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佳琳;寇宁;刘金玲;张洁;王立琴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本研究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强心剂、利尿剂,加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冠心宁注射液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全部病例符合NYHA心功能分级的诊断标准.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32岁-70岁,平均52.3岁;冠心病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扩张性心脏病7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16例,Ⅳ级6例.
作者:尚中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ADEM多见于儿童的病毒、细菌感染或疫苗接种后.现阶段成人型ADEM越来越多,并且其病因复杂多变,为引起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误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成人型ADEM的少见病因综述如下.
作者:高慧娟;黄永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技术由挪威神经外科学家Rune Aaslid于1982年创建.可观察CT、MRI不能显示的一些病理、生理现象,如脑血管的痉挛,血管畸形,动脉炎,颅内血管侧支循环、脑血管储存能力、微栓子检测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TCD在缺血性中风的运用1.1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颈内动脉狭窄主要通过TCD血流速度、方向,多普勒频谱、血流声频、血流信号的动态变化等特征综合分析.具体表现为节段性血流速度增快,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狭窄近、远端血流速度减慢;频谱和声频交化,可见涡流或湍流,声频尖锐而粗糙混有血管杂音;侧支循环的建立.
作者:马贤聪;王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现察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以头晕残障调查表(DHI)减分值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证型3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阴虚型3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型中药组疗效优于中药加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型中药加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眩晕具有良好效果,在不同证型的眩晕中临床疗效存在差异,痰浊型和气虚型的中药疗效相对较好.
作者:刘红梅;杨霞;司维;鲁碞;洪霞;宁侠;陈冬;吴小明;李涛;毛丽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抑郁和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4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eck抑郁问卷评分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采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抑郁组[(12.4±18.1)ng/L vs(5.2±6.7)ng/L,P<0.05].结论:CHF患者伴抑郁时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曹向红;张虹;张变花;李蕊;黄晋喜;苏庆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联合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新生7d SD乳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缺氧组(HIBD组)、缺血缺氧+GM1干预组(GM1组)、缺血缺氧+参附干预组(参附组)及缺血缺氧+GM1及参附干预组(合用组).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用免疫组化法半定量测定脑组织中Bcl-2及Bax含量.结果:假手术组海马CA1区可见少量Bcl-2及Bax表达;HIBD后该区Bcl-2及Bax表达均增加,且BaX表达较明显;分别应用GM1、参附注射液治疗后该区Bcl-2表达进一步增加,而Bax蛋白水平下降,联合应用两种药物治疗后该区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结论: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腹腔注射神经节苷脂或参附注射液均可不同程度减轻大鼠脑损伤,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其脑损伤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张海娇;阴怀清;栗红;武师润;阴崇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针对阿司匹林抵抗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法后,评估心脑舒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此类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干预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阿司匹林抵抗者6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联合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采集血小板聚集率、血脂、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电图、颅CT等数据,监测经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的患者,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实验室指标、用药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阿司匹林联合心脑舒通胶囊治疗可以改善阿司匹林抵抗.在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方面,阿司匹林联合心脑舒通胶囊治疗优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P<0.05).在实验室指标改善方面,心脑舒通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心脑舒通组发生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较少.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心脑舒通胶囊干预治疗可减少阿司匹林抵抗者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作者:刘焱;孙丽萍;王会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川芎嗪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取健康SD大鼠18只,以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即正常对照组(A组,n=6)、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照组(B组,n=6)和针刺联合川芎嗪干预组(C组,n=6).再灌注24h后取脑,固定切片,染色.用大鼠行为学改变、病理形态学变化、凋亡细胞数三个指标对干预效果作出评价.结果:成功复制大鼠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针刺联合川芎嗪干预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元损伤.结论:针刺联合川芎嗪处理能够有效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细胞的凋亡,对大鼠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成建华;焦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高钾致死后大鼠不同热缺血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判定供心的热缺血时间限制.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热缺血2min)、热缺血5min组(B组,热缺血5min)、热缺血10min组(C组,热缺血10min)、热缺血15min组(D组,热缺血15min),每组8只.热缺血结束后建立Langendorff模型:观察心脏复苏情况,测定平均冠脉流量,描记左室内压力波形,计算相应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B组心脏复苏显著优于C组、D组,前两组在复灌初始即全部恢复窦性心律,C组有5只心脏在灌注10min之内自动恢复窦性节律,偶有室早,另外3只初始为室颤,经心脏按压后2只复律,1只持续室颤至试验结束仍未复律.D组复灌初始全部为室颤,经灌注15min-20min后,5只心脏恢复窦性节律,另外3只经反复按摩至试验结束仍未复律.A、B、C、D组血流动力学各项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结果明显低于A组和8组(P<0.01).C组与D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钾致死大鼠心脏常温热缺血10min以上不宜用于心脏移植.
作者:赵卫茂;梁智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究PM(2.5)水溶成分和脂溶成分时大鼠肾动脉收缩-舒张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蒸馏水或有机溶剂分别提取PM(2.5)的水溶成分和脂溶成分.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尾静脉注射PM(2.5)水溶成分、脂溶成分和混合成分,连续染毒10d.采用DMT和PowerLab系统记录大鼠肾动脉血管环的张力;血清学检测大鼠NOS/NO系统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M(2.5)各染毒组加强氯化钾(KCl)和U46619对肾动脉血管环的收缩反应,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乙酰胆碱(Ach)的舒张作用减弱(P<0.05),对硝普钠(SNP)的舒张作用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PM(2.5)各染毒组的血清NO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混合物染毒组血清eNOS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水溶成分组和脂溶成分组无统计学意义;各染毒组血清iNOS活性均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PM(2.5)水溶成分、脂溶成分及混合成分在体染毒加强KCl和U46619对肾动脉血管环的收缩反应,无统计学意义;减弱Ach对肾血管环的舒张效应,该作用可能与PM(2.5)损伤内皮功能有关.
作者:孙萌;吕吉元;张明升;张涌;庞卫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病是多因素作用所致.CHD传统危险因素有高血压、性别、年龄、吸烟史等,并且80%-90%患者存在传统危险因素[1].现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运用Gensini积分进行量化,将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积分值相关性进行讨论,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作者:杨帆;吕吉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安宫牛黄丸对出血性中风大鼠的影响.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西药治疗组)、D组(中药治疗组)、E组(中西结合治疗组),以自体血制作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术后1d、2d、3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肌力测验、平衡木行走试验)及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测定.结果:术后各组之间血常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较A组高(P<0.05),术后2d、3d C、D、E组神经功能缺损低于B组(P<0.05),E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低于C组及D组(P<0.05),C组与D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宫牛黄丸能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但对凝血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云桥;刘远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PubMed、OVID、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BMdisk数据库等.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病例数3758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448例,微穿刺引流术2308例),Meta分析两种手术的病死率.结果: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的远期死亡例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OR合并=0.84,95%CI(0.69,1.12)].结论: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术后病死率相同.
作者:刘庆鑫;王宏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的慢性肾脏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为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糖起关键作用,尿蛋白的检测仍是目前诊断的主要手段.糖尿病病程较长,无论年龄大小,均有50%发生临床肾损害,临床表现有蛋白尿、水肿、肾病综合征、高血压和肾衰.因此,糖尿病早期积极的控制血糖,对防止肾脏病的发生和肾功能恶化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逆转.自胰岛素应用以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为糖尿病患者减慢其发展速度,减少糖尿病的其他合并征,应用胰岛素是有益的.
作者:段凤丽;孔菲;段富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速效心痛滴丸治疗PCI/CABG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与消心痛片剂作对比.方法:选取96例PCI/CABG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消心痛组和速效心痛滴丸组.两组均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他汀类及长效硝酸酯类药物.在此基础上,第一组加服消心痛片(消心痛组);第二组加服速效心痛滴丸(速效心痛滴丸组).两组疗程均为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静息心电图ST-T改变,药物不良反应等参数.结果:速效心痛滴丸组与消心痛组相比,心绞痛症状缓解以及心电图变化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头痛、心动过速、腰部不适、口唇麻木及不良反应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速效心痛滴丸缓解心绞痛症状对心电图的改善均高于传统治疗心绞痛药物消心痛.
作者:卞玲;许左隽;王少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1994年-2010年我院实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58例,发生并发症12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共收集脑积水病例58例,均为正常压力或低压性脑积水,压力范围60cmH2O-180cmH2O.所有病例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有12例出现并发症.男9例,女3例,年龄8个月至65岁,平均39.6岁.发病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高血压脑出血3例,颅脑损伤术后5例.经CT、MRI证实为交通性脑积水8例,梗阻性脑积水4例.
作者:卫德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肌灌注分级心肌呈色(MB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8例因胸痛就诊而疑似冠心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造影过程中同时记录MBG结果.根据DCG结果将患者分为非缺血组与缺血组,结合MBG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非缺血组MBG 0级0例,MBG 1级2例,MBG 2级8例,MBG 3级25例,发生率分别为0,5.7%,22.9%,71.4%;缺血组MBG 0级5例,MBG 1级11例,MBG 2级23例,MBG 3级4例,发生率分别为11.6%,25.6%,53.5%,9.3%.两组间同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26).结论:以胸痛为主要症状而ECG和CAG检查均显示正常的患者,DCG与MBG之间有相关性.
作者:李芳;吕吉元;贾永平;王睿;范春雨;高宇平;程守全;许峥;董睿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TN)诱导大鼠偏头痛模型中硬脑膜、三叉神经核尾部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及P-ERK表达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偏头痛模型组(n=18)和空白对照组(n=6).模型组采用皮下注射GTN(10mg/kg)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再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3个亚组:C48/80组(腹腔注射CA8/80,2mg/kg);SCG+C48/80组(腹腔先注射SCG10mg/kg后再注射C48/802mg/kg)和实验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15min取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结果:ERK在模型组各亚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都发生了磷酸化,但模型组各亚组P-ERK阳性免疫反应产物都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C48/80组高于SCG+CA8/80组和实验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GTN致大鼠偏头痛发作后,大鼠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处P-ERK的表达增加,且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多少而发生变化,提示ERK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痛觉信号的传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可能是促使P-ERK表达增加的原因,P-ERK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丽娟;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用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干预3T3-L1前脂肪细胞,并用MTT和油红O染色法测定其增殖和分化水平.结果:甘精胰岛素(1.013士0.007)可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地特胰岛素(0.990±0.009)可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胰岛素为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必须成分,促分化作用人胰岛素(0.638士0.006)强,甘精胰岛素(纯品0.6235=0.007,液体0.445土0.006)次之,地特胰岛素(0.412士0.006)弱.结论:不同胰岛素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不同.
作者:卢婷;杨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尼古丁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后,白介素-6(IL-6)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I(PAI-1)抗原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将4-6代HUVECs接种于24孔培养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不同浓度尼古丁组.尼古丁浓度分别为0.1μmol/L、1.0μmol/L、10μmol/L与100μmol/L.12h后收集各组细胞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分析法(ELISA)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6、PAI-1抗原浓度.结果:各浓度尼古丁组HUVECs释放IL-6抗原呈浓度依赖性增高,各尼古丁组IL-6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μmol/L尼古丁组PAI-1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HUVECs释放PAI-1与IL-6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体外,尼古丁可诱导HUVECs释放IL-6、PAI-1增多,参与内皮损伤、炎症与纤溶活性紊乱.
作者:薄美玉;胡晓芸;韩葆芬;扈丽娟;杜艳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