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后的对比性研究

刘智明;曹金红;刘如恩;龚年春;余小祥;樊成;陈波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 面瘫, 听力减退
摘要: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和面肌痉挛(HFS)后的听力减退和面瘫情况,为预防和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75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TN患者中,男186例(42.7%),女250例(57.3%),听力减退6例(1.4%),面瘫10例(2.3%);HFS患者中,男235例(31.0%),女523例(69.0%),听力减退57例(7.5%),面瘫56例(7.4%).在性别、听力减退和面瘫等方面,TN患者和HFS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责任血管的识别是影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TF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3月-2012年3月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间TF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治疗组治疗后T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了可调节血脂外,还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TF表达,从而减少急性冠脉事件发生.

    作者:李效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电针配合刺络拔罐术治疗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刺络拔罐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毫针治疗,治疗组采用毫针、电针、刺络、拔罐四步疗法.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结论 电针配合刺络拔罐术治疗颈椎病优势明显.

    作者:程燕;王树国;杨丽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射血分数、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以及6 min步行试验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射血分数、血浆NT-proBNP以及6 min步行试验改善明显(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治疗心力衰竭,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永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脂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性介质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80例ACS患者服用血脂康前后血浆IL-6及MCP-1水平.结果 ACS组血浆IL-6、MCP-1水平为(25.45±6.34)ng/mL、(19.98±4.57)p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68±5.54)ng/mL和(14.45±4.35)pg/L(P<0.01),服用血脂康4周后血浆IL-6及MCP-1水平下降(P<0.01).结论 ACS患者血浆IL-6及MCP-1水平升高与冠脉炎症反应相关,血脂康可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浆IL-6及MCP-1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赵秀峰;刘丽军;马燕霞;邵丽莉;郭海平;裴利敏;李敏;李琴;信栓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脑梗死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9月-2010年8月在潍坊市脑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366例,电话或门诊随访6个月~24个月,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性别、糖尿病、冠心病、吸烟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适度饮酒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男性、糖尿病、冠心病、吸烟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适度饮酒可预防脑梗死复发.

    作者:张爱娟;王梅;胡鸣一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镇脑宁与苯妥英钠治疗偏头痛患儿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镇脑宁与苯妥英钠治疗偏头痛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7月-2011年9月我院门诊就诊的中度偏头痛7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选用镇脑宁和苯妥英钠治疗2个月,采用<儿童生活质量量表PedsQL4.0>和头痛指数指标来考核.结果 生活质量得分:苯妥英钠组治疗前(68.27±11.06)分升至治疗后的(82.07±5.36)分,镇脑宁组由治疗前(71.82±9.03)分升至治疗后的(82.74±5.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P>0.05).头痛发作指数改变情况:镇脑宁组从(10.45±7.25)降至(2.20±2.75);苯妥英钠组从(9.81±7.58)降至(2.03±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改善效果相似(P>0.05).结论 镇脑宁和苯妥英钠治疗偏头痛患儿既能改善生活质量又能减轻头痛指数,疗效满意.

    作者:李振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 将68例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82.8%(P<0.05).治疗组39例中死亡1例,死亡率2.6%;对照组29例中死亡3例,死亡率10.3%.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心综合征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组,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张广超;王珩;刘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189例体会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部位钻孔引流术治疗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术前头颅CT定位,确定穿刺进针点,选择血肿大直径不同方向穿刺,抽吸血肿量约1/2~2/3即可,合并破入脑室的患者多结合侧脑室引流数效果更好.术后复查头颅CT,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引流1 d~5 d,残留血肿<10 mL即可拔引流管.结果 微创钻孔引流手术创伤小,血肿引流效果好,手术干预的范围扩大,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有利于挽救生命和促进功能恢复.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扩大了手术救治的范围.微创钻孔引流术,方法简单,引流效果好,扩大了手术救治的适应证,降低了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是简单、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作者:辛晓东;刘杰文;郝万如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70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与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2.9%,硬化斑块主要为溃疡斑和软斑,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 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俊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208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与危险因素关系的分析

    目的 分析退行性性心瓣膜病变与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来探讨退行性瓣膜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208例病人及127例对照组均采用美国GEVIVID7超声心动图检查仪进行检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在这两组病人之间的差异.结果 老年退行性瓣膜病组高血压发生率、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老年退行性瓣膜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团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122例肿瘤患者术前窦性心动过缓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术前窦性心动过缓者是否存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以免增加肿瘤患者的手术风险.方法 选择肿瘤患者术前常规心电图中窦性心动过缓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为A组(常规心电图示心率50次/min~59次/min者)和B组(常规心电图示心率<50次/min者),对两组的DCG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组病例中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室上速及房颤、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异常心电活动的检出率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心电图示轻度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59次/min)的原因多为生理性,系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常规心电图示中度及以上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SSS的检出率增高.对有窦性停搏患者术前好安装临时起搏器,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防止术中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习芬;唐耀;闫日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静脉输注30 mg,2次/日,连用14 d,丹红注射液30 mg/d,连用14 d.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观察用药前后ESS评分、Rankin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ESS评分、Ranki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Rankin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疗效显著.

    作者:王临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克林奥)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心理治疗,治疗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及克林奥治疗,对照组单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合用克林奥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比单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疗效好.

    作者:曹明明;张争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正天丸对偏头痛大鼠的预防作用及对CGRP的影响

    目的 观察正天丸对偏头痛大鼠的预防作用及对脑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西比灵治疗组(1 mg/kg)、正天丸组(16.8 mg/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其耳红情况、挠头时间等行为学指标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中CGRP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出现耳红和连续挠头时间明显延后(P<0.05),CGRP的含量升高(P<0.05);经西比灵和正天丸预防给药后,偏头痛模型大鼠耳红和连续挠头的持续时间缩短,CGRP的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天丸能明显改善大鼠偏头痛发作,可能与调节机体CGRP的释放有关.

    作者:李慧;吴艳华;刘强;陈宝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 将8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在基础降糖的前提下,试验组应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弥可保治疗,对照组仅应用弥可保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5.0%,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弥可保可显著改善和修复DPN.

    作者:蒋新建;李建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超急性期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ST段抬高型急肌梗死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例患者中,下壁心肌梗死1例,下壁和前壁心肌梗死3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ST段抬高均呈巨R型.结论 临床上心肌缺血或坏死区周围传导阻滞是巨R型ST段抬高的发生机制外,与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损伤期,舒张期心室的极化状态也有相关性,在周围健康组织与损伤组织电位差表现较为显著,易有折返情况发生,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作者:史小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出血恢复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出血恢复期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脑出血恢复期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栓通胶囊.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1个月进行疗效评估、凝血系列及血液流变学参数检测.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73.3%,对照组愈显率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栓通能显著提高脑出血恢复期下肢静脉血栓临床疗效.

    作者:刘云峰;冯海燕;解庆凡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MRA和DSA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MRA和DSA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苏州市市立医院北区神经内科于2010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2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MRA检查以诊断脑血管狭窄程度,合并30例经MRA诊断为脑血管狭窄患者经DSA检查以进一步分析病变原因和病变部位.结果 2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经MRA分析,脑血管正常71例,占30%;脑血管狭窄(含闭塞)165例,占70%.30例经MRA诊断为脑血管狭窄患者实施DSA检查,其病因分布情况为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21例,非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9例.21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的病变部位分布为颅内病变11例,颅外病变6例,颅内外联合病变4例.结论 临床应用上优先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实施诊断,对诊断为重度狭窄(>70%)以上的患者实施DSA,以进一步分析病变部位和病变原因,采取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作者:刘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老年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 对2006年8月-2011年10月植入起搏器的13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中有8例发生囊袋血肿,发生率5.88%;其中发生在7 d以内囊袋出血的患者5例,7 d~14 d囊袋出血的患者3例.8例患者中3例用注射器局部抽吸,1例抽吸效果欠佳后改为重新切开囊袋止血,3例切开囊袋,清创止血、并用立止血在囊袋内湿敷;2例芒硝外敷,盐袋压迫.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 老年患者起搏器囊袋内出血与起搏器手术操作、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高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潜在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因并存疾病需应用抗凝药物,囊袋血肿发生较高.局部处理主要依据囊肿大小、皮肤瘀斑色泽、出血速度和起搏器囊袋张力大小而定.

    作者:郭海平;周文燕;李飒;佟秋燕;江明红;刘兆川;郝金小;王彦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98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且高复发率的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卒中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青年(18岁~45岁)缺血性卒中有逐年增加的态势.王文化等[1]研究发现在35岁~45岁年龄段中,青年脑卒中占全部卒中13.4%.本研究主要对在2005年-2011年住院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98例,进行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为更早地预防和治疗青年脑卒中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刘文运;郭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