疗和预防的意义。方法用256层极速螺旋 CT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脑梗死的33例病人进行头颈部联合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头颈部动脉:中度狭窄发生率(13.8%)>轻度狭窄率(11.9%)>重度狭窄发生率(1.8),动脉闭塞的发生率(8.3%)较多,动脉变细(11.0%)常见。动脉狭窄、闭塞的好发部位是:左、右椎动脉(20.5%,23.1%),其次是右、左颈内动脉(17.9%,12.8%),颈动脉分叉处(12.8%,5.1%),后是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是在左右颈内动脉(26.3%,24.6%),其次是双侧颈总动脉(14.0%,8.7%)、颈动脉分叉处(10.5%,8.7%),后是基底动脉(0)和大脑中动脉(0)。结论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头颈部 CTA 检查,可以明确动脉的变异、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和部位等,对脑梗死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作者:曹黎明;关健伟;朱治山;陈建文;黄旭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颞叶癫痫病人临床特征及脑组织病理变化分析

    目的:观察颞叶癫痫病人的临床特征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分析50例颞叶癫痫病人的临床特征,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病人致痫灶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颞叶癫痫临床特征复杂,致痫灶脑组织细胞核、细胞质及线粒体均出现异常病理改变。结论颞叶癫痫病人发作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复杂,80%病人头部 MRI异常改变,100%病人脑电图异常;颞叶癫痫病人脑组织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显著。

    作者:王群;胡文杰;林卫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在冠心病预测中的意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指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致血管管腔狭窄、阻塞、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近年来CHD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寻找早期、有效的高危预警指标,及时筛选高危病人,对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率尤为重要。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以“内皮损失反应学说”为主。现有多个前瞻性研究提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尿白蛋白(MA)/肌酐(Cr)比值作为血管炎症反应的预测因子,与冠心病的独立预测有关。近年来,因其简便、经济、无创、可重复性好等特点,逐渐成为冠心病有效的高危预警指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张蕾;李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ERK抑制剂对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特异性抑制剂 PD98059对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假手术组,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组,PD98059干预组。各组小鼠于颈动脉损伤后第28天处死并取右颈总动脉,检测颈动脉管腔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I/M)。免疫组化检测内膜抗磷酸压ERK(p ER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组术后28 d,管腔面积明显缩小,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 I/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血管内膜 p ERK及 MMP 9水平也明显增强(P<0.01)。PD98059干预组术后28 d,与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组相比,管腔面积明显增加,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I/M明显降低(P<0.01),颈动脉内膜 MMP 9表达明显减低,血脂及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K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 MMP 9减轻1型糖尿病高胆固醇饮食模型颈动脉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

    作者:王启章;陈茂刚;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林慧娟教授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治疗冠心病型早搏经验

    早搏属于中医心悸范畴,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病范畴。临床上,两者常相伴发生,互为影响。冠心病型早搏即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基础上的过早搏动。林慧娟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治疗冠心病型早搏。本研究就林慧娟教授治疗冠心病型早搏的中医治则治法经验作一总结。

    作者:郭晓燕;苏文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抹桥弓法联合按揉风池穴干预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抹桥弓法联合按揉风池穴干预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社区居民健康者中出符合标准的2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健康教育和必要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对照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维持必要的西医治疗,干预时间为12个月。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分别观察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中医证候总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前后收缩压相对变化与治疗前后舒张压相对变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变化更为显著(P<0.001);在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总分相对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12个月后,两组总分再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抹桥弓法加按揉风池穴干预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黄谷;蔡黎;沈晔;刘威;吕桦;赵钺;张洁;向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与血管重塑的研究进展

    血管重塑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换是血管重塑和内膜增生的显著特征,也是基因表达变化的结果。Ca2+信号可以通过调节 VSMC增殖,迁移和基因转录促进血管重塑。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CaMKⅡ)可以通过促 VSMC表型转换来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和基因表达。因此,Ca2+信号可能通过 CaMKⅡδ促进 VSMC表型转换和血管重塑。

    作者:董杰;李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多专业一体化模式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多专业一体化模式下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成本。方法152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多专业一体化模式治疗79例)和对照组(普通病房治疗73例),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治疗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 NIHS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一体化模式下治疗组可以促进病人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加住院费用。

    作者:张敬华;赵杨;王敬卿;范刚启;张臻年;惠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BiPAP呼吸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右心力衰竭

    目的:观察 BiPAP呼吸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右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右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应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46例,应用 BiPAP呼吸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疗程10 d,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61%)显著高于对照组(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 BNP)、肺动脉收缩压(PASP)、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T)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 BiPAP呼吸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右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费劲松;季鸿;韩文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管紧张素(17)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SVAREC)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 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 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 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 ox LDL组和 ox LDL+Ang(17)组。实验通过Cel Counting Kit 8(简称CCK 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荧光实时定量 PCR 法检测 LOX 1、VCAM 1、ICAM 1m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 ox LDL 可以抑制SVAREC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ox LDL+Ang(17)组可以使 SVAREC细胞生长抑制率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 ox LDL浓度的升高,LOX 1、ICAM 1及VCAM 1 mRNA表达量上升,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 Ang(17),随着 Ang(17)的浓度升高,LOX 1、ICAM 1及VCAM 1mRNA表达量下降。结论 ox LDL可以损伤SVAREC细胞,并使LOX 1、ICAM 1及VCAM 1mRNA表达量上升,Ang(17)抑制 ox LDL的上述反应,并且可能通过 LOX 1、ICAM 1及 VCAM 1mRNA发挥作用。

    作者:杜宁辉;杨志明;杨慧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动态心电图特征分析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选择60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并行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室性早搏为常见(100.0%),其次是房性早搏(66.7%)及 ST T 改变(50.0%),其心率变异性值随着心功能的降低而明显降低。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复合心律失常的病人需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可能反映病人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詹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hs CRP和MMP 9的影响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2周。评价两组病人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 hs CRP和 MMP 9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血清 hs CRP和 MMP 9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病人血清 hs CRP和 MMP 9含量有关。

    作者:谢志刚;王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23例,其中进展性脑卒中34例,作为进展组;非进展脑卒中病人89例,作为非进展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的既往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冠心病病史、脑卒中病史)和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生化指标(空腹血糖、D 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同型半胱氨酸、超敏 C 反应蛋白、血尿酸),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等16个因素。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的χ2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之间的16个因素进行χ2检验,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7个,分别是糖尿病病史、脑卒中病史、空腹血糖、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以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发生进展为因变量,把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经回归分析得出:空腹血糖、糖尿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部不稳定斑块、同型半胱氨酸有统计学意义,而 D 二聚体、脑卒中病史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空腹血糖、糖尿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颈部不稳定斑块、同型半胱氨酸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赵阳;郑辑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瘀证病人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 ACS病人,分为血瘀组和非血瘀组,将36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纤溶指标:D 二聚体(D D);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空腹血糖(FBG),根据检测结果研究上述指标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 ACS血瘀证组的凝血及纤溶指标中的 D D、Fg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血瘀证与 Fg、D D关系密切。结论 ACS病人中 D D、Fg的水平升高与血瘀证形成密切相关,提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可能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D D、Fg可作为ACS血瘀证形成的临床预测指标,有利于指导中医活血化瘀治疗,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危险及临床死亡率。

    作者:邵爱红;齐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