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国;李廷荃;化金凤
冬病夏治是源于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一种治法,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已久,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特点与慢性肺病相似,采用“冬病夏治”方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方便易行,应该深入开展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明;孙彦琴;刘新灿;唐荣欣;朱明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玄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降压及症状改善的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5.0%;针药组降压总有效率95%,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疗法能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症状,从整体调节,提高降压治疗的血压达标率、提高生活质量,且可减少不良反应,体现标本兼治的优势与特点。
作者:张俊;王天锡;刘学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离体大鼠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冠状动脉灌流法,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离体大鼠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及 L NAME和钾通道阻断剂对其舒张作用的影响。结果瑞舒伐他汀可浓度依赖性舒张苯肾上腺素预收缩的大鼠离体冠状动脉。L NAME及钾通道阻断剂均可不同程度抑制瑞舒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舒张冠状动脉,其作用与氧化亚氮(NO)及钾通道有关。
作者:晋月萍;苏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将收集到的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验案共424份输入到验案分析系统,应用其统计功能编制用药频率表,绘制中药分类表。结果共用中药226种,应用次数多者为丹参,共264次,频率为62.26%;少者为冰片等6种,仅用1次,频率为0.24%;频率大于40%的有丹参、黄芪、麦冬、川芎、当归、五味子共6味药;频率大于10%的有36味,可分为9类,其中活血类药种数多,有8味。结论丹参、黄芪、麦冬、川芎、当归、五味子是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惯用中药,体现了活血益气、养阴复脉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法;活血类药物占名老中医常用药类之首,表明了活血化瘀是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
作者:庞庆荣;陈守强;徐亮;毕文霞;侯建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熊胆粉在麝香通心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为其凉开法治疗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结合高脂饮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灌服熊胆粉水溶液,并以麝香通心滴丸全方水溶液及全方去熊胆粉水溶液为对照,通过 HE染色、油红 O 染色及Masson’s Trichrome染色,观察对主动脉及主动脉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生化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斑块损伤面积显著增加(P<0.01),血清TG、TC和 LDL均显著升高(P<0.01),HDL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对比,各给药组斑块损伤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全方组作用优于去熊胆粉组。各给药组与模型组对比,血清 TG、TC均显著下降(P<0.01),HDL明显上升(P<0.01),全方组作用优于去熊胆粉组,此外,熊胆粉组降低 LDL作用显著(P<0.01)。结论熊胆粉在麝香通心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中具有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降低 LDL作用中贡献显著。
作者:贾成林;熊敏琪;崔金刚;王培伟;沈融;朱玉陵;王文健;陈瑜;张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两种肠内营养液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白蛋白的影响,使用两种肠内营养液后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情况。方法42例使用肠内营养的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混悬液组(TPF)21例,肠内营养乳剂组(TPF)21例。观察比较两组使用营养液前后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及出现消化道的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增高,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种肠内营养均出现不同的消化道症状。结论两者均可适用于颅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但对消化道反应并发症的控制不同。
作者:葛立峰;段虎斌;孙建林;郝春艳;李涛;高刘民;穆慧斌;郭剑;崔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及其合并症的发病。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患者90例,分析其辨证分型及其出现的合并症。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阴阳两虚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及冠心病为主,其次是低血糖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均合并症阴阳两虚>气阴亏虚>阴虚内热>湿热困脾,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型多,阴阳两虚型少;伴有多种合并证,并多有致残合并症的发生。
作者:王洁;杨志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血瘀型冠心病验案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验案分析系统收集名老中医治疗血瘀型冠心病验案318例,应用验案分析系统的统计功能建立用药频率表;应用 SAS统计软件,以血瘀为因变量,以所用中药为自变量对验案数据集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318份医案中,共用中药249种,丹参、当归、红花、川芎、黄芪、赤芍等药的应用频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丹参、红花、赤芍、炒枣仁、延胡索、巴戟天、玉竹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现了活血行气、祛瘀止痛是血瘀型冠心病的常用治法;在血瘀型冠心病治疗中用药特异性较强的药物为Logistic分析中所涉及的7种中药。本研究体现了名老中医治疗血瘀型冠心病及常见兼证与兼证的用药规律,以及在血瘀型冠心病中特异性较强的几种中药。
作者:毕文霞;陈守强;徐亮;侯建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4粒,3次/日,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改善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供血,缓解胸痛症状,是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有效中成药。
作者:徐廉;邓昭美;孙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动脉粥样硬化内不成熟新生血管促进易损斑块发生、发展。从周细胞募集入手,综述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不成熟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庞晓丽;胡先同;姜希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评价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障碍(SDB)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呼吸科睡眠监测室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人群进行筛选,共入选患者28例,男24例,女4例,年龄50岁~67岁;所有人群均测定 PSG 指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 SaO2<90%时间;心率变异性指标:正常R 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5 min正常R 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连续5 min正常R 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相邻正常R 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 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百分比(PNN50);相邻NN间期差值的标准差(SDSD)。患者经BiPAP治疗并随访1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经BiPAP治疗后,患者PSG指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均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BiPAP 治疗能明显改善与呼吸暂停有关的低氧症状,改善心率变异性,可能会成为治疗冠心病合并 SDB的重要途径。
作者:陶琴;陈君;张郁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灯盏花注射液对正常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应用 Langendorff实验系统。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溶剂对照组,107 mol/L 灯盏花组,3×107 mol/L 灯盏花组,106 mol/L 灯盏花组,3×106 mol/L 灯盏花组,105 mol/L灯盏花组,每组6只。比较用药前后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CF)、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结果用台式液灌流时,CF,LVDP, LVEDP,+dp/dtmax和 dp/dtmax的基础值分别为(7.5±1.1)mL/min,(60±1)mmHg,(11±2)mmHg,(1284±101)mmHg/s,(1021±112)mmHg/s。含灯盏花的台式液浓度依赖性的增加离体大鼠心脏的CF,LVDP,+dp/dtmax和-dp/dtmax值,当灯盏花浓度为105 mmol/L时,各项参数的大值分别为(12.4±1.0)mL/min,(74±3)mmHg,(1541±124)mmHg/s,(1398±101)mmHg/s。含灯盏花的台式液对 LVEDP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灯盏花浓度依赖性舒张大鼠离体心脏冠状动脉;灯盏花对离体大鼠心脏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正性肌力作用。
作者:侯晓敏;宋丽娟;秦小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13K Akt)信号通路在七氟醚预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成年 SD大鼠40只,按随机法分为5组(n=8):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七氟醚预处理+抑制剂 LY294002组(S+LY组)和溶剂组(DMSO 组)。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灌注24 h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光镜下观察各组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磷酸化的 Akt 表达,TUNEL 法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 )。结果与C组相比,其余4组AI、p Akt指标表达均增加(P<0.05),与IR组相比,S组AI表达降低显著(P<0.05), p Akt表达明显增加(P<0.05),S+LY组及DMSO 组AI和P Akt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预处理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 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杨华丽;韩冲芳;周晓辉;雒珉;王晓鹏;张建文;张卫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急诊收治高龄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2年经我院急诊确诊老年性肺栓塞患者19例,将其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9例及对照组(年龄65岁~79岁)10例,两者在危险因素、临床资料、诊断与治疗措施上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危险因素,高龄组仅卧床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脑卒中、2型糖尿病等未见明显高于高龄组(P>0.05);两组在性别、临床症状、D 二聚体、PTCA充盈缺损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措施上两组患者无特殊差异。结论高龄肺栓塞患者危险因素繁杂,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其误诊率高,应引起一线医师重视。
作者:张艳敏;冯强;陈惠敏;薛俊红;李爱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心可舒片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方法15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用心可舒片治疗,B组用倍他乐克治疗,C 组用心可舒片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疗效。结果各组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80%,72%,96%),SAS评分(38.4分±1.02分,37.8分±0.75分,34.2分±0.75分),SDS评分(37.8分±0.75分,38.0分±1.06分,33.4分±1.09分)比较,C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 A组和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可舒片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效果显著优于两种药物单用。
作者:陶勇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细胞外液酸化对大鼠离体冠状动脉环静息张力的作用,并探讨钾通道阻断剂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 Pow-erLab和DMT微血管环张力记录系统,观察细胞外液酸化对大鼠离体冠状动脉环静息张力的影响。观察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阻断剂4 AP(0.3 mmol/L、1 mmol/L)、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阻断剂 Gli(0.003 mmol/L、0.01 mmol/L、0.03 mmol/L)、钙激活钾通道(KCa)阻断剂TEA(1 mmol/L、3 mmol/L)对浴液 pH 值梯度改变(7.2、7.0、6.8、6.6)时大鼠离体冠状动脉环张力的影响。结果①静息状态下,随pH值梯度降低,大鼠冠状动脉环张力逐渐增高,其大收缩率分别为(4.51±1.48)%、(42.74±8.32)%、(80.18±5.63)%、100%。②4 AP 0.3 mmol/L在 pH6.6时减弱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为大收缩的(85.85±6.61)%;4 AP 1 mmol/L在 pH7.0、pH6.8、pH6.6时均能减弱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15.39±9.68)%、(42.06±12.81)%、(55.75±15.66)%。4 AP 对 pH 值梯度降低引起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有抑制作用。③Gli 0.003 mmol/L在 pH6.8、pH6.6时增强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114.12±15.62)%、(120.24±13.78)%;Gli0.01mmol/L在pH6.8、pH6.6时减弱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56.19±3.98)%、(59.07±5.52)%;Gli 0.03mmol/L在pH6.8、pH6.6时减弱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46.19±8.64)%、(29.73±6.12)%。Gli对 pH 值梯度降低引起大鼠冠状动脉环收缩的作用呈双向性。④TEA 1 mmol/L在 pH7.0、pH6.8时增强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68.37±17.77)%、(103.22±10.27)%;TEA 3 mmol/L在 pH7.0、pH6.8、pH6.6时增强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64.97±11.79)%、(119.32±17.81)%、(134.77±18.20)%。TEA 对pH 值梯度降低引起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有增强作用。结论酸中毒时,随细胞外环境 pH 值梯度降低,大鼠冠状动脉环静息张力逐渐增高。该收缩可能与KV通道、KATP通道、KCa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有关。
作者:李江涛;刘宇;牛龙刚;崔丽娟;侯晓敏;李金艳;郭永强;张明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阐述心血管病疾的西医及中医治疗方法,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优势及发展趋势,认为中西医结合将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优选方法。
作者:贾建国;李廷荃;化金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住院死亡率。方法①收集山西博爱医院心内科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2008年-2012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采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至死亡时间、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病史,是否有吸烟史、家族史、饮酒史,是否再灌注治疗、住院期间合并症。②用Logistic统计分析方法筛选与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病时间和死亡时间采用圆分布资料分析。结果女性死亡是男性的2.5倍;高龄组死亡是低龄组的2.3倍;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死亡是对照组的2.8倍;再灌注治疗者死亡是对照组的0.45倍;泵衰竭组死亡是对照组的16.8倍(P<0.05);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吸烟史、家族史、饮酒史以及肺部感染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前后(Z=4.762,P<0.01),死亡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2月19日前后(Z=4.26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与年龄、性别、有无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是否合并泵衰竭及致死性心律失常有关,再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风险。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死亡高峰均与季节有关。
作者:冯巧爱;郭文玲;曹静;张水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57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24h血压动态脉压(24hAPP)分为<60 mmHg组(88例),≥60 mmHg组(69例);根据动态脉压指数分为<0.5组(131例),≥0.5组(26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生化指标。结果24hAPP≥60mmHg组24h收缩压(24hSBP)、脉压指数、IMT、总胆固醇明显高于24hAPP<60mmHg组(P<0.05)。脉压指数≥0.5组24hSBP、24hAPP、IMP、总胆固醇明显高于脉压指数<0.5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 IMT水平与24 hAPP、动态脉压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 IMT随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升高而逐渐增大。
作者:高凌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NIHSS评分、GC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6例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住院患者,入院72 h内行NIHSS、GCS评分,出院30 d随访,评估预后转归的预测因素。结果入院时 NIHSS<14分10例,NIHSS≥14分16例,GCS<10分11例,GCS≥10分15例。出院30 d 回访,死亡6例,严重残障11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65.4%。结论病初意识障碍、栓塞性发病机制、病灶累及幕上及幕下者提示预后不良, NIHSS、GCS评分是重要的预测预后指标。以量化评估模式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进行评估,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润芝;牛小媛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