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峥
目的 观察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活血汤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临床疗效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等参数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作者:李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制备简单易行的大鼠预缺氧模型,并观察其对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缺氧组在固定体积的容器中缓慢输入混合气体,调节氧气和氮气的流入速度,使测氧仪监测到的O2浓度始终保持在12%,然后放入大鼠,每天4 h;对照组大鼠在相同容器中通入空气,每天4 h.7 d后进行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脑组织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缺氧组较对照组脑组织中HIF-1α蛋白和mRNA表达增多(P<0.01).结论 此模型简单易行,达到预缺氧的要求.
作者:董爱云;郭军红;纪利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气血痰愈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10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予自拟中药气血痰愈汤治疗;对照组予地高辛、依那普利治疗.两组均治疗两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和56.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气血痰愈汤结合基础抗心功能不全药物可以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传统单用西药的方法能发挥更大的临床效应.
作者:袁宝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病人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04例有临床症状或冠脉造影结果证实冠心病病人,根据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分为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测定基线和第1周及第4周PAPP-A和hs-CRP水平.结果 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PAPP-A、hs-CRP水平高于稳定心绞痛病人(P<0.05).与用药前比较,10 mg组、20 mg组PAPP-A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40 mg组在第4周时降低PAPP-A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PP-A在ACS中显著升高,高剂量他汀能降低它的水平,而低剂量的他汀无此效应.
作者:韩继如;牛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活血救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以80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血瘀造模,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活血救心方组.其中活血救心方组给予活血救心方灌胃,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药物干预.灌胃6周后,对比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学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救心方组大鼠外周收缩压(SAP)、外周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使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上升下降大速率(±dp/dtmax)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救心方可显著降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P<0.01);与卡托普利组比较,活血救心方更能显著地降低SAP、DAP、MAP、LVEDP、AngⅡ(P<0.05或P<0.01).结论 活血救心方可明显改善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状况并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
作者:杨喆;闫春江;严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有典型症状并经冠脉造影明确的ACS患者86例,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浆Fib水平.分别比较男女两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不同冠脉病变部位组以及是否合并并发症组的Fib水平.结果 不同性别间,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组间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三组及两两比较Fib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包括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Fib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组Fib水平高于未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组,分别为(3.529±1.216)g/L及(3.005±0.788)g/L(P<0.05).而是否合并前降支或回旋支病变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Fib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而无任何并发症和至少合并一种并发症两组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或脑血管病组的Fib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中,合并冠脉多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或糖尿病的Fib水平较高.
作者:邱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资料完整的68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行MRI平扫、头部及颈部MRA.结果 MRI显示皮质前型18例,皮质后型15例,皮质下型26例,小脑型9例;MR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3处,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6处.结论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磁共振成像对脑分水岭梗死能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郑玉巨;贾学军;陈迅;王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登记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已确诊的ACI患者,按照2007年韩国改良的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以了解其短期预后;同时测定ACI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分析hsCRP水平与ACI患者病因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ACI患者病因学亚型构成比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AT)多,其次为小动脉疾病(SAD)、不明原因卒中(SUE)、心源性栓塞(CE)、其他原因性卒中(SOD).与脑梗死其他亚型比较,CE患者hsCRP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89,P=0.000),与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呈负相关(r=-0.324,P=0.00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其入院时病情轻重和出院时临床短期预后相关.
作者:蔡霞;李新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两种小剂量联合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比较.方法 将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氨氯地平+替米沙坦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36周、48周、96周,测定各组的血压变化.结果 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与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两组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降压方案均能有效控制血压,作用相当,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各项化验检测指标无显著性变化,不良反应小,均能耐受.
作者:牛惠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后遗症的防治效应.方法 将70例中风康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水煎服2次,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的影响.结果 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显著抑制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值的增加、改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P<0.05).结论 常规内科治疗并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后遗症,加味补阳还五汤可作为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剂.
作者:武慧丽;冀润利;赵永青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蛋白激酶C(PK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30例SAH患者发病24 h、3 d、7 d、14 d、30 d血浆内PKC、NSE的含量,运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SAH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并进行观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SAH后患者血浆内PKC、NS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于发病后24 h开始升高,7 d达到高峰,14 d开始下降,30 d恢复正常,PKC与NSE、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显著相关(r=0.84,P<0.01;r=0.833,P<0.01).结论 PKC可能参与了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PKC有可能成为SAH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指标.
作者:孙莉莉;巩霞;郭秀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PGE1)对缺血大鼠CGRP的影响,阐明其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PGE1低、中、高剂量组.PGE1腹腔注射3 d,大鼠MCAO模型24 h后取血,并断头取脑.检测各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数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PGE1干预后CGRP较单纯缺血组明显增高(P<0.01),而PGE1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E1对脑缺血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张宇红;田步先;李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动眼神经麻痹是神经科和眼科常见症状,导致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应力求病因诊断,从而根据病因进行治疗.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亦逐年升高.而对于发生颅神经病变者,未见详尽统计和报道,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4%~5%,其中动眼和外展神经病变为常见,其次为滑车神经[1].为提高对糖尿病颅神经损伤的认识,现将我科确诊的1例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报道如下.
作者:尚晶;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眼外肌受累常见,容易引起漏诊、误诊.现将我科1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赵海娟;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参松养心胶囊加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改变.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00%,24 h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0.00%,24 h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干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作者:魏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疗效评定的监测指标以及微血管病变的生化标志正受到临床重视.研究显示HbA1c在预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总死亡危险方面具有广泛的价值[1],但有关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关系报道较少.本文分析2008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52例成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HbA1c水平,探讨HbA1c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瑾;张玉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L)的有效方法.方法 取26例PAL患者和30例高血压(EH)患者的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RAI)测定患者卧位和立位醛固酮(ALD)、立位肾素(RN)和卧位血管紧张素Ⅱ(AⅡ)水平,并计算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分析其在诊断PAL中的价值.结果 两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相近,但PAL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值明显高于EH组(P<0.01),而血K+明显低于EH组(P<0.05).PAL组ALD显著高于EH组(P<0.01),而RN则低于EH组(P<0.01).单纯立位ARR>2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的敏感性为84.1%,而特异性为65.2%.ARR>5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的敏感性为84.6%,而特异性为70.6%.结论 对于PAL患者的血压相对难以控制,并且PAL具有高ALD和低RN特征,以立位ARR>5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对筛查PAL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曹润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针刺内关穴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手痉挛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 73例脑卒中并手部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单纯采用以Bobath手法为主,配合OT训练及上肢功能训练;针刺加康复组采用针灸针垂直刺入内关穴.得气后,提插捻转,捻针频率为60 /min,提插幅度为10 mm,每次操作30 min,每天2次,与康复训练配合.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修订的Ashworth 分级和FMA手功能评价.结果 Ashworth 分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经Ridit分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8,P<0.05).FMA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针刺加康复组改善程度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 针刺内关穴与康复训练结合可有效缓解手部痉挛性程度,改善手功能.
作者:王利春;刘海燕;王庆海;杨迎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是蛋氨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为一种含硫氨基酸.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Hcy轻度、中度升高与冠脉疾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颈动脉内膜厚度等、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Hcy水平与高血压水平呈正相关.本文就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相关性做初步探讨.
作者:胡引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选择6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为A组(34例);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B组(30例),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 术后即刻检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作者:张贵生;张婷婷;李隆贵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