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KC及NSE在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孙莉莉;巩霞;郭秀云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蛋白激酶C,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血管痉挛
摘要: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蛋白激酶C(PK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30例SAH患者发病24 h、3 d、7 d、14 d、30 d血浆内PKC、NSE的含量,运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SAH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并进行观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SAH后患者血浆内PKC、NS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于发病后24 h开始升高,7 d达到高峰,14 d开始下降,30 d恢复正常,PKC与NSE、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显著相关(r=0.84,P<0.01;r=0.833,P<0.01).结论 PKC可能参与了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PKC有可能成为SAH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指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观察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途径.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预适应组.于再灌注末测定心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测定心肌组织梗死面积.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血浆肌钙蛋白I及MDA的含量均降低(P<0.05),血浆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肌保护效应.

    作者:魏晓霞;肖传实;边云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健脾活血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活血汤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临床疗效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等参数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作者:李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1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每晚1次,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心电图改善疗效及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心绞痛、心电图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

    作者:李旭红;屈跃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6例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L)的有效方法.方法 取26例PAL患者和30例高血压(EH)患者的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RAI)测定患者卧位和立位醛固酮(ALD)、立位肾素(RN)和卧位血管紧张素Ⅱ(AⅡ)水平,并计算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分析其在诊断PAL中的价值.结果 两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相近,但PAL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值明显高于EH组(P<0.01),而血K+明显低于EH组(P<0.05).PAL组ALD显著高于EH组(P<0.01),而RN则低于EH组(P<0.01).单纯立位ARR>2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的敏感性为84.1%,而特异性为65.2%.ARR>5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的敏感性为84.6%,而特异性为70.6%.结论 对于PAL患者的血压相对难以控制,并且PAL具有高ALD和低RN特征,以立位ARR>5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对筛查PAL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曹润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A 组3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10 mL/d静脉输注; B 组3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d静脉输注,疗程均为14 d.结果 A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改变等方面均优于B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10 mL/d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明显.

    作者:隗玮;童晓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冠心病病变程度与血浆BNP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病变程度冠心病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测定130例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及健康对照组30名血浆BNP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较对照组血浆BNP明显升高(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各亚组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杨来宝;吴美凤;陈明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活血救心方对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救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以80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血瘀造模,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活血救心方组.其中活血救心方组给予活血救心方灌胃,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药物干预.灌胃6周后,对比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学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救心方组大鼠外周收缩压(SAP)、外周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使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上升下降大速率(±dp/dtmax)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救心方可显著降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P<0.01);与卡托普利组比较,活血救心方更能显著地降低SAP、DAP、MAP、LVEDP、AngⅡ(P<0.05或P<0.01).结论 活血救心方可明显改善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状况并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

    作者:杨喆;闫春江;严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气血痰愈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5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气血痰愈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10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予自拟中药气血痰愈汤治疗;对照组予地高辛、依那普利治疗.两组均治疗两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和56.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气血痰愈汤结合基础抗心功能不全药物可以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传统单用西药的方法能发挥更大的临床效应.

    作者:袁宝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幕上大面积脑梗死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 27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例接受开颅减压术,21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观察治疗后28 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有脑疝症状时,应立即行开颅减压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作者:王有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随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1例)和糖耐量异常组(25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两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观察1年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结果 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预后较差,控制AMI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王献忠;靳文军;朱国英;刘素梅;吴晓炜;尹义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登记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已确诊的ACI患者,按照2007年韩国改良的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以了解其短期预后;同时测定ACI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分析hsCRP水平与ACI患者病因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ACI患者病因学亚型构成比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AT)多,其次为小动脉疾病(SAD)、不明原因卒中(SUE)、心源性栓塞(CE)、其他原因性卒中(SOD).与脑梗死其他亚型比较,CE患者hsCRP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89,P=0.000),与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呈负相关(r=-0.324,P=0.00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其入院时病情轻重和出院时临床短期预后相关.

    作者:蔡霞;李新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养心氏片辅以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96例

    养心氏是中药治疗冠心病有效药物之一,笔者以养心氏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均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2009年以来我院门诊收治的9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60例,女36例,男∶女=1.7∶1;年龄40岁~86岁,平均62.5岁;病程3个月至20余年.中医辨证均属气虚血瘀型胸痹.

    作者:崔苡菱;袁筱磊;朱轩靖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ET、NO、CRP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养心氏片,每次4片,每日3次;对照组38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每次1片,每日3次.服药前后记录ET、NO、CRP、心绞痛症状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ET、NO、CRP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养心氏治疗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疗效明显,能明显降低ET、NO、CRP,且无任何毒副反应.

    作者:严冬;钱玉良;唐蜀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波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选择6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为A组(34例);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B组(30例),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 术后即刻检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作者:张贵生;张婷婷;李隆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和hs-CRP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病人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04例有临床症状或冠脉造影结果证实冠心病病人,根据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分为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测定基线和第1周及第4周PAPP-A和hs-CRP水平.结果 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PAPP-A、hs-CRP水平高于稳定心绞痛病人(P<0.05).与用药前比较,10 mg组、20 mg组PAPP-A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40 mg组在第4周时降低PAPP-A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PP-A在ACS中显著升高,高剂量他汀能降低它的水平,而低剂量的他汀无此效应.

    作者:韩继如;牛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120例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上的佳外科手术方案,以减少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 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30例,小骨窗开颅65例,钻孔引流25例.随访2个月.结果 60 d后大骨瓣开颅组ADLⅠ级~Ⅲ级18例,优良率60.0%;小骨窗开颅组ADLⅠ级~Ⅲ级45例,优良率69.2%;钻孔引流组20例,优良率80.0%.结论 大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和钻孔引流各有其优缺点及不同的适应证,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采取佳手术方式,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卫德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疗效.方法 将132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应用亚低温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21 d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21 d、6个月用将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亚低温疗法可明显改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郝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PKC及NSE在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蛋白激酶C(PK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30例SAH患者发病24 h、3 d、7 d、14 d、30 d血浆内PKC、NSE的含量,运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SAH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并进行观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SAH后患者血浆内PKC、NS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于发病后24 h开始升高,7 d达到高峰,14 d开始下降,30 d恢复正常,PKC与NSE、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显著相关(r=0.84,P<0.01;r=0.833,P<0.01).结论 PKC可能参与了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PKC有可能成为SAH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指标.

    作者:孙莉莉;巩霞;郭秀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普罗帕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

    目的 观察用小剂量心律平(普罗帕酮)加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心律平加稳心颗粒治疗组和单服心律平对照组.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律平配合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效优于单用心律平.

    作者:陈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 入选的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年对照组(年龄<60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情况,动态血压昼夜异常发生率及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结果 平均舒张压老年组均低于中年组(P<0.05);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老年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状态下有舒张压过低、脉压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

    作者:李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