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目的:比较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PubMed、OVID、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BMdisk数据库等.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病例数3758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448例,微穿刺引流术2308例),Meta分析两种手术的病死率.结果: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的远期死亡例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OR合并=0.84,95%CI(0.69,1.12)].结论: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术后病死率相同.
作者:刘庆鑫;王宏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安宫牛黄丸对出血性中风大鼠的影响.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西药治疗组)、D组(中药治疗组)、E组(中西结合治疗组),以自体血制作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术后1d、2d、3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肌力测验、平衡木行走试验)及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测定.结果:术后各组之间血常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较A组高(P<0.05),术后2d、3d C、D、E组神经功能缺损低于B组(P<0.05),E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低于C组及D组(P<0.05),C组与D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宫牛黄丸能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但对凝血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云桥;刘远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从抑制钙超载的角度探讨通脉养心丸抗细胞凋亡保护心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获得正常心肌细胞并建立缺氧损伤细胞模型,采用FLIPR Calcium 4试剂盒检测药物对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心肌细胞总凋亡率.结果:缺氧损伤组心肌细胞胞浆内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P<0.01),通脉养心丸各剂量组变化不显著;再次加药后,通脉养心丸各剂量组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均显著低于缺氧损伤组(P<0.01).缺氧损伤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通脉养心丸4g/kg、8g/kg剂量组可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P<0.01).结论:抑制心肌细胞钙超载是通脉养心丸抗心肌细胞凋亡保护心肌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肖扬;张家福;张玲;邢永发;王怡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82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在一周内做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可用于评估的336支冠状动脉中,SCTCA显示病变共232支,经CAG证实226支;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7.8%,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5.3%,阴性预测值为95.2%.64SCTCA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56%(46/82)患有冠心病(1支或1支以上冠脉狭窄>50%),44%(36/82)无明显冠心病或正常(其中<50%狭窄者29例,各支均正常者7例).结论:64SCTC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冠心病的筛查.
作者:唐笑先;原杰;黄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及20名正常人,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STI技术测量左室长轴各节段及短轴切面(二尖瓣、乳头肌、心尖),各节段从心电图QRS波起始至收缩期峰值的纵向应变(Tssl)、径向应变(Tssr)、环向应变的达峰时间(Tssc).并计算位于同一平面的所有节段达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径向应变、环向应变的时间标准差(Tssl-SD、Tssr-SD、Tssc-SD),及测量同一平面任意两节段大达峰时间差值(Tssl-diff、Tssr-diff、Tssc-diff),并进行分析.结果:DCM组与正常组相比,LVEDd、LVEDV、LVESV均显著增加(P<0.05),LVEF显著减低(P<0.05);Tssl-SD、Tssr-SD、Tssc-SD,Tssl-diff、Tssr-diff、TSSC-diff显著增加(P<0.05).结论:DCM患者左室心肌存在收缩不同步运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为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张晓丽;李天亮;胡新玲;畅芳叶;高明兰;刘达怡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可舒合用乙胺碘肤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87例患者为已确诊的冠心病快速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予心可舒每日3次,每次4片,乙胺碘肤酮每日3次,每次0.2 g.对照组31例用乙胺碘肤酮或心律平治疗,予心律平每日3次,每次0.1g-0.15g或乙胺碘肤酮每日3次,每次0.2g.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总有效率93.55%,两组总有效率接近(P>0.05).但观察组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应用心可舒合用乙胺碘肤酮治疗冠心痛快速心房纤颤疗效肯定,而且副反应较小.
作者:张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型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4例进展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静脉输注疏血通、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前和治疗后予以评分,并做头CT、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且观察皮肤黏膜、齿龈、胃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16/20,对照组总有效率16/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型脑卒中安全,疗效好.
作者:李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评价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以具有二尖瓣置换手术指征并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据不同疗法分为两组,瓣膜置换并行消融治疗68例为消融组,瓣膜置换后药物治疗82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种方法对房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术后随访2年,治疗组窦性心律恢复率(63.2%)明显高于时照组(13.1%).消融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左房内径41.6mm±7.5mm,左室射血分数(57.3±9.6)%,肺动脉收缩压(35.7士5.1)mmHg,心功能≤Ⅱ级94.1%.对照组分别为46.7mm±11.4mm;(53.2±7.1)%;(39.1±6.8)mmHg;8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二次开胸率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持续性心房纤颤转复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少,心功能恢复佳.
作者:李阔;梁智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降低血浆胆固醇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合理用药能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对某区级医院2007年-2009年口服调脂药的使用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魏小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用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干预3T3-L1前脂肪细胞,并用MTT和油红O染色法测定其增殖和分化水平.结果:甘精胰岛素(1.013士0.007)可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地特胰岛素(0.990±0.009)可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胰岛素为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必须成分,促分化作用人胰岛素(0.638士0.006)强,甘精胰岛素(纯品0.6235=0.007,液体0.445土0.006)次之,地特胰岛素(0.412士0.006)弱.结论:不同胰岛素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不同.
作者:卢婷;杨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大鼠不同时间快速动眼睡眠(REM)期睡眠剥夺(SD)后皮层内质网应激(ERS)标志性分子葡萄糖调控蛋白78(GRP78)的动态变化,神经元凋亡影响及人参皂甙Rd(GS Rd)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制作大鼠SD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时间点GRP78的动态变化;TUNEL试剂盒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在平原(兰州)组,SD后1d皮层区GRP78蛋白表达开始增高,3d时达高峰,5d时与正常睡眠组相比无明显差别.GS Rd,组SD后1d、3d、5d GRP78的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增高.在对应时间点高原(可可西里)组GRP78的表达均高于平原组.结论:高原SD组大鼠GRP78的表达较平原组增高;GS Rd能够提高SD组大鼠GRP78表达;GS Rd可能会通过升高GRP78的表达保护内质网功能,以减轻脑损伤.
作者:马亚杰;杨金升;杨晓;石向群;郑佳丽;刘学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抑郁和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4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eck抑郁问卷评分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采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抑郁组[(12.4±18.1)ng/L vs(5.2±6.7)ng/L,P<0.05].结论:CHF患者伴抑郁时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曹向红;张虹;张变花;李蕊;黄晋喜;苏庆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尾静脉注射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肤(PACAP38)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和三叉神经核尾部(TNC)C-fos蛋白的表达,探讨PACAP38诱导偏头痛发作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硝酸甘油组、PACAP38低剂量组、PACAP38中剂量组、PACAP38高剂量组,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行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TNC)部位c-fos蛋白表达变化的观察.结果:PACAP38中剂量组、PACAP38高剂量组大鼠均有明显的行为学改变和c-fos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的明显增多,各项观察指标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AP38低剂量组大鼠仅出现了耳红,出现及消失时间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行为学改变均不明显,TNC部位c-fos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增加,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有统计与意义(P<0.05).结论:中等剂量(6μg/kg)以上的PACAP38可以诱导大鼠偏头痛发作,可作为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诱导剂.
作者:程娜;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高血压患者由于左室后负荷的长期增加,可导致心室室壁厚度及运动改变.常可引起左心室功能下降[1].而左室舒张功能异常在收缩功能异常前即已表现出来[2],早期检出舒张功能异常.对高血压患者症状的缓解及预后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左室心肌肥厚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脑卒中、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3].因此,控制血压可阻止心肌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研究对高血压患者使用松龄血脉康进行了观察.
作者:刘亚林;付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因素对其发病的影响占30%-50%[1].目前有关高血压基因治疗的研究很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研究的热点之一.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基因表达(亦称反义基因疗法)是指根据靶基因结构特点设计反义寡核苷酸(AS-ODN)分子,导入靶细胞或机体后与双链DNA或与mRNA结合形成杂合体,从而封闭或抑制升高血压相关基因的复制或表达,以期达到降压目的.RAS的过度活动是人类原发性高血压及许多高血压动物模型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汪涛;赵英强;徐强;周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病是多因素作用所致.CHD传统危险因素有高血压、性别、年龄、吸烟史等,并且80%-90%患者存在传统危险因素[1].现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运用Gensini积分进行量化,将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积分值相关性进行讨论,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作者:杨帆;吕吉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7%-91%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1].梗死前心肌缺血的发生可限制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坏死的面积[2].本文将156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和无梗死前心绞痛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1年-2009年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并除外再梗死的156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31例,女25例,年龄28岁-79岁,平均62岁.有梗死前心绞痛(A组)77例,入院前有典型心绞痛反复发作史或心电图检查有缺血型ST和T波改变;无梗死前心绞痛(B组)79例,入院前无心绞痛史及心电图呈缺血型改变史.
作者:李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规范化三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患者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住院的中风病急性期知情自愿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牛津残障评分、汉语失语检查、汉密顿抑郁量表测定,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手册测定、生存质量评定.比较该方案对中风偏瘫患者的综合功能、认知能力、抑郁程度、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及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残障率降低、言语障碍减低、精神稳定、智能正常、生存质量提高(P<0.05);其中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牛津残障评分,汉语失语检查,汉密顿抑郁量表测定,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手册测定,生存质量评定均显著高于普通康复组(P<0.05或P<0.01).结论:规范化三级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是治疗脑卒中后康复的有效方法,降低了中风病致残率,促进了中风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改善,其身心功能得到了大程度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林;陈炜;刘泰;黄立武;古联;何乾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冠心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行CT冠脉成像同时做钙化积分扫描的患者56例.其中,根据既往史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心痛30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无症状者26例(对照组).采用GE64层螺旋CT及Smart Score 4.0自动分析软件进行冠脉钙化积分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平均钙化分数为412.33分士22.35分,对照组为68.35分±18.43分,冠心病组的总钙化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大分支血管的独立钙化积分在冠心痛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冠心病的筛选和诊断及病变程度判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临床评价冠心病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姜增誉;李健丁;鄂林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肌灌注分级心肌呈色(MB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8例因胸痛就诊而疑似冠心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造影过程中同时记录MBG结果.根据DCG结果将患者分为非缺血组与缺血组,结合MBG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非缺血组MBG 0级0例,MBG 1级2例,MBG 2级8例,MBG 3级25例,发生率分别为0,5.7%,22.9%,71.4%;缺血组MBG 0级5例,MBG 1级11例,MBG 2级23例,MBG 3级4例,发生率分别为11.6%,25.6%,53.5%,9.3%.两组间同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26).结论:以胸痛为主要症状而ECG和CAG检查均显示正常的患者,DCG与MBG之间有相关性.
作者:李芳;吕吉元;贾永平;王睿;范春雨;高宇平;程守全;许峥;董睿智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