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陈炜;刘泰;黄立武;古联;何乾超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动脉血气及心功能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魏酸钠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药物.
作者:李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利用高频彩超观察不同剂量立普妥对老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采用临床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试验一组口服立普妥10mg/d(n=51),试验二组口服立普妥20mg/d(n=49),疗程6个月.现察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药物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颈总动脉和双倒颈动脉分又处IMT有明显改善(P<0.05),颈内动脉IMT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比较IMT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严重肝肾功受损及肌酶升高.结论:从卫生经济学出发,每日10mg立普妥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是安全、有效的;彩超可以准确,方便地评价不同剂量的立普妥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张林;梁晓秋;熊明;杨波;赵晓平;黄远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联用缬沙坦较单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对生活质量改善的评估.方法:选择70例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松龄血脉康联用缬沙坦组,各35例,治疗8周,血压控制有效者继续治疗8周.通过Groog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用药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单用组与联用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2.8%和9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Groog生活质量量表评估两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联用组较单用组在躯体症状,健康愉快感、工作表现、生活满意度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与控制血压达标的同时,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单用缬沙坦组.
作者:崔京京;刘伟;彭大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降压药物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老年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的左旋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降压药物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随访4周,随访结束时测定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以及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评价高血压病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从而全面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WHOQOL以及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善水平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泽;陈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两方面来探讨PM(2.5)的水溶性及酸溶性成分致冠脉粥样硬化大鼠ACS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冠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每组24只.提取PM(2.5)水溶性成分(WSC)及酸溶性成分(ASC).将对照组和模型组再各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WSC对照组、ASC对照组,以及模型对照组、WSC模型组、ASC模型组,每组8只.WSC组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WSC(40mg/kg)染毒;ASC组给予ASC(40mg/kg)染毒.染毒24h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心肌中的NF-κB活性.结果:WSC组TNF-α水平(2.83±0.97)ng/mL,高于空白组(2.53±0.76)ng/mL;心肌NF-κB的活化程度为(14.56±10.58)%,高于空白组(7.33±3.97)%.ASC组MDA水平(8.27±2.70)nmol/mL,高于空白组(7.24±0.66)nmol/mL;SOD水平(118.56±8.92)U/mL,低于空白组(130.38±5.69)U/mL;心肌NF-κB的活化程度(18.80±17.04)%,高于空白组(7.33±3.97)%.结论:WSC具有升高TNF-α水平,激活心肌NF-κB的作用;ASC具有升高MDA、降低SOD水平,激活心肌NF-κB的作用.PM(2.5)致冠脉粥样硬化大鼠ACS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其水溶性成分可加剧模型大鼠体内炎症反应,而酸溶性成分在加剧炎症反应的同时,还表现出氧化应激损伤相关.
作者:药红梅;吕吉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7%-91%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1].梗死前心肌缺血的发生可限制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坏死的面积[2].本文将156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和无梗死前心绞痛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1年-2009年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并除外再梗死的156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31例,女25例,年龄28岁-79岁,平均62岁.有梗死前心绞痛(A组)77例,入院前有典型心绞痛反复发作史或心电图检查有缺血型ST和T波改变;无梗死前心绞痛(B组)79例,入院前无心绞痛史及心电图呈缺血型改变史.
作者:李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来检出深静脉血栓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95例)和对照组(9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一次皮下注射.对照组应用安慰剂,连续应用2周.于2周及4周后复查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计算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1%,对照组为10.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4%,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作者:刘纪强;黄素贞;崔兆文;李慧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尾静脉注射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肤(PACAP38)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和三叉神经核尾部(TNC)C-fos蛋白的表达,探讨PACAP38诱导偏头痛发作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硝酸甘油组、PACAP38低剂量组、PACAP38中剂量组、PACAP38高剂量组,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行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TNC)部位c-fos蛋白表达变化的观察.结果:PACAP38中剂量组、PACAP38高剂量组大鼠均有明显的行为学改变和c-fos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的明显增多,各项观察指标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AP38低剂量组大鼠仅出现了耳红,出现及消失时间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行为学改变均不明显,TNC部位c-fos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增加,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有统计与意义(P<0.05).结论:中等剂量(6μg/kg)以上的PACAP38可以诱导大鼠偏头痛发作,可作为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诱导剂.
作者:程娜;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抑郁和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4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eck抑郁问卷评分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采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抑郁组[(12.4±18.1)ng/L vs(5.2±6.7)ng/L,P<0.05].结论:CHF患者伴抑郁时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曹向红;张虹;张变花;李蕊;黄晋喜;苏庆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评价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以具有二尖瓣置换手术指征并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据不同疗法分为两组,瓣膜置换并行消融治疗68例为消融组,瓣膜置换后药物治疗82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种方法对房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术后随访2年,治疗组窦性心律恢复率(63.2%)明显高于时照组(13.1%).消融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左房内径41.6mm±7.5mm,左室射血分数(57.3±9.6)%,肺动脉收缩压(35.7士5.1)mmHg,心功能≤Ⅱ级94.1%.对照组分别为46.7mm±11.4mm;(53.2±7.1)%;(39.1±6.8)mmHg;8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二次开胸率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持续性心房纤颤转复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少,心功能恢复佳.
作者:李阔;梁智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究PM(2.5)水溶成分和脂溶成分时大鼠肾动脉收缩-舒张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蒸馏水或有机溶剂分别提取PM(2.5)的水溶成分和脂溶成分.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尾静脉注射PM(2.5)水溶成分、脂溶成分和混合成分,连续染毒10d.采用DMT和PowerLab系统记录大鼠肾动脉血管环的张力;血清学检测大鼠NOS/NO系统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M(2.5)各染毒组加强氯化钾(KCl)和U46619对肾动脉血管环的收缩反应,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乙酰胆碱(Ach)的舒张作用减弱(P<0.05),对硝普钠(SNP)的舒张作用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PM(2.5)各染毒组的血清NO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混合物染毒组血清eNOS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水溶成分组和脂溶成分组无统计学意义;各染毒组血清iNOS活性均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PM(2.5)水溶成分、脂溶成分及混合成分在体染毒加强KCl和U46619对肾动脉血管环的收缩反应,无统计学意义;减弱Ach对肾血管环的舒张效应,该作用可能与PM(2.5)损伤内皮功能有关.
作者:孙萌;吕吉元;张明升;张涌;庞卫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用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干预3T3-L1前脂肪细胞,并用MTT和油红O染色法测定其增殖和分化水平.结果:甘精胰岛素(1.013士0.007)可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地特胰岛素(0.990±0.009)可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胰岛素为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必须成分,促分化作用人胰岛素(0.638士0.006)强,甘精胰岛素(纯品0.6235=0.007,液体0.445土0.006)次之,地特胰岛素(0.412士0.006)弱.结论:不同胰岛素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不同.
作者:卢婷;杨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Bell麻痹,又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西医认为此病由于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面神经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致使面神经受压和脱髓鞘.祖国医学称Bell麻痹为面瘫、口噼,多由于素体虚弱,禀赋不足,劳累过度,起居不慎,以至气衰血少,营卫不调,络脉空虚,外邪侵入面部阳明、少阳经脉,使面部经络受阻.
作者:于金栋;张静;曹世强;吕丽柯;张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PubMed、OVID、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BMdisk数据库等.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病例数3758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448例,微穿刺引流术2308例),Meta分析两种手术的病死率.结果: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的远期死亡例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OR合并=0.84,95%CI(0.69,1.12)].结论: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术后病死率相同.
作者:刘庆鑫;王宏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冠心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行CT冠脉成像同时做钙化积分扫描的患者56例.其中,根据既往史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心痛30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无症状者26例(对照组).采用GE64层螺旋CT及Smart Score 4.0自动分析软件进行冠脉钙化积分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平均钙化分数为412.33分士22.35分,对照组为68.35分±18.43分,冠心病组的总钙化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大分支血管的独立钙化积分在冠心痛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冠心病的筛选和诊断及病变程度判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临床评价冠心病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姜增誉;李健丁;鄂林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实验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72只)和对照组(C组,6只),实验组分为模型组(M组)、依达拉奉单药治疗组(ED组)、联合地西泮治疗组(ED+DI),每组按照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12h、24h、72h、7d).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的Bcl-2蛋白表达,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M组12h达高峰,24h开始减少,7d减至基础水平(P<0.05).而依达拉奉单药和联合地西泮治疗组与之比较,变化趋势相同但Bcl-2表达增多(P<0.05);M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极多,12h开始上升,48h达高峰,之后有下降趋势(P<0.01).ED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值变化趋势相同但低于M组(P<0.01),高于ED+DI组;ED+DI组与C相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所致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上调Bcl-2蛋白表达及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联合地西沣治疗效果更显著.
作者:薛国芳;郑辑英;牛海雁;李光来;李东芳;王改青;陈文军;齐登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调查潍坊地区20岁以上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潍坊居住3年,且20岁-8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1997年ADA建议的诊断标准,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标化的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为9.1%,总糖尿病患病率为8.7%.乡村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城镇居民.45岁以下人群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既往高血压病史、脂代谢异常、超重或肥胖是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潍坊地区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但随着地区城市化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加,预计潍坊地区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将会有更大幅度的升高,应对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及早的进行干预,这对减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韩佳琳;寇宁;刘金玲;张洁;王立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高钾致死后大鼠不同热缺血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判定供心的热缺血时间限制.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热缺血2min)、热缺血5min组(B组,热缺血5min)、热缺血10min组(C组,热缺血10min)、热缺血15min组(D组,热缺血15min),每组8只.热缺血结束后建立Langendorff模型:观察心脏复苏情况,测定平均冠脉流量,描记左室内压力波形,计算相应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B组心脏复苏显著优于C组、D组,前两组在复灌初始即全部恢复窦性心律,C组有5只心脏在灌注10min之内自动恢复窦性节律,偶有室早,另外3只初始为室颤,经心脏按压后2只复律,1只持续室颤至试验结束仍未复律.D组复灌初始全部为室颤,经灌注15min-20min后,5只心脏恢复窦性节律,另外3只经反复按摩至试验结束仍未复律.A、B、C、D组血流动力学各项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结果明显低于A组和8组(P<0.01).C组与D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钾致死大鼠心脏常温热缺血10min以上不宜用于心脏移植.
作者:赵卫茂;梁智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大鼠不同时间快速动眼睡眠(REM)期睡眠剥夺(SD)后皮层内质网应激(ERS)标志性分子葡萄糖调控蛋白78(GRP78)的动态变化,神经元凋亡影响及人参皂甙Rd(GS Rd)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制作大鼠SD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时间点GRP78的动态变化;TUNEL试剂盒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在平原(兰州)组,SD后1d皮层区GRP78蛋白表达开始增高,3d时达高峰,5d时与正常睡眠组相比无明显差别.GS Rd,组SD后1d、3d、5d GRP78的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增高.在对应时间点高原(可可西里)组GRP78的表达均高于平原组.结论:高原SD组大鼠GRP78的表达较平原组增高;GS Rd能够提高SD组大鼠GRP78表达;GS Rd可能会通过升高GRP78的表达保护内质网功能,以减轻脑损伤.
作者:马亚杰;杨金升;杨晓;石向群;郑佳丽;刘学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HSP70)与Toll样受体4(TLR4)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规律及丁苯酞(NBP)预处理对其表达规律的影响,探讨NBP预处理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方法:7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BP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6h、12h、24h、48h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采用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HSP70与TLR4的平均灰度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HSP70在缺血再灌注6h明显升高,于24h达到峰值(P<0.05),TLR4在缺血再灌注6h时表达较高,随灌注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高(P<0.05);NBP预处理组HSP70与TLR4阳性表达在各时间点明显增加但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NBP预处理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LR4及其内源性配体HSP70的表达,有效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任建宏;刘瑞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