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展;赵旭东
1病例患者女性,40岁,已婚,农妇.因独语,发呆,疑人害5年,加重伴厌食、消瘦2个月于2000年8月入院.既往7年前曾经产后大出血,在当地医院经及时抢救才转危为安,此后一直闭经,不久出现少言懒动,头发脱落,厌食疲劳,闭经等,曾在当地治疗,具体欠详,效果不佳,日渐消瘦,精神萎糜.于1995年8月左右出现无故发呆,喃喃自语,无端怀疑家婆要加害于她,是家婆害得她这样,疑人在饭菜中下毒,不近人情,对家人态度冷淡,常无故发脾气,骂家人或邻居,有时整夜无法入睡,曾到外地求医,服用中草药,无效果.
作者:钟湧江;许红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探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回归社区后,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其社会功能改善程度的疗效观察.1对象和方法为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安康市安宁医院经住院治疗回归社区后病情稳定的患者.符合CCMD-3有关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精神症状基本控制、生活自理能力大部分恢复、自知力部分恢复;自愿参与本研究,能坚持参加治疗10次以上并能完成问卷评定者.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较明显躯体疾病、严重社会功能缺陷及精神衰退者.
作者:周丽丽;孙权科;刘少鹏;贾聚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4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20例(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和西酞普兰组22例(西酞普兰治疗),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和6周分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6周,艾司西酞普兰组和西酞普兰组的HAMD总分分别从治疗前(23.06±2.22)分和(22.78 ±2.03)分降至(7.76 ±2.98)分和(7.90±3.11)分;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0.0%和77.3%(x2=0.046,P=0.830),痊愈率分别为50.0%和45.5%(x2=1.828,P=0.176).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相同,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
作者:吕振雷;张云彪;祁曙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对迟滞/激越型抑郁症临床表现、神经系统软体征、认知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李泾;吴天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治疗麻谷丸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以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7例麻谷丸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别以阿立哌唑(n=54)和利培酮治疗(n=53),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周末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价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其不良反应. 结果:阿立哌唑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 (49/54),利培酮组总有效率为90.6% (48/53),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75,P>0.05).治疗后阿立哌唑组中焦虑抑郁和缺乏活力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P<0.05),而思维障碍和敌对猜疑因子分显著高于利培酮组(t=2.30,P=0.023;t=1.98,P=0.050).阿立哌唑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6% (30/54),利培酮组为79.2% (42/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20,P=0.009). 结论: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麻谷丸所致精神障碍均有效,但阿立哌唑组能明显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并提高内动力,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好.
作者:周旭辉;李冬凤;周霞峰;蒋铁平;高诚忠;杨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记忆缺陷的特点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季陈凤;刘登堂;徐一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对照研究4种常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 方法:应用自制吸毒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25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和评定. 结果:在纳入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使用的毒品包括海洛因、冰毒、K粉以及摇头丸,临床症状以幻觉、妄想、敌对性等阳性症状为常见,部分病例伴有明显的阴性症状及情感障碍.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K粉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中度以上幻觉的比例达到83.05%,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而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组各项阴性症状条目达中度以上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 结论:不同种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
作者:邓先华;黄志彪;李学武;李毅;王轶;吴冬凌;高北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随访,比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就其对于服药依从性和社会功能的影响进行对比. 方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UKU不良反应量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服药态度量表(DAI)在基线和治疗6个月末对103例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①6个月末,奥氮平组PANSS一般病理学量表总分较之阿立哌唑组显著降低(P<0.05),3种药物组PANSS阳性症状总分、PANSS阴性症状总分和PANSS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②6个月末3种药物组DAI、PSP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③利培酮组肌张力障碍及震颤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6.5%和20.6%.奥氮平组思睡/镇静、口干、便秘及体质量增加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 结论:3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相当,在改善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方面作用差别不明显.
作者:黄楠;陆峥;盛建华;刘娜;张洁;何磊英;杨程青;陈发展;Goorah Deenoo Bharathi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对阿立哌唑合并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我院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住院患者;PANSS总分≥60分;入组前2周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老人、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者.共60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阿立哌唑合并小剂量奥氮平)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18~ 56岁,平均(30±7.6)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2.4±1.5)年.对照组(单用阿立哌唑)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19~49岁,平均(27±7.0)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2.3±1.7)年.以上各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卫军;刘晓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对麻痹性痴呆(GPI)误诊病例回顾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2月以精神疾病住院,后更正诊断为GPI的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8 ~51岁,平均42.3岁;工人2例,个体1例,无业2例;均初中以下文化;未婚1例,离异3例;否认重大疾病史及冶游史,经多方求证有冶游史2例,职业不洁接触史1例.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为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0分;血清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阳性;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TPPA均阳性,白细胞数>5 000/L,蛋白定性(+~++).经性病科会诊后确诊.
作者:王道杰;石雅娟;代淑云;冯体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精神科医师的道德准则——世界精神病学协会的马德里宣言
作者:谢侃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焦虑症患者心率变异性异常的一些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组)80例和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80名完成一般情况问卷及病史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同时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器测定两组被试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并进行比较. 结果:焦虑症组平均心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6.79,P<0.01).焦虑症组HRV所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中SDNN、RMSSD、PNN50、HF及LF/HF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95,-5.34,-4.79,-2.69,-2.93;P均<0.01).不同性别(F =5.500)、不同年龄段(F=270.39)两组被试平均心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焦虑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性别、年龄有关.
作者:范毅敏;杨程青;胡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编辑先生: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主要是指在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实施的干预,请问在现今常用的诊断系统中有无相应的诊断标准?如何使用?江苏一名医生答读者来信江苏医师: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首次疾病发作前会出现感知觉、思维、认知、行为、社会功能、情绪或心境等方面的异常变化[1-2],这一时期被称为精神分裂症的前驱期.在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和在精神病发作之后为缩短未经治疗的精神病阶段(DUP)实施的干预统称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3].目前只有DSM系统曾对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做过详细界定,但是几经变迁仍未能达成一致.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这一概念常被用于科学研究中,下面简要介绍界定此期的相关标准和工具.
作者:陈发展;赵旭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异同,探索主观幸福感稳态理论对三者的适用性. 方法:对门诊和病房的抑郁症(n=79)、焦虑症(n=53)、强迫症(n=48)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57)被试进行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幸福感指数问卷测评分析. 结果:①抑郁症组、焦虑症组、强迫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55,P<0.01).②抑郁症组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与绝望感因子分呈负相关(P<0.01),焦虑症组与认知因子分、睡眠因子分、绝望感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强迫症组分别与HAMD总分、日夜变化因子分、迟缓因子分、绝望感因子分呈负相关性(P<0.05).③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绝望感因子和焦虑因子、焦虑症患者的认知因子和睡眠因子、强迫症患者的绝望感因子是影响各自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结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均低于正常人;抑郁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更低;均与抑郁症状有关.
作者:王阳;李箕君;王纯;张宁;张婕;张亚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与碳酸锂强化治疗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SSRI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文拉法辛替换SSRI治疗和加用碳酸锂强化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安全性. 结果:文拉法辛组治疗痊愈率为51.1%,锂强化组治疗痊愈率为28.9%,两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I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换用文拉法辛的疗效优于碳酸锂强化治疗.
作者:寻知元;张国双;江芮;吕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与强迫症(OCD)的关联性. 方法:190例OCD患者和309个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对BDNF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6265进行基因分型.以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定OCD患者的病情. 结果:OCD组和对照组之间rs6265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起病年龄和性别方面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与OCD可能没有关联.
作者:刘延辉;刘世国;寇海燕;张心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绘画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本文阐述绘画在团体心理治疗中应用现状.
作者:杨祥英;蒙华庆;胡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105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度洛西汀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治疗),对照组53例(单用度洛西汀治疗);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94.0%和62.7%,以研究组疗效显著(t=2.37,P<0.05).两组HAMD、HAMA治疗后各次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66~3.76,P均<0.01);以研究组降分显著(=2.54 ~3.68,P<0.01或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当(x2=0.08,P>0.05). 结论:度洛西汀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单一用药.
作者:李学灵;屈建新;耿寒松;张继涛;王艳红;刘艳江;邹振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抗抑郁剂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1年的结局,并评价不同疗效对双相抑郁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ICD-10双相障碍诊断标准患者,急性期进行8周抗抑郁剂和心境稳定剂联合治疗,痊愈和有效者进入1年维持治疗期.用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 结果:76例患者急性期治疗痊愈者53例,有效者23例.随访1年后,共43例(56.57%)维持痊愈,17例症状复发,总复发率22.36%.痊愈组36例(67.92%)仍保持痊愈,有效组7例(30.43%)达痊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9.176,P=0.002).痊愈组抑郁复发率低于有效组(3.77% vs.17.39%,x2 =4.091,P=0.045),两组转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2% vs.21.74%;x2=1.406,P=0.236).生存分析显示痊愈组平均复发时间显著长于有效组[(10.06±2.14)个月vs.(9.00±3.67)个月;u=9.327,P=0.002]. 结论:抗抑郁剂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1年后复发率低,急性期治疗痊愈者优于非痊愈者.
作者:黄国平;张迎黎;张红梅;吴俊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儿童精神分裂症、健康儿童及其一级亲属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探究性眼球运动(EEM)的差异. 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儿40例及同胞22例、父母80例,健康儿童59例及父母80例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EEM检测. 结果:儿童精神分裂症组及其同胞组与健康儿童对照组P300、EE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儿童精神分裂症组及同胞组较健康儿童对照组N2及P3波潜伏期延长、P3波幅降低、凝视点数(NEF)、反应性探索评分(RSS)较健康儿童对照组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儿童精神分裂症父母组较健康儿童父母组以上检测结果类似(P均<0.01).N2、P3波潜伏期与NEF、RSS均呈负相关(r=-0.344~-0.490,P<0.05、0.01);P3波幅与NEF、RSS呈正相关(r=0.414、0.451,P均<0.01). 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级亲属均存在P300、EEM异常改变,P300、EEM缺陷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分裂症生物学素质标志.
作者:王秀珍;李坚;陈桂兵;孙太鹏;王建文;陈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