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心得

钱红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 急救,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入院时采取急救措施并加强护理.结果:经过3h-3d的治疗与护理后,惊厥控制45例,占97.8%.高热缓解至正常者42例,占89.1%;降低在38.5° C以下3例,占6.5%;仍处于39℃以上者1例,占2.2%.原发病临床治愈41倒,好转5例.结论:及时迅速控制惊厥、高热,并进行精心的护理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关键.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10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体会

    目的:对10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某医院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100例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采用动力加压髋螺钉内固定技术来进行治疗.结果:8周后,100例患者,优46例(46%),良34例(34%),可15例(15%),差5例(5%),优良率95例(95%).没有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陈海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目的: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9例,对其行介入诊疗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9例血管并发症患者中,有9例为皮下血肿和穿刺出血,发生率47.37%,有5例为假性动脉血管瘤,发生率为26.32%,有3例为动静脉瘘,发生率为15.79%,有1例为静脉栓塞,发生率为5.26%.结论:对于血管并发症的病因深入了解后,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产生,提高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王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的选择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多种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则导致了不良反应增多和细菌耐药等问题,例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肝菌等,其中有些耐药菌感染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大程度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到低程度.

    作者:杨斌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临床联合用药方案的定量设计

    目的:探讨寻找一种能指导制定临床联合用药佳方案的定量设计方法.方法:药房医师从临床实际出发,以临床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为例,使用三种药物,按不同剂量联合使用,用权重方法,以平均剂量为标准,通过血红蛋白升高情况来观察药物作用强弱及分析三种药物相互间的作用情况.结果:血红蛋白的升高情况在各种联合用药方案中有明显差异(P<0.05),药物1、药物2的作用在三种药物联合使用中占主要地位,药物3对于药物2是拮抗作用,药物3对于药物1是促进作用.结论:本试验所采取的权重定量设计法能有效地分析出各种药物在临床联合用药中的地位,药房医师可以通过此法调整主要药物及从属药物的匹配关系,构成新的用药方案,指导临床医师用药.

    作者:王斌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心得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入院时采取急救措施并加强护理.结果:经过3h-3d的治疗与护理后,惊厥控制45例,占97.8%.高热缓解至正常者42例,占89.1%;降低在38.5° C以下3例,占6.5%;仍处于39℃以上者1例,占2.2%.原发病临床治愈41倒,好转5例.结论:及时迅速控制惊厥、高热,并进行精心的护理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关键.

    作者:钱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精乌(糖衣)片中何首乌的二苯乙烯苷含量测定

    用(RP-HPLC)法测定制何首乌中的二苯乙烯苷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该产品含量控制.

    作者:蒋小莉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严重感染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处理

    目的:探讨严重感染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处理.方法:临床观察30例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给予吸氧、留置导尿管,进行备血,同时彻底清创,输液抗感染治疗,所有患者均行跟骨牵引,整复骨折给予固定.结果:3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创伤合并感染非常严重行截肢术,余下28例患者随访半年发现,其中痊愈率为46.67%,良好率为20.00%,有效率为13.33%,疗效差为13.33%,总有效率为80.00%,临床观察疗效佳.结论:本病的治疗应当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和积极抗感染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预防并发症及改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作者:周国林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探究中药毒性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临床在运用中药治病时,常会发生一系列毒副作用,影响到中药的用药安全及疗效,究其毒性发生的原因,大致存在有:品种混用、炮制方法不当、服用过量或长期用药、药物配伍不当、辩证不准等因素.

    作者:董建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锁骨骨折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比对

    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锁骨骨折绝大多数可用非手术治疗.但对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单纯手法复位很难达到骨折良好的复位,而外固定亦不能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仅能达到解除骨断端过度的异常活动,维持骨折端在一定的畸形位置愈合,局部可遗留明显畸形.

    作者:金煜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骨折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175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00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范德群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128例疤痕子宫再次分娩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再次分娩的临床处理特点.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站近年来收治的128例疤痕子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8例疤痕子宫再次分娩患者,行阴道分娩22例,阴道分娩率为17.19%,剖宫产106例,剖宫产率为82.81%,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率.而采用刮宫产作为再次分娩方式的疤痕子宫患者,其产后出血量大,产褥病发生率高,住院时间长,与阴道分娩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确保母婴安全的情况下,对于疤痕子宫再次分娩的产妇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如果没有明显的再次剖宫产指证,应给予孕妇阴道试产的机会.

    作者:覃启蓉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浅谈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症,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疾病.其在中医学中属“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属危重症及难治病症.1病因病理中医认为,本病起病多缓,但亦可急性发作.此外,由于气病日久必然伤血,阳病日久必损及阴,故临床上亦可见血虚阴亏之候,然多与气虚阳衰相兼为病,或为气血不足,或为气阴两虚,或为阴阳两虚之候.心之阳气不能速振,瘀血、痰浊、水饮难以速除,故病情多缠绵不愈,每一次复发均重伤正气,使心之阳气更虚,瘀血、痰浊、水饮等益盛进而复累及心之阳气,甚则出现阳损欲脱之证,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如此反复,气虚、血瘀、痰浊、水饮恶性循环,使心衰日重,虚实难复,部分病人可因阳气暴脱而突然死亡.

    作者:刘保军;李宴桃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针刺运动疗法结合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针刺运动疗法结合艾灸对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影响.方法 将120例肱骨外上髁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配合艾柱隔姜灸,对照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2个疗程后(共治疗20次)评定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38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27例,湿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刺运动疗法结合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

    作者:王炜飞;周全荣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18例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简称:甲减性心脏病)误诊的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4例甲减性心脏病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在首诊或首诊及复诊时被误诊18例,占75%.结论 甲减性心脏病容易误诊为其他心脏病,提高临床医生对甲减性心脏病的认识,及时检测甲状腺功能可有效防范误诊.

    作者:张景友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总结其临床治疗的的经验;结果 本组患者经强心、利尿、扩血管、低流量吸氧和对症治疗原发病等治疗,128例中显效64例,有效5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8%,其中死亡5例,占39%,死亡原因为泵衰竭3例(60%),猝死1例(20%),心律失常1例(20%);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经系统和合理的治疗可降低患者病死率,能延缓心室重构,防止心室扩大的发展,改善预后.

    作者:蒋烈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原因及临床处理分析

    目的 探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 同顾性分析160例174眼青光眼患者术后浅前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青光眼术后并发浅前房78眼,发生率为44.8%;按形成原因分析:房水滤过过畅31眼,占39.7%;虹膜睫状体炎19眼,占24.4%;结膜瓣渗漏15眼,占19.2%;脉络膜脱离13眼,占16.7%.采用滴眼药水,局部用药等保守治疗,11跟浅前房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恢复前房,明显提高生活质量.结论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是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常导致角膜失代偿、虹膜粘连、恶性青光跟甚至失明等严重后果,应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玉元;何丽萍;朱汀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产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分析

    目的:分析了产后健康教育对产妇、婴儿以及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本社区门诊就诊的产妇共98例,其中有18例是接受过产后健康教育产妇访视的,有80例是由于某些个人及家庭、社会因素未接受产后访视的,我们就失访的产妇情况与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的综合情况,随机抽取我们接受过访视的产妇与失访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产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结果:观察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健康教育减少了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婴幼儿的发病率降低、避免了产妇和家属之间的家庭矛盾,提高生活质量.体现了社区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满意度.

    作者:朱淑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两种麻醉方式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2种麻醉方式的效果.方法:207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4例)和对照组(77例),观察组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喉罩通气下浅全麻方式,对照组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强化方式.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麻醉感受及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喉罩通气下浅全麻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一种较好麻醉方式.

    作者:李飞;黄林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妇科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的需要

    妇科恶性肿瘤是妇女常见的肿瘤,而满足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需要则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和主要治疗方法,探讨了妇科恶性肿瘤对患者的影响,进而指出了妇女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的具体需要.

    作者:陈晓露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乳腺良性肿瘤100例手术治疗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经过鉴别诊断及影像学检查已确诊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00例,其中30例确诊为乳腺囊性增生,35例确诊为乳腺脂肪瘤,其余3 5例确诊为乳腺纤维瘤,本组1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包括乳晕切口或乳晕外缘弧形切口进行切除.结果:本组1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没有原病灶复发病例,切口恢复较好.结论:进行乳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要结合患者的病因以及肿块的大小决定手术方式,采取乳晕切口或乳晕外缘弧形切口进行肿瘤切除,不仅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而且切口瘢痕较少.

    作者:张玉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