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性痴呆的超微病理学研究进展

李红兵;谭子虎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超微病理学, 神经递质, 认知功能障碍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血管性痴呆具有发病率高,起病隐袭的特点,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本病同时具有可防可控的特点。同时,新的代谢显像技术及超微病理学的发展,为深入研究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思考,鉴于此,本文从国内外新文献对本病的超微病理学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益气温阳通瘀化痰法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通瘀化痰法代表方芪红散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及心功能的影响,揭示芪红散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心衰模型,采用芪红散进行干预实验,将心衰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芪红散低剂量组(QHD)、芪红散中剂量组(QHZ)、芪红散高剂量组(QHG)和曲美他嗪组,灌胃给药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Na+ K+ ATPase、Ca2+ ATPase指标,并测量各组大鼠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12周后,模型组、QHD组、QHZ组、QHG组及曲美他嗪组与空白组比较,Na+ K+ ATPase、Ca2+ ATPase 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QHD组、QHZ组、QHG组及曲美他嗪组 Na+ K+ ATPase、Ca2+ ATPase均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QHD组、QHZ组、QHG组及曲美他嗪组与空白组相比,LVESD增大,LVE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HZ组、QHG组及曲美他嗪组与模型组相比,LVEDD、LVESD降低,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红散可以通过提高心力衰竭大鼠Na+ K+ ATPase、Ca2+ ATPase 酶含量,降低 LVEDD、LVESD,增加 LVEF,从而保护心肌,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症状,提高心功能。

    作者:陈继红;李秀芬;何英;冉亚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氨氯地平联合奥美沙坦对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奥美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和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氨氯地平+奥美沙坦组,每组100例。治疗前和随访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病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氨氯地平组治疗后比较,氨氯地平+奥美沙坦组病人 IVST、LVPWT、LVM、LVMI明显降低(P<0.05),LVEF和 E/A明显增加(P<0.05),血清心肌纤维化指标 PCⅢ、LN和 HA均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联合奥美沙坦治疗均能有效降压和改善左室肥厚,但是联用奥美沙坦逆转左室肥厚和改善心功能作用更明显。

    作者:丁永广;周兵;周如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出血性脑梗死病人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脑血疏组除接受基础治疗外加用脑血疏口服液10 mL,每日3次口服。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后14 d、30 d和60 d进行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终点为60 d时 mRS评分≤2分的病人百分比;mRS评分>3的病人百分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血疏组病人治疗后 mRS评分及 NIHSS评分30 d时开始出现明显下降,60 d时差异更加显著(P<0.05);60 d时mRS评分≤2分的病人百分比均显著增加,而mRS评>3分的病人百分比则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可明显改善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残疾率。

    作者:郭荷娜;王倩;王妮;王涛;陈瑞利;杨谦;宋允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冠心病病人左室舒张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病人左室舒张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108例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病人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病人均予以抗栓、抗凝、调脂、稳定斑块以及治疗伴发疾病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予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每天1次静脉输注,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分别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 E/ E′、E/A 、左房容积指数(LAVI)等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的变化。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病人静脉血,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PC Ⅲ)、透明质酸(H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等心肌纤维化指标。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 E/E′、LAVI明显低于治疗前,E/A则明显高于治疗前,血清PCⅢ、HA、CTGF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能改善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病人左室舒张功能,延缓其心肌纤维化。

    作者:戴文琴;刘雪芳;刘涛生;张爱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与生物标记物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因各种脑血管病(缺血性或出血性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组获得性严重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大脑皮层高级神经功能进行性衰退疾病,临床表现除具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定位体征外,尚存有一系列异常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如:认知、记忆、语言、行为、情感、人格、计算力和抽象判断力等功能改变。目前 VD 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脑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证据及各种神经心理学测量量表,缺乏公认的生物学诊断指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生物学标记物已被应用于VD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作为VD药物治疗临床试验的替代终点[12],并被认为“可客观反映疾病的发病机制,可用于评估疾病的风险或预后,指导临床诊断或监控药物治疗”[3],为 V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展示了较好的发展趋势,现就近10年来有关血管性痴呆生物学标记物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方兴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 D 二聚体(D 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第九医院脑一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病人8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及试验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白细胞介素1(IL 1)、白细胞介素6(IL 6)、血小板计数(PLT)、FIB、D D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 TNF α、IL 1、IL 6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PLT、FIB、D D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通过恢复细胞因子及纤维蛋白原、D D水平来改善机体纤溶系统及凝血系统状态,降低出血倾向,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病灶神经细胞水肿状态,加速脑组织脱水消肿,加速神经系统恢复。

    作者:姚冬梅;李震亮;幺桂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脑白质缺血损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使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方法评估针刺改善脑卒中后脑白质缺血损伤的有效性。方法60例经磁共振扩散加权(DWI)序列扫描证实有单侧脑白质梗死7 d内的病人行DTI检查后,随机分成针刺组和无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于干预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末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 DTI检查。针刺组病人自首诊第2周内每周3次针刺治疗至3个月末。后处理 DTI原始图像得到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根据 T2WI及 DWI图像,分别于缺血白质区域和对侧同名纤维束镜像区取感兴趣区,测量 FA值和 ADC值后计算比值(rFA和 rADC),观察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针刺组与无针刺组缺血性中风病人2个月末和3个月末损伤脑白质的r A D C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7,P<0.05;F=9.368,P<0.01)。首诊及1个月末 rFA值与 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29,P<0.05;r=-0.516,P<0.05),1个月末及2个月末 rADC值与 NIHSS评分值呈正相关(r=0.689,P<0.05;r=0.611,P<0.05)。结论通过 DTI技术显示针刺能够改善脑卒中病人脑白质缺血损伤,ADC值为主要参考指标。

    作者:杨烁慧;陆方;陆欣玲;马文;潘卫东;程瑞新;詹松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运用络病理论治疗高血压病8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运用络病理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8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疏导:戒烟限酒,荤素合理搭配,清淡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对照组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分别口服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药等,每日1次~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针对络病学高血压病分型(肝火上冲,脑络失和;痰浊阻络,清阳不展;肝阳上亢,脉络绌急;阴虚阳亢,脉络瘀滞;肾精亏虚,脑络失荣)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疗程均为8周。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症状改善、血压测定。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运用络病理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作者:郭洪波;杨晓娟;袁媛;梁晓鑫;袁乃荣;周晓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健心颗粒对早期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TNF α、IL 6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心颗粒治疗早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作压力超负荷慢性早期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实验分组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以中药健心颗粒高、低剂量和贝那普利(洛汀新)进行干预,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6(IL 6)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心肌组织TNF α、IL 6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TNF α、IL 6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中药高剂量组 TNF α、IL 6含量低于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P<0.05或P<0.01)。结论 TNF α、IL 6在CHF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健心颗粒可通过抑制 TNF α、IL 6的分泌和表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阻断心室重构过程,从而改善心功能,发挥抗 CHF的作用。

    作者:邹连珍;甘爱萍;张汉祥;李高文;陈宏慈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以中医相关的机构为例探讨中医在德国民间的传播状况

    以中医相关的机构为例,运用资料分析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德国各中医机构在传播中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德国各中医协会在传播中医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他们将中医介绍给了德国民众,并加深了德国人对中医的理解。推动了中医在德的教学与研究,促进了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这些中医机构只着重介绍了中医的一部分,即针灸,造成民众对中医认识不足,难以塑造准确全面的中医形象。因此,各德国中医协会确实为中医在德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国家应该加大海外宣传力度,为外国民众塑造完整的中医形象,以促进中医在国外的自主传播。

    作者:张钰卿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证病人生物学指标NDKA、UFDP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证病人发病72 h内生物学指标 NDKA、UFDP对中风病痰热证的诊断意义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研究纳入50例符合标准的中风病痰热证病人,检测发病72 h内生物学指标NDKA、UFDP的血清水平,采集发病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痰热证评分及发病90 d的 Barthel指数(BI)评分。同时纳入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中风病发病72 h内,病例组生物学指标 UFD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4),采用 ROC曲线分析发现UFDP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608;生物学指标NDKA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360,P=0.010),与痰热证评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00,P=0.163),与 BI指数呈明显负相关(r=-0.297,P=0.045)。结论生物学指标 UFDP对发病72 h内中风病痰热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生物学指标 NDKA对中风病痰热证病人的近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远期功能残疾水平均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作者:韩秀秀;马斌;姜如;王亚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消瘀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血瘀痰阻证)的Ⅲ期临床试验

    目的:综合评价消瘀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血瘀痰阻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高脂血症(血瘀痰阻证)诊断的480例病人,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阳性药对照及非劣性试验设计,进行对照组脂必妥胶囊(5粒/次)和试验组消瘀降脂胶囊(5粒/次)用药比较,历时8周的双盲治疗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的变化、中医证候的改变、用药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消瘀降脂胶囊对高脂血症(血瘀痰阻证)疾病的疗效:治疗组(n=338)愈显率为47.34%,总有效率为72.19%;对照组(n=113)愈显率为38.05%,总有效率为63.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劣性检验:用药后8周以15%为非劣标准,两组非劣性检验均合格。结论消瘀降脂胶囊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消瘀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血瘀痰阻证)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顾会芬;李瑞霞;张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GRACE评分联合心肌梗死部位早期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 GRACE评分联合心肌梗死部位早期对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435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病例65例(死亡组),存活病例370例(非死亡组)。收集每组病人基线资料,进行 GRACE评分。根据心电图明确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233例),非前壁心肌梗死组(202例),统计两组死亡率。采用 Logistic分析联合 GRACE评分及梗死部位多因素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GRACE评分死亡组为(206.05±34.22)分,非死亡组为(155.72±34.54)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死亡率为18.9%,非前壁心肌梗死组死亡率为10.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前壁心肌梗死的死亡风险是非前壁心肌梗死的1.957倍。在梗死部位相同的情况下,GRACE评分每增加一个单位,风险增加1.041倍。结论 GRACE评分方法可以用于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风险;但结合梗死部位,同样的GRACE评分累及前壁心肌梗死时死亡风险更大。

    作者:冯巧爱;王勇;郭文玲;曹静;袁庆芳;张水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地尔硫卓合并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变异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变异性心绞痛又称静息心绞痛,表现为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心绞痛发作,伴随一过性 ST段抬高或下移,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病人生命。本研究采用地尔硫卓注射液合并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变异性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季英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同源同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心肺康复

    西医是微观医学,采用分析法,有微观精确性,缺少宏观准确性。在传统的系统生理学和系统医学方面,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都是细化到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因此在心脏和肺疾病治疗上都是心病治心,肺病治肺。心内科主导的心脏康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后,大家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心功能的改善”和“心理的疏导”,而忽视了“心肺同源”。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一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双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好转,NIH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较单一阿司匹林治疗更能有效阻止脑梗死进展,改善症状。

    作者:李兰红;王晋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IMT、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给予降糖、降脂等治疗,合并冠心病病人治疗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4粒,每天3次口服,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测定颈总动脉内膜厚度,计算左右 IMT均值,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黏附分子1(sV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 1),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 1)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IMT、sVCAM 1、sICAM 1、ET 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病人内皮功能,对于延缓糖尿病病人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向淑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原发性高血压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比较高血压组和对照组血尿酸水平及不同血压分级下的血尿酸水平,分析血尿酸水平高低是否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血尿酸水平为(365.4±129.2)μmol/L,对照组血尿酸水平为(315.6±101.8)μmol/L,高血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级高血压病人与2级高血压病人及1级高血压病人相比,血尿酸值明显增高(P<0.05);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尿酸水平为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OR=1.544,95%CI 1.068~1.951)。结论高血压病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王彦斌;董星辉;任素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病人抑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溶栓治疗后伴发抑郁的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半量瑞替普酶(r PA)溶栓治疗,观察组予黛力新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梗死后心绞痛(PIA)发生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梗死后心绞痛(PIA)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S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黛力新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病人其抑郁状态,减少 PIA发作。

    作者:张克良;贾凤玖;刘大成;霍金霞;杨立艳;刘镇伟;常立功;徐淑丽;孟令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温阳健脾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BNP、MMP 2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温阳健脾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 B型钠尿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中医内科收治的心脾阳虚型心衰病人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兼用温阳健脾法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BNP、MMP 2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 MMP 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功能指标能及 H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健脾法可以改善心室率,提高心肌供氧,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抑制炎性因子合成,提高心脏泵血及充盈能力,抑制细胞损害进展,促进修复,恢复心脏功能水平。

    作者:张茂;刘四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