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训练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状态机制的研究进展

邱明亮;毛静远;苏全;侯雅竹;王贤良

关键词:运动训练, 心力衰竭患者, 状态机制, 随机对照研究, 运动能力, 心脏疾患, 生活质量, 经济负担, 终末期, 有效性, 生存率, 安全性, 中性, 中国, 治疗, 医学, 痛苦, 统计, 死亡, 数据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心脏疾患的终末期表现,也是全球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1].据统计,中国有近400万心力衰竭患者[2].心力衰竭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极大的痛苦,也让社会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医学界,运动训练为人所熟知.尽管目前第一个大(2 300例)的随机对照研究HF-ACTION显示,运动训练在提高生存率方面的结果为中性[3],但是越来越多的数据已经证实了运动训练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小剂量联合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比较.方法 将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氨氯地平+替米沙坦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36周、48周、96周,测定各组的血压变化.结果 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与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两组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降压方案均能有效控制血压,作用相当,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各项化验检测指标无显著性变化,不良反应小,均能耐受.

    作者:牛惠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1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每晚1次,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心电图改善疗效及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心绞痛、心电图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

    作者:李旭红;屈跃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甘精、地特胰岛素对3T3-L1脂肪细胞瘦素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对体外3T3-L1脂肪细胞瘦素(leptio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不同浓度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刺激分化后的3T3-L1脂肪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瘦素mRNA表达.结果 随着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浓度的升高,瘦素mRNA表达逐渐升高,相同浓度的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对瘦素mRNA的促进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均可使分化后3T3-L1细胞瘦素表达增加;人胰岛素对3T3-L1细胞瘦素表达增加的作用强,甘精胰岛素次之,地特胰岛素弱.

    作者:王丽;杨静;阴津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干预

    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参松养心胶囊加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改变.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00%,24 h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0.00%,24 h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干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作者:魏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PO及MMP-9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液相芯片分析系统同步检测2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28名健康对照者血清MPO和MMP-9表达程度,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MPO、MMP-9表达程度较健康对照者升高(P<0.01);二者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无明显相关.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具有一定程度炎性反应和不稳定性,其中表达程度升高者可能处于向不稳定型心绞痛过度的阶段.MPO和MMP-9可能成为判定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

    作者:宋庆桥;李宜;胡元会;冯玲;石洁;吴华芹;曹雪滨;李俊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松龄血脉康胶囊在动脉粥样斑块性脑梗死急性期自由基清除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 102例颈动脉斑块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3粒/次,3次/日,连用4周,观察入院时及治疗2周、4周后两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梗死体积变化.结果 两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缩小(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梗死灶缩小方面优于常规治疗,其原因可能与其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有关.

    作者:李惠珍;刘启;刘纪强;崔兆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糖化血红蛋白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疗效评定的监测指标以及微血管病变的生化标志正受到临床重视.研究显示HbA1c在预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总死亡危险方面具有广泛的价值[1],但有关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关系报道较少.本文分析2008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52例成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HbA1c水平,探讨HbA1c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瑾;张玉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120例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上的佳外科手术方案,以减少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 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30例,小骨窗开颅65例,钻孔引流25例.随访2个月.结果 60 d后大骨瓣开颅组ADLⅠ级~Ⅲ级18例,优良率60.0%;小骨窗开颅组ADLⅠ级~Ⅲ级45例,优良率69.2%;钻孔引流组20例,优良率80.0%.结论 大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和钻孔引流各有其优缺点及不同的适应证,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采取佳手术方式,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卫德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重症肌无力1例报道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眼外肌受累常见,容易引起漏诊、误诊.现将我科1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赵海娟;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A 组3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10 mL/d静脉输注; B 组3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d静脉输注,疗程均为14 d.结果 A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改变等方面均优于B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10 mL/d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明显.

    作者:隗玮;童晓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CGRP表达变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培养心肌细胞CGRP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1 d~3 d龄的Sprague-Dawley(SD)大鼠建立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模型,选用20孔培养第4天~第5天呈亚融合状态下细胞随机分为5组,每组4孔,即对照组(C组)和NE1 h、3 h、6 h、12 h组.细胞培养基内加入NE后,取样本进行测定.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心肌细胞内CGRP表达的变化.结果 NE组CGR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各时点均较对照组增多,并随缺血时间延长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1 h、3 h、6 h和CGR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显著增多,6 h达高,12 h稍有下降.结论 NE在细胞水平可上调心肌细胞CGRP表达.

    作者:李岩;吕志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929年德国医生福斯曼独创了心脏导管检查技术,从而奠定了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基础.随着心脏导管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1977年Gruentzing Myler和Hann在Sanfrancisco进行了首例人体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至20世纪90年代冠脉支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作者:谢勉;党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加味补阳还五汤防治脑卒中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后遗症的防治效应.方法 将70例中风康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水煎服2次,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的影响.结果 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显著抑制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值的增加、改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P<0.05).结论 常规内科治疗并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后遗症,加味补阳还五汤可作为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剂.

    作者:武慧丽;冀润利;赵永青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前列地尔对缺血大鼠脑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PGE1)对缺血大鼠CGRP的影响,阐明其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PGE1低、中、高剂量组.PGE1腹腔注射3 d,大鼠MCAO模型24 h后取血,并断头取脑.检测各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数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PGE1干预后CGRP较单纯缺血组明显增高(P<0.01),而PGE1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E1对脑缺血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张宇红;田步先;李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脑梗死致病基因多态性热点研究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眩晕、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包括动脉粥样硬化(AS)性血栓性梗死、脑栓塞、脑分水岭梗死、腔隙性梗死(LACI)、无症状性梗死等.

    作者:李静;杨文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气血痰愈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5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气血痰愈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10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予自拟中药气血痰愈汤治疗;对照组予地高辛、依那普利治疗.两组均治疗两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和56.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气血痰愈汤结合基础抗心功能不全药物可以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传统单用西药的方法能发挥更大的临床效应.

    作者:袁宝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健脾活血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活血汤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临床疗效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等参数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作者:李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疗效.方法 将132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应用亚低温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21 d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21 d、6个月用将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亚低温疗法可明显改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郝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和hs-CRP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病人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04例有临床症状或冠脉造影结果证实冠心病病人,根据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分为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测定基线和第1周及第4周PAPP-A和hs-CRP水平.结果 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PAPP-A、hs-CRP水平高于稳定心绞痛病人(P<0.05).与用药前比较,10 mg组、20 mg组PAPP-A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40 mg组在第4周时降低PAPP-A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PP-A在ACS中显著升高,高剂量他汀能降低它的水平,而低剂量的他汀无此效应.

    作者:韩继如;牛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吲哚布芬对NA预收缩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吲哚布芬对去甲肾上腺素(NE)预收缩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记录NE预收缩的离体大鼠主动脉环张力变化,观察吲哚布芬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及不同工具药对吲哚布芬的影响.结果 吲哚布芬(1×10-7 mol/L~3×10-5 mol/L)对NE引起的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张力变化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在NE预收缩的血管环上,四乙胺(10-2 mol/L)、4-氨基吡啶(10-3 mol/L)和格列苯脲(10-5 mol/L)可抑制吲哚布芬的舒张血管作用.结论 吲哚布芬对NA引起的血管收缩有浓度依赖行的舒张作用,吲哚布芬可能通过开放Kca通道、Kv通道和KATP通道参与了吲哚布芬的舒血管作用.

    作者:李昱;张明升;武冬梅;任俊杰;张轩萍;梁月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