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国际刊号:1672-1349
  • 国内刊号:14-1312/R
  • 影响因子:1.46
  • 创刊:2003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75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6期文献
  • 杨传华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病机本质、治法方药及临床验案的分析探讨,总结杨传华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这一病机关键,治以温阳益气,佐以活血利水之法,方选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减,常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宝;杨传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复杂性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性感染1例

    病人,女,31岁,因“间断发热2个月余,头痛呕吐1个月余,意识障碍4 h”于20150203以“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性感染?”入院。病人主诉在20141215行试管婴儿术后2个月左右逐渐出现间断发热,咳嗽。咳嗽为干咳少痰,胸痛,咳嗽随呼吸加重,呼吸急促;发热为下午体温升高,夜间睡后汗出,早上体温回落正常。症状进行性加重,体重下降,于1个月前开始出现头痛头昏,不欲睁眼,时干呕或呕吐清水及食物残渣,无咖啡色,4h前出现1次以左侧肢体为主的抽搐伴意识丧失4 h,醒后疲倦乏力。入院并述食欲减退,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而黄。查体:发育正常,营养差,慢性病容,嗜睡,精神较差,自动体位,查体合作,问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 mm,对光反射灵敏。颈抗阳性,颈颌四横指。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61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巴氏征(+),右侧巴氏征(-),双侧克氏征(-),布氏征(-)。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双侧小脑脑干额顶枕叶及基底节区见小片状密度减低区及异常信号。头部CT显示:三脑室及两侧侧脑室扩大、四脑室变窄变形。

    作者:邓龙;周德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氨氯地平联合奥美沙坦对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奥美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和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氨氯地平+奥美沙坦组,每组100例。治疗前和随访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病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氨氯地平组治疗后比较,氨氯地平+奥美沙坦组病人 IVST、LVPWT、LVM、LVMI明显降低(P<0.05),LVEF和 E/A明显增加(P<0.05),血清心肌纤维化指标 PCⅢ、LN和 HA均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联合奥美沙坦治疗均能有效降压和改善左室肥厚,但是联用奥美沙坦逆转左室肥厚和改善心功能作用更明显。

    作者:丁永广;周兵;周如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IMT、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给予降糖、降脂等治疗,合并冠心病病人治疗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4粒,每天3次口服,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测定颈总动脉内膜厚度,计算左右 IMT均值,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黏附分子1(sV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 1),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 1)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IMT、sVCAM 1、sICAM 1、ET 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病人内皮功能,对于延缓糖尿病病人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向淑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老年病人心脏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老年病人心脏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心外科 ICU进行心脏手术的老年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病人在给予强心、利尿、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与盐酸多巴胺治疗,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 IABP。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病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尿素氮(BUN)、肌酐(Cr)、每小时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 SBP、DB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CVP、BUN及 Cr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病人 SBP、DBP水平较高(P<0.05),CVP、BUN、Cr水平较低(P<0.05),每小时尿量增多(P<0.05);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够有效提高老年病人心脏术后的生存率,推测其机制可能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降低老年病人心脏术后 CVP、BUN、Cr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SBP、DBP水平及每小时尿量有关。

    作者:贺海磊;王宏山;卫保华;陈海全;邵松海;李亚鸽;马治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干预房颤消融术后高血压病人心房电机械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干预对房颤消融术后高血压病人心房电机械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北省枝江市董市医院收治的阵发性房颤合并高血压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干预,观察组给予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病人血压以及心房电机械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病人心房电机械时间(左LP A、右RP A)、心房收缩时间(左LA、右RA)、二尖瓣环与三尖瓣环P A差值(T)、二尖瓣环与三尖瓣环A差值(TT)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左房前后内径(LAD)、左房内径指数(LADI)、左房容积指数(LAVI)水平降低,左房管道容积(LACV)、左心房主动排空容积(LAAEV)、左心房总排空容积(LATEV)、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病人左房射血分数(LAEF)、E波速度峰值与 A波速度峰值比值(VE/VA)水平升高,A波速度峰值(VA)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降低(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能够改善房颤消融术后高血压病人的心房电机械功能,控制血压,防止复发,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白莹;熊金华;吴太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GRACE评分联合心肌梗死部位早期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 GRACE评分联合心肌梗死部位早期对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435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病例65例(死亡组),存活病例370例(非死亡组)。收集每组病人基线资料,进行 GRACE评分。根据心电图明确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233例),非前壁心肌梗死组(202例),统计两组死亡率。采用 Logistic分析联合 GRACE评分及梗死部位多因素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GRACE评分死亡组为(206.05±34.22)分,非死亡组为(155.72±34.54)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死亡率为18.9%,非前壁心肌梗死组死亡率为10.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前壁心肌梗死的死亡风险是非前壁心肌梗死的1.957倍。在梗死部位相同的情况下,GRACE评分每增加一个单位,风险增加1.041倍。结论 GRACE评分方法可以用于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风险;但结合梗死部位,同样的GRACE评分累及前壁心肌梗死时死亡风险更大。

    作者:冯巧爱;王勇;郭文玲;曹静;袁庆芳;张水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冠心病病人左室舒张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病人左室舒张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108例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病人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病人均予以抗栓、抗凝、调脂、稳定斑块以及治疗伴发疾病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予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每天1次静脉输注,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分别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 E/ E′、E/A 、左房容积指数(LAVI)等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的变化。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病人静脉血,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PC Ⅲ)、透明质酸(H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等心肌纤维化指标。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 E/E′、LAVI明显低于治疗前,E/A则明显高于治疗前,血清PCⅢ、HA、CTGF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能改善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病人左室舒张功能,延缓其心肌纤维化。

    作者:戴文琴;刘雪芳;刘涛生;张爱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冠心病心衰气阴两虚型RAAS激活对心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病人脑血流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及心脏超声指标的关系,研究冠心病心衰气阴两虚型病人脑血流、心功能及交感激活的内在关联规律。方法选择冠心病心衰气阴两虚型病人90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血流变化,检测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E)和心房收缩期流速(A)的比值(E/A)]。结果与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比较,心功能Ⅳ级组 TCD显示脑血流流速异常、脑动脉硬化的百分比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Ⅱ、ALD明显升高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 CHF气阴两虚型病人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血中 AngⅡ、ALD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而致脑血流加速增高、脑动脉硬化程度加重。

    作者:杜柏;胡元会;褚瑜光;宋庆桥;吴华芹;商秀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稳消Ⅲ号方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稳消Ⅲ号方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治疗 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 H型高血压病人9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依叶治疗,治疗组在依叶治疗的同时加用稳消Ⅲ号方。两组疗程均为24周,分别于用药前后检测24 h动态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肝肾功能、肌酸激酶,观察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24 h动态血压各指标、同型半胱氨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24 h动态血压各指标、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肌酸激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稳消Ⅲ号方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于 H型高血压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孟胜喜;霍清萍;梁芳;黄侃;王兵;彭文波;王宇新;汪天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NT pro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 N 末端脑钠肽原(NT pro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诊断并且治疗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40例(病例组),另外选取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名(正常组)。测定两组血浆 NT proBNP水平,观察病例组病人在手术切除后 NT proBNP水平变化。结果正常组、病例组血浆 NT proBNP水平分别为(55.21±21.32)pg/mL、(466.43±131.21)pg/mL,病例组NT proBNP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病例组术前、术后血浆NT proBNP水平分别为(466.43±131.21)pg/mL、(65.21±11.32)pg/mL,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NT proBNP在评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松;彭丹;江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小檗碱对初诊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和脂联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糖代谢、脂代谢及脂联素的影响。方法入选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61例,全部受试者进行饮食和运动治疗4周~6周后,随机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30例)和综合治疗组(31例),生活方式干预组继续进行饮食运动控制12周;综合治疗组在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加服盐酸小檗碱片0.3 g,每日3次,治疗12周。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OGTT 2 h血糖(P2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脂联素(APN)。结果两组治疗后 FPG、HbA1c、TC、LDL 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脂联素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后比较,综合治疗组 FPG、HbA1c、TC、LDL C下降更明显,脂联素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 P2PG、T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具有降糖、调脂的作用,并且升高2型糖尿病病人的脂联素水平。

    作者:任毅;王彦;杨静;王蔚;巩志文;赵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消瘀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血瘀痰阻证)的Ⅲ期临床试验

    目的:综合评价消瘀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血瘀痰阻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高脂血症(血瘀痰阻证)诊断的480例病人,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阳性药对照及非劣性试验设计,进行对照组脂必妥胶囊(5粒/次)和试验组消瘀降脂胶囊(5粒/次)用药比较,历时8周的双盲治疗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的变化、中医证候的改变、用药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消瘀降脂胶囊对高脂血症(血瘀痰阻证)疾病的疗效:治疗组(n=338)愈显率为47.34%,总有效率为72.19%;对照组(n=113)愈显率为38.05%,总有效率为63.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劣性检验:用药后8周以15%为非劣标准,两组非劣性检验均合格。结论消瘀降脂胶囊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消瘀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血瘀痰阻证)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顾会芬;李瑞霞;张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有氧运动对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心室重构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室重构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采取运动平板的形式进行有氧运动。6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超声心动图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病人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对照组缩小(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人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采用药物与有氧运动相结合康复治疗,可改善病人心功能,延缓或逆转心室重构,调节血脂代谢水平。

    作者:谢勇;张丽华;伍先明;廖日红;李秋红;郭悦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运用络病理论治疗高血压病8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运用络病理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8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疏导:戒烟限酒,荤素合理搭配,清淡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对照组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分别口服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药等,每日1次~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针对络病学高血压病分型(肝火上冲,脑络失和;痰浊阻络,清阳不展;肝阳上亢,脉络绌急;阴虚阳亢,脉络瘀滞;肾精亏虚,脑络失荣)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疗程均为8周。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症状改善、血压测定。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运用络病理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作者:郭洪波;杨晓娟;袁媛;梁晓鑫;袁乃荣;周晓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病人抑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溶栓治疗后伴发抑郁的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半量瑞替普酶(r PA)溶栓治疗,观察组予黛力新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梗死后心绞痛(PIA)发生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梗死后心绞痛(PIA)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S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黛力新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病人其抑郁状态,减少 PIA发作。

    作者:张克良;贾凤玖;刘大成;霍金霞;杨立艳;刘镇伟;常立功;徐淑丽;孟令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地尔硫卓合并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变异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变异性心绞痛又称静息心绞痛,表现为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心绞痛发作,伴随一过性 ST段抬高或下移,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病人生命。本研究采用地尔硫卓注射液合并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变异性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季英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极化液及1,6二磷酸果糖治疗急性心肌损伤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极化液与1,6二磷酸果糖分别单独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陕西省西安市第五医院收治的130例急性心肌损伤病人,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采用极化液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心肌酶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38%、78.4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8.914,P<0.05)。两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水平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将极化液应用于急性心肌损伤病人的治疗能够有效保护心脏,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小莉;赵小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呋塞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呋塞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期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张家口市第五医院、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98例被诊断为慢性肺心病心衰期的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取吸氧、解痉平喘、抗感染、强心、扩血管、利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呋塞米联合依那普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好转;血清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脑钠肽(BNP)、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水平显著下降,E峰、Ve明显升高,A峰、Va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早期采用呋塞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期,效果明显,安全性较好。

    作者:汤学勤;郝雅娟;武雪亮;张艳峰;项保利;黄先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原发性高血压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比较高血压组和对照组血尿酸水平及不同血压分级下的血尿酸水平,分析血尿酸水平高低是否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血尿酸水平为(365.4±129.2)μmol/L,对照组血尿酸水平为(315.6±101.8)μmol/L,高血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级高血压病人与2级高血压病人及1级高血压病人相比,血尿酸值明显增高(P<0.05);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尿酸水平为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OR=1.544,95%CI 1.068~1.951)。结论高血压病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王彦斌;董星辉;任素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一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双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好转,NIH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较单一阿司匹林治疗更能有效阻止脑梗死进展,改善症状。

    作者:李兰红;王晋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国HLA DQ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我国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DQ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Ovid、Embase、CBM、CNKI、万方数据库、VIP等,查找2016年6月前发表的关于我国 HLA DQ基因多态性与MG之间关联的文献。按 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 RevMan5.2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样本量为2364例,其中病例组(MG组)1073例,健康对照组1291例。Meta分析结果示:增加重症肌无力风险的 HLA DQ等位基因有:HLA DQA1*0102[OR=1.43,95%CI (1.14,1.81)]、HLA DQB1*0301[OR=1.62,95%CI (1.29,2.03)]、HLA DQB1*0501[OR=1.53,95%CI (1.16,2.01)];降低重症肌无力风险的 HLA DQ等位基因有:HLA DQA1*0201[OR=0.61,95%CI (0.45,0.83)]、HLA DQB1*0601[OR=0.55,95%CI (0.44,0.69)]、HLA DQB1*0602[OR=0.49,95%CI (0.38,0.62)]。结论中国人群,重症肌无力的易感基因 HLA DQA1*0102、HLA DQB1*0301、HLA DQB1*0501,而HLA DQA1*0201、HLA DQB1*0601、HLA DQB1*0602为重症肌无力的保护基因。

    作者:李晨辉;高秀红;薛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 D 二聚体(D 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第九医院脑一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病人8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及试验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白细胞介素1(IL 1)、白细胞介素6(IL 6)、血小板计数(PLT)、FIB、D D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 TNF α、IL 1、IL 6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PLT、FIB、D D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通过恢复细胞因子及纤维蛋白原、D D水平来改善机体纤溶系统及凝血系统状态,降低出血倾向,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病灶神经细胞水肿状态,加速脑组织脱水消肿,加速神经系统恢复。

    作者:姚冬梅;李震亮;幺桂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免疫营养对重症脑卒中病人免疫状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评价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脑卒中病人免疫状态、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重症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IEN组)和标准肠内营养组(SEN组)。入院后第1天、第7天及第13天分别检测两组病人的 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 C 反应蛋白(CRP),并通过第1天、第7天及第13天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统计两组病人感染发生例数,计算临床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 CD4、CD4/CD8、IgA、IgG、IgM及 GCS动态评分在入院第1天低,CD8及 CRP在入院第1天时高。动态观察显示:入院第13天时 CD4、CD4/CD8、IgA、IgG、IgM及 GCS动态评分均较入院第1天时显著升高(P<0.05),而入院第13天时 CD8和 CRP较入院第1天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第13天时 IEN组 CD3、CD4、CD4/CD8、IgA、IgG、IgM、CRP水平均高于 SEN组(P<0.05),IEN组 CD8水平低于 SEN组(P<0.05),而两组病人各时间点 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N组病人临床感染率小于SEN组(χ2=5.406,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病人常出现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神经源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能够增加感染的风险,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可上调机体受损的免疫功能,控制炎症反应,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燕宏;茹妍妮;李新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出血性脑梗死病人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脑血疏组除接受基础治疗外加用脑血疏口服液10 mL,每日3次口服。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后14 d、30 d和60 d进行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终点为60 d时 mRS评分≤2分的病人百分比;mRS评分>3的病人百分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血疏组病人治疗后 mRS评分及 NIHSS评分30 d时开始出现明显下降,60 d时差异更加显著(P<0.05);60 d时mRS评分≤2分的病人百分比均显著增加,而mRS评>3分的病人百分比则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可明显改善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残疾率。

    作者:郭荷娜;王倩;王妮;王涛;陈瑞利;杨谦;宋允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以中医相关的机构为例探讨中医在德国民间的传播状况

    以中医相关的机构为例,运用资料分析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德国各中医机构在传播中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德国各中医协会在传播中医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他们将中医介绍给了德国民众,并加深了德国人对中医的理解。推动了中医在德的教学与研究,促进了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这些中医机构只着重介绍了中医的一部分,即针灸,造成民众对中医认识不足,难以塑造准确全面的中医形象。因此,各德国中医协会确实为中医在德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国家应该加大海外宣传力度,为外国民众塑造完整的中医形象,以促进中医在国外的自主传播。

    作者:张钰卿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药研究进展

    如何延缓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是目前治疗的难点与热点,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方面认识尚不明确。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对其大血管病变,目前中医多从久病夹瘀、久病入络进行辨治,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对近年来发表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淑芳;吕树泉;苏秀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管性痴呆的超微病理学研究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血管性痴呆具有发病率高,起病隐袭的特点,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本病同时具有可防可控的特点。同时,新的代谢显像技术及超微病理学的发展,为深入研究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思考,鉴于此,本文从国内外新文献对本病的超微病理学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李红兵;谭子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白蒺藜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药白蒺藜为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别名为蒺藜、刺蒺藜、屈人、旁通等。白蒺藜味苦、辛,性微温,有小毒,入肝经,具有平肝疏肝、行气活血、祛风明目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高血压、风疹瘙痒、目赤多泪诸症。白蒺藜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很明显的疗效。为更好地在临床应用白蒺藜,现就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倩;刘子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人参活性成分及人参复方制剂对细胞色素P450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人参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与其活性成分复杂有关。临床应用时需要注意避免毒副反应及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绝大多数由细胞色素 P450酶介导,其中以 CYP3A4酶重要。人参活性成分及人参复方制剂可以调节多种 P450酶,尤其以下调 CYP3A4酶活性的作用明确。部分人参活性成分与人参复方制剂对 P450酶的调节方向相同,如人参皂苷 Re及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均上调 CYP2C11、CYP2J3酶活性,而人参皂苷 Rh2、人参皂苷 Compound K、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均下调CYP3A4酶活性,提示人参复方的药理基础源于人参活性成分。另有部分人参活性成分对 P450酶的调节方向与人参复方制剂的调节方向相反,如人参总皂苷下调 CYP1A2、CYP2E1酶活性,而参麦注射液则上调这两种 P450酶活性,提示人参复方的配伍可以改变人参活性成分对 P450酶的调节作用。

    作者:吴德琳;刘娟;郑思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与生物标记物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因各种脑血管病(缺血性或出血性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组获得性严重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大脑皮层高级神经功能进行性衰退疾病,临床表现除具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定位体征外,尚存有一系列异常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如:认知、记忆、语言、行为、情感、人格、计算力和抽象判断力等功能改变。目前 VD 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脑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证据及各种神经心理学测量量表,缺乏公认的生物学诊断指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生物学标记物已被应用于VD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作为VD药物治疗临床试验的替代终点[12],并被认为“可客观反映疾病的发病机制,可用于评估疾病的风险或预后,指导临床诊断或监控药物治疗”[3],为 V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展示了较好的发展趋势,现就近10年来有关血管性痴呆生物学标记物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方兴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阿霉素小鼠急性心肌损伤时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阿霉素所致小鼠急性心肌损伤时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阿霉素组(20只)和 rhBNP治疗组(2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阿霉素组单次腹腔注射阿霉素15 mg/kg;rhBNP治疗组单次腹腔注射阿霉素15 mg/kg,每间隔12 h给予新活素注射液50μg/kg。观察48 h后小鼠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 6)mRNA表达,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乳酸脱氢酶(LDH)、血清 SOD、丙二醛(MDA)和IL 6水平变化。结果阿霉素处理后小鼠产生急性心肌损伤表现,心肌酶学指标(CK MB、LDH)升高(P<0.05)。与阿霉素组相比,rhBNP治疗组的肌酶学指标(CK MB、LDH)降低,心肌组织中 SODmRNA表达升高,IL 6 mRNA表达降低,血清 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IL 6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NP注射液能够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减轻炎症因子,从而减轻阿霉素所致的小鼠急性心肌损伤。

    作者:袁李礼;蒋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益气温阳通瘀化痰法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通瘀化痰法代表方芪红散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及心功能的影响,揭示芪红散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心衰模型,采用芪红散进行干预实验,将心衰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芪红散低剂量组(QHD)、芪红散中剂量组(QHZ)、芪红散高剂量组(QHG)和曲美他嗪组,灌胃给药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Na+ K+ ATPase、Ca2+ ATPase指标,并测量各组大鼠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12周后,模型组、QHD组、QHZ组、QHG组及曲美他嗪组与空白组比较,Na+ K+ ATPase、Ca2+ ATPase 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QHD组、QHZ组、QHG组及曲美他嗪组 Na+ K+ ATPase、Ca2+ ATPase均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QHD组、QHZ组、QHG组及曲美他嗪组与空白组相比,LVESD增大,LVE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HZ组、QHG组及曲美他嗪组与模型组相比,LVEDD、LVESD降低,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红散可以通过提高心力衰竭大鼠Na+ K+ ATPase、Ca2+ ATPase 酶含量,降低 LVEDD、LVESD,增加 LVEF,从而保护心肌,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症状,提高心功能。

    作者:陈继红;李秀芬;何英;冉亚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健心颗粒对早期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TNF α、IL 6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心颗粒治疗早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作压力超负荷慢性早期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实验分组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以中药健心颗粒高、低剂量和贝那普利(洛汀新)进行干预,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6(IL 6)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心肌组织TNF α、IL 6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TNF α、IL 6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中药高剂量组 TNF α、IL 6含量低于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P<0.05或P<0.01)。结论 TNF α、IL 6在CHF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健心颗粒可通过抑制 TNF α、IL 6的分泌和表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阻断心室重构过程,从而改善心功能,发挥抗 CHF的作用。

    作者:邹连珍;甘爱萍;张汉祥;李高文;陈宏慈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腹腔氢气和饱和氢盐水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氢气和静脉饱和氢盐水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家兔麻醉开胸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腹腔氢气组(C组)和饱和氢盐水组(B组)各10只。假手术组冠脉穿线不结扎,余3组冠脉结扎60 min后再灌注同时,B组5只腹腔氧气10 mL/kg一次性注入,5只静脉生理盐水10 mL/kg10 min泵入,C组腹腔氢气10 mL/kg10 min注入;D组静脉饱和氢盐水10 mL/kg泵入。B组、C组 D组均再灌480 min。结果 A组、C组、D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高于 B组,但 A组、C组、D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D组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明显大于 B组。电镜和 Tunnul监测显示:A组、C组、D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 B组,心肌结构相对完整,线粒体细胞核损伤较小,仅见少量溶酶体无自噬体,而 B组心肌组织破坏严重细胞膜线粒体脊融合断裂较重,形成空泡部分溶酶体空泡形成,可见多个自噬体。结论两种给氢方法均能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与 H2清除自由基抗炎、抗凋亡有关。腹腔氢气较静脉氢盐水应用方便效果更佳。

    作者:牟春平;刘云宝;邹永伟;王文凯;杨文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运用 Meta分析对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近3年的文献,按照研究的文献纳入标准和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提取数据后,应用 RevMan 5.3进行 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文献10篇,Meta分析提示临床有效率、SV具有同质性(I 2<50%),合并效应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利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和每搏输出量(SV)具有异质性(I 2>50%),合并效应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合并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用药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提高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心功能,纳入研究质量较低,设计不够严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此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证实。

    作者:林勇;林珍珍;吕渭辉;张建兴;宋光辉;钟锐;李晓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温阳健脾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BNP、MMP 2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温阳健脾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 B型钠尿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中医内科收治的心脾阳虚型心衰病人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兼用温阳健脾法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BNP、MMP 2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 MMP 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功能指标能及 H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健脾法可以改善心室率,提高心肌供氧,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抑制炎性因子合成,提高心脏泵血及充盈能力,抑制细胞损害进展,促进修复,恢复心脏功能水平。

    作者:张茂;刘四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证病人生物学指标NDKA、UFDP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证病人发病72 h内生物学指标 NDKA、UFDP对中风病痰热证的诊断意义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研究纳入50例符合标准的中风病痰热证病人,检测发病72 h内生物学指标NDKA、UFDP的血清水平,采集发病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痰热证评分及发病90 d的 Barthel指数(BI)评分。同时纳入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中风病发病72 h内,病例组生物学指标 UFD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4),采用 ROC曲线分析发现UFDP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608;生物学指标NDKA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360,P=0.010),与痰热证评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00,P=0.163),与 BI指数呈明显负相关(r=-0.297,P=0.045)。结论生物学指标 UFDP对发病72 h内中风病痰热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生物学指标 NDKA对中风病痰热证病人的近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远期功能残疾水平均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作者:韩秀秀;马斌;姜如;王亚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络风宁2号方对心肾综合征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络风宁2号方对心肾综合征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对照的原则,共收集120例心肾综合征病人,脱落16例,合格病例104例,将104例心肾综合征的合格病例分为3组:全方组(35例)、去风药组(36例)、西药组(33例),服药2个月。观察3组病人治疗前后明尼苏达心力衰竭量表(MLHFQ)评分、6 min步行距离、典型心肾症状量化评分及典型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变。结果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现出逐级变化的趋势,总有效率按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全方组>去风药组>西药组。3组病人治疗后明尼苏达心力衰竭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西药组 MLHFQ评分呈增加趋势;治疗后全方组、去风药组病人 MLHFQ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全方组 MLHFQ评分低于去风药组(P<0.05)。治疗后全方组病人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1);治疗后3组病人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方组病人治疗后浮肿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全方组病人浮肿症状评分低于去风药组、西药组(P<0.05);治疗后3组病人其他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病人其余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治疗后典型超声心动图指标均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络风宁2号方一定程度上可延长病人6 min步行距离,降低明尼苏达心力衰竭量表评分,降低浮肿症状评分,提高心肾综合征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雪卿;王显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芪归健脑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血浆胆碱酯酶活性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芪归健脑方对阿尔茨海默病(AD)病人血浆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AD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芪归健脑方组和西药治疗组,各30例。芪归健脑方组口服芪归健脑方,每次100 g,每日2次。西药治疗组口服吡拉西坦(脑复康),每次0.8 g,每日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中 AChE活性,并应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评估智力障碍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后 AChE活性和简易智力状态量表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归健脑方能提高AD病人血浆中AChE的活性,并且能明显改善其认知能力。

    作者:王银龙;单铁英;单铁强;王雪丹;苏安英;潘秀兰;阎英杰;刘福来;Liu Fulai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心脉隆注射液联合芪红胶囊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芪红胶囊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中医临床证候疗效、6 min步行距离以及明尼苏达生活质量(MLHF)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芪红胶囊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Lee氏心衰计分、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 B型钠尿肽(BNP)含量、6 min步行距离以及 MLHF评分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 BNP含量有所减少,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 BNP含量、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MLHF评分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MLHF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中医证候积分、Lee氏心衰计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联合芪红胶囊能够改善难治性心衰病人中医临床症状,提高病人运动耐力和生存质量,可以作为难治性心衰的有效辅助药物。

    作者:仝淼;范辉;高玉;谢东玮;王晓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脑白质缺血损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使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方法评估针刺改善脑卒中后脑白质缺血损伤的有效性。方法60例经磁共振扩散加权(DWI)序列扫描证实有单侧脑白质梗死7 d内的病人行DTI检查后,随机分成针刺组和无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于干预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末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 DTI检查。针刺组病人自首诊第2周内每周3次针刺治疗至3个月末。后处理 DTI原始图像得到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根据 T2WI及 DWI图像,分别于缺血白质区域和对侧同名纤维束镜像区取感兴趣区,测量 FA值和 ADC值后计算比值(rFA和 rADC),观察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针刺组与无针刺组缺血性中风病人2个月末和3个月末损伤脑白质的r A D C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7,P<0.05;F=9.368,P<0.01)。首诊及1个月末 rFA值与 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29,P<0.05;r=-0.516,P<0.05),1个月末及2个月末 rADC值与 NIHSS评分值呈正相关(r=0.689,P<0.05;r=0.611,P<0.05)。结论通过 DTI技术显示针刺能够改善脑卒中病人脑白质缺血损伤,ADC值为主要参考指标。

    作者:杨烁慧;陆方;陆欣玲;马文;潘卫东;程瑞新;詹松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同源同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心肺康复

    西医是微观医学,采用分析法,有微观精确性,缺少宏观准确性。在传统的系统生理学和系统医学方面,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都是细化到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因此在心脏和肺疾病治疗上都是心病治心,肺病治肺。心内科主导的心脏康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后,大家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心功能的改善”和“心理的疏导”,而忽视了“心肺同源”。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